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课件 岳麓版必修2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6313240 上传时间:2018-06-25 格式:PPT 页数:73 大小:2.4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课件 岳麓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课件 岳麓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课件 岳麓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课件 岳麓版必修2_第4页
第4页 / 共73页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课件 岳麓版必修2_第5页
第5页 / 共7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课件 岳麓版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课件 岳麓版必修2(7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单元单元课标要求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 经验教训。 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 ,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 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 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 本主义的新变化。单元概述经过两次工业革命,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传统的经济体制 已无法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2、,引发了各种矛盾。俄国率先突 破,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也开始了社 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列宁、斯大林等进行了探索与创新, 曾取得过辉煌的成就,使苏联成为国际舞台上叱咤风云的超级 大国,但也有严重的不足。为此,从赫鲁晓夫到勃列日涅夫, 再到戈尔巴乔夫,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改革的失误最终导致苏 联的解体。在严重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中诞生的罗斯福新政,是资本 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也是资本主义发展过程的分 水岭,即由私人垄断资本主义为主导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过渡 。二战后,罗斯福开创的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为各国效仿, 导致战后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新变化: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 预;

3、福利国家得到发展;第三产业蓬勃发展;新经济出现。单元复习策略 1.本单元内容系统完整,两大部分内容各成体系。关于资 本主义经济体制的调整,复习时要紧紧抓住罗斯福新政这 一核心内容,将整个内容化整为零,分成罗斯福新政前的 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后的资本主义新 变化来掌握。 2.关于苏联经济体制的调整,首先要注意其社会主义建设 和改革道路的基本历程,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 政策转变的必要性;注意斯大林模式的经验和教训;同时 要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改革的艰巨性、复杂性和曲折性。 3.要以发展的、辩证的观点来看待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调 整,既要看到资本主义本质的不变性,也要看到它运行机 制的发展

4、性;要注意将历史现象同当前世界资本主义的现 实状况联系起来,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4.对于斯大林模式的评价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既不能全盘 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同时,要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 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来分析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 共产主义政策的必要性,分析苏联改革遭受挫折的原因。 5.复习应抓住以下两条线索:第一条线索即十月革命后至1991 年苏联解体前其经济政策的演变。注意三个重点:一是列宁对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的贡献,二是斯大林模式的确 立,三是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历程。理 解三个“什么”:“是什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 斯大

5、林经济体制、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 夫改革);“为什么”(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有什么 ”(斯大林经济体制的经验教训)。第二条线索即资本主义运 行机制的调节,包括背景经济危机、调整的开端罗斯 福新政、调整的扩展二战后各国的应用;其中有两个重点 ,一是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二是如何评价罗斯 福新政和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单元易错易混点1.各国解决经济危机的方式大致是相同的,即国家干预经济,美国 是全面干预经济,而德、日则是将国民经济纳入军事化轨道。 2.罗斯福新政只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 即“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3.人民资本主义

6、并不等于资本家放弃了所有股票,企业的决定权仍 掌握在少数资本家手中。 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既不是指垄断资本日益排挤中小企业,也不 是指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而是指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加强。 5.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制定经济计划,但不是计划经济体制,经济计 划只是发展经济的手段。 6.社会主义阵营中没有南斯拉夫。 7.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只能说明斯大林模式的失败,而不能说明社 会主义制度的失败。 8.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在前期是必要的,而且起到了很大 的作用。只是到了后期,因苏联领导人没有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调 整生产关系,此体制越来越阻碍生产力的发展。9.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是对斯大林体制

7、的局部调整,而 戈尔巴乔夫改革并非局部改革,而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彻底否定,即 放弃社会主义制度。 10.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三者分别是工场手工业时期 、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资本主义经济思想。它 们的核心内容分别是:发展工商业,鼓励对外贸易,多储备金银; 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政府从信贷、投资、生产、销售 各方面干预经济。 11.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中的“新”:从新理论方面来看,前者利 用商品市场理念;后者利用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凯恩斯主义)。 从新特点方面来看,前者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社会主义;后者为 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 1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

8、政策:前者是苏俄在特定环境下采 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适应了战时需要,具有必要性。同时它又是 苏俄直接过共产主义的设想和实践,但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 后者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促进生产发展的,是一条向社会 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单元易错易混点主题剖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1991年1917年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社会主义改革以及挫折线索梳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调整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调整1.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材料一 1918年5月,5万多人的捷克斯洛伐克军团在协约国的 支

9、持下发动叛乱。1919年开始,协约国发动3次大规模武装进 攻;1919年3月,西伯利亚的前沙皇俄国海军上将高尔察克在 英国支持下向红军发动进攻 材料二 1918年夏天,苏维埃已被战火包围,红旗只在1/4的 国土上飘扬,全国3/5的人口在反革命势力控制之下,即使在 苏维埃政权管辖的地区,反革命恐怖和破坏活动也十分猖獗。 材料三 俄国的经济情况极为糟糕,重要的粮食、燃料和原料 产地均被敌人夺走,生活必需品严重匮乏,以至城市人口每两 天才领到1/8磅面包。列强干涉,国内叛乱 政治、经济形势严峻A.背景B.内容农业:余粮征集制工业:企业全面国有化商业:取消自由贸易分配:强制劳动,实物配给制材料 191

10、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 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 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 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途径。”C.目的战争需要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D.评价我们当时不这样做就不能在一个经济遭到破坏的小农 国家里战胜地主和资本家。我们取得了胜利应当说我们实 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但同样必须知道这个功劳的真正限度。“战时共产主义”是 战争和经济破坏迫使我们实行的它是一种临时的办法。-列宁论粮食税进步性:最大限度的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证 了军事斗争的胜利。 局限性:超越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

11、 不是无产阶级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的弊端和问题 理论上的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为一种社会主义的模式 ,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客观条件。它具有经 济权力高度集中和物质利益平均主义的特点,采取纯粹军事、 行政的手段和方法来管理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甚 至采用强制手段,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实践上的后果:余粮收集制;侵犯了富裕农民的利益,也损 害了广大中农和贫农的利益,从而动摇了工农联盟,挫伤了农 民的生产积极性,造成了全国性的饥荒和严重的政治危机; 全盘国有化:超出了国家财力、物力和人力的限度,造成政府 控制过严,卡的过死,并且使资产阶级完全站到

12、反革命一边; 取消商品贸易:取消市场,否认货币和价值规律,影响了正 常供应。经济上带来了严重不良影响,造成了工业生产的严 重衰退,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调整 2.向社会主义间接过渡-新经济政策A.背景苏俄生产力发展水平依然较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引发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材料一 国内战争结束后,余粮收集制非但没有取消,反而强化了, 19201921年度的粮食收购量翻了一番,而农民获得的代价仅是一些 贬值99.5%的“彩色纸片”。农民的不满演变为农民暴动的事件工人 因生活条件的恶化也日益不满。1921年春,在彼得格勒、莫斯科等城 市发生了工人罢工和抗议游行。更为严重的是,

13、2月28日发生了喀琅施 塔得水兵叛乱,他们抛出了 “要苏维埃,不要布尔什维克”的口号。 材料二 4年世界大战和3年国内战争,整个国家满目疮痍,1920年国 民收入只有40亿卢布,比1917年还少70亿;工业总产值只及1913年的 14%,其中钢和生铁的产量只及1913年的5%和3%,煤也只有1/3;谷物 总产量比1913年减产1/3。全国陷入一片饥荒 材料三 在经济战线上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 我们就遭到了严重的失败,它没有促成生产力的提高,而提高生 产力本是我们党纲规定的紧迫的基本任务。-列宁论新经济政策B.内容农业:实行固定的粮食税 工业:关系国家命脉的大企业仍归国家

14、所有,中小企业 允许资本家私人经营,主要依靠经济手段进行经营管理商业:允许自由贸易分配:实行按劳分配C.特点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材料一 我们还退得不够,必须再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由 国家调节买卖和货币流通。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 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 -列宁选集卷四 材料二 既然我们还不能实现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作 为小生产和交换的自发产物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是不可避免的,所以 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引导到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上去)作为 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

15、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 和方式。 -列宁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由商品交换退到私人 买卖。根本目的是发 展商品生产,建立社 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材料二 “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一 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 ,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 这个结 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 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 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 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突破。耶戈列夫斯克农民踊跃交纳粮 食税(1922年)材料一1913年1920年1925年1925年/1913年农业总产值 (% )10067112112种植业(%)1006410

16、7107畜牧业(%)10072121121粮食(万吨)7.6504.5197.24794.7牛(万头)6.0605.2506.210102.5猪(万头)2.0901.7502.180104.31913年1925年俄国/苏俄/苏联的农业生产情况 材料三巩固了工农联盟、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恢复了国民经济材料四 俄国是一个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小农经济占优势的落后 国家,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如何过渡到社会主义,如何建立起公有 制的经济基础,是一个崭新的课题。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是出于当时抵御国内外敌人 的需要,同时也包含着列宁的一个愿望,即用强制手段废除私有制 和商品货币关系,实现向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但实践证明,这条 直接过渡之路在俄国走不通。在这种情况下,列宁提出在小农占优 势的国家采取间接迂回的或“改良主义”的方法,实现从国家资本主 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即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