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定价2008高考考前历史专题讲座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6395485 上传时间:2018-06-2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定价2008高考考前历史专题讲座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定价2008高考考前历史专题讲座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定价2008高考考前历史专题讲座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定价2008高考考前历史专题讲座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定价2008高考考前历史专题讲座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定价2008高考考前历史专题讲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定价2008高考考前历史专题讲座(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Using the research method of literature, means of observation, behavioral approach, conceptual analysis and the pattern of information-seeking of local and overseas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Basic pattern strategies of technology information-seeking 2008 高考考前历史专题讲座高考考前历史专题讲座 历史考纲解读热点专题历史考纲解读热点专题主讲

2、:黄冈中学高级教师 熊银忠一、复习策略一、复习策略(一)策略设计考纲的变化与思考;热点扫描与命题视角。(二)内容精讲1、考纲的变化与思考(1)考纲的巨大变化新增知识考点:西周的强盛、井田制和分封制、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农业和 畜牧业、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商业交通和城市),刺史制度、汉朝与越南的关 系,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手工业的发展、商业的发展与社会 生活的变化,隋唐府兵制与募兵制、社会生活,庆历新政、史学,明朝中后期的政治 危机、明末农民战争,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天京变乱与重新领导核心、太平天 国的防御战,戊戌变法的背景、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

3、、清 政府的新政与预备立宪,北京政变、孙中山北上和国民会议运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的建立、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毛泽东的论持久战,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文化 大革命的背景、全国夺权和二月抗争、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和干部下放,非洲和拉丁美 洲的民族民主运动,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发展,苏维埃政权的巩固,亚洲人民民主国家, 等等。细化强化考点:洋务运动洋务运动的兴起、发展、效果,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的进一步发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背景、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及其兴起、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五四运动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 五四运动的经过,红军的战略转移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

4、,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制定华北事变、瓦窑堡会议,新中国的诞生新中国的诞 生及其历史条件,美国的建立和拉丁美洲独立运动英属北美殖民地状况美国独立战 争、美国共和政体的确立、拉丁美洲独立运动,韩国和新加坡经济的发展东亚和东 南亚各国经济的发展,现代科学技术新科学技术革命的兴起与发展、第三次科技革 命的特点与影响,等等。变换提法考点:北伐和西征太平天国的全盛时期,黄海、辽东、威海之战 战争的经过,维新思想的发展与传播康、梁的维新思想,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战斗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三大改造、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 经济建设方针的确立,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在徘徊中前进,革命的进程从君主立

5、宪派到雅各宾派,法兰西第一帝国拿破仑帝国,等等。合并简化考点:战后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下的四个子目录被省略,东欧剧变与 苏联解体下子目录被省略,世界经济的发展下子目录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人类 面临的共同问题被省略,等等。暂时删除考点:均田制,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苏联的建立,人类面临的共同 问题,等等。(2)考点变化的初步思考从形式上看:新增知识考点使得知识覆盖密度显著增加,命题素材更加丰富, 命题空间更加宽广;细化强化考点使得知识条理更为清晰,逻辑层次更为合理,复习 目标更为具体;合并简化考点使得命题动作更大,似有醉翁之意,意味深长;暂时删 除考点其实不能理解为非考试内容,否则将会后悔不已。

6、从内容上看:新增知识考点、细化强化考点呈现出四个侧重:一是侧重于物质文明(经济活动)的考查,如: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农业和畜 牧业、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商业交通和城市),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农业 的恢复与发展、手工业的发展、商业的发展,洋务运动的兴起、发展、效果,中国民 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背景、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解放区的土 地改革,经济活动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关注国计民生,等等;二是侧重于制度变革的考查,如:井田制和分封制,刺史制度,府兵制与募兵制, 庆历新政,清政府的新政与预备立宪,美国共和政体的确立,等等;三是侧重于思想解放的考查,如: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革命派

7、与保皇派的论 战,其实还不能忽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等等;四是侧重于“三农”问题的考查,如:井田制,夏商西周的农业,三国两晋南北朝 时期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明末农民战争,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天京变乱与 重新领导核心、太平天国的防御战,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解放区的土地改革,等 等。新编小专题:经济活动与社会生活的变迁;农业、农民问题与社会和谐;人与 自然相融共存的生态文明;制度创新与社会进步;近代中国的工业化历程;近现代中 国的思想解放,等等。2、热点扫描与命题视角(1)隐性介入热点问题热点问题内涵:长期(尤其是近期)被人们普遍关注、能够引导考生理解党的大 政方针、国家意志、与学生生活密

8、切相关的知识或知识再生点,包括短效热点问题 (2007 年 3 月2008 年 3 月年度国内外时政要闻)、周年次周年热点(内蒙古自治区 成立 60 周年与民族区域自治,真理标准问题讨论与改革开放 30 周年等问题)和长效 热点问题(科学发展观,中、美、德三国国家统一,民主法制建设,新农村建设,民 生保障,知识创新,区域协调发展,和谐社会等问题)等三个部分。高考历史试题关注现实,不回避热点问题和焦点问题,常用周年或次周年范围的 社会热点问题为载体,隐性切入,载体在课外或题外,旨趣在书本之内,考查运用教 材基础知识的思维能力。以 2007 年全国卷 I 为例,试题对某些热点问题进行的考查非常隐蔽

9、或者说非常含 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犹抱琵琶半遮面”。其 中,第 14 题(八旗制度)、第 15 题(清末湘军)、第 16 题(清末新军)、第 17 题 (国民革命军)等题,隐性考查了古往今来军队建设问题,与建军 80 周年的热点相关, 第 22 题(三个世界划分理论)涉及 1974 年毛泽东与非洲赞比亚总统卡翁达的会晤, 实际上隐性考查了中非合作的热点问题,第 38 题以美国改变中立态度为切入点,第 40 题对金迁都燕京的考查,实际上与 2007 年抗战爆发 70 周年、2008 年北京奥运年这些 热点问题相关,等等。2008 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将继续

10、隐性介入热点问题,引导关注社会生活。(2)热点问题举例与思考A中国 70 多个城市地面下沉,沉降 1 毫米损失千万元。(2007.02.11)由于地面沉降,矗立于古都西安的唐代建筑大雁塔倾斜已达上千毫米;由于地面 沉降,海河泄洪能力大大下降,天津市区内涝基本无法从海河排出;由于地面沉降, 华北一些地区地下水循环系统平衡遭到破坏,地下水质恶化。上海是我国地面沉降发 生最早、影响最大、带来危害最严重的城市,自 1921 年发生地面沉降以来,至今沉降 面积达 1000 平方公里,沉降中心最大沉降量达 2.6 米。江苏省经济最发达的苏锡常地 区位于长江三角洲腹地,也是地面沉降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资料显示

11、,该地区沉降面 积已达 5700 平方公里,约占苏锡常平原面积的一半,沉降中心最大沉降量达 28 米。 目前,全国已有 70 多个城市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沉降面积已达 64 万平方 公里,沉降中心最大沉降量超过 2 米的还有天津、太原、西安等城市,其中天津 60 的地面发生沉降,塘沽区的沉降量达到 31 米。“过量抽取地下水、城市不合理建设 是当前产生地面沉降最主要的原因;地面沉降会引发内涝加重、地表水环境恶化、地 裂缝等危害;地面沉降的发生具有缓变性、不易察觉性特点,防治也具有一定的难度。 ”命题视角: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和谐社会。B中国正在筹建存款保险公司。(2007.08.02)

12、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明确要求加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由人民银行和银监会牵头, 相关部委参加的存款保险制度工作小组正在进行存款保险制度实施方案的设计工作, 国家有关部门也正在进行存款保险条例的立法工作。命题视角:罗斯福新政。C.内蒙古自治区成立 60 周年。(2007.08.08)命题视角: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政策。D.农村政策失败与俄罗斯帝国的灭亡(2007.08.10)、我国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和 发展状况。(2004.07.11)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一个影响国家安全的根本性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 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历史时期:即 19491978

13、 年的缓慢变动时期;19791990 年的开始形成和逐步完善时期;1990 年以 来对农村产业结构进行全面调整时期。三个历史时期分别有其各自的经济特点: 我国农村产业结构在第一个时期的基本特点是单一的种植业结构。建国初期,我 国农村产业部门主要是农业,在农业中仅以种植业为主,在种植业中又以粮食作物为 主。林、牧、渔业没有应有的发展,必需的工业和副业比重很小,历史形成的农业 种植业粮食的单一的农村产业结构基本上没有变化,整个农村产业结构处于极不合 理的状态。与新中国成立时的农村产业结构相比,这一时期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缓慢 变化,但我国农村产业结构中农业一直处于绝对主导地位,第二、第三产业在农村经

14、 济中所占的比重很低,只是作为农业的必要补充而存在。第二个时期改变过去“重农型”的状况,形成了农、林、牧、副、渔并举,以农村 工业为龙头,全面发展农村产业结构的新格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的工 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农村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农村产业结构进入了变革阶 段。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的多种形式的责任制为开端的经济体制改革,突破了单一种 植业的格局,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程度的 提高,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随着城市改革的启动和市场机制的深化以及城市 和农村消费结构的变化,农村第二、第三产业加速发展,农村产业结构逐渐有了调整, 使农村产业结构在

15、逐步满足人们基本需要的同时,向农产品优质化、工业消费品优质 化的方向发展。 第三个时期是由于我国农村产业结构面临新挑战而进行全面调整的时期。为了适 应我国经济“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实现和世界产业结构的变化,尤其是我国加入了世界 贸易组织,农村产业结构更加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据有关资料统计,进入 90 年代以 来,农村劳动力和产值的分布状况是:从相对值角度和劳动力分布情况来看,第一产 业的占比呈下降趋势,第二、第三产业占比呈上升趋势,第三产业上升趋势更为明显; 从产值状况来看,第一产业的比重在降低,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在上升,尤其是第 二产业在产值等方面已经成为农村第一大产业。 综上所述,我国农村

16、产业结构自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是农村 产业结构已经摆脱改革以前以第一产业,特别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单一产业结构形态, 进入“三次产业”共同发展的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二是随着农村“三次产业”共同发展局 面的形成,尤其是农村非农产业的快速发展,农村产业结构的发展方向必然是结构合 理、分工明确、经济高效。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举措: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发展重点,持续稳定地发展第 一产业,适当地发展第二产业,积极地发展第三产业。对农村“三次产业”结构进行调 整,促进其优化升级,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总体要求是以解决二元结构矛盾为目 标,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由此带动农村工业化、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最终实现农 业现代化。具体应当抓住两点:一是通过调整实现结构优化;二是推动农村产业结构 升级。农村产业结构升级的实质是结构质量的提高,升级的关键就在于必须转变经济 增长的思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以量的扩张为基础,以 质的提高为根本。调整经济发展手段,发挥科技推动作用。农村产业结构优化调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