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原始叙事的现代性纠结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6394494 上传时间:2018-06-26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原始叙事的现代性纠结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论原始叙事的现代性纠结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论原始叙事的现代性纠结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论原始叙事的现代性纠结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论原始叙事的现代性纠结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原始叙事的现代性纠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原始叙事的现代性纠结(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原始”世界叙事中的现代性纠结思考该问题的起因是沈从文的一类小说,沈从文描述了他这样的世界:在都市与乡村,边区与中心的二元结构中表现对现代文明人性裂变,生命力缺失的担忧。城市阉人与湘西充满生命热力,集真善美与一生的翠翠们形成鲜明的对比。对沈从文的研究,大致我们已经达成了这样一个共识:即沈从文而在一种对原始自然世界的回忆叙事中呈现了他所提出的理想人性的完整,他的心是偏向于原始淳朴的湘西世界的,心向往之。而现代文学史对沈从文的文学成就的拔高,这一事件做为一种实践行动除了出于学理上的理由,也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人们的内心需要及其向往。而这种对“原始”现象的叙事冲动由来已久,并非一个偶然性事件。且这种原

2、始形象在时代的变迁中并非单一不变,而是像万花筒一样折射出不同的七彩颜色。而这种形象的变迁本身似乎就是“原始”在无言之处的发声。本文的目的就是尝试着在考察其在共时平面上的功能变迁,从而探讨其中纠结的现代性问题,并进一步延伸到中国具体的现代性语境之下来考察。而这样一个历史文化现象的时间和空间的跨度之大,似乎难以把捉,限于篇幅,我把目光重点放在二十世纪以来的一些典型文本,如沈从文的文学世界,如劳伦斯的小说读本。当然更关注的是时下“国学”的学习热潮等等。但并不具体探入到这些事件之中,而是基于此类现象并结合现代性问题展开该文本的叙事。一 期待之拯救从一种对原始世界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人们内心对之有着怎

3、样的期待 从沈从文的小说中我们可以给这样的形象世界赋予如下关键词:宁静纯朴有如与自然同呼吸的生活世界,野性热烈有如兽物般的生命节奏,爱欲在自由奔放的渴望中享受着生命的欢愉。由此看出,原乡要么成为人们疲倦之后的宁静栖息地,要么成为释放内在情感的自由出口。在理性国度,人们习惯用最初的源流,寻根溯源,原始意义,原始文本,原初概念,等等这一类的词来表达对事件往上溯源的一种冲动,潜在的对文明的认同就像一棵生长的大树一样,在大树的根上似乎就掩藏着一种本质意义的最初萌芽,这在知识探究活动中表现为一种顺藤摸瓜式的问题解决策略。不难看出,人们对“原始”有着多种期待和功能,这种种期待相互纠结并在不同的领域中有着或

4、多或少的表现,从功能上我把它称之为“原始”的拯救功能,我们习惯于寻根溯源,做一种发生学方面的研究,期待从发源地中寻找出其本真特质,并以此做为一种现象的本质特征之一来解释,在文学理论教程中,原始早期的现象成为重要的论证根据,比如对于文学起源劳动说中就有个鲁迅的嗨哟说。把发生学上的论据当成为一种关于寻找到本质的证明,这似乎是不言而喻的事情,但能否经得起推敲依然值得深思。一万年前人类发生的故事是否能够解释一万年之后的情感世界?追溯到原始世界的一个思想策略就是可以省却诸多外在条件的限制,像做实验一样力求在一个没有太多因素干扰的世界中去考察,但人类的最初生存境遇是否能够跟实验室那般单纯而简单呢?显然,这

5、种寻找方式在人文领域的发展潜在的隐含一种科学主义思维线性思维。人们习惯于把文明想象成大树一样由一个本真的根生长,壮大,并因此而有了其他的枝节,因此转换到寻找本真的过程中,去寻根究底就成为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倘若我们回到预设前提,就可以如此问:真的有所谓原始本真吗?如果没有将如何?因为我们注定只能活在文明的内部,能否有足够的能耐站在历史的高度来俯瞰其并认定它是一棵大树?比如法国的德勒兹便认为文明是绵延的弥散性的,而非树结构的。事实上对于超出我们视野的庞大事件也许只能是一种合理的想象而已,想象逃脱不了解释循环的命运,也许我们可以问这种想象是否依然有着以往强悍的解释力度?不是没有寻找的,中国当代文学

6、史上的寻根文学做了一回寻根的探索,但结果却是出乎意料,不同作家寻找的根竟是全然不一样,韩少功在爸爸爸寻找的中华文明的根竟是名叫丙崽的痴呆儿,还有的搬出了中国传统儒道家文化当做了文化的根等等,对于根的理解在不同的作家中竟然有着完全不同的理解,当然在这里并不是否认寻根文学本身的意义,而是从一种寻找结果的角度来考察:如果一个文明有不同的根,那么有无真正的根?如果发现根如此之多,便意味着文明并没有唯一的一个解释世界的本源,无疑对一种线性思维模式的冲击。还有一种可能便是也许从来就没有什么根,那么还寻什么根?按照赵汀阳先生的话说,生活要么无解要么多解,就是没有唯一的解。 (寻根文学中的吊诡:因果线性思维模

7、式,理性思维主导,加之于对民族命运生死存亡的内在情绪冲动)有没有根,能否找到那所谓的源头,或者那个源头,那个自然的本真的找到意义有多大,我们姑且存疑,因为这种结论竟是无法证明也无法证实,毕竟没有一个原始人跑过来做评判,哪个才是真正的原始,哪一个又不是,甚至这些原始证据我们在多大程度上相信也还是个问题。习惯上我们总认为谁找到了那个本真的原初特性,那么谁便握有了关于真理的发言权,人们渴望原始本真来拯救,原始意义的寻找成了治病寻医的一条重要途径。这种往上溯源的方式在康德看来是人们内在幻觉带上理性的帽子的一种超越现实世界的突进,被诸多当代学者称之为与本质主义有姻亲关系的思维方式,因而它在反本质主义思潮

8、观照下变得岌岌可危。以上是从知识论的角度来探讨那种寻根溯源的方法论限度。而从情感上来说,我们确然容易被原始生活世界所打动,渴望过一过原始人的日子,在那样的世界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每个人的情性都是那么纯朴而干净,野性而富有生命力, ,翠翠的爱情是那飞越空中去摘虎耳草的空灵,情人的歌声是萦绕心中甜美的梦,与世无争,隐者生活,孔子也想要回到周朝。可是,回到原始自然就是真的如我们想象中那样么?我们都知道,一种描述总像硬币的两面一样,美好与丑陋交织,事情不是那样简单的幻梦,原始自然有其本身的脆弱与野蛮,野性的同时参杂着无知,生命充沛却也盲目。在宁静的边城中同时有沉潭的旧俗,在劳伦斯描述的印第安人对动物

9、的崇拜中无疑显现出面对自然的原初人类内心的恐怖与颤抖。原始世界对于原始人类而言和现代人遭遇的现代困境一样,同样有着无法解决的内在难题。由此可见,原始的“拯救”功能是虚弱的。但这种想象的冲动与叙事文本从来都没有消隐过,且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在诸多知识领域中蔓延浸润,在弗洛伊德看来,这种个体对原初社会想象的细语呢喃是重回母腹渴望物我混一的本能表现。除此之外,这种叙事冲动到底触痛了人类的哪根神经?任何一种解释也许定要要回到具体语境之下,在共时场域之中,将出现另外一种别样的维度与意义。二 敏锐之诊断原始只有在文明的参照下才呈现出意义。我们之所以想象美好,是因为我们现实中美好的缺失,我们想过的日子与现实生活

10、中的日子总是有“差异” ,我们想过隐者的清静无为是因为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被琐碎所干扰。我们虚构那样的世界是因为我们无法忍受现在时刻的庸俗与乏味,时间的河流无情的穿过身体。文明世界带给了我们貌似优雅与高贵的同时,也带来了琐碎与压抑,在弗洛伊德的文明及其不满中,他认为文明是以压抑自身的潜意识为代价的,从交换的角度来看,文明的社会并不因此就是一次获得巨额利润的商业交换,人类高于其他生物的地方不是因此更加的靠近了自由与幸福而是一种压抑与克制自身的能力。在文明的世界中,抑郁的卡夫卡悲伤的说“这个世界粉碎了我。物我分离成为个体无法忍受的内在心灵冰凉,异化越来越成为人们无法忍受的一个难题根本上就来自于物我分离

11、的巨大裂缝,文明世界带来的压抑。因此那个远古的世界在现实生活中渐渐消隐的同时却在人们的想象中却变得越来越清晰,并且会随人们的心愿增添各式各样的元素,于是那个丰满的世界竟然以一种不同于现实生活处事原则的世界观念在人们的观念内部与之形成张力结构,因此原始形象与文明本身产生的这种“差异”本身构成了一种批判的现实意义与力量,原始想象做为一个想象的“他者”成为文明存在的参照与控诉。但必须说明的是这个他者因为是虚构的,所以这种批判力量是虚弱的,个人认为对“原始”美好的描述与肯定,在表达人们内心渴望的阵阵嘘气的同时,也许具有某种现实意义的地方就是从反面指出了文明的病灶,生命力的缺憾,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不防

12、称之为原始的“诊断”功能。但必须看到,关于文明现实存在的差异有多种类型,比如侧重未来的乌托邦叙事,在时间之旅中对未来的想象总是充满了希望与朝气并带有一种改变现实的锐气并且对于改变现实有种清晰的认识,相比这些乌托邦叙事,这种侧重于过去的原始自然想象有着它怎样的机制?(原乡乌托邦与未来乌托邦之间的差异意味着什么?)应该说,这种原始之于文明的他者形象不是外乎个人之中的宏大概念,当它最终沉落到个体内心之中时,情形才开始变得明朗,我们不难发现,一些敏感内向的作家常常能最先感受到文明异化带来的不适,他们能敏锐的感觉到有问题,但却说不出问题是什么,对他们所观察的世界感觉到了不合理,但又无能为力,找不到解决问

13、题的方案。而人们面对危险与困难的第一反应通常是逃避,儿子反身到妈妈的怀抱,往安全的地方奔跑是遇到灾难的第一反应,曾经令人恐惧的自然,山川,河流,那样宁静无声的边陲之地像母亲的怀抱在轻声的召唤,从这个角度来说,对原始世界的叙事无疑与本能叙事有着亲和力。 (原始世界的叙事与本能叙事)由此我们从拯救功能的虚弱与诊断功能的现实力度来说,在对原始形象的描述中,敏锐的觉察到了问题,但解决问题的方向却是相反的,是逃避的,是软弱无力的。必须说明的是,关于“原始”的诊断功能与拯救功能是浑然交织一起的,也许在诊断的同时就意味这拯救,在拯救的过程中也就意味这一种诊断,一种对现实文明的认知。所以我们一般都难以理清其中

14、的动力结构,而对这一现象的阐释总是显得含混而复杂。事实上,无论是其拯救还是诊断,原始形象的抒写都只有在现实问题的优先下才能真正呈现其内在力量,摆正这一形象对于现实的意义及其限度将成为下一步我们要厘清的问题,而从这两种功能的摆渡中,我们不难看出其与现代性问题有着诸多纠结,而在中国现代性语境下又呈现出的面貌又是如何的呢?下一小节将对之做初步的阐述,必须提出来的是关于在该形象世界中的现代性纠结是基于刘小枫先生的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思考基础之上的言说。三,现代性纠结在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中,据刘小枫先生看来,现代性问题之现代实指现代世界之区别于以往古典世界所具有的特征,随着工业机械文明的迅速膨胀,人们的生

15、活状态也随之发生剧变,世界观,人生观与精神状态都将在这种动荡中展开其动态运动,而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区别就是自然化趋于人为化,物我统一趋于物我分离,静态平衡趋于动态不安,古朴世界与现代世界差异就是近乎泥土与玻璃的区别,从我们对“原始”形象世界的诊断与拯救功能相互纠缠的动态结构中,不难看出,这种想象是人们对物我之间日益分离之无可忍受的孤独的喃喃私语。 “原始”想象世界的灵动与单纯成为安慰人们内心分裂感的审美弥合。在刘小枫先生的考察看来,西方现代性问题展开的动力结构乃希腊文明与希伯来文明的互博,现实与超越之间的困惑表现在生活中就是世俗与宗教之间的游移与抉择。与西方的现代性进程不同,与其说是中国本土自身

16、出现了现代性问题,还不如是由西方带来的现代性问题在中西文明的碰撞这一内在结构之中传染给了中国,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虽然是必然要走的路,但路径却是在西方现代化进程的参照下而拓展自身的,西方的现代化进程对中国而言一方面成为一种参照同时也成为了一种不可企及的标准,朝之努力的风向标,而在这样一个标准下,无论是重申中国传统优势还是对西方的一种日趋认同,都绕不开西方文明这一庞大之物,这样我们不难发现,中国的现代性问题似乎就是在中西两种皆然不同的文明的张力结构中展开,因此在中国的知识分子的视野中,关于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先进与落后的理解,一种空间上的排列常常容易置换成一种时间上的线性过程。因此关于“原始”形象世界的叙事就不是以一种简单的面貌出现,原始形象世界的描述与展开落实到具体竟是在乡村与都市,古典与现代,东方与西方,这种种诸多元素之中定位,值得注意的是,人们习惯于如此想象,古典与原始这样的特征更多的集中于乡村这样一个空间领域,而与之对应的便是现代与都市空间有着天然的亲密联系,对原始的想象找到自身的灵魂空间之后就必然使得这种内在冲动染上了人们现代心理中的情绪与色彩。且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