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单元 第四单元复习课课件[人教课标][复习课课件2]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6300902 上传时间:2018-06-25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2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4单元 第四单元复习课课件[人教课标][复习课课件2]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第4单元 第四单元复习课课件[人教课标][复习课课件2]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第4单元 第四单元复习课课件[人教课标][复习课课件2]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第4单元 第四单元复习课课件[人教课标][复习课课件2]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第4单元 第四单元复习课课件[人教课标][复习课课件2]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4单元 第四单元复习课课件[人教课标][复习课课件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4单元 第四单元复习课课件[人教课标][复习课课件2](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必修1第四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与祖国统一专题概述n时限:1949年至今n专题线索:n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创立曲折发展完善)n祖国统一大业n(“一国两制”构想的内涵、 、实践及其意义)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n新中国诞生 n新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n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n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n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n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文革”时期) n政治建设的转折及新的探索(十一届三 中全会后)新中国诞生n条件(准备):n理论准备 1949年论人民民主专政的发表n军事准备 国民党反动统治被推翻n组织准备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和中央人民

2、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返回人民政协召开筹划成立新中国n时间:1949年9月;地点:北平;出席代表:略n主要内容:n产生人民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n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n(国家性质:新民主主义国家;规定了国家各方 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n通过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 府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 龄等为副主席。首都、国旗、国歌、纪年n意义: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各项准备练习1原始材料新中国诞生n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n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n意义:n国内:开启了推翻了结束了,人 民 从此走上了独立、统一的道路,进入了 过

3、渡的新时期。n国际:改变了壮大了继俄十月革命和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的世界历史最重大事件 。返回练习2新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n原则:民主集中制n创立标志: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n意义:n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n符合中国实际。n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最重要、最根本)(最重要、最根本)返回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1954)主要内容: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建立 新一届国家机构n意义:n中国人民政治生活中进一步民主化的标志;n结束过渡状态(政协、共同纲领);n为加强民主制度,发扬民主,健全法制初步奠 定了基础。n三届全国人

4、大:实现“四个现代化”宏伟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n主要内容:n规定国家性质(社会主义国家)n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n公民的权利和义务n原则:人民民主、社会主义n性质: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n意义:1)是人民革命斗争和建设的经验总 结;2)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法律保证;3)调 动积极性。练习3原始材料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n民族资产阶级在中国革命的地位和作用n建立:1949年第一届政协会议n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后(1954年),人民政 协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n政协的主要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n基本任务:参政议政n1956年发展到新阶段:中共“长期共存 ,互相监督

5、”的方针,并组成最广泛的爱国 统一战线返回练习4材料材料n“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 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 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n“为什么要让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呢?这是因为 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耳边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 。” n毛泽东n从以上材料你能提炼哪些有效信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原因: 中国是由 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 国家。 历史条件 地理环境 政府政策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实行原则。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下页材料材 料1、此图说明了什么问题?2、新中国为什么要是行民族区 域制度?3、如何实行?4、有什么优越

6、性?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写进了1954年宪法,从此作为 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省级民族自治区(5个)意义:各民族平等联合、团结,共同建设社会主 义最恰当的制度,满足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 望,有利于实现民族平等,保证祖国统一和民 族团结,调动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返回练习5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n“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n原因:“左”倾错误(根本)n对民主法制的践踏:党史上最大冤案(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迫害至死)n教训:必须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完善国家的宪法和法律制度,深入持久进行民主法制教育。 返回民主政治建设的转折及新的探索n法制制

7、度的逐步健全n1978十一届三中全会,十六字法制建设方针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n措施:平反冤假错案;加紧全面立法工作n影响: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包括民法、行政法 、刑法、经济法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初步实现有法可依的局面,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 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了基础。民主政治建设的转折及新的探索n民主制度的建设与完善n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n基层民主制度建设的加强;n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完善n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n依法治国基本方针的确立n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 法治国家写进宪法n2002年,中共十六大

8、报告明确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 建设的根本原则和基本思路。 练习6返回祖国统一大业祖国统一大业的第一步 港、澳回归(复习)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 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复习)统一大业指导方针“一国两制”练习7返回祖国统一大业的第一步 港、澳回归1、条件2、过程3、意义改革开放,综合国力增强(前提)“一国两制”构想(方针) 全国人民共同愿望,民心所向返回香港回归(1997/7/1)澳门回归(1999/12/20) 国内意义国际意义二、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 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指导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n两岸关系的历史性变化n汪辜会谈:“九二共识” 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 江泽民“八项主张” 体现了

9、党和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一贯性和 连续性返回祖国统一大业的重要指导方针 “一国两制”构想的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背景1、台湾问题的由来2、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发出海峡两岸和 平统一的呼吁 3、邓小平“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二)“一国两制”的含义 (三)“一国两制”的意义 返回检测练习1n1、下列事件不属于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 内容是: nA、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nB、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nC、决定了国旗、首都、国歌,采用公元纪年 nD、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 n2、第一届中国人民政协会议的主要历史作用是: nA、决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B

10、、制定临时宪法 nC、确立了各党派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 nD、完成建立新中国的各项准备返回检测练习2n20世纪,中国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变,其中第二次指 的是:nA、辛亥革命的胜利和中华民国的成立nB、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人民民主专政制度的建 立nC、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nD、改革开放返回检测练习3n1、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n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策、制度总结了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的经验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 和社会主义原则 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 nA、 B、 C、 D、 n2、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与1949年 共同纲领在内容上的根本不同是: nA、规定的国家政体

11、 B、人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nC、体现的阶级属性 D、体现的社会形态和原则返回检测练习4n1、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多):nA、参政议政 B、政治协商 nC、民主监督 D、执政、制定法律n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组织继续存在,并发挥作用始于:nA、1949年 B、1952年nC、1953年 D、1954年返回检测练习5n所以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最恰当的民族制度是 因为: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有利 于保证国家的统一有利于调动各民族的建设积 极性有利于民族团结nA、 B、 C、 D、 返回检测练习6n1、“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 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的会议是

12、:nA、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二大nC、九届全国人大 D、中共十四大n2、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核心是:nA、民法 B、行政法 C、宪法 D、刑法n3、把“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写进 宪法的会议是:nA、九届人大 B、十一届三中全会 nC、十五大 D、十六大检测练习71、“一国两制”构想的起初是为解决 问题:A、台湾 B、外蒙古 C、香港 D、澳门2、邓小平在1984年说:“统一后台湾仍搞它的资本主义,大 陆搞社会主义,仍是一个统一的中国。”这表明:A、解决台湾问题的前提是一个中国 B、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C、“一国两制”只适用于台湾3、我国所以能用“一国两制”原则解决港、澳问题,根本原因 在于: A、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B、殖民国家的削弱C、改革开放的实行及其成就D、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返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