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血理论在高血压病研究中的应用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46492696 上传时间:2018-06-26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90.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气血理论在高血压病研究中的应用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气血理论在高血压病研究中的应用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气血理论在高血压病研究中的应用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气血理论在高血压病研究中的应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气血理论在高血压病研究中的应用(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临床基础 气血理论在高血压病研究中的应用孔炳耀(第一军医大学珠江医院中医科 广州 510282)摘 要 根据中医 “气血理论”,认为正常血压范围是 “气血冲和” 的生理状态;低血压或高血压等血压异 常是 “气血失和” 的病理表现:严重时可导致厥脱、 中风等 “气血逆乱” 的后果。 目前,对高血压病的辨证论治是以中西医结合的 “二级诊断” 模式,疗效仍以高血压病某一阶段的 “对症” 治疗效果为主,远未达到 “对病”论 治的深度。 近年临床应用有别于常规法则的如利水法、 祛风法、 理血法等,突破了以往调气为主的习惯,建立 了气血同治或理血为主的法则,其对某些顽固性高血压病取得的成效,应引起临床研究

2、的重视。高血压病的中西医结合研究目前取得一定的成效,中西医结合对疾病的研究,需要以该疾病的共通 点为基础,高血压病在临床治疗原则方面,是有一些 共通的地方1,所以中医、 西医对高血压病都有较好 的疗效。 本文试就中西医结合研究高血压病的理论 认识,从中医的 “气血理论” 方面作一探讨。“气血” 与 “血压” 在概念上的探讨 中医的气血理论认为,“气血” 一方面是作为人 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即 “气主煦之,血主濡 之” 的作用;另一方面,“气血” 是以动态运动方式而 存在,即 “气行则血运、 气虚则血滞” 的功能。 因此,气血运行的异常或障碍,是某些疾病的基本病理变化。 中医传统理论虽无

3、“血压” 的概念,但有关的认识可 以从气血理论中加以探讨。 气血理论认为,“血” 是在 “气” 的推动下循脉管而 “环周不息”,所以 “气为血 帅”;“气” 则是依附于有形之 “血”,血旺则气足,血虚则气弱,所以 “血为气母” 。 当气血两者保持在一定的 动态平衡,气血的运行则循常道而能保证人体脏腑 组织的煦濡之需,称为 “气血冲和”;若因各种内外因 素影响,气血的动态平衡受到破坏,则可出现相应的 病理变化,称 “气血失和”,严重的可发展为 “气血逆乱” 。 中医的这种 “气血” 动态平衡的运动形式,可以 通过现代的 “血压” 概念来体现。 “气血冲和” 的外候 表现为正常的血压值范围;而 “

4、气血失和” 的病理状 况,则表现为异常的血压变化,如血虚气弱可出现低 血压,气盛血逆可出现高血压等;严重的则因血压过低或过高而发生休克或中风等 “气血逆乱” 的急危重 症。 中西医结合高血压病研究的现状分析1 当前辨证论治的基本状况 高血压病患者由于病程长,临床表现的症候复杂而多变,很难将其归纳于传统中医的某一证内。 因此一般均吸取 “高血压病” 这一现代医学病名,进一 步辨证分型的中西医结合 “二级诊断” 模式而论治。 经近代中西医结合学者的临床研究,目前对高血压 病的辨证分型渐趋统一2,对高血压病各证型的中 医药治疗,在改善症状方面效果是肯定的。 但要指出的是,中医药对高血压病的疗效,是以

5、改善症状优于 降压疗效;另外,在对各证型的治疗效果,仅是对高 血压病的整个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而言,而非对 “高血压病” 这一疾病的效果!也就是说,目前对高血 压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仅是对 “症” 治疗,而未达到对 “病” 治本的深度。2 某些特殊法则应用的启示 在中西医结合研究高血压病的认识中,临床学 者开创了不少有别于常规的治疗法则。 如从现代医 学利尿降压法移植的利水法3、4,将补肾、 活血、 利尿、 潜阳融为一体,取得较好的近期疗效。 根据祛风 中药可直达巅顶,又有解痉、 直接反射性地扩张血管 作用的认识,应用祛风法治疗某些高血压病5,有一 定的效果。 对某些顽固性高血压,采用理血法(

6、包括 “祛瘀熄风” 、 “凉血熄风” 、 “活血熄风” 等)6治疗高血压病500余例,降压总有效率在80%90%之间。 同时发现,该法对患者血液粘稠度、 血液流变性、 降 低高脂血症、 提高高密度脂蛋白等方面都有一定的 改善作用。 可见,上述以理 “血” 为主的法则,不同于 一般以调 “气” 为主的法则,同样可取得较佳的疗效,而其对某些顽固性高血压病的效果,尤应引起我们 的重视。3 中草药降压有效成分研究的分析 我国于60年代曾广泛开展有关中草药降压有效 成分的研究,但众多中草药在降压有效成分及降压25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1998年9月第4卷第9期机理方面,大多认为与扩张血管及调节血管运动中

7、 枢有关。 如汉防己甲素被认为是直接与反射性扩张 血管、 抑制血管运动中枢或交感神经系统等相关;中 国萝芙木碱的降压机理与神经节阻滞作用和抗肾上 腺作用有关,同时可抑制血管运动中枢;臭梧桐的降压机理研究有的认为主要通过脊髓以上神经系统引 起部分内脏血管扩张所致;野菊花的降压主要是由 于外周血管阻力降低;钩藤总碱的降压作用原理可 能是通过间接或直接抑制血管运动中枢,阻滞交感 神经及直接扩张血管;其他如罗布麻、 地龙、 猪毛菜等,证实均有一定的内脏血管扩张或直接扩张血管, 以及抑制血管运动中枢等作用7。 可以认为,扩张血 管或抑制血管运动中枢与中医学 “气血运行” 的调节 有直接关系。4 动物模型

8、制作中与 “气血” 的关系目前高血压的动物模型大多应用肾动脉处理而 造成肾性高血压模型。 如造成肾血管狭窄高血压的2K1C型、2K2C型、1K1C型等;或以丝线对肾脏作“8” 字结扎的2K2F型;亦有以造成肾周围炎同时结 扎肾脏一端而形成的高血压模型。 这些动物模型已初步作为某些中医证型的实验模型8。 这些动物模 型的制作,都是在造成肾脏组织 “气血运行障碍”,导 致机体脏腑组织气血供求不平衡的存在而形成高血 压的。 重视气血理论在高血压病研究中的作用1 “气” 与 “血” 论治同等重要 就当前中医药对高血压病的论治而言,一般以 脏腑(肝肾)阴阳失调为主的 “肝风” 、 “肝阳” 症候作 为治

9、疗依据,因此临床上治疗原则以 “调气” 居多。 然 而正如上所述,这只是较为被动的 “对症” 治疗。 根据气血理论的认识,“血压” 的形成 “气” 与 “血” 相互作 用的结果,两者缺一都不可能形成血压。 在高血压形 成的病理过程中,“气” 无疑是处于主导地位,其在内 外等诸种因素的影响下,表现为过度亢奋,导致气血 平衡的失调;“血” 虽处于较为被动的地位,但其质与量的变化却影响到其能否随时适应于 “气” 的变动, 使气血间的动态平衡处于 “冲和” 状态。 因此,单纯调 气,如平肝熄风、 滋阴潜阳等治疗,虽能缓和一时的 冲逆,血压也能下降,症状也可改善,但极易复发。 因 此,在调气的治疗基础上

10、,必须兼顾理血,如活血、 行血、 化瘀等法则。 活血、 行血、 化瘀的治疗,经临床实 验研究证实,确能改善血液的流变性、 粘稠度、 凝滞 度等质的问题;而随着血液质的改变,高血压病患者 脏腑组织血流供求不平衡的量的问题也可随之得到 改善。 这就是气血同治的重要意义。2 “气” 与 “血” 论治的标本关系 血压升高时患者大多以肝气亢盛的 “肝风” 、 “肝 阳” 症候群为表现,治疗则以 “平肝” 、 “熄风” 、 “潜阳” 等调气法则治标为主;由于高血压病的本质在于机 体存在 “血液供求不平衡”,可以因小动脉的痉挛、 血液粘稠度的增高、 血容量的过多、 动脉的硬化等诸多 因素而引起,所以改善机体

11、脏腑组织血液的供求,使 机体重新建立气血平衡的冲和生理状态,是治疗的 关键。 据此,通过理血的活血、 行血、 化瘀等法则,试 图从根本上改善气血的运行,消除气血运行障碍的病理因素,才能从根本上调治高血压病。 因此,从某 种意义上说,高血压病的论治中,调气重在治标,而 理血则是意图治本。 如此的标本兼施,有望能使高血 压病者的降压疗效得以维持。3 “行血熄风” 法的临床意义根据以上认识,我们开展了以 “行血熄风” 法治 疗高血压病的临床研究,从对216例高血压病9、10和48例老年高血压病11患者的治疗效果分析,症状疗 效在87%以上,降压疗效在75%左右,与复方降压素片的降压疗效近似。 我们还

12、以此法使用中药进行了 对临界高血压40余例5年干预治疗的效果分析,结果 治疗组中发展为确诊高血压的比例明显低于文献报 道。 我们认为,传统中医学有关 “血行风自熄”理论, 同样可以适用于高血压病的防治。 高血压病患者由于气盛于上,血虚于下,气血郁滞,上盛下虚,导致气 血供求的不平衡;而现代高血压病病理认识中的小 动脉痉挛、 动脉硬化、 血液流变性改变等,无不与血 行郁滞有关。 因此,我们在传统的调气基础上,强调 了 “行血” 治疗的重要性。 因此以川芎、 野菊花、 泽泻 等具有活血行血、 利水清热、 疏通脉道等为主药,配 合熄风潜阳药物用于临床,取得较理想的疗效。 同时 我们发现,本方还有降低

13、血脂、 提高高密度脂蛋白、 降低血小板聚集率等作用。 综上所述,气血理论在中西医结合高血压病的研究中应受到重视,而理血法则在对高血压病研究 中的作用及本质,有待进一步的发掘探讨。参考文献11孔炳耀1关于中西医结合研究高血压病的思考1医学与哲学 1996; 17(11): 57421卫生部1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1辑)11993: 2831朱文玉1泽泻降压汤治疗高血压病104例1中西医结合杂志1984; 4(9): 52741韩志有1济生地黄降压汤治疗高血压病24例1黑龙江中医药 1993; (6): 3751姚国楞1小续命汤加减治疗高血压病1上海中医药杂志 1994; (5): 7351

14、998年9月第4卷第9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61孔炳耀1中医法则在高血压病中的应用1上海中医药杂志1996; (8): 1371上海高研所1高血压病1第1版1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78; 21322281邝安 1高血压在中国1第1版1湖南:湖南科技出版社,1989; 333691孔炳耀,吕雄,蒋庚太1金蒲丸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研究1新中医 1993; 25(12): 19101张桂兰1中国实用现代临床医学1第1版1北京:北京科技出版社, 1996: 172173111孔炳耀,吕雄,李小敏1金蒲丸治疗老年高血压病临床观察1湖北中医杂志 1994; 16(6): 23(收稿日期 1997121

15、3 修回日期 19980409)作者简介:孔炳耀,男, 1982毕业于年广州中医学院,获硕士学位。 现为第一军医大学中医系、 附属珠江医院中医科副教授、 副主任医师。 受聘为全国医疗保健器具信息网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军中医学会老年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为 医疗保健器具杂志 编委,广州市儿童健康研究会顾问。专栏专题 藏象学说 谈谈大黄治疗肝硬化的理论基础谢纪源(江西省上犹县中医院 上犹 341200)大黄,因其根块大颜色黄而得名;又因其药力峻 猛、 勇往直前、 戡定祸乱以致太平,故别名将军。 大黄性寒苦泄,主入肝脾胃大肠经,是清热泻火、 攻下积 滞、 活血去瘀的要药。 古人对大黄的评价极高。药品 化

16、义:“大黄走而不守,有斩关夺门之力。 ”神农本 草:“大黄主下瘀血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 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 ” 汉代医家王充认为大黄不但是一味常用的治疗药品,而且是一味养生保健、 预防早衰的良药。 故曰:“欲得长生,肠中常清,肠中 无滓”,认为大便通畅是长寿的秘决之一。 大黄的临 床运用广泛,既可从各科疾病的治疗上来显示其特 色,也可从不同药物的配伍上来发挥其所长。大黄治疗肝硬化是一味不可多得的中药。 中医 学中没有 “肝硬化” 的病名,但从临床表现来看,肝硬 化属于 “积聚” 、 “症瘕” 、 “膨胀” 的范畴。 其基本病机 可用瘀、 热、 积、 水、 虚概括,治疗不越以化瘀、 清热、 消积、 利水、 补虚等法。 肝硬化患者的症状表现错综复杂,往往虚实挟杂,瘀热并存。 大黄则能发挥它特 有的优势,即既能入气分,又能入血分。 入气分可荡 涤气分邪热,使阻滞之气机通畅,蕴结之邪热消除; 入血分可活血化瘀,推陈致新,使蓄留之瘀血逐去, 新鲜之血液化生。 一物两用,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