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封建思想阻碍了创新人才培养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6460702 上传时间:2018-06-26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354.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什么样的封建思想阻碍了创新人才培养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什么样的封建思想阻碍了创新人才培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什么样的封建思想阻碍了创新人才培养(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A3周末评论编辑尧版式院张其瑶校对院王剑圆园10年12月24日星期五 栽藻造押渊园员园冤82619191-8106 耘原皂葬蚤造押qyzhang岳泽贼蚤皂藻泽援糟灶特别关注什么样的封建思想阻碍了创新人才培养“钱学森之问” 解读“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 出杰出人才”的“钱学森之问”引发 了科学界、教育界多角度、多方面 讨论。然而,在讨论中,有一个问题 却鲜有人提及,那就是钱老在“中 国还没有大学能够按照科学技术发 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都是人 云亦云,一般化的,没有自己独特 创新的东西,受封建思想影响,一 直是这个样子”的这段话中,所提 到的“受封建思想影响” ,亦即我国 大学到底是受了什

2、么封建思想影响, 才无法培养出创新型人才的。综观 “钱学森之问”的所有内容,这个问 题显然是个核心性问题。人的活动 是受思想支配的,有什么样的思想, 才会有什么样的行动。对教育活动 起基础和决定性作用的教育制度, 无疑是由人制定的,也就是建立在 人 (制定者) 的思想基础上的。那 么,这些教育决策者们是受了什么 样的封建思想的影响,才导致了我 国的高等教育“总是培养不出杰出 人 才 ” , 或 者 使 “ 杰 出 人 才 老 是 冒不出来”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回顾 我国现代大学发展的历程。审视我 国现代大学发展的历史,可知我国 的现代大学并非是在本土文化、思 想、制度的土壤里自发生长

3、起来的, 而是从国外移植来的。我国现代大 学在开办之初,所主持创办教育的 人大都是从国外学成回国的人员, 他们既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的功底, 也具有在国外学习的背景,因而能 够很好地将国外大学的制度和文化 与国内的教育传统结合起来,使其 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发挥了很好 的效应。他们在大学教育思想方面, 基本上都坚持了国外大学的教育思 想和方法,使大学保持了普世性的 特点和水平,实现了我国早期大学 对本土教育思想和观念的超越,使 教育出现了新的景象。可以说正是 这些对发展教育有殷切希望和献身 精神的文化和教育精英们的努力, 才形成了我国现代高等教育虽然起 步较晚,但起点并不低,而且成就 显著的早期历

4、史。 纵观我国早期的有些大学,在创 办 10 年或 20 年之后,就能够成为享 誉世界的著名学府,其学术水平被 世界许多国家的大学所承认,其学 生可以与欧美许多国家的大学进行 交换,显然是有其特殊原因的。形 成这些现象的重要原因,除了当时 一些管教育的人 (比如张百熙、吴 汝伦、傅斯年等) 以及许多办教育 的人是对教育有坚定信念、对教育 原则有坚定持守、对教育事业专心 致志的教育家外,就是其时的许多 大学,基本上都是依据 大学令 ( 1912 年颁布) 设计的制度框架、按 照世界大学通行的原则建校和运行 的。在学校的基本制度方面,虽然 有“中体西用”的局限 ( 比如校长需 要由政府任命),但在

5、大学的微观制 度和文化方面基本上都保持了与世 界大学通例比较一致的“学术共同 体”特征,各校内部管理都实行的 是通行于世界大学中的“教授治校” 制度。尤其是在蔡元培先生主持的 北京大学,梅贻琦先生主持的清华 大学和西南联合大学等高校,其校 内的最高决策机构,都是体现大学 活动特点的教授会和评议会,教师 特别是教授在治校过程中是发挥了 实际作用的。在这种与西方大学基 本一样的“教授治校”制度中,其精 神主旨是民主、科学、自由、理性, 很少或者说已经完全没有了封建思 想的影子。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当时的大 学中,人们对封建思想是有充分警 惕的,其时一些享誉学界的风云人 物,都是以反对封建思想而闻

6、名的, 其中以陈独秀、胡适的影响最大。 可以说正是在他们的启蒙和引导下, 我国在上世纪初期才出现了以反封 建文化为目标的新文化运动。同样 是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许多青年 学子才决然地与封建的思想及家庭 决裂,走上追求自由、民主的革命 道路。所以,钱老所说的“受封建思 想影响” (是指封建思想在大学中 占据了主导地位之后所产生的根本 性影响) ,显然不是指这一时期的大学,而是指这一时期以后且与其形态 完全不同的大学,也就是上世纪 50 年代之后的大学,或者说是解放后的 大学。 那么,解放后的大学,何以不但 没有循时间顺序更进一步地消除封 建思想的影响,反而还“受封建思想 影响”至深,且“总是培养

7、不出杰出 人才”呢?要探讨这个问题,则需要 对解放后的大学变化过程进行分析。 回顾我国在解放初期对高等教育的 基本态度,可见这个问题产生的原因 是极其复杂的。众所周知,新中国的 建立,可以说为大学的发展提供了很 好的机会。 然而,在建什么样国家的问题 上,新政权的主导者们却囿于长期形 成的革命思维和意识,遵循革命的逻 辑,选择了苏联式的社会主义道路。 这是一种容易实现革命者理想的举 国体制,这种体制有便于实现国家统 一、消除地区差异、调动全国所有力 量办大事、办事效率高等优点,但也 有过于注重集体意志、忽视个人意志 和权利、诱发独断专行、官僚主义、 一言堂等缺点。这种体制在权力方面 的特点是国

8、家的权力高度集中,政府 为全能政府,既控制了国家的所有资 源和权力,又包揽了社会的一切事 务。政府对社会实行计划管理,因而 将社会的一切方面都纳入了国家计 划,由国家统一安排和调配。这样, 作为社会实行统一管理的一种效应, 政府在对社会所有事务进行包揽的 过程中,也相应地压缩了社会各种专 业性机构和人士的活动空间,这其中 也包括教育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这种 社会体制和意识决定下的大学,也自 然中断了与以往大学的精神联系,采 用了“以俄为师”的方针,不仅完全 接管和取缔了所有的教会学校和私 立学校,而且 通过“院 系调整” 、 “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等活动, 对大学进行组织和思想方面的整顿, 以

9、便其适应新制度运行的需要。通过 这样的调整和改造,全国的高等教育 不仅完成了从通识教育向专业化教 育的模式转换,终止了长期在大学中 起主导作用的自由主义传统,而且将 高校改造成为青一色的公办高校,使 曾经在中国高教史上有过辉煌影响 的私立大学和教会学校在国内彻底 地绝迹,也使教育的多样化状态彻底 地消失。高校在教育部 ( 高教部 ) 领 导或主导下,按照统一的要求和规定 活动,“千校一面”成为不可避免的 趋势。高校的领导体制方面,建国后 不久,便摒弃了在“以俄为师”时期 移植于苏联的专家治校体制,在坚持 党对教育绝对领导的原则下,全国所 有的高校中都建立了党组织,党委成 了高校的领导核心。这个

10、制度也一直 延续至今。 在此需要辨析的是,我国在解放 前移植的外国大学制度,并非是简单 的资本主义教育制度,国外有些组织 在我国举办的教会学校、一些个人和 社会团体创办的私立大学,也不能简 单地确定为文化侵略和资产阶级教 育,它们对于我国社会进步及学生学 习先进文化知识是发挥了非常重要 的作用的。我国在解放前借鉴和学习 的国外大学制度和方法,完全可以说 是一种普世性的教育制度,是人类社 会文化和教育进步的结晶,其在文化 和教育价值观方面的进步性,是在世 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教育中都得到 证明的。如果要对它们进行替换和超 越,就应该在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 促进人的健全人格发展方面比其做 得更好,应

11、该在体现人类社会的自 由、平等、民主、科学等理想目标方 面比其更先进。在自己达不到它们的 水平的时候,学习和借鉴他们的制度 和方法是完全应该的。用推翻一切的 革命或斗争思维对其进行彻底否定 的做法,显然是不恰当的。 遗憾的是,当时的人们尚缺乏这 样的认识,也缺乏在对中外教育制度 进行冷静比较后,以民主和科学的方 法决定教育性质和方向的耐心和胸 怀,在教育这个关乎国家文化和精神 建设的重大问题上,国家相关机构却 并没有组织包括教育界人士在内、有 社会各方面人士广泛参与,对教育性 质、宗旨、目的等基本问题的大讨 论,也没有号召教育理论工作者对教育的基本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以 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来确定

12、新中国 的教育方向和路线,而几乎是按领 袖一个人的意见来确定教育的指导 方针的。在此方面,一个确切的事实 是,从我们过去学习的所有文件和 材料中,都没有看到过有对革命领 袖教育思想进行研究、讨论的记录。 可见领袖个人性的教育思想,是在 未进行充分讨论和研究的情况下, 便成为国家的教育方针并要求所有 学校及教师都“认真学习,领会精 神,坚决贯彻”的。 就国家的教育方针而言,在社会 环境正常的情况下,应该是由教育 家们研究和思考的问题,国家只须 为他们提供宽松、自由的环境就是 了,因为谁能说自己比教育家更懂 得教育、更热爱教育呢?从社会分 工的角度讲,这也是他们职责范畴 内的事情,否则,要教育家干

13、什么? 另外,从世界教育发展的经验看, 国家一般是没有能力来管理直接的、 具体的教育事务的。因为在国家层 面上的任何规定,当其面对幅员辽 阔的国土和千差万别的学校时,都 可能左支右绌,难免显得机械和教 条。所以,在教育和国家的关系方 面,国家一般只负责制定国家层次 上的教育法律 (许多国家比较细致 的教育法都是由州法律规定的 ),对 这些教育法律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 以保证学校不违法。教育法律规定 的内容一般为教育活动的底线,比 如:不能有种族、性别、年龄、身份 歧视,不能体罚和剥夺任何学生的 受教育权等。教育机构如果越过了 这个底线,也就是在教育违法的情 况下,国家才来干预,而且其干预的 依

14、据和手段都要符合法律内容,不 能是内容不确定的,具有时期性、权 宜性特点的“上级文件、会议决议、 领导讲话”等内容。教育如何向高水 平发展,国家则既没有能力管,也不 应该管,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做法是, 由教育行业协会或教育职业协会来 处理。只有这样做,才能保证让懂教 育的人来办教育,教育也才能真正 办好。 回顾前 30 年时期的大学教育形 态,一是基本上没有尊重知识和尊 重人才这个说法和意识。因为当时 是将知识与原罪联系在一起的,知 识分子前面常常要被加上“资产阶 级”的定语,学术权威前面则要被加 上“反动”二字。亦即“知识越多越 反动” ,“高贵者最愚蠢” 。当时许多 知识分子的人格、尊严、权

15、利、工作 是没有保证的,他们随时可能被安 上什么罪名遭受批评、批判、下放甚 至劳改惩罚,因而他们的内心是时 常处于恐慌和忧虑之中的。人们在 表面上所做的活动,基本上都是突 出政治、紧跟形势、积极表现类型 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在上世纪 80 年 代初期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的口号时,人们欢欣鼓舞的原因。 二是当时社会上最受重视 (吃 香) 的是从战争年代过来的革命干 部和工农干部,他们中有些人在对 大学的接管中担任了各级学校的领 导职务,使大学中出现了“外行领导 内行”的现象。由于他们与大学教师 们在文化背景、社会经历及对大学 性质认识上的不同,因而在工作中 产生了一些摩擦和矛盾,并且引发

16、了“反右”运动中所涉及的一些问 题,比如:党政不分问题,外行领导 内行问题,党员教师与非党员教师 权利不平衡问题等。经过“武训传批 判” 、“红楼梦及胡适思想批判” 、 “反右” 、“反右倾” 、“文革”等运 动的“洗礼” ,可以说已经没有人再 敢对教育理论的是非提出任何异议 和质疑了,人们对大学及教育的认 识,也已经没有了基本的是非评判, 有的只是唯领袖“教育思想”是从的 紧跟和效忠。在这样的形势下,谁再 来谈创新人才培养,那无疑是自讨 苦吃。 三是教育为政治服务的精神意蕴 ( 未必以 1957 年提出时为限,其思想 在较早的知识分子思想改造时期已 经显现),就是认为教育应该成为意 识形态斗争的工具。在这种思想指 导下建立的教育体制,必然是有利 于政治指挥教育的集中统一领导体制。这种体制的特点是自上而下、以 行政命令为基本方式的科层领导制。 在这种制度框架下,教育部作为全国 教育的最高领导机构,对全国所有学 校的活动进行管理和指导。而其以一 个标准、一种思路、一种方法对全国 所有学校进行主导的行政性质,也必 然使其管理行为蜕变成教条主义和 官僚主义。另外,这种“一切行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