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要人于右任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6361663 上传时间:2018-06-2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0.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国要人于右任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民国要人于右任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民国要人于右任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民国要人于右任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民国要人于右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国要人于右任(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民国要人于右任民国要人于右任来源:文史天地2010 年第 12 期 作者:黄团元时间:2011-02-24于右任,1879 年 4 月 11 日出生于陕西三原,17 岁时以第一名成绩考入县学,23 岁中举,早年加入同盟会,后成为国民党重要决策人物之一。他还是诗人、著名书法家。他出生于穷苦家庭,成名后爱国恤民,一生颇具传奇色彩。出身寒微 抱负远大 于右任常以“牧羊儿”自称。他出身贫苦,母亲也是。生母赵太姐小时候,就因家贫,头插草标被卖过。于右任两岁时,赵氏生母病重,将伯循(于右任原名)托付给房氏抚养。房氏是于右任二伯父的妻子,因丈夫下江南长期没有音讯,房氏娘家劝她改嫁。但是为了苦命弟妹(于右任生

2、母赵氏)的遗愿,她抱着伯循来到城隍庙,对天起誓:愿守空房,吃千辛万苦,也要把伯循抚育成人!于右任六七岁时,求伯母为他买了一只便宜的跛羊。他天天早起放羊,为的是能够生下小羊,补贴家用。然而有一天放羊时窜来三只野狼,不仅噬食了跛羊,还要扑食于右任。幸亏一位杨姓村民赶到,才救了他一命。7 岁那年,于右任的舅父送他到村中马王庙学塾启蒙。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于右任见家里连盐都买不起,便利用课余或逃学到鞭炮作坊卷纸炮赚钱。有时,他一天可以挣二十多文钱。伯母房氏得到消息,拉着于右任,向学校先生检讨家教不严,跪下让先生用戒尺罚打自己。感动得先生从长衫里摸出九文大钱,交给贫寒的于右任母子买盐。经历此事之后,于右任

3、保证一心学习。于右任勤勉苦学,17 岁中秀才,23 岁中举人。参加陕西省考试后,学政叶尔恺评价于右任是“西北奇才”,并送于右任一本出使四国日记。少年时受到的苦,于右任从来不忘。成名后,对于有恩于他的恩人和家乡,于右任尽孝尽力:他将房氏伯母当生母供养。令人抱恨的是 1927 年间,陕西大旱三年,饥民为了活命,挖掘了房氏坟墓,企望变卖殉葬品。于右任得知,悲痛万分。已经担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常委、军事委员会常委等职的他没有报复掘墓者。他体谅灾民是因灾情所致,复电家乡“不要追究”。只是作诗饮泪:“发冢原情亦可怜,报恩无计慰黄泉。关西赤地人相食,白首孤儿哭墓年。”于右任后来身居国民党政府“监察院院长”等要职

4、,曾经回乡寻访对自己有恩、却多年不见音信的舅舅。由于战乱频仍,未能找到舅舅。他在洒泪而归时,声称“陕为吾父,甘为吾母”!为了“父母”不再受穷,从二十世纪 20 年代起,他就建言“开发西北”,并呼吁社会贤达“兴学兴农”。他首倡西北农学院(今西北农大)、渭北中学,还先后在三原创办“民治小学”、“民治中学”、“三原女子中学”等等。民主斗士 不屈不挠 1900 年 8 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挟光绪皇帝逃往陕西避难。时年 21 岁的于右任认为,慈禧一伙正是国弱民穷的根源,他要上书陕西巡抚岑春萱,杀死西太后,被同学好友制止。尽管已经中举,尽管已经结婚,于右任救国救民雄心依旧。有一天,24 岁的于右

5、任披头散发,光着上身,提一把砍刀,照了一张相。这张相片配上“换太平以颈血,爱自由如发妻”的题联,被照相馆老板私自加洗多张送人。两年后,于右任赴河南开封科考。三原县令德锐向陕西总督密报,说于右任是“革命党”,证据就是那张相片及其题联、诗章。当局立刻下令通缉。于右任闻讯后,逃到上海,化名“刘学裕”(“留学于”),辗转震旦学院学习。在震旦学院,于右任受到马相伯院长的赏识。他开始在新民丛报上以“于右任”为名,发表言辞激烈的文章。“右任”既用“夫子循循善诱人”中“诱人”谐音,又指反清:古代“左衽”指代少数民族,“右任(衽)”指代汉族。 在上海,于右任还参与创办中国公学、上海大学。马相伯组建新校,于右任协

6、助并撷取 卿云歌中“日月光华,旦复旦兮”中的诗名,建议以“复旦”为校名,这就是现今复旦大学。1905 年,于右任结识孙中山,加入了同盟会。此后,又办了和他一样命运多舛、影响 却大的几份报纸。 1907 年 4 月 2 日, 神州日报问世。这是革命党在国内创办的第一家大型日报。这 份报纸竟然没用光绪年号,用的是干支和公元纪年。80 天后,报馆因邻居失火殃及毁坏, 于右任又在 1909 年 3 月 26 日创刊民呼日报 。92 天后,于右任被当局拘押 25 天,过 堂 8 次,最后被逐出英租界。然而 50 天后的 10 月 3 日,又一份藏匿“于”字的民吁日报 出现在上海滩,48 天后, 民吁日报

7、又被查封。虽然屡受重创,但于右任不屈不挠。1910 年 10 月 11 日,又有民立报现身上海, 社长又是于右任。这是代表同盟会的报纸。 “不用掐不用算,宣统不过两年半”!民立报 更加大胆。于右任也赢得了“先生一支笔,胜过十万毛瑟枪”美誉。其实,于右任真的拿枪上阵,指挥过千军万马。1918 年,他应邀回到家乡,担任“护 法运动”陕西靖国军总司令。在他的指挥下,陕西靖国军和南方“护法运动”遥相呼应,给了 北洋军阀沉重的打击。 两袖清风 一心为民 辛亥革命成功后,于右任被孙中山任命为交通部次长,代理部务。于右任担任交通部次长后,分管路政、邮政、电政、航政等事项。他调低了电报费的 价格,降低了电报的

8、费用,为国民做了许多好事。可惜随着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 于右任也跟着辞职,在任只有 4 个月。此后,于右任除了在军界任职,还多次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1926 年 1 月,任 陕西省政府主席;1928 年,任审计院院长、故宫博物院参事;1931 年 2 月,任监察院院 长。特别是监察院长一职,他前后共担任了 33 年。在监察院院长任上,于右任明德肃贪,弹劾过两个鱼肉百姓的县长,甚至杀了一个与 蒋介石联络有亲的中央信托局运输处长林世良。后来,他居然将枪口瞄准了国民党的几个 “部级巨贪”。在蒋介石袒护“巨贪”时,他拍案大怒:“监察何用?监察何用!”蒋介石曾经想 要撤掉“于(榆)木疙瘩”,

9、由于于右任清廉,只得让他接着做没有实权的“监察院长”。于右任无论到什么地方视察,一律拒绝地方招待。抗战时期,于右任经过安徽祁门县, 县长准备让他好吃好住。哪知他冷冷地对县长说:“我的吃住不要你管,只有一件事情求你 办这一路上看见许多桥梁都损坏了,希望你想方设法把桥修好,你办好了比请我们吃 住好多了!”1918 年,陕西大旱,于右任为赈灾募捐四处奔走,他的长子于望德结婚时,他把婚筵 办成了募捐现场。婚礼后,他把所有的贺礼都当作赈灾善款,送到了陕西。随后,他又购 买了 100 担小米,抱病回到陕西开设粥厂,救济灾民。于右任被誉为“中国草圣”,他的“于草”,被人视为瑰宝。他给人写字却不要钱。他应出

10、版社之约,编定的标准草书刊印时,与出版商约定他不取稿酬,只要求将标准草书 的定价定低一些,以利于读者购买。 布衣粗食,两袖清风。但于右任对他人不吝啬。他常把私财济助亲友和部属,而且出手大 方。他可谓“穷”了一生。晚年,他连拔牙都嫌贵,索性忍痛不拔;喉咙发炎,他也因医疗费贵而忌医。他的第 三个儿子出国留学时,学费是借的。他逝世后,保险箱只留下生前的重要日记、信札,以 及数万元借款单。心怀故土 抱憾而逝于右任擅歌赋,长诗词。他的诗,热爱祖国,亲近人民,著有右任诗书等多部作 品,仅问世的诗词就有 1000 多首。上庐山,他目睹耳闻轿夫的负重和叹息,写下闻庐山舆夫叹息声:“上山不易下山 难,劳苦舆夫莫

11、怨天。为问人间最廉者,一身汗值几文钱?”为了宣传民主思想,于右任还写了“下里巴人”的跑旱船歌词:“正月里来正月正,吉利 的话儿说几声,中华民国是民主,民权有了就太平。地方自治办得好,寻点儿快活玩花 灯”抗日战争时期,于右任参观成吉思汗陵墓,写下慷慨激昂的越调天净沙:“兴隆 山上高歌,曾瞻无敌金戈,遗诏焚香读过,大王问我:几时收复山河?”1945 年 8 月,毛泽东到重庆谈判。9 月 6 日,于右任招待毛泽东等人。宴席上,长髯 飘飘的于右任称赞毛泽东的诗词作得好。神采奕奕的毛泽东却说:“怎抵得上先生大王问 我:几时收复山河啊!” 对于国共两党,于右任曾提出著名的“合则两益,离则两损”的观点。19

12、49 年 11 月 29 日,他被蒋介石裹挟去了台湾,结发夫人高仲林和长女被留在大陆。海峡相隔,亲情难忘。1958 年,在他和高夫人结婚 60 周年前夕,他含泪赋诗:“两戒 河山一枝箫,凄风吹断咸阳桥。白头夫妇白头泪,留待金婚第一宵。 ”1962 年 1 月下旬的一天,他彻夜难眠,伏案在日记本上写道:“葬我于高山之上兮, 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 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于右任是书法大师,给很多人写过字,题过词。抗战时期,他为将士题得最多的是“为 万世开太平”。后来,给南洋华侨建关帝庙题的楹联是“忠义二字团结了中华儿女,春秋一 书代表着民族精神”;给复旦校友题的是“将中国道德文化从根救起,把西洋科学文明迎头 赶上”;给蒋经国题的则是“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而他手书的望大陆 ,生 前却没送人。也许他把这首词、这幅字当作了遗言。1964 年 11 月 10 日,于右任病逝于台北。临终前没有留下一句话,只是向老部下示 出三个指头。后来有人猜测,这是他在怀念故乡“三原”,或是他家的三间老屋,或是老屋 门前三百多年的古槐。于右任,这位被誉为“三间老屋一古槐,落落乾坤大布衣”中华之子,临终前魂牵梦萦 的,仍然是大陆、是故乡,是期盼祖国统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