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化”谈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6326004 上传时间:2018-06-2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众文化”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大众文化”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大众文化”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大众文化”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众文化”谈(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众文化大众文化”谈谈程代熙一一“大众文化”当下已成为一个流行的词语,但人们对其内涵的理解却是仁者见仁,智 者见智。例如,有的将其视为“市井文化”或者“市民文化”、“小市民文化”、“通俗 文化”还有的将其称为“娱乐文化”、“消费文化”、“快餐文化”等等。由于人们对 “大众文化”的理解不一,说法不一,因此在有的时候,它又与三四十年代我国文学史上 进步文艺工作者倡导的文艺的“大众化”,甚至与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里倡导 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的涵义相混淆。 “大众化”的文艺和“大众的文化”,是一种以正确的理论作指导、为人民大众服务 的文艺和文化。它也给人民以娱悦,但更重要的是给人民以思想

2、上的启迪和升华,鼓舞他 们去创造属于自己的新生活的信,灯和决心。“市井文化”带有封建社会的印记,而“市 民文化”则带有资本主义社会的性质。在我国,“市民文化”还带有半殖民地的色彩。清 末民初曾火爆一时的“鸳鸯蝴蝶派”小说,就是颇为典型的“市民文化”的产物。这种 “市民文化”的制作者宣称,他们的目的在于使人们得以“消闲”。用一枚小银元,从市 面上买到数十篇小说,即可“一编在手,万虑都忘,劳瘁一周,安闲此日,不亦快哉”我 国革命先驱李大钊就锐利地指出,这种文艺文化只能使人“堕落于男女兽欲之鬼窟”。 我们现在流行的“大众文化”,同过去的“市井文化”或者“市民文化”,特别是 “鸳鸯蝴蝶派”之类有着某种

3、程度上的渊源关系,但是更多的是受到西方消费文化的影响。 至于“大众文化”这个概念本身,则是从英语“直”翻译过来的。在西方,最先使用这个 英语词的是法兰克福学派理论莫基人之一马霍克海默。稍后,他在同特阿多尔诺合著 的启蒙辩证法(1947)一书里,对“Mass Culture”作了相当详尽的分析和评论。 启蒙辩证法一书的作者是把“Mass Culture”作为“文化工业”(Culture Industry)的产品来界定的。因此,“Mass Culture”一词的基本含义是指“大量生产的 文化产品”。这种产品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通俗小说、流行音乐、广播影视、报 章杂志和广告等等。可见,把“Ma

4、ss Culture”译成“大众文化”(有的译为“群众性文 化”),就把它的基本含义遮蔽起来了。 美国学者路易哈拉普在1949年面世的艺术的社会根源一书里,以“Mass Art” 为题,列了一个专章。这本书在1951年由朱光潜先生翻译出版。朱光潜先生把“Mass Art”译成“大量艺术”,还特地加了一条注文,说“大量艺术”即“大量生产的艺术,不 是大众艺术”(参见朱光潜全集第11卷第449页。朱光潜先生的这个译法是与作者的本意 相吻合的,从而避免了与“左联”以来倡导的“大众化”的文艺和文化相混淆。二二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在启蒙辩证法一书里称,在西方,文化工业与其他产业部门 一样,只关注它的产品投

5、入市场后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即利润。因此,“电影和广播不 再需要作为艺术,(第113页),它破坏了文艺作品的本性。他们还进一步指出,“文化 工业体系之所以出自自由主义的工业国家,是因为自由主义的工业国家成功地制造出来了 一切先进的手段,例如电影,无线电广播,爵士音乐和杂志”。所以,文化工业“遵循的是资本的普遍规律”(第123页),即以资本的增殖为目的,而不是以提高艺术和繁荣文化 为目的。原来意义上的“文化”或者“文艺”在文化工业里已不复存在,它们已经消溶到 “文化工业”这个概念里去了。“文化工业令人嘲笑地贯彻了粗陋的人格主义哲学家所反 对的统一的文化概念” (第123页)。 在谈到“文化工业”

6、的产品,即“大量生产的文化产品”的功用时,霍克海默和阿多 尔诺指出,“文化工业”就是向全社会提供娱乐消遣,因为“娱乐消遣在晚期资本主义社 会是劳动的延续。那些想松弛一下机械化劳动过程,使自己能重新增长力量的人需要这类 供消遣用的娱乐品”。这就是它的普遍性、广泛性所在。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还指出, “文化工业的每一个运动,都不可避免地把人们再现为整个社会所需要塑造出来的那种样 子” (第118页)。也就是说,使人们对现有的社会,即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俯首贴耳地顺 从,使他们成为马尔库塞所批判的那种“异化的人”,丧失掉独立个性的人,“单面人”。“大量艺术”的消费者是被长时间的沉重劳动弄得精疲力竭的受压迫

7、和剥削的劳动者 阶级。人民成了推销这些劣质精神产品即有害于人民身心健康的文化产品的大市场。西方 资本主义大国的统治阶级不仅利用它来赚取人民的血汗,奴役人民的精神,还通过它,尤 其是电影,向第三世界推销西方特别是美国的生活方式。 法兰克福学派对“文化工业”本身,以及“大量生产的文化产品”是持批判态度的。 但是,他们在“文化工业”的产品面前,又感到束手无策。相比之下,另一位西方学者哈 拉普看得比他们远。他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大量艺术”的商品化将不存在,那时 就可以出现有益于人们身心健康,又能使人们得到娱乐的真正的通俗艺术。 从法兰克福学派和哈拉普的论述中可以鲜明地看到西方“大量艺术”及“大文

8、化”所 具有的三个特点: (1)这完全是一种商业文化(商品文化),也就是一种与工业联系在一起的市场文化, 因而带有非常浓厚的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的色彩。马尔库塞就指出,“资产阶级的艺术 品都是商品,它们也许甚至是作为上市销售的商品而被创作出来的”参见反革命与造反 第88页。 (2)大量生产是一种规模生产,因此必然带来生产的模式化。这就扼杀了艺术创作的 个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同时,它也扼杀了或者钝化了艺术消费者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马克思早就指出“资本主义生产就同某些精神生产部门如艺术和诗歌棺敌对”(马克思 恩格斯全集第26卷I第296页)。 (3)“大量生产的文化”还具有一种支配社会的力量,它

9、迫使人们接受它的价值观, 使人们在这种错误的价值观的导向面前不仅丧失选择的余地,而且丧失选择的能力。三三根据上述资料,我认为不能把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的“大量生产的文化”(或 “大量艺术”)的模式理解为我们国家的“大众文化”或“大众文艺”的标准模式。因而, 也不应该把西方“文化工业”的体系、体制照抄照搬到中国来。 现在的情况怎样呢不妨举几个浅近的例子来看: 有人在预示下个世纪我国文学艺术李业的发展方向时就明确地说,我国的文学艺术夺 业将“作为第三产业而存在”,要把“文艺推向市场”,使它成为“与现代大工业生产和 后现代主义文艺思潮并生并存的大众化”文艺。作家、艺术家的作品将成为“一次性消费 品

10、”。 如果说这里表达的还是要把西方“文化工业”体制照搬到中国来的一种愿望的话,那么,在文学艺术及文化的某些领域,西方“文化工业”体系已经或者正在日益成为我们生 活中的一种景观。例如,有一篇专门谈我国电影李业的现状的文章说,“我们的电影企业 已经撕下了精神生产的面纱,向纯粹的文化工业大踏步地迈进”,因此,“工业化文 化大众文化成为中国电影文化的主流”。通过电影题材的类型化,电影叙事的标准化和 电影现象的时尚化等等手段,电影生产加速了商品化过程。 近几年来,在影片的题材上,在国产影片的总量中,类型娱乐片即单纯娱乐片,已占 到90%,有时甚至占到90%以上。如果从遍布大小城镇的录像厅、镭射厅放映的盘

11、带节目来 看,我们国家已经成了西方及港台“文化工业”产品的一个大市场。这些录像带和激光视 盘中的很大一部分,或者是走私进来的,或者是国内的一些生产厂家采取非法的盗版手段 生产出来的。这种情况目前正在大力加以扭转,但在年底以前,却是我们生活中大量存在 的现象。 为什么我们不能照抄照搬西方国家的“文化工业”体制道理很简单,我们是社会主义 国家。我国正在确立和完善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不是西方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因此,它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这种文化,正如江泽民同志在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所指出的“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 东思想为指导,不能搞指导思想

12、的多元化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不允许毒害人民、污染社会 和反社会主义的东西泛滥必须继承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而又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时代精神, 立足本国而又充分吸收世界文化优秀成果,不允许搞民族虚无主义和全盘西化。”为此, 党中央还制定了相应的方针政策,如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等。可见,我们正在建设的 社会主义文化,无论从它的性质,它的指导思想,以及它的方针政策上看,都是伺西方的 “文化工业”完全不同的。法兰克福学派把西方的这种“大文化”称之为通过娱乐来欺骗 大众、奴化大众的文化,是巩固资本主义现行秩序的“社会水泥”。斯言不虚。

13、 在我国的经济生活中,除了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经济成份外,还有应该是起补充作 用的非社会主义经济成份。同样,在文化生活中,除了应占主要地位的社会主义文化外, 也还存在着非社会主义性质的文化。例如街头、坊间出售的那些五花八门的通俗读物,歌 舞厅里的卡拉OK,以及形形色色的小报、刊物等等。它们中的相当一部分属于非社会主义 性质的文化。最先将它们向社会开放,在文化主管部门,兴许是希望它们能作为人们文化 生活中的一种补充,而文化行业的一些经营者,则主要是追逐经济利益。多年的实践证明, 此类文化有的确实起了积极有益的作用,但更多的是建鲜了相反的作用。那些黄色的、宣 传封建迷信的、宣扬暴力的书刊和音像制品

14、就是如此。还有的甚至公开宣传反社会主义的 内容。这些有害于社会主义的货色,打的就是所谓“大众文化”的旗号,“娱乐文化”的 旗号和“通俗文化”的旗号。 于是,一些所谓的“精英”人士,就看中了这种“大众文化”而着意加以利用。他们 在文章里明白无误地写道,“我们应当正视大众文化在当代中国文化变革中所起的那种潜 移默化的消解作用消解主流文化指社会主义文化引者的意识形态”,还说,“大众文 化不考虑文化批判,唱卡拉的人根本不去考虑要改变什么东西,但这种态度却反而能改变 一些东西,这就是对正统体制、对政教合一的中心体制的有效的侵蚀和解构”。很清楚, 他们就是要利用这类所谓的“大众文化”来解除人们的思想武装,来最终瓦解社会主义。 因此,对于非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有害部分,要加以取缔,决不能掉以轻心,放任不管。要 提倡健康的,允许无害的,限制低俗的,反对有害的。 在文化问题上,我们不能走西方“文化工业”的道路。怎么办首要的还是按我们自己 的国情办事,按照党中央的指示精神,沉下心来,脚踏实地地搞我们自己的有中国特色的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我们国家,从根本上说,文化是事业,不能把它当一般商品看待,也不要不分青红皂白地把文化一古脑儿地推入市场。(本文选自求是1996 年第 4 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