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高考历史热点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6324394 上传时间:2018-06-25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0高考历史热点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0高考历史热点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0高考历史热点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10高考历史热点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10高考历史热点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0高考历史热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0高考历史热点(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02010 高考历史热点:高考历史热点:“三农三农”问题问题背景资料背景资料材料一:2009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5000元大关,实际增幅6%以 上。2010年,中央把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的关键举措。但同时,另一组 数据却不容乐观: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占全国总人 口70%以上的农村人口的消费所占全社会消费比重仍不到40%。2010年国家财政 将继续增加“三农”投入,增加涉农补贴规模,完善农业补贴和价格支持政策 ,促进农民增收。与此同时,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 等刺激消费政策,更好地满足广大农村不同消费层次的需求,从而进一步挖掘 农村消费

2、潜力。材料二:2010年的一号文件,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 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 ,这是国家连续第七次以三农为主 题的一号文件,也是改革开放以来第十二次以三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文件共 五大类27条,五大类中涉及“稳定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夯实农业基础, 进一步深化改革”等多个方面。文件推出了一系列含金量高的强农惠农新政策, 强力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是其最大亮点。知识链接知识链接1、历代中央政府(特别是汉、唐、元、明、清初)推行的促农发展的措施、 作用和历史启示。(1)春秋:齐国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2)战国:秦国商鞅奖励耕战,生产棉帛多者,免除徭役;

3、限制工商业者 活动,禁止弃农经商。(3)西汉:刘邦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文帝减轻田租,三十税一,甚至十多 年不收田租,鼓励农耕。(4)东汉:光武帝九次下达释放和禁止残害奴婢的命令,减轻赋税,把田 租从十税一恢复到西汉时的三十税一。(5)三国:曹魏实行屯田,重视保护农桑;魏建国后继续重视农业和兴修 水利;蜀汉诸葛亮实施减轻赋税,奖励农耕的政策。(6)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和租调制,保证农民得到一定土地和生产时 间;(7)唐朝:唐太宗调整统治政策,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武则天奖励农 业生产;唐玄宗前期大力发展生产,精简官吏裁汰冗员。(8)北宋:王安石变法推行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政府积极 推

4、广占城稻,促进南北作物交流;(9)明朝:明太祖采取鼓励垦荒,减免赋役,推广植棉等;引进农作物新 品种(如玉米、甘薯等) ;(10)清初:鼓励垦荒;康熙帝实行更名田;雍正帝实行摊丁入亩和地丁 银制度。2、历代农具的发明、改进,农作物的培植、引进和推广。(1)历代农具的发明、引进和推广:先秦:商周仅有少量青铜农具;春秋已在农业中开始使用铁制农具,并 开始使用牛耕,战国时得到推广,中原地区普遍使用桔槔来灌溉农田。秦汉:铁器在秦朝时传到珠江流域,汉朝时又传到西域;农具得到改进 ,牛耕得以推广,二牛抬杠式的牛耕法已传到珠江流域;魏晋南北朝:曹魏马钧发明翻车;西北嘉峪关已采用二牛一人或一牛一 人犁耕法;唐

5、朝:创制曲辕犁、筒车等农业工具;(2)农作物的培植、引进和推广:先秦:半坡种粟、麻;河姆渡种植水稻;西周时农作物种类增多,包括 后世大多数农作物都有种植。两汉:稻和麦得到推广种植;东汉时已有双季稻;西域的葡萄、石榴、 苜蓿、胡麻等陆续移植内地。魏晋南北朝:江南地区农作物品种增多,产量提高,三吴地区最为发达 ,洞庭、鄱阳湖流域和成都平原称我们在重要的粮产区。北方的河西走廊、辽 东等边疆地区得到开发,茶树种植推广。唐朝:圩田种植高产水稻,江南地区大面积种植水稻,两年三熟制在南 方推广,江南地区成为粮食重要产地;外来作物莴苣、菠菜等得到种植。宋元:江北广种水稻,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也传到江淮地区;棉花

6、种植 由福建、广东推广到长江流域,经济作物种植扩大。棉花种植遍及南北。明朝:棉花种植由江南推向江北,桑、麻等作物广泛种植;江南大力发 展双季稻,岭南出现三季稻。作物新品种玉米、甘薯等引入我国。清朝:棉花、蚕桑、茶叶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还形成了一些专 业生产区域。3、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的演变及趋势(重点把握)。(1)土地制度的演变:类型: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即 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土地国有制(如王田制、屯 田制和均田制)演变:井田制:形成于商,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秦国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 ,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准许土地自由 买卖

7、;王田制:新朝王莽实行,把全国土地改称王田,不许买卖;屯田制:分军屯、民屯两种;均田制:北魏孝文帝颁布实行,隋朝及唐朝前期继续推行。更名田:清初,康熙帝宣布原明朝藩王的土地,归现在耕种的人所有。(2)赋税制度的演变及趋势:演变:贡赋制:夏、商、周时期实行,这是我国赋税制度的雏形。周王 将土地分封给诸侯,各诸侯必须向周王交纳一定的财物作为贡赋。初税亩:春秋后期从鲁国开始实行,规定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实际 田亩数收税。这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标志着井田制的开始瓦解。编户制度:西汉时,政府把农户的人口、年龄、性别和土地财产等情况 都详细登记在户籍上,作为征收租赋、征发徭役和兵役的根据。编户农民对

8、封 建国家的负担有四项:田租、算赋和口赋、徭役、兵役。我国封建社会完整的 赋税制度正式形成。租调制:北魏孝文帝时开始实行,受田农民纳租、调,服徭役和兵役。租庸调制:隋唐实行。租是田租,调是户税,庸是指纳绢(布)代役。 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有利于农业生产。两税法:唐朝于780年开始实行,是地主土地所有制发展的结果。主要按 土地和财产的多少,一年分夏秋两季征税。开始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 ,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北宋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其实质是纳钱代役和按 亩纳税。一条鞭法:明朝后期由张居正颁布实行。把田税、丁税杂税合一,按田 亩的多少征收,用银两交纳。使赋税开始由

9、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转化,反映了 商品经济的发展。地丁银:清初雍正帝实行,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 。废除了汉唐以来实行的人头税,表明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彻底松 弛。趋势:收税标准以人丁为主逐步向土地和财产为主转变(如唐朝的两税 法) ;赋税由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转变(如一条鞭法、地丁银) ;赋税征收种类由繁杂向简单转变(如一条鞭法) ;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如两税法) ;农民由必须服一定时间的徭役和兵役发展为可以代役(如租庸调制) 。4、垦荒的利与弊、经验与教训。(1)表现:春秋战国: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大量荒地被开垦,出 现许多私田; 西汉:全国耕地面积

10、扩大到八百多万顷; 三国:魏、蜀 、吴都实行屯田,使荒地得到开垦; 南朝:江南土地大量开垦,使南北经 济趋向平衡,北方边疆得到开发; 隋唐:耕地面积大量增加;江南土地资 源进一步开发,开垦山地,围湖造田使耕地面积增加; 明朝:鼓励垦荒, 明初全国垦田数达8.5亿亩; 清初:奖励垦荒,清初100多年,全国耕地面 积增加40%。(2)利:耕地面积的扩大,保证了农业的正常有序的发展,促进人口的增 殖;(3)弊:过度开垦,造成自然植被的破坏,环境恶化,影响人类的生存环 境。说明:中国古代自远古到西周,耕垦的区域限于中原与关中部分地区,进 入东周后,由于人口的增多,土地私有制的萌芽、产生和确立,以及增强

11、国力 的需要,开发土地资源的要求大为增强。在政府的组织和鼓励下,中原荒地大力减少,垦田迅速向边远地区扩张, 如秦始皇曾迁内地人民到珠江流域和河套一带垦荒。汉武帝在西域屯田。三国 时期曹魏组织农民和士兵屯田。西晋和北魏、隋唐,先后实行占田制、均田制 ,将大量空荒土地分给农民开垦种植,同时又实行屯田,促进了土地的开发和 农业的发展。隋唐以后历代王朝也都重视动员和组织人民开发利用土地,如明初,太祖 皇帝鼓励垦荒,减免赋税,实行屯田。清初以督垦荒地的成绩,作为对地方官 吏奖惩的标准。中国古代国家重视人、地这两个农业生产力主要因素的增长, 是社会经济在一定时期内得以发展,甚至出现繁荣局面的决定性条件。但

12、盲目垦荒也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如历史上黄河流域本是一个宜农宜牧 的地区,到处是青山绿水。所以,黄河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但是,由于人口的不断增长,砍伐森林,毁坏草原,年复一年,严重破坏了黄河流域的生 态平衡,使昔日的肥田沃土,逐步变成了今天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坡。再如明末 以来长江上游高产旱地作物的引进、人口膨胀、山地陡坡垦殖形成一个怪圈, 使森林大量耗损造成水土流失的不可避免性。5、以农立国的思想与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农业是古代决定性的生产部门,国家在经济政策上一直奉行重农抑商的政 策,即保证经济政策向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方面倾斜。统治者为什么重视农业?因为农业的发展:(1)有利于安定民生,从而有

13、 利于稳定和巩固其统治地位。其规律为:农业发展立民之欲安定民生稳 固统治;或者:农业发展治民治国。 (2)农业是国家富强实力雄厚的源 泉,又是国富力强的标志。 (3)农业的发展,也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和 市场。 (4)农业也为战争提供了物质基础。如西汉武帝用兵匈奴,如没有西汉 前期农业的发展,钱粮的充足是不可想象的。重农抑商政策产生于战国时代,最早由李悝在魏国的改革内容中有所体现 ,随后商鞍在秦国的变法中将重农抑商政策第一次明确提出,以后中国历代统 治者都将其作为治国的典范。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当时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 主阶级政权的巩固起到了积极作用。例如商软变法实行重

14、农抑商政策,促进了 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西汉初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汉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但是到了明清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活跃,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已 经出现,而在这时统治阶级依然坚持重农抑商的政策,把商农发展对立起来, 并在重农抑商政策思想的指导下推行一系列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从而 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违反了经济发展规律,这样就失去了其产生之初 的进步性。6、经济重心南移过程、原因和影响。过程:商周时期,经济中心在河南、陕西一带;秦汉时期,经济中心 在关中地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经济中心在关中和中原地区

15、,及淮河流 域;但长江流域的经济重要性已与之接近;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五代十国和辽宋夏金元时期,长江中下游经济发展很快,尤其是南宋时, 江南经济已超过北方,成为全国经济中心;明清时期,江南地区不仅是农业经济中心,也是工商业中心,在这里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原因:南方自然条件好;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北方战乱,北 民南迁,农业劳动力增加,并带去先进的工具和技术;统治者调整政策,重 视生产的发展;政治中心的南移(如南宋)对经济中心的南移也有一定影响 。7、近现代不同历史时期土地纲领的内容、评价和比较(尤其需要注意中国 共产党在不同阶段提出的土地政策及政策提出的背景及结果影响)

16、(1)农民阶级:太平天国制定天朝田亩制度 ,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 除封建土地制度的强烈愿望,但这只是空想,平均主义思想在当时无法实施;(2)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的“平均地权” ,采用“平均地权”的办法 解决土地问题,不是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说明资产阶级不能解决中国的 土地问题;(3)中国共产党: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共在根据地开展以“依靠贫雇 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 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为路线的土地革命;抗日战争时期,中共采取“双减双交”政策;解放战争时期,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 ,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建国初期,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实行保护富农阶级的土 改运动,到1952年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即土地改革运动、农业合作化运动、 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8、建国后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