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考研政治冲刺高效备考笔记(马哲部分)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6324331 上传时间:2018-06-2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0年考研政治冲刺高效备考笔记(马哲部分)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0年考研政治冲刺高效备考笔记(马哲部分)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0年考研政治冲刺高效备考笔记(马哲部分)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0年考研政治冲刺高效备考笔记(马哲部分)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0年考研政治冲刺高效备考笔记(马哲部分)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0年考研政治冲刺高效备考笔记(马哲部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0年考研政治冲刺高效备考笔记(马哲部分)(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3131、坚持唯物辩证法,防止形而上学、坚持唯物辩证法,防止形而上学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作为两种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主要分歧是:(1)唯 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相互制约的;形而上学则认为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彼此孤立的、互不联系的。(2)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 发展变化的,经历着由量变到质变、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曲折前进 过程;形而上学则认为事物是静止不变的,如果说有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增减 或场所上的变更,没有质的飞跃。(3)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 自己运动的源泉,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形而上学否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把 事物的变化看作是单纯外力推动的结果。

2、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 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实质,也是其他方面分歧的根 源。意义及作用:(1)唯物辩证法全面而科学地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形式和过 程,从各个方面真实地反映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 了锐利的思想武器。(2)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将人们的认识停留在某一局部或某一阶段上,虽然在 日常经验的范围内或科学研究的搜集材料阶段有其存在的历史理由,但这种思 维方式一旦进入广阔的研究领域,便暴露出它的狭隘性和局限性,成为束缚人 们思想的桎梏。由于形而上学所执著的那个“片面”确实是客观事物具有的,使得这种片面认 识似乎是合理的、有效的,这就使得形而

3、上学还有一定的市场。因此,在实际 工作中坚持唯物辩证法,必须注意防止和反对形而上学。3232、科学发展观与唯物辩证法、科学发展观与唯物辩证法科学发展观是辩证的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集中体 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1)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它深刻体现 了发展的本质内涵,发展是人为满足自身需要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是人的 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科学发展强调人是发展的主体,即是发展的目的又是发展 的动力,体现了依靠人民谋发展、促发展和发展为人民的辩证统一;(2)全面 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经 济发展和社会全面发展,体现了辩证法的

4、全面观点;(3)协调发展就是统筹城 乡、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 展和对外开放,体现了辩证法的普遍联系的观点以及协调矛盾各方关系的辩证 方式;(4)可持续发展是指发展过程的持久性、连续性和可再生性,是发展与 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相适应和良性循环,体现了辩证法的发展过程性思想。3333、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与认识的本质、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与认识的本质反映论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它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基本前 提出发,认为认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世界,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活动的发生。先验论是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它 颠

5、倒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把物质世界看做是 主观或“客观精神”的产物,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唯心主义先 验论有两种形式,即主观唯心主义的先验论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先验论。辩证唯 物主义的认识论主张世界的可知性。3434、主体、客体及其辩证关系、主体、客体及其辩证关系主体是处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的具有社会性的人,是从事改造世界活动的实践着 的人。认识的客体即认识的对象,不是指全部的客观实在,而是指进入实践活 动和认识活动、同主体发生联系的那一部分客观事物和认识对象。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主体受制于客体,客体制约着主体的活动范围、方式、 性质等等,决定了主体的认识内容和范

6、围;主体又能动地改造客体,使客体向 主体转化,使之满足人们的目的和要求“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 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这表明 A、人的认识是主 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B、人的感觉能力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 C、人 的认识能力是由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 D、事物因人的感觉而存在A(2006 年 单选题第 2 题)。认识中的反映与信息、选择、重构的关系。3535、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与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与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来源未 来学家尼葛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

7、它创造出来。”从认识与 实践的关系看,这句活对我们的启示是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战 B、实践是认识 的先导 C、实践高于认识 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C(2005 年单选题第 3 题) 温家宝总理在给一位国务院参事的回信中,引用了两句诗:“知屋漏者在宇下, 知政失者在草野。”这一古训蕴含的哲理是 A、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 本尺度 B、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 C、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 D、人民群众 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D(2006 年单选题第 3 题),实践是 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是检验 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又是认识的目的

8、。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 的反作用。3636、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知行观、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知行观中国传统知行观的基本观点:行先于知,由行致知的思想;知之明也,因知进 行的思想;注重实效,以行论知的思想;知行并进,相资为用的思想。在知行 观的问题上,中国古代哲学家主要是围绕知与行谁先谁后和孰轻孰重的问题进 行的。很多哲学家只注重一方面,否定另一方面,因而都带有形而上学性。知 行观不能与认识和实践等同,但有相近之处,特别要把握一些提法。3737、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 的感官而产生的一种关于事物现象

9、、事物外部联系、事物各个片面的认识。理 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们对感性认识的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而产生的 一种对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的认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深 化、发展为理性认识成仿吾是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 他是由“文化人”成为“革命人”的典型,成仿吾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作 家丁玲在与其谋面之前曾产生过一系列的“合理想象”:“在文学上,他主张 浪漫主义,创造社最早就是这样主张的;他是从日本留学回来的,一定很洋气, 很潇洒,因为曾见过一些傲气十足的诗人,趾高气扬,高谈阔论;他在国外学 军械制造,或许是

10、个庄重严肃之人;他在黄埔军校担任教官;一定有一种军人 气概;他曾经跟鲁迅进行过革命文学队伍内部的文学论争,写过火气很重的文 章,是不是有点张飞、李逵式的气质呢?后来丁玲在陕北见到成仿吾时,第一 个感觉就是:”我想象的全错了“,原来,成仿吾是一个”土里土气,老实巴 交“的普通人,一个尊重别人,热情、虚心、平等待人的人。丁玲十分后悔: ”为什么我单单忽略了他是一个经过长征的革命老干部、红军战士,一个正派 憨厚的共产党员呢?“另据老红军扬定华回忆说,在长征中见到的成仿吾完全是士兵的装扮,并说: “成仿吾在红军大学当政治教官,有人能说出他的名字,但谁也不知道他是文 学家”。请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基本原

11、理加以分析:(1)丁玲对成仿吾的“合理想象” 为什么“全错了”?(2)丁玲对成仿吾的认识的“转变”过程对我们正确认识事物有何启示?答案要点(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是认识 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实现这一飞跃的条件是必须占有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 并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丁玲对成仿吾的“合理想象” 之所以会“全错了”的原因主要在于:一是她在这种“合理想象”前没有占有 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特别是忽略了他是一个经过长征的革命老干部、红军 战士这一事实材料;二是这种“合理想象”是一种简单化的判断和推理,没有 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2)丁玲对成仿吾的认识的“

12、转变”过程说明,认识的发展要经过由实践到认 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而这又是一个无限发展、反复无穷的 过程。这件事提醒我们,人们的认识和客观过程的符合是一定的具体历史条件 下的符合,是在社会实践发展的一定的具体历史阶段上的符合,不能将其割裂 开来;人类的实践和认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要求我们不断地解放思想、与时 俱进,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使我们的思想和理论不断随着客观实际 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2007 年分析题第 34 题);感性认 识与理性认识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割裂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会产生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否认感性认识 的重要性,片面夸大理

13、性认识作用的唯理论;另一种是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 片面夸大感性认识作用的经验论。教条主义犯了类似唯理论的错误,经验主义 犯了类似经验论的错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是认识的两次飞跃中的第一次;理性认识向实践 的飞跃是一个认识指导实践的过程,也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过程。在认识过程中,理性因素是主导因素。在认识过程中,不能忽视非理性因素的 作用闻一多有一次给学生上课,他走上讲台,先在黑板上写了一道算术题: 25?学生们疑惑不解。然而闻先生却执意要问:25?同学们于是回答: “等于 7 嘛!”闻先生说:“不错。在数学领域里 257,这是天经地义的 颠扑不破的。但是,在艺术领域里,2510000

14、也是可能的。”他拿出一幅 题为万里驰骋的图画叫学生们欣赏,只见画面上突出地画了两匹奔马,在 这两匹奔马后面,又错落有致、大小不一地画了五匹马,这五匹马后面便是许 多影影绰绰的黑点点了。闻先生指着画说:“从整个画面的形象看,只有前后 七匹马,然而,凡是看过这幅画的人,都会感到这里有万马奔腾,这难道不是 2510000 吗?”运用认识论相关原理分析下列问题:(1)既然在数学领域 257 是颠扑不破 的,为什么在艺术领域 2510000 也是可能的?(2)在认识活动中,正确处理理性与非理性的关系对科学创新有何重要意义?答案要点(1)在人的认识过程中,除了有理性因素的作用外,还有非理性 因素的参与。非

15、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以及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 想象、直觉、灵感等。非理性因素对认识活动能起到动力、诱导、激发等作用。 在艺术活动中,由于人的认识活动中的想象等非理性因素的作用,使 2510000 成为可能。(2)马克思主义哲学既肯定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强调非理性因 素要受理性因素的制约,同时也承认非理性因素的重要作用。科学需要创新才 能发展,科学创新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进行科学创新既 要有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对实际问题进行严格的理性分析和逻辑论证;还要 具有科学的自信心和科学的怀疑精神,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力,敢于想象,用 于探索,打破陈规,突破前人的成果

16、及思维模式。(注:如考生回答第 1 个问题时谈到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可给 1 分;如考 生回答第 2 个问题时指出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都是片面的可给 2 分;如考生 按自己的理解,较好地谈了理性和非理性对科学创新的意义和作用,第 2 个问 题可给 4 分。)(2004 年分析题第 34 题)。3838、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是指,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 到理性认识、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发 展理论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的哲学基础。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这种统一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即主观认 识要同一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结合 19 世纪英国作家惠兹里特 说:“一个除了书本以外一无所知的纯粹学者,必然对书本也是无知的。”与 这句话在内涵上相一致的名言还有 A、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B、尽 信书,则不如无书 C、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 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 D、饱经风霜的老人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