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功能区划的区域实践———以东北地区为例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6464403 上传时间:2018-06-26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1.3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综合功能区划的区域实践———以东北地区为例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综合功能区划的区域实践———以东北地区为例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综合功能区划的区域实践———以东北地区为例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综合功能区划的区域实践———以东北地区为例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综合功能区划的区域实践———以东北地区为例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综合功能区划的区域实践———以东北地区为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综合功能区划的区域实践———以东北地区为例(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 6卷 第6期 2 0 0 7年1 1月地理科学进展 P R O G R E S SI NG E O G R A P H YV o l . 2 6,N o . 6 N o v . , 2 0 0 7收稿日期:2 0 0 7 - 0 8 ;修订日期:2 0 0 7 - 1 0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 0 6 3 5 0 2 6) 。作者简介: 楚波( 1 9 8 1 - ), 男,博士生。主要从事区域发展与规划、 经济地理研究,E - m a i l : c h u b . 0 6 b i g s n r r . a c . c n综合功能区划的区域实践以东北地区为例楚

2、波1 , 2, 金凤君1(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北京1 0 0 1 0 1;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北京1 0 0 0 4 9)摘 要: 我国“ 十一五 规划纲要” 提出的按照主体功能区的划分对国土的开发和利用进行规划的空间发展观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空间组织的影响将是深远的。本研究基于对东北地区空间发展的总体情况的概观, 结合利用G I S数据库分析所获的区域开发综合评价结果, 遵循一定的区划原则, 获得了东北地区未来振兴的主体功能区划分的初步方案, 对于东北地区振兴规划的编制, 尤其是空间总体布局的确立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支撑,同时本研究所遵循的 “ 全局判断分区评价方案确定

3、” 的基本框架对于其他区域主体功能区的划分具有借鉴意义。关 键 词: 主体功能区; 综合功能区划; 东北地区1引言区划是地理学的传统工作和重要研究内容,也是制定和实施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基础 1 。自建国以来, 我国地理学家完成了大量区划工作, 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 6 。近年来, 郑度院士等学者指出: 随着我国自然和社会经济格局的重大变化,过去的纯自然或单部门的区域刻画已不能适应新的形势需要,区域发展亟待跨自然和人文的区域刻画, 即综合区划 1 。我国“ 十一五 规划纲要”(简称“ 纲要”)首度提出的按照四大主体功能区对国土的开发和利用进行规划正是这样一种综合区划的先

4、行理念,它为空间发展提供了具有实际操作意义的运行模式。 “ 纲要” 中明确提出: “ 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 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 经济布局、 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 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 重点开发、 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 。这一“ 功能-区划”的空间发展观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空间组织的影响将是深远的。藉“ 东北地区振兴规划” 编制预研之契机, 本研究以该地区为研究对象, 进行了一次综合功能区划的实践。本研究依循的基本框架大致可分为 “ 全局判断分区评价方案确定” 三个步骤: (1) 从多个方面分析判断东北地区空间总体发展的整体态势和阶段;

5、(2) 构建指标体系, 对各区域单元的开发现状和开发前景分别进行评价, 从而划分出不同类型区域;(3) 以前两步的研究结果为依据, 本着“ 五个统筹” 和科学发展观, 遵循因地制宜的区划原则,确定出各类主体功能区,并分别给出具体的功能定位、发展导向和支撑体系构筑的措置建议。 最终获得的东北地区主体功能区划分的建议方案, 为“ 东北地区振兴规划” 的编制提供科6期楚 波 等: 综合功能区划的区域实践以东北地区为例学的技术支撑; 此外, 本研究作为一次主体功能区划的尝试, 研究实施框架对于今后的相关工作具有一定借鉴意义。2自然、 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概况本文所指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 吉林、 辽宁三省

6、和内蒙古自治区的呼伦贝尔市、 兴安盟、通辽市、 赤峰市以及锡林郭勒盟五个地级区( 简称蒙东地区) , 陆地总面积占全国的1 5 . 3 %,人口为全国的9 . 2 %,G D P约合全国的1 1 . 8 %。2 . 1自然条件分析2 . 1 . 1资源条件本区最大的地形特征是内蒙古高原东段和大、小兴安岭以及长白山系从三面呈马蹄形环绕着东北平原。地处温带, 气候温和湿润, 发育着黑龙江、 松花江等水系, 具有良好的气候和水土资源, 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形成了我国最好的一熟制作物种植区和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但长期的自然环境演变以及过度( 不当) 开发导致了水土流失、 草场退化等问题,在未来发

7、展中须予以充分重视。东北地区同时还拥有种类多、 储量大、 配合较好的矿产资源以及丰富的森林资源, 因而也成为我国资源型城市分布最集中的地区, 奠定了它作为我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和能源、 木材供应基地的坚实基础, 尤其是在保障我国能源供应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 . 1 . 2土地利用全国土地利用调查数据显示, 东北地区林、 草、 耕地比重大, 分别占到3 7 . 4 2 %、2 4 . 4 8 %和2 1 . 5 5 %。基于土地利用的视角观察区域:类是土地利用强度较高的区域, 发展用地相对紧张;类为土地利用受限制较多的区域,涉及与生态环境安全和水土资源保护等有关的地域;类则是土地利用潜力较大的

8、地区, 土地挖潜空间较大, 是满足未来区域发展用地需求的保障。据此思路评价东北地区发展用地的情况,评价指标以各个区县内与不同水平层面( 强度、 限制、 潜力) 相关的利用/覆盖类型的土地比重与东北地区平均水平的比值为准。图1显示, 土地利用强度水平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中部平原地区和三江平原地区; 土地利用限制性较强的区域主要由蒙东地区高原、 大小兴安岭、 长白山等地区构成; 而土地利图1东北地区各区县土地利用强度水平、 限制水平、 潜力水平评价( 从左至右)F i g . 1T h e i n t e n s i t y , r e s t r i c t i o na n dp o t e

9、n t i a l l e v e l o f l a n du s e b y c o u n t y i nn o r t h e a s t C h i n a ( f r o ml e f t t o r i g h t )6 9地理科学进展2 6卷用潜力较大的区域与土地利用强度水平较高的区域基本吻合。2 . 2人文方面分析 2 . 2 . 1人口分布本区人口分布与地形格局高度耦合, 绝大部分人口集聚在中部的东北平原地区; 人口在“ 哈尔滨大连” 一线以及东北沿海经济带的集聚程度远高于其他区域, 轴线集中明显。 依据综合交通区位、 人口集聚程度、 经济产出强度等指标, 同时兼顾县级行政

10、单元集中连片的原则确定出哈大发展轴线( 图2) , 该轴线所经过的区域面积仅占东北地区的7 %, 人口总量却占到3 4 %; 人口密度高达3 9 4人/ k m2, 是全区平均水平的4 . 8 1倍。然而东北地区人口密度 (8 2人/ k m2) 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 3 5人/ k m2) ; 即便是哈大发展轴线所经过的区域东北地区人口密集程度最高的区域, 与京津冀、 珠三角、 长三角等地区相比较, 人口集聚程度也是相当低的( 京津冀为3 8 0人/ k m2, 珠三角4 6 2人/ k m2, 长三角8 1 1人/ k m2) 7 , 与它们的核心发 展地带比, 差距更大。此外, 哈大齐

11、、 吉中、 辽中以及大连形成了四个主要人口集聚地区, 黑龙江省东部的佳木斯、 牡丹江等城市有形成新人口集聚区的趋势; 而大小兴安岭、 长白山、 三江平原、 呼伦贝尔草原、以及科尔沁和浑善达克沙漠等地区则人口稀疏,这些地区为东北地区振兴提供着生态、 环境支撑, 同时也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重要的生态保障地区。2 . 2 . 2经济活动从G D P绝对量看, 本地区经济活动表现出与人口分布相类似的空间态势, 除了锡林浩特市、 赤峰市和通辽市, 以及黑龙江省东部的资源型城市G D P较高以外, 经济总量主要集中在哈大发展轴线, 占全区G D P的5 2 . 0 3 %, 人均G D P是全区平均

12、水平的1 . 5 5倍。从G D P相对量分析, 经济活动“ 轴线极化” 态势更加清晰( 图2) , 东北地区G D P的平均密度为1 0 0万元/ k m2,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 4 3万元/ k m2) , 哈大发展轴线沿线区域高达7 4 6 万元/ k m2, 然而与珠三角的17 5 6万元/ k m2和长三角的22 6 3万元/ k m2相比, 差距悬殊 7 。图2东北地区各区县人口密度和G D P密度分布图F i g . 2T h e d e n s i t y o f p o p u l a t i o na n dG D Pb y c o u n t y i nn o r t

13、h e a s t C h i n a7 06期楚 波 等: 综合功能区划的区域实践以东北地区为例2 . 2 . 3产业发展东北地区产业结构重化工特征明显, 同构化问题比较严重, 资源密集型产业仍然是其主要的优势产业( 表1) , 而且省( 区) 际间产业发展协作不强, 各自为阵, 不利于资源的最优化利用。大中型企业的比重虽然较高, 但是为主导企业配套的元器件、 零配件的中小企业成长缓慢, 产业发展配套能力弱。产业结构升级缓慢致使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即便是哈大发展轴线经过的地区, 第三产业的地位也不突出。重化工业主导、 配套能力发育不足以及三产发展滞后等决定了东北地区的产业发展缺乏对就业的

14、拉动作用; 此外, 民营企业发展滞后、中小城市和县域经济发展不理想也制约了就业再就业问题的解决。表1东北地区经济综合实力指数排名前1 0位的工业行业(2 0 0 5年)T a b . 1T h e T o p1 0i n d u s t r i a l s e c t o r s b yp r o v i n c e i nn o r t h e a s t C h i n a( 2 0 0 5 )资料来源: 据张文忠整理。3开发评价及区域类型划分3 . 1评价思路以区县一级辖区为研究对象, 建立指标体系, 综合运用G I S空间分析手段、A H P等评价方法以及主成分分析等, 对开发现状强度

15、和开发前景潜力分别进行评价, 构造二维的区域划分量化标准( 图3) , 划分出不同的类型区域; 划分结果以及上文的空间总体发展概况是确定各类主体功能区的主要依据。开发现状评价指标包括人口、 经济、 土地利用等方面的指标, 典型变量包括人口总量、 人口密度、G D P、G D P密度以及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 8 等等。开发前景评价指标包括经济活力、 创新潜力、 财政实力、 产业结构、 区位条件、 环境条件、 资源条件等方面的指标, 典型变量包括( 人均)G D P增长率、 大专以上学历人数及其相对比例、 地方财政收入占G D P比重、 人均地方财政收入、 三产产值比重、 综合交通运输条件指数、

16、地形条件指数、 耕地面积比重、 水域比重等等 9 1 3 。 考虑到评价的可操作性, 尤其是数据的可获性, 个别典型变量用市一级辖区平均数插值, 或者用高度相关变量替代; 权重的赋予采用D e l p h i方法。7 1地理科学进展2 6卷3 . 2划分结果基于两套评价结果,同时考虑区域特殊限制因素( 生态、 资源、 环境、 政策等) , 并结合专家意见,从发展 的 基 础 和 潜 力 切入,将东北地区划分为7种类型区 ( 图版图4) 。第1类:当前的综合发展基础雄厚,未来发展潜力大的区域。 含3 6个区县。这些区域发展的现实性限制非常少, 环境容量比较大, 可以作为未来发展的一级区域或重点开发区域进行考虑, 当然这些区域在产业结构等层面亟需调整优化。第2类: 当前的综合发展基础相对较好, 未来发展潜力大的区域。包括1 7个区县。这类区域是既有“ 点” 、 “ 轴” 向外扩张的首选区域, 在未来发展中应当承担新的经济增长的任务,以促进既有“ 点” 、 “ 轴” 进一步壮大规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