试论经验与技艺因素对中医学术发展消极影响

上传人:腾**** 文档编号:46499309 上传时间:2018-06-26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241.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论经验与技艺因素对中医学术发展消极影响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试论经验与技艺因素对中医学术发展消极影响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试论经验与技艺因素对中医学术发展消极影响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试论经验与技艺因素对中医学术发展消极影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经验与技艺因素对中医学术发展消极影响(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医学与哲学1 9 9 5年第1 6卷第5期总16 8期2 35试论经验与技艺因素对中医 学术发展的消极影响山东中医学院9 3级研究生(2 50 014)导师赵益业刘承 才在肯定 经验和技 艺因素为中医学特 色和优 势的前提下,本文从反思的角度,分析探讨了经验和技 艺的 渊源、内涵、特点及它 们对中医学米发展 产生的消极影响,提出应 超越经验医学的羁 绊,技 米由能力化走向物化。关键词:经验技艺中医学米消机影响中医学的经验因素具有如下不足之处:(1 )背景因素的影响。医家的经验形成受社会环境、疾病流行、知识结构、思维取向的医家的治病经验迥然相异,甚至大相径庭,针锋相对。(2 )表象式 l j。对

2、人体、疾病和诊疗的认识表浅、粗略,用司外揣内、援物比类的主观臆测来弥补认识的不足。治疗并非真正有意识地针对其确切病理机制的,只是通过长期反复摸索试探的事实积累经验,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获得的多是表象经验,缺乏深度和广度,也无从谈及精确和量化。对治疗的验证也多满足于 临床症状和 主观感觉的改善,缺乏对病理过程的监测,惯于借助 于 先验性的理论思辨来解释和验证 自己的经验。最终导致狭小的理论框架内拥挤下千变万化、莫衷一是、甚至自相矛盾的经验事实。(3 )随机性。临床诊疗过程个体化、技艺化,忽视标准化诊断、动态化辨证和客观化观察。诊疗的决策水平 明显依赖于医者个人的资历、经验及思维特征;受医者主

3、观因素影响,诊治又强调整体观念,三因制宜,药物随机配伍组合,可变因素太多,输入和输出难以严格把握,确定性差,可重复率低。一方面表现出在个性特殊规律 中转圈子,产生丰富庞杂的方药组合;另一方面忽略对成批经验的系统理性的概括总结,不能总结出具有共性的规律和理论。(4 )对经验的固守。经验是有客观必然性特点的,但也受许多主、客观偶然因素的影响。经验本位观念导致许多人对经验的偏好和 思维的惰性。用头脑中固定经验甚至偏见认识、处理新的事物和现象。力图用秘方式的灵丹妙药治疗疾 病、忽视对疾 病谱演变、现代医学知识、学科进展的学 习和应用。面对复杂疑难的病 证,即使 名老专家,固守其积淀 的经验、成方,“以

4、静制动”,也往往 显得力不从心,疗效微薄。(5 )整理和传播的困难。经验 的获得是长期摸索试探的结果,成果周期长。小农经济的生活方式导致家传师授的传播方式,社会化过程慢,效益低。高度个体化、技艺化的经验体系难以用科学方法 系统地整理,使之标准化、客观化、统一化,难以形成迅速广泛有效的传播机制,因而导致许多宝贵经验技艺不能流传,不 断遗失,后学者必须从头摸索和积累,循环往复,未能形成螺旋上升的学科发展机制。国内80年代也搞了不少老中医的诊治程序,普遍为人接受的却几乎没有。甚至根据某著名专家经验编制的程序,作出的决策竟使他本人都无法赞同。理论与经验的矛盾是科学发展的主要23 6医学与哲学1995年

5、第1 6卷第5期总16 8期动力。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早熟和先验性与临床诊疗的实践性导致理论与实践相互分隔,形成各 自独立运动的小循环圈。基础理论并非是经验事实的本质反 映,临床实践活动并非由理论指导。理论与方法的缺陷使中医学一直未能摆脱经验医学的羁绊。“经验是没有错误的,犯错误的只是我们的判 断,它让 经验 去 办超出能力 范围的事情”。(达芬奇语)。经验本位观淡化了理论与经验的矛盾冲突,使医 学发展缺乏 了最基本的动力。技术是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技能,以及相应的工具和其他物质设备。技术因素在医学科学的发展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医疗技术分为物化技术和能力

6、技术两大类。前者如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中所使用的设施、工具、材料及程序等;后者如医生的知识、经验、思维、方法以及运用物化技术的操作方式、熟练程序和取舍水平等,故能力化技术又称为“技艺”(或称技能、技巧)。古代社会有重视人文伦理思辨、轻视自然科学技术的倾向,不能及时有效地发明发现客观的物质工具设备手段,以延伸人类的感觉器官和 思维器官,深入细致地探索和利用自然科学领域。医疗活动受“重内轻外,重理轻技”观念的影响,一方面,忽视用物化技术手段研究人体、疾病和治疗。例如,中医外科学走上独特的道路,除了封建伦理观念的影响外,医家 们重视以表知里,司外揣内,轻视用技术工具探索生命疾病内在机制也是重要原因。但

7、另一方面,医学在医疗活动中,经过长期的观察、思辨总结和长期的对简单工具手段的操作、体验、比较,技术活动日益精细、主观、个体,将医疗技术高度充分地能力化、技艺化,因此,中医学医疗技术更多地具有技艺性成分。细观之,古今医家理解人体、诊察疾病、处方用药手工操作可谓巧夺天工、精彩纷呈、各有千秋,为利用有限的物化技术手段 充分有效地治病救人做出 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反思之,中医学的技艺因素也有如下缺点。(1 )主观能力化。医生的诊疗水平和诊治效果是由个人知识结构、思维认知水平、方式方法、经验积累、随机取舍等多种非客观化因素综合决定的。因此,客观的人体、疾病现象、诊疗机制大大地被医生主观个人因素所影响,导

8、致众说纷纭,各出机抒,“各抱地势”,疾病的诊疗过程过于深不可测,庞杂繁多。方药组合千变万化,不计其数。“医者,意也”、“进与病谋,退与心谋”,即是指主观能力因素和 医疗 的关系。(2 )操作手工化。物化技术不足,不能利用客观高效的物质技术设备延长感官,了解人体、治疗疾病、监测过程。认知工具、手段过于简单、粗糙、原始。操作却高度手工化、技巧化,诊脉、针灸、按摩、制药因人而 异,诊疗水平、效果与医生个人长期手工操作的方式方法、熟练程度、取舍水平等等直接相关,难以达到规范化、标准化、客观化操作的要求。“心中了了,指下难明”、“医诚艺也 ,就是概括了医疗操作的高度技巧性。如针灸中的“烧山火,透天凉”就

9、是明显的手法技 巧的实例。又如脉诊中的以主观手法方式感觉体验判别的特点使得进行客观化研究遇到 了许多困境图。(3 )传播的阻滞。科学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将知识、成果、能力等及时广泛地传播、应用的效率和速度。一般地说,传播结构由四部分组成:传者、受者、传播工具和传播情境。传者与受者在传播情境方面所处的层级有所差别(如疾病谱的不同),或者不能同等程度地分享操运传播工具,便会产生传播活 动的客观性阻滞。传者和受者内在价值观念性格、意向等有所差别(例如私守其技、秘不传人、传子不传女的观念),便会产生传播医学与哲学1995年第1 6卷第5期总16 8期2 3 7.活动的主观性阻滞川。中医学中的能力化技

10、艺因素由于前述特点导致传播的主客观阻滞,直接影响了中医学诊疗水平的承上启下的提高和临床阵地的扩展。参考文献1.何裕民.差异.困惑与选择中西医学比较研究,沈阳出版社,19 9。:3 3 0 .2.王强.中医脉诊现代化 研究的困境与对策.河 南中医,19 9 4;14(3):6.3.吴予敏.无形 的网络从 传播学 的角度看中国的传统文化.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 98 8:20 7.A B STR A CTEx拌ri enceandskl ll5n ega住ire .i ufluen ces upo na cademicdeveloPmentofTra di ti on alehines eMedie

11、五n e(T CM)ZhaoYiye,LiuChe neai.9 3DradeMa sterPostgr aduate sofShando ngCol legeofTr ad ition alChine s eMedieine(T CM).Jinan250 014.伪thepremis eofe onfirmi呀thatexpe rie nleandskilla reehar a ete ristie sandsuperio ritiesof Tr aditionalChin e s eMedieine(T CM),fromaangleofintro spe etion,thisarti-el

12、eanalysesa ndexpl ore stheorig ins、e onnotat云o ns、ehar-aetersandtheirnegatir einflu en ee supo na e aderriedev elop-m entofT CM,Itpro即s e sthatwesho ul ds u rmou ntthefettersofexpe riential medieineandthatthete ehrolog ie ss houldhe ad fo rmater ializ ationfromatilitiliz atio n.KeyWo rds:Exp erien c

13、e;skill;Ae ademiaof TCM;Negatireinfluen e e.(收稿:19 9 5年1月8日)(责任 编辑王宝瑞)养生之道与心身健康辽宁省新闻出版局卫生所(1 1。01 )辽宁 中医学 院附属医院(110 032 )刘慧成于睿中医养生学 历史悠久,是 中国传统文化之瑰宝。养生之道的哲理,从认识论角度看,是以“形神合一,天人合一”为核心。从方法论角度看,它充分体现 了整体观与辩证观。从学科角度来看,它代表了中医的预防医学。随着医学模式 的转变,疾 病谱、死 亡顺位 的变化,人们对 健康的认识已不是停 留在“没有疾病的困扰阶段”,而是指全心身健康。即“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

14、 和社 会上的 完美 状态,而 不单纯是没有疾病 的虚弱现象。”“形神、天人合一”的认识论,认为形和神(身心)、自然和人是一个辩证统一体。中医的养生学正是 基于这一认识发展起来的。它强调的是“阴平阳 秘”,重视 的是“正气存内”,正如内经所云:“正气存内,邪不相干”;“邪之 所凑,其气必虚”。由此看来,养生的 目的是要达到正气存 内,这是提进心身健康的关键。而 目前社会上出现了一些盲目追求健康长寿 的“追寿”族,他们认为健康长寿只有“大补”。所以在各种补药充满市场的情形 下,他 们忽视了中医的养生哲理。中医的养生 学并非禁 补,而是 要 补的有理、有节。滥用补药,则 会有 害无利。就会出现“塞

15、因塞用”的错误治疗。如中老年人,心脑 血管病、肿瘤等病 为多见。这类疾病 的病机多 是气滞血癖,当以理气活血化疲为治疗原则。诸如“鳖精之类”恐百害而无利。旧的生物医学模式,是以生物 体为 中心的认识疾病 的过程。而新 的医学模式,是以病人为中心的认识过程。即把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和病人的心理因素、社会 因素 联 系起来,做到 治病又治人,治身又治 神。从 这一角 度去认识和运用中医养生学,就会达到形神、心身健康的统一。否则就会“形伤神,神伤形”。中医的养生之道,必须吸收其积极向上的一面。由于历史的条件、客观的文化氛围,中医的养生学也参杂 了厂些消极、愚昧及糟粕 的东西。我们还是要遵照、继承与发扬并 举,批判与吸收并存的方针。以中医养生学的认识论为基础,结合现代的医学模式和科学技术,建立一个具有 中医特 色的现代养生学。(收稿:19 94年l月20日)(责任 编辑王 宝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