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花生为何能承受干旱考验小花生为何能承受干旱考验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6477408 上传时间:2018-06-26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1.3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花生为何能承受干旱考验小花生为何能承受干旱考验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花生为何能承受干旱考验小花生为何能承受干旱考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花生为何能承受干旱考验小花生为何能承受干旱考验(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本报记者 张仁军 文/图辽宁省阜新地区今年遭遇66年有气象记录 以来最严重的春旱, 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的播种。 而在阜新市阜蒙县, 得益于绿色高产高效创建项 目, 花生反而比周边地区长得更好。 针对土壤墒情低、 影响正常播种的情况, 从5月13日开始, 阜蒙县上下总动员抗旱保全苗, 积 极组织花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项目区通过膜下 节水滴灌、 节水喷灌、 拉水沟灌等方式, 进行抗旱 播种, 截止到5月末播种全部结束。 作为全国花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示范县, 阜蒙县经受住了干旱的严峻考验, 从对项目区 花生田间检查、 指导的反馈情况看, 每个项目区的花生田间长势都远超周边地区, 项目区花 生已在开花盛期

2、, 而周边的花生却在花期初 期, 有的甚至还在团棵期。各项目区花生长势 良好, 对比项目区周边地块, 显示出绝对优 势。项目区的绿色防控、 高效种植与田间管理 的优势传输到辐射区, 引发了花生种植户传统 种植观念的改变。“我这块地里不但试种了30个花生新品种, 还应用了秸秆免耕、 膜下滴灌、 可降解膜、 增施生 物有机肥等新技术。以前老百姓就是 笨种 , 用 的是当地老品种 小白沙 , 一亩地产量也就300 多斤, 现在长势这么好, 亩产能达到600斤以上。 ” 8月23日, 在阜蒙县阜新镇桃李村的一块花生地 里, 阜新镇海丰科技家庭农场的农场主马树海 说。他拔出一棵花生秧给记者看, 上面的花

3、生颗 粒十分饱满, 已基本成熟。 这是阜蒙县绿色高产高效创建的一块百亩 攻关试验区, 应用了花生精量播种、 花生适宜肥 密互作、 氮肥减量后移、 钙肥肥效研究、 病虫害统防统治等攻关技术。 为做好花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工作, 阜蒙县 制定了创建项目实施方案, 成立了以县长吴青林 为组长、 副县长包维新、 刘洋为副组长, 农发局、 财政局、 水利局、 农机局、 气象局、 统计局为成员 单位的阜蒙县花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领导小组。 针对全县花生生产中存在的品种老化、 施肥 不合理、 肥料农药投入量过大、 利用率低等问题, 阜蒙县与沈阳农业大学农学院签订了技术服务 合同, 并与辽宁省农业科学院风沙所建立

4、科技共 建单位, 利用选育出的优良品种, 开展花生栽培 主要限制因素的关键技术研究与创新。依托沈阳农业大学、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专家 团队, 阜蒙县成立了专家指导小组, 负责全县花生 绿色高产高效创建项目的技术服务, 在关键农时 开展现场观摩、 巡回指导、 测产验收等活动。 阜蒙县农发局局长雷志学介绍:“阜蒙县花 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项目不仅追求高产, 同时把 绿色贯穿于项目实施的全过程, 最终实现以绿色 种植为基础, 高效技术为手段, 高产高效高品质 为目的。通过省市农委督导, 我县政府主导, 推 动科技转化为生产力, 为阜蒙地区农业发展、 农 民增收做好科技指导, 成为全县花生高标准生产 的有

5、力推手。 ”今年5月, 阜蒙县在阜新镇他本村召开了花 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项目区抗旱春播现场会, 集 中展示了多项成熟有效的花生高产高效栽培技 术, 与会人员不仅观摩了花生播种、 液体地膜喷 施、 根瘤菌剂拌种现场, 还实地参观了膜下滴灌 播种、 小垄双行播种、 大垄四行播种等机械化作 业情况。随着机械轰鸣启动, 快捷高效的地膜覆 盖一体机一次性完成起垄、 播种、 施肥、 喷药、 铺 设滴灌带、 覆膜等程序。 “过去农民自己种地, 虽说也用机器, 起早贪 黑一天也就能种个十亩八亩的。现在合作社提 供全程服务, 1000多亩花生四五天就能种完。 ” 泡子镇怒河土村的惠广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朱 洪武

6、对记者说。泡子镇花生种植面积8万多亩, 其中的千亩核心示范区与惠广农机专业合作社 签订了机耕作业等服务合同。 记者在现场看到, 合作社的新型花生播种机 车头装有药箱, 车后带一个滚轴可以压实, 一台 机器可以一次性完成播种、 施肥、 打药、 覆膜等多 道程序。朱洪武告诉记者:“一台机器只要两个 人操作, 不用起早贪黑, 一天能种完60亩花生。 现在合作社有四台这样的播种机, 一台花生收割 机, 今年又预订了两台新的。收花生时可以直接 把秸秆打成捆, 是喂牛羊的好饲料, 今年的秸秆早就被养殖户订走了。 ” 不止惠广合作社, 阜蒙县每个千亩核心示范 区都有农业新型服务主体, 合作社为农民提供代 耕

7、代种、 代收代储、 统防统治、 统配统施等专业化 服务, 提升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集约化水平, 更 好地发挥种植大户的示范带动作用。 阜蒙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张淑丽告诉 记者:“全县25个千亩核心示范区分布在22个乡 镇, 示范面积均超过1000亩, 带动辐射全县近百 万亩花生播种面积, 辐射区推广了抗旱耐早衰花 生品种、 种子处理、 精量播种合理密植、 科学施 肥、 适时收获等新技术。 ”科技支撑: 告别 “笨种”新技术集成发力专业服务: 高效种地 不用起早贪黑产业引领: 高油花生长得好卖得更好产业新观察在建设镇哈不台村农民李占江家的31亩地 里记者看到, 一半种了花生, 另一半种了番茄。

8、李占江告诉记者:“去年我全种的玉米, 效益不如 种花生高, 今年我就改了方向。全村现在花生种 了2600多亩, 玉米也就有1000来亩。 ” 农民的热情来自种花生的高产高效。2016年9 月, 阜蒙县对花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田进行测产, 结果表明全县最高亩产340公斤, 与常年最高产量 相比提高了4.6%; 全县花生平均亩产225公斤, 与常 年相比提高了7%, 其中中低产田花生亩产达185公 斤, 与常年相比提高了15.6%。阜蒙县江源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吴广宾 介绍:“合作社共有1.2万亩土地, 其中花生种植 面积3000亩。原来是等行距种植, 一亩地产量 300多斤, 高的400多斤。今年

9、采用了小垄双行 的新模式, 种植密度增加了四分之一, 现在看亩 产都在500斤以上, 好的能达到600斤。 ” “今年我们是头一年种植 鲁花18 , 这个品 种表现非常好, 跟以往比, 结果的数量更多, 成熟 度更好, 而且抗病性强。合作社与阜新鲁花花生 油集团公司签订了订单, 公司为我们提供品种, 以每公斤花生米7元的价格回收。 ” 吴广宾说。在今年的花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工作中, 阜 蒙县积极探索 “企业+基地” 的合作模式, 与阜新 鲁花花生油集团公司签订了高油花生生产销售 合同, 促进了花生品种改良和市场销售。据了 解, 阜新鲁花花生油集团公司正积极筹划在阜蒙 县建设高油花生生产基地。

10、雷志学说:“虽然今年遭遇了严重干旱, 但我 们精心组织, 克服种种困难, 抗旱浇水播种认真 细致, 不留死角。目前花生核心示范区苗齐、 苗 壮, 长势喜人, 项目区花生在大旱之年优势明显, 示范引领作用突出。 ”编者按: 今年春播时期, 东北四省区普遍遭遇干旱,对农作物生长造成一定影响, 本报也曾对此进行报道。而得益于绿色高产高效创建项目, 辽宁省阜蒙县的花生却在干旱过后长势仍然良好。因为注重提升产能, 面对气象灾害仍能保障农业生产和农民效益, 这正是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的生动注脚。小花生为何小花生为何能承受干旱考验能承受干旱考验2017年9月4日星期一编辑: 李竟涵实习生: 梁欢欢新

11、闻热线: 01084395119E-mail: 7种植业从“整不了” 到“长得好”张仁军绿色高产高效创建,目标就是要让 农民用得上。在阜蒙县花生绿色高产高 效创建项目区的采访过程中,记者欣喜 地看到,项目创建得到当地农民的认 可,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对此,全程参与创建工作的阜新市 农委总农艺师陈春光深有感触: “以前有 一些示范技术因为推广不到位,农民说 不会用、整不了。而现在轻简化的管理 方式农民自己也能管,我一到项目区, 农民都说用了新技术,花生长得太好 了。证明这种推广方式可行,下一步要 在以前的基础上,把技术更多地推广给 农民,把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 更紧密结合起来。 ” 一项技

12、术再好,也要农民认可才是 真正好。为让农民学到新技术,阜蒙县 在项目区大力开展技术普及,利用冬闲 季节进行培训,时间从前一年的12月到 第二年4月,培训范围覆盖25个示范区 的所有乡镇,发放书籍、资料 3000 余 份,培训核心农户1200户,根据天气条 件、土壤情况、当地农民栽培技术水平 以及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培 训。同时建立田间小课堂,在播种期、 下针期、座果期、收获期到田间地头进 行指导。 除了开展培训,各部门的协同合作 也不可或缺, 绿色高产高效创建不只是 农业部门一家的事。为打造花生绿色高 产高效创建百亩核心攻关试验区, 阜蒙 县交通局将国道101线通向核心区的两 公里道路铺

13、设成柏油路面, 水利局将项 目区百亩攻关试验区地块纳入滴灌节水 项目, 完成水电配套, 农机局支持全程机 械化操作, 提供农机配套服务, 气象局设 置监测站, 定期提供气象数据, 指导农业 生产等。 通过各方共同努力, 阜蒙县的花生绿 色高产高效创建从 “整不了” 到 “长得好” , 种植业由过去的单一追求高产转变为绿 色高产高效相统一, 基本实现了标准化生 产、 规模化经营、 产业化带动, 促进了农业 产能提升和农民效益增加。记者手记图为辽宁省农科院花生所 专家在阜蒙县扎兰营子镇哈达村 指导农民花生管理技术。本报记者 刘昊“水肥一体化系统可确保加肥的精准均匀, 如 今在石河子, 已经很难找到

14、不用膜下滴灌技术的田 地。 ” 在新疆石河子市全国微灌大会上, 新疆天业农 业研究所的陈伊峰向记者介绍。 据了解, 起源于石河子市的膜下滴灌技术已在 全国多地大面积应用于40余种作物种植。根据新 疆天业集团测算, 膜下滴灌技术帮助主要大田作物 平均增产30%以上。 地处天山北麓的石河子, 年降雨量仅180-270 毫米, 蒸发量却高达1000-1500毫米, 干旱是这里 的常态。在研发出这套技术之前, 干燥少雨的石河 子从来没种过水稻。如今, 在一片200亩的旱田 里, 齐腰高的水稻郁郁葱葱, 低着头的饱满稻穗提 醒着人们即将到来的高产。稻田间却无垄无畦也 无水, 初看让人误以为是麦田。这片稻

15、田就是由新 疆天业节水集团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膜下滴灌水 稻示范基地。目前水稻平均亩产能达到600公斤, 最高可达830公斤, 高于全国平均亩产。膜下滴灌水稻技术的应用使当地摆脱了气候的限制,“无中 生有” 地种上了水稻。 陈伊峰说, 膜下滴灌水稻机械化直播栽培方法 靠的是隐藏在稻秆根部的一块块地膜。记者看到, 每块地膜下都铺着3根输水软管, 有若毛细血管, 可覆盖12行水稻。这层地膜将水蒸汽留在土里, 水肥滴灌到根部。 “这项技术在2011年获得国家专利, 可谓彻底 改变了水稻种植的 水作 传统, 全生育期无水层、 不起垄, 灌溉用水从每亩 2000 立方米降低到 600-700立方米, 节水

16、60%以上。尤其是直播技术 的应用, 让农户免去育苗和插秧的辛苦, 开动膜下 滴灌播种机, 播种、 铺膜等一次完成, 生产成本每亩 降低178元, 土地利用率提升了10%。 ” 此外, 在新疆著名的 “一白一红”棉花与番 茄的种植灌溉技术中, 石河子还采用滴灌丸粒化直 播种植与水肥一体化技术, 不仅有效提高了产量, 还减少了虫害。“番茄采用滴灌丸粒化直播种植技 术后, 亩产8-9吨, 比常规种植每亩收益提高50% 左右。 ” 该项目负责人银永安介绍。日前, 在河南省安阳市龙安区马投涧镇高白塔村, 农民们正在收获谷子, 田野间一派丰收景象。地处浅 山丘陵的马投涧镇种植谷子由来已久, 碾成的小米以易煮、 粥黏、 味香著名。今年安阳市合成农民种植专业 合作社的两千多亩 “豫谷18” 、“豫谷19” 优质谷子收成喜人, 有的亩产近千斤。据合作社理事长高合成介绍, 合作社的小米销路很好, 目前正在与郑州大学药食健康研究院协商 “包销” 。图为高合成正在查看 “豫谷18” 长势。毕兴世 摄石河子: 旱田也能种水稻膜下滴灌每亩节水超6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