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地理界线sa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6463509 上传时间:2018-06-26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70.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要地理界线sa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重要地理界线sa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重要地理界线sa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重要地理界线sa》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要地理界线sa(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我国人口分布的地理界线大体以黑龙江的黑河市和云南省腾冲市划一条直线为界, 该线东南部人口多, 该线西北部人 口少。2地势阶梯界线 (1)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的界线:西起昆仑山脉,经祁连山脉向东南到横断山脉东缘。(2)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的界线:由东北向西南依次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 峰山。3地形区界线 (1)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界线:大兴安岭。 (2)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界线:太行山脉。 (3)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界线:巫山。 (4)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界线:横断山脉。 (5)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界线:天山山脉。 (6)青藏高原和塔里木盆地界线:昆仑山脉。 (7)黄土高原和汉水

2、谷地界线:秦岭。 (8)河西走廊和柴达木盆地界线:祁连山脉。 (9)四川盆地和汉水谷地界线:大巴山脉。 (10)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界线:古长城。 (l1)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华北平原界线:淮河。4气候界线 (1)l 月 0等温线(也是亚热带与暖温带及高原气候区分界线) :大体沿着青藏高原东南 边缘,向东经过秦岭一淮河一线。 (2)800 毫米等降水量线(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界线) :沿着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向东经过秦 岭一淮河一线。 (3)400 毫米等降水量线(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界线) : 从大兴安岭西坡经过张家口、兰州、 拉萨附近,到喜马拉雅山脉东部。 (4)200 毫米等降水量线(半干旱区与干旱

3、区界线) :大致通过阴山、贺兰山、祁连山、 巴 颜喀拉山到冈底斯山一线。5河流界线 (1)外流区和内流区的界线:北段大体沿大兴安岭一阴山一贺兰山一祁连山(东端)一线, 南段比较接近 200 毫米等降水量线。 (2)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分水岭:巴颜喀拉山脉一秦岭。 (3)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南岭。 (4)澜沧江与怒江的分水岭:怒山。(5)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诸河流域的分水岭:武夷山。6三大自然区界线 (1)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界线:400 毫米等降水量线。 (2)青藏高寒区与东部季风区的界线:3000 米等高线。 (3)青藏高寒区的北部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界线:大体从昆仑山向东经过

4、阿尔金山、祁 连山一线。7自然地区界线 (1)东部季风区内部自然地区界线 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界线(华北暖温带湿润地区与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 :秦岭一淮河(1 月 0等温线,日平均气温10积温 4500等值线) 。 东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与华北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界线:日平均气温10的活 动积温 3200等值钱。 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与华南热带湿润地区界线:日平均气温10积温 7500等值线 (2)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内部自然地区界线。 内蒙古温带草原地区与西北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地区的界线: 贺兰山一线, 相当于 200 毫米等 降水量线。8农业活动界线 (1)牧区与农耕区的界线:大体接近 400

5、毫米等降水量线。 (2)水田区与早作区的界线:秦岭一淮河。9行政区界线(1)南疆与北疆的界线(流动沙丘与固定、半固定沙丘界线) :天山。 (2)湖北省与重庆市的界线:巫山。 (3)福建省与江西省的界线:武夷山。 (4)广东省与湖南省的界线:南岭。 (5)西藏自治区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界线:昆仑山脉。 (6)甘肃省与青海省的界线:祁连山脉。 (7)四川省与陕西省的界线:大巴山脉。10综合地理界线 (1)秦岭一淮河一线是我国的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这条线的南北景观有很大的差异: 黄土高原的南界 大致是 1 月 0等温线、800 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 亚热带与暖温带的界线 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界线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的界线河流有无结冰期的界线 农业水田与旱地、两年三熟与一年两熟制、水稻和小麦杂粮的界线 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的分界线 (2)大兴安岭也是我国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其东西两侧的景观也有较大差异: 400 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 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分界线 牧区与农耕区通过的地方的界线 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的界线 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的界线通过的地方 森林景观与草原景观界线通过的地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