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复习提纲_全(用)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6394615 上传时间:2018-06-26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1.2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复习提纲_全(用)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高考地理复习提纲_全(用)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高考地理复习提纲_全(用)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高考地理复习提纲_全(用)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高考地理复习提纲_全(用)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复习提纲_全(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复习提纲_全(用)(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灵丘一中地理知识归纳与记忆灵丘一中地理知识归纳与记忆(必修(必修 123123)地理组:王东地理组:王东宇宙中的地球宇宙中的地球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了解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说明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和原因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理解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理解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能够进行简单的区时计算了解四季更替的现象,解释四季形成的原因地球的圈层结构知道地球的圈层结构,了解各圈层的主要特点一、一、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1、

2、天体系统的级别2、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太阳系八大行星的由里向外的顺序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类地行星) 、木星、土星 (巨行星) 、天王星、海王星(远日行星) 其中小行星带是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 3、地球的特殊性:已知的宇宙中唯一有生物的星球,其原因是 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 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 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 15 度) 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形成并存在液态水 二、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主要成分是氢和氦,太阳能量的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能由赤道向两极递减23、太阳辐射能丰富区:青藏高原区,西北内陆,典型城市

3、拉萨 太阳辐射能贫乏区:四川盆地,典型城市重庆 4、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辐射是大气环流、地表某些物质运动等赖以发生、发展的最主要动力源泉 太阳辐射的能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 5、太阳活动最主要的类型是黑子和耀斑,分别出现在太阳大气层的光球层和色球层,活动周 期为 11 年 6、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影响地球气候:黑子的数量变化与降水的年际变化有相关性 扰乱地球电离层,无线电短波通信受阻 干扰地球磁场,产生磁暴和两极的极光 三、三、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1、对比自转公转方向周期角速度线速度自转自西向东 北逆南顺一个恒星日 一个太阳日除两极点外, 都是 15/小 时 规

4、律: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南北纬 60的线速度是赤道线速度的 1/2大约 1/天大约 30km/s公转自西向东 逆时针一个恒星年 一个回归年规律:近日点(1 月初)较快,远日点(7 月初)较 慢2、晨昏线:昼夜半球的分界线。 在此线上太阳高度是 0 度。在太阳直射点上正午太阳高度是 90 度。 晨昏线的判断方法: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所经过的晨昏线部分为晨线; 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所经过的晨昏线部分为昏线。 3、时间计算:东加西减。 (加减) 地方时:经度每相差 1 度,时间相差 4min 。 时区:为了统一标准,国际上把经度每隔 15划分为一个时区,全球划分为 24

5、 个时区。 区时:各时区的都已本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使用的时刻, 相邻时区相差 1 小时。 4、地转偏向力的规律: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赤道不偏。 5、黄赤交角为 2326,地轴与黄道平面的交角为 6634, 6、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原因:黄赤交角的存在, 地球的公转和自转(自转或公转)运动。节气时间(前后)直射点位置移动方向对应点春分3 月 21 日赤 道向北B 夏至6 月 22 日北回归线向南A 秋分9 月 23 日赤 道向南D 冬至12 月 22 日南回归线向北C37、各节气的特点研究夏至日冬至日春分或秋分日正午太阳高度的 分布规律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 递减 ,北回归线及其 以

6、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 达到全年最大值;南半 球正午太阳高度达到全 年最小值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 递减, 南回归线及其 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 达到全年最大值;北半 球正午太阳高度达到全 年最小值由赤道向南北两侧 递减 ,赤道地区正 午太阳高度达到全年 最大值昼夜长短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 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 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全球昼夜等长出现极昼范围北极圈出现极昼南极圈出现极昼全球昼夜等长8、天文四季的划分依据: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季节变化 气候划分:3、4、5 月为春季、6、7、8 月为夏季、9、10、11 月为秋季、12、1、2 月为冬 季 9、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与昼夜长短

7、 变化 趋势关系昼夜长短的变化趋势时间太阳直射点 方向北半球南半球12 月 22 日 至 6 月 22 日向北移动昼渐长,夜渐短,6 月 22 日 北半球各地昼最长,夜最短昼渐短,夜渐长,6 月 22 南半球各地昼最短,夜最 长6 月 22 日至 12 月 22 日向南移动昼渐短,夜渐长,12 月 22 日 北半球各地昼最短,夜最长昼渐长,夜渐短,12 月 22 南半球各地昼最长,夜最 短3 月 21 日 9 月 23 日全球昼夜平分四、四、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的圈层结构 外部圈层:位于地表以上,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1、地球圈层结构 内部圈层:位于地表以下,包括地壳、地幔、地核 2、岩石圈

8、:包括地壳全部、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上地幔顶部)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知道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了解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地表形态的变化了解褶皱、断层的特点及其地表形态结合实例,说明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大气受热过程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结合实例,说明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4气压带与风带结合实例,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理解季风环流的形成原因天气系统结合实例,说明锋面系统(冷锋、暖锋及准静止锋)的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结合实例,说明低压、高压系统的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水循环了解

9、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结合实例,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洋流了解洋流的概念及类型(寒流、暖流)了解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结合实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一、一、地壳内部物质循环地壳内部物质循环 如图所示 二、二、地表形态的变化地表形态的变化 1、引起地表形态发生改变的力量包括来自地球内部的内力和来自太阳的外力,我们统称为地 质作用。内力和外力是一对矛盾,内力形成高生低谷,而外力削低高山填平低谷,二者总 是共同作用。 褶皱:形成的地貌是高山、谷地,绝大部分山脉是褶皱山脉;喜马拉雅山 地堑:地貌常呈狭长的凹陷地带 如:渭河平原、东非大裂谷 地垒:地貌形成块状山地 如:华山、庐山、泰山 2、侵蚀作用 风力

10、侵蚀:风蚀蘑菇、风蚀洼地、风蚀沟谷、戈壁、裸岩荒漠 风力沉积:沙丘、沙垄、黄土高原的黄土堆积 流水侵蚀: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流水使沟谷加宽加深、瀑布、峡谷、喀斯特地貌 流水沉积:山前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 3、总结岩浆岩浆岩浆岩岩浆岩冷凝冷凝重熔重熔沉积岩沉积岩风化风化侵蚀侵蚀 搬运搬运堆积堆积重熔重熔变质岩变质岩变质作用变质作用风化风化 侵蚀侵蚀 搬运搬运 堆积堆积熔熔重重用用变变质质作作5三、三、大气受热过程大气受热过程 1、 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的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最主要、直接的热源。2、与大气的保温作用有关的现象现象成因白天多云时气温比晴天低多云时云

11、层反射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夜晚多云时气温比晴天高夜晚多云时大气逆辐射强,地面散失热量少人造烟雾的防冻效果可增强大气逆辐射,提高地面温度晚秋或寒秋,霜冻出现在晴朗 晚及“十雾九晴”晴朗夜晚,大气逆辐射低,气温低,易出现霜冻及 雾等天气现象吸收作用:臭氧和氧原子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 3、大气运动 4、热力环流:由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5、风形成的直接原因:大气的水平运动 高空大气风向是地转偏向力和水平气压剃度力的 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最终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面大气风向是摩擦力、地转偏向力和水平气压剃度力的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最终 与等压线斜交风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12、6、大气环流: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水分和 热 量得到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三圈环流所对应的地面气压带风带: 全球共有 7 个气压带,6 个风带,其中有 3 个 低 6气压带。 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也做周期性季节移动。北半球,大 致是夏季(7 月)北移,冬季(1 月)南移夏季,大陆增温比海洋快,大陆上形成热低压,切割副热带高气压带, 亚欧大陆上形成亚洲低压;太平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压 冬季,大陆降温比海洋快,大陆上形成冷高压, 切割副极地低气压带,亚欧大陆上形成 亚洲高压;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 5、季风环流 东亚季风:冬季西北风,夏季东南风。成因:海陆热力性质

13、差异 南亚季风:风向:冬季东北风,夏季西南风。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压带风带季 节移动 6、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热带沙漠、热带草原)气候类型成因分布规律气候特征热带雨 林气候受赤道低气压带控 制,盛行上升气流赤道附近全年终年高温多雨 地中海 气候受副热带高气压带 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南北纬 3040 大陆西岸夏季炎热少雨 冬季温和多雨温带海洋 气候西风带控制纬度 4060 之间的大陆西岸终年温和湿润四、天气系统 1、锋面2、气压系统中心气压垂直方向水平运动方向天气状况气旋低气压上升北逆南顺多阴雨天气反气旋高气压下降北顺南逆天气晴朗五、水循环 1、水循环的各个环节锋面概念图示过境前过境时过境

14、后实例冷锋冷气团主动向 暖气团进攻温暖晴朗阴天、下雨、刮风、降温天气气压升高、气温骤降、天气转晴北方夏季的暴雨,冬春季节的大风、沙暴、寒潮暖锋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进攻低温晴朗连续性降雨,降水在锋前气压下降、气温上升、天气转晴一场春雨一场暖准静止峰冷暖相当阴雨连绵江淮地区的梅雨季节;冬半年贵阳多阴雨冷湿天气72、示意图:3、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联系各圈层,进行水分的联系,同时进行物质迁徙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过程延续,使人 类赖以生存的淡水资源不断得到更新,并能持续利用,水循环还能塑造地表形态 六、洋流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地理要素与地理环境知道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知道自然

15、地理要素(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结合实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对人类活动的影响8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结合实例,说明地理环境从赤道到两极、从沿海向内陆及垂直地带的地域分异规律理解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自然地理要素与地理环境一、自然地理要素与地理环境 1、地理环境要素包括: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 2、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生物循环对三大圈层的改造作用)大气圈改变大气成分(使原始大气成为现代大气)水圈改变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岩石圈加快岩石的风化;参与沉积岩的形成;促进土壤的形成绿色植物在改造自然、保护环境、

16、维护生态平衡等方面也有重要作用二、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二、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在任何地理地域五种自然要素都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在某地域环境特征的形成中,地形、气候往往起主导作用 2、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自然地理各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 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 3、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 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某一区域的变化会影响另一区域。 三、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三、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一般指地带性分布规律与非地带性分布规律,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地表形态与聚落及交 通线路结合实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和交通线路分布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