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述王韬及其文化思想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6387057 上传时间:2018-06-2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评述王韬及其文化思想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评述王韬及其文化思想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评述王韬及其文化思想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评述王韬及其文化思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评述王韬及其文化思想(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评述王韬及其文化思想摘要:关于王韬,可谓众说纷纭。这位有着传奇色彩的意气书生,可以说少年得志,却因上书太平天国而有“长毛状元”的称号。他在墨海书院翻译,到日本、英国考察,对中西体制的看法也随着经历而发生前后的改变,笔者认为王韬可以谈得上是近代的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亦是少数能够在中国近代在思想方面能够与时俱进的学者。本文将从王韬的生平主要的历史轨迹出发来评述其文化思想。摘要:王韬 文化思想 西方文化王韬作为一个熟悉中国封建传统教育的人,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也是有较深造诣的。自幼聪颖的王韬十七岁得秀才,可谓锋芒初露。而后科举不进,遂弃功名而潜心读书,为世所用。王韬是个性情中人,他曾说:“自少性情

2、旷逸,不乐仕进,尤不喜帜括,虽勉为之,亦豪放不中绳墨。 ”1他这种奔放自由的秉性科举不第或是好事,也为他后来到墨海书馆工作的适应以及文化上的接受,思想上的改变有着一定的关系。1849 年,王韬开始了他在上海墨海书馆的工作。1849 年的上海,这个在鸦片战争后畸形繁荣的城市,吸引了王韬的目光。在这间由传教士麦都思主持的书馆里,他开始接触资本主义文化。从江苏乡间到墨海书院,从谙习诗书经学的封建士子,到翻译西书追求西学的“洋务秀才” ,王韬开始了新的人生历程的转变。王韬在墨海书馆主要从事编校工作。王韬从传教士那里学到了不少西方科技知识,并且了解了许多天文、地理、历算等格致之学(即西学,近代中国知识界

3、对西方科技文化自然科学知识的总称,源自王韬与艾约瑟合译的格致西学提纲 ) 。知识结构和价值观念起来很大的变化。在墨海书馆十三年的工作经历,对他思想的形成起很重要的作用。他开始研究西方文化,并认识了一批中外仁人志士,俨然成为当时上海文化界的名士。在这期间,王韬的思想处于矛盾、徘徊的状态,尤其表现在对中西文化的认识上。但总的来说,是在逐步的转变中。在墨海的早期,他多接触西方自然科学类的书籍,即器物方面的,而西方2的资产借此民主政治思想还未接触到,这客观上限制了他对西学认识的深化。正如梁启超所说:“当时之人,绝不承认欧美人除能测量能驾驶能操练外,更有其他学问。而在译出西书中求之,亦确无他种学问可见”

4、 。2可见,这时他的思想是偏于“中体西用”或“中西并立”的。但随着他对西方政治民主思想和政治制度知识的认识,思想亦不断发展,逐渐发生了变化,日趋成熟。他开始怀疑并批判中国的传统礼教、伦理道德、封建制度。认为西方不仅“器”先进,西方的“道”也比中国先进。此时,王韬是思想认识已经不仅仅停留在“器物”层面,开始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方面了。而王韬的思想在这一时期发生如此大的变化,从地主阶级改革派(洋务派)向资产阶级维新改良派靠拢。这样的转变是不易的,正是因为他关心国事,在从事中西方文化传播的努力中,力求经世致用,挽救民族于生死存亡之际,尽匹夫之责,尽文人之职。1861 年,王韬上书太平天国后遭缉拿。为

5、避祸通过英上海领事麦华陀(麦都思之子)派专人护送而前往香港。在香港,在理雅各的安排下,王韬住入英华书院,重新开始了他的译书生活。也就是此时,他改名为王韬。取义隐晦韬光,有意遁世。王韬在香港译书十二年,翻译了中国经典 ,进一步从事中西方文化研究,为中西方的文化交流作出贡献。避居在英国殖民统治下的香港,王韬最多地接受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影响,他的思想有了较大的的变化。他归家无望,对中国的旧制,旧观念早已绝望。在香港期间,他广泛研究西学,学术和政治等方面日趋成熟。1867 年,理雅各返国,邀王韬同行,开始了近三年的欧洲留学生涯,对西方的了解便从书本和直观上结合了起来,有了切身的实践和最深刻的体验。而无疑

6、的,这种近距离的接触,给了王韬最大限度的收获。王韬赴欧洲后,重点考察的是西洋社会文化,他一到法国的马赛就觉“眼界顿开,几别一世宙。 ”3后他看到法国遍布的图书馆,学校,博物馆等文化机构都大开眼界。在英国,他更惊叹于英国女子的自由言论和交际,欧洲的社会文化可以说让他震撼,使他的思想更加全面和完善。他真正的走向了世界了。王韬曾被邀往牛津大学讲演,有位年长的学者还问他孔子之道和西方宗教的异同,王韬云 “孔子之道,人道也,有人必有道。人类一日不灭,则其道一 日不变。泰西人士论道必溯原于天,然传之者必归本于人,非先尽乎人事,亦不能求天降福,是则仍系乎人而已。 ”34在他的回答中,我们不仅看到了睿智,同时

7、都看到了他思想的成熟和转变。1780 年,王韬回到香港,他的思想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此时他一心要用西学改造中国,有所建树。 “所望者中外揖和,西国之学术技艺大兴于中土。”5所以,赴欧留学对王韬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政治思想的形成具有关键作用 。回到香港后,他办了环球日报 ,从变法自强的角度,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建议,反映了他的维新变法思想。因名声大噪,后受邀日本,极受欢迎,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贡献。纵观王韬一生主要形迹作为,他确是近代中为数不多的与时俱进的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他生活在中国社会由传统向近代转型的历史时期,作为一个传统知识分子,他却率先跨入新的世界,倡导西学,倡导改革。保罗柯文教授通过将

8、王韬与孙中山先生进行比较进而对王韬正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地位做出了一个恰如其分的评价:“虽然孙中山代表了革命进程的稍晚阶段,在这种意义上他比王韬要新。但若就他们个人一生所包含的文化变化容量而言,从代际变化的相对观点来看,王韬却比孙中山新。 ”6在这一方面,笔者认为他与梁启超都是文人中少有的难能可贵的精神气质。同时,在他自身思想文化不断转变,发展,成熟的过程中,从激进的“中体西用”到向西方学习制度层面的(“西体西用” ) ,这是渐进的质的进步。而这种进步也加强了中外思想文化的交流,为此作出贡献。参考文献:1 弢园老民自传 , 弢园文录外编 ,卷 112 梁启超:饮冰室全集 :清代学术概论 ,中华书局版,第三册,1941,第 29 页.3 4 5 王韬:漫游随录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年 4 月,第 99,103,155 页6(美)柯文: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王韬与晚清改革 ,雷颐、罗检秋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 年 9 月第 1 版,第 8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