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学类主观题答题指导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6290119 上传时间:2018-06-24 格式:PPT 页数:24 大小:433.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文学类主观题答题指导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高考语文文学类主观题答题指导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高考语文文学类主观题答题指导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高考语文文学类主观题答题指导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高考语文文学类主观题答题指导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文学类主观题答题指导》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文学类主观题答题指导(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考纲说明“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 文精神” 具体有三个要求:(1)从不 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2)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 人文精神,(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 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解答文学类作品主观题的基本方法1由点切入,放大内涵。文学是语言的 艺术,作者的思想情感首先蕴含在一些关键的 词语中。一些探究题便在词语这样一个“点” 的层面设题。如果我们忽视它,答案就难以到 位。应对的措施是“由点切入,放大内涵”, 即从关键词的“点”入手,联系全文作者的思 想感情这一内涵,分层级解答其好处,揭示其 丰富的意蕴。如2006全国卷第14题: 我遇见一位年轻的农夫,在南方一个充满阳

2、光 的小镇。 那时是春末了,一期稻作刚刚收成,春日阳光 的金线如雨倾盆地泼在温暖的土地上,牵牛花在篱笆 上缠绵盛开,苦楝树上鸟雀追逐,竹林里的笋子正纷 纷涨破土地。细心地(想着)植物突破土地,在阳光下 成长的声音,真是人间里非常幸福的感觉。 (林清玄阳光的香味) 【问题】在“细心地想着植物突破土地,在阳光 下成长的声音”一句中,作者为什么要用“想着”?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1)植物成长的声音一般是听不到的, 用“想”比“听”更形象,更合适。(2)这样写有一 种品味大自然的意思,更富有表现力。 【解析】第段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春末阳光如 雨、万物生长、大自然生机勃勃的生动画面。“细 心地想

3、着植物突破土地,在阳光下成长的声音”一 句,上承前面对牵牛花、苦楝树、竹林里的笋子的 描写而来,作者用“想着”而不用“听着”搭配“ 植物突破土地,在阳光下成长的声音”,追求一种 类似诗歌中所谓“通感”的效果。“想”是思想、 想象的意思,为什么说用“想”比用“听”更合适 呢? “想”加入了主观思考的意味,可以凸现作者 对自然的品味探索。用“想”能把自然界内在化, 带给人一种品味大自然的意味,更富有表现力。 2顺藤摸瓜,探究心理。含蓄是文学作 品的一个普遍特性。为了表达情感,作者往往 借助一些意象进行描述。答这样的探究题要能 透过重要的意象把握作者的心理。这些意象就 是解开作者“心思”的钥匙。我们

4、要善于顺着 重要意象的“藤”摸作品所蕴含的心理的“瓜 ”。如2006全国卷第17题: 年轻时,有几年我在深深的陇山山沟里做着遥远 而甜蜜的沙漠梦 此刻,我真的踏上了沙漠,无边无沿的沙漠,仿 佛天也是沙的,全身心激荡着近乎重逢的狂喜。没有 模仿谁,我情不自禁地五体投地,伏在热热的沙漠上 。我汗湿的前额和手心,沾了一层细细的闪光的沙。半个世纪以前,地处滹沱河上游苦寒的故乡,孩 子都诞生在铺着厚厚的绵绵土的炕上。我们那里把极 细柔的沙土叫做绵绵土。“绵绵”是我一生中觉得最 温柔的一个词 绵绵土是天上降下来的净土。它是从远远的地方 飘呀飞呀地落到我的故乡的。现在我终于找到了绵绵 土的发祥地。 我久久地

5、伏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又厚又软的沙 上,百感交集,悠悠然梦到了我的家乡,梦到了与母 体一样温暖的我诞生在上面的绵绵土。 我相信故乡现在还有绵绵土,但孩子们多半不会 再降生在绵绵土上了。我祝福他们。我写的是半个世 纪前的事,它是一个远古的梦。但是我这个有土性的 人,忘不了对故乡绵绵土的眷恋之情。原谅我这个痴 愚的游子吧! (牛汉绵绵土) 【问题】作者对绵绵土的回忆和对塔克拉玛干沙 漠的抒写,寄托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答案】对绵绵土的回忆,寄托了作者对故乡 和故乡古老习俗的怀念。对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抒写 ,寄托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讲述生命与母体、母 体、人与故土之间难以割舍的精神、情感联

6、系,表达 游子对故乡深深的眷恋。 【解析】从所写内容看,本文分两部分:一是对 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抒写,一是对作者故乡“绵绵土 ”习俗的回忆。前者是因为与后者的关系才有了意 义,后者则在全文具有中心地位,是全文的“文心 ”之所在。要答出本题,首先需要对这两部分的内 容进行提炼归纳,对其中心意思进行概括。对绵绵 土习俗的回忆,作者一开始就充满感情地把这一习 俗说成是“圣洁的领域”,是“活的神话”,然后 以自己尤其是弟弟的出生为例,具体描写这一习俗 及其所蕴含的生命与母体的精神情感联系。对塔克 拉玛干沙漠的抒写,其中贯穿的,仍然是“作者对 故乡的热爱”。在本文结尾部分,作者点明自己的 “游子”身份,表

7、达“对故乡绵绵土的恋情”,使 本文所寄托的思想感情更加突现了。 3注重比较,揭示实质。探究不是闭门 造车,很大程度上需要比较。作者常常将不 同的事物在一定的背景下所呈现出的不同状 态放到一起让我们阅读,其实,这就是要我 们进行比较来理解。所以,比较是探究题解 答的一个良方。通过比较,我们便容易发现 作者所想表达的真实思想。如2006年广东卷 第17题: 暮时的阳光,已经失去了白日里的咄咄逼人; 它变得很温和,很红这一大片橙色的夕照带着 窗棂和外边的树影斑斑驳驳投射在东墙那边一排 大书架上。阴影的地方书皆晦暗,光照的地方连书 脊上的文字也看得异常分明。傅雷文集的书名 是烫金的,金灿灿放着光芒,好

8、像在骄傲地说:“ 我可以永存。” 怎样的事物才能真正永存?阿房宫和华清池都 已片瓦不留,李杜的名句和老庄的格言却一字不误 地镌刻在每个华人的心里。世上延绵最久的还是非 物质的思想与精神。能够准确地记忆思想的只 有文字。所以说,文字是我们的生命。 当夕阳移到我的桌面上时,每件案头物品都变 得妙不可言。一尊苏格拉底的小雕像隐在暗中,一束细细的光芒从一丛笔杆的缝隙中穿过,停在他的 嘴唇之间,似乎想撬开他的嘴巴,听一听这位古希 腊的哲人对如今这个商品世界的醒世之言。但他口 含夕阳,紧闭着嘴巴,一声不吭。 昨天的哲人只能解释昨天,今天的答案还得来 自今人。这样说来一声不吭的原来是我们自己。 在日落前的一

9、瞬,夕阳残照已经挪到我书架最 上边的一格。满室皆暗,只有书架上边无限明媚。 那里摆着一只河北省白沟的泥公鸡。雪白的身子, 彩色翅膀。特大的黑眼睛,威武又神气。这个北方 著名的泥玩具之乡,至少有千年的历史,但如今这 里已经变为日用小商品的集散地,昔日那些浑朴又 迷人的泥狗泥鸡泥人全都了无踪影。可是此刻,这个幸存下来的泥公鸡,不知何故,对着行将熄灭的 夕阳张嘴大叫。我的心已经听到它凄厉的哀鸣。这 叫声似乎也感动了夕阳。一瞬间,高高站在书架上 端的泥公鸡竟被这最后的阳光照耀得夺目和通红, 好似燃烧了起来。 (冯骥才夕照透入书房) 【问题】文中出现了三次与“说”相关的描写 。试结合文章内容,回答下面的

10、问题。 (1)为什么在作者笔下,傅雷文集好像在 骄傲地说“我可以永存”,苏格拉底小雕像却“紧 闭着嘴巴,一声不吭”? (2)“这个幸存下来的泥公鸡,不知何故,对 着行将熄灭的夕阳张嘴大叫。我的心已经听到它凄 厉的哀鸣。”联系上下文,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内 涵? 【答案】(1)作者托物言志,借书籍的特性和 雕像的外形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因为作者认为文字 记忆的思想和精神比物质更持久,能够真正“永存 ”,而傅雷文集正是这种“永存”的代表。所 以,作者让傅雷文集说:“我可以永存。”面 对“紧闭着嘴巴”的苏格拉底雕像,作者为了表达 “昨天的哲人只能解释昨天,今天的答案还得来自 今人”这一观点,所以才让它“

11、一声不吭”,以反 思在当今商品世界中真正的“失语”者是谁这一问 题。(2)幸存下来的“泥公鸡”代表着在冲击和破坏 中一息尚存的传统民间手工艺。它“张嘴大叫”的 造型象征着不甘毁灭的悲啼。“我的心已经听到它 凄厉的哀鸣”,蕴含着作者对以泥公鸡为代表的传 统手工艺和民俗文化目前处境的同情和忧伤之情。4学会选择,创意解读。面对选题,学 会选择也是我们应对的一个重要方法。如何 选择?首先是选择自己爱好的、拿手的作答, 另外也要考虑选择保险的项目作答。一旦选 定,解答时要注意条理性和答题的“创意” 。因为,选择性的题目对“创意解读”十分 看重。需要注意的是,“创意”要建立在对 作者思想、手法理解准确的基

12、础上,而不是 天马行空。如2006年湖南卷第20题: 在山阴道上 方令孺 撩起窗幕,看初升的红日,可把它五彩的光华 撒在湖上了么?可是,湖水呈现着一片冷清清的铅色 ,天空也云气沉沉。难道今天的旅行又要被风雨来 阻挡么? 好久以来,“故乡”就在吸引着我。百草园和 三味书屋,这些美妙的名称,像童话一样,时时在 我思想上盘桓。中午到了绍兴城 一片粉墙反映着白日的光辉。新台门的门口簇 拥着一群红领巾。并争先要领路。我就和这些孩子 们一道拥进了黑漆的大门。 今天,我们的孩子,有了明亮的课室,有了大 片的草地,还有细沙铺成的球场。他们有了自由广 阔的天地。我这样想着。突然在脑中出现了一座勇士的雕像: 背着

13、因袭的重担,肩住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 宽阔光明的地方去。 我抚摸着身边一个孩子的头发,心中油然生出 感激的深情。 我正在默默地寻思,一只小手伸过来了,又一 只,又一只。原来时间已经不早,他们要整队回去 了。我们热情地握手,说着:我们还要见面。 今天,鲁迅先生在三十年前朦胧中看见的 “许 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 颗奔星似的飞动着”的 “好的故事”,不是在天上 ,也不是在水底,而在我们祖国大地上,到处出现 了。并将 “永是生动,永是展开,以至于无穷”。又转过一条山路,就看见了反映出暮天幽蓝色 的湖水。远处城市,电灯通明,烘托着天空,像一 片光的海。 【问题】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

14、个,写300字左右 的文章赏析。 (1)简析在山阴道上谋篇布局的技巧; (2)简析在山阴道上联想的巧妙运用; (3)简析在山阴道上景物描写的特色。 【答案】简析在山阴道上谋篇布局的技巧( 另两个略) 本文重点写参观,其选材并不限于对鲁迅故 居的访问,而是前伸后延,写了“道上”所见所闻 所感所思,剪裁别具匠心。文章以参观鲁迅故居 的游程为外部线索,以追寻精神家园和赞颂鲁迅精 神为内部线索,两条线索互为表里,相互映衬(如 ,百草园中欢乐的孩子们与肩住闸门的“勇士雕像 ”的映衬,归途中田园风光与鲁迅的“好的故事” 的映衬),完美地表现了文章主题。开头与结尾 先抑后扬,前后照应,思想和情感逐层推进,逐

15、层 深入,从而巧妙地将文章导向了高潮。 5深入“慎”出,抒展学识。放得最 宽的探究题是属于“谈谈你的看法”之类 的“融入法”试题。这种题目将考生“融 入”其中,也将当下的生活理念“融入” 其中。解答这类试题,我们要注意“深入 慎出”,即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谨 慎地提出自己的见解,自己的见解要有时 代性,符合民族心理,有人文精神。确立 了自己的观点后,再抒展自己的学识进行 简单的论证。如2006年重庆卷第19题: 实际说,村落的真正意义,并不仅仅就是农民 居住的地方这一点。村落应该还有一种精神,一种 温馨,一种微微的甘甜。村落是和城市相对应的存 在,对于农民,它给予他们居住、生活的必需,而 对于

16、都市,它给予温暖和诗意。它既是一种物质存 在,又是一种精神存在。到了今天,村落剩下 的就是一个符号,就是聚居农民的某个地方。所看 到和理解的是新楼瓦舍,而农民那千古以来一成不 变的生存形式和给别人的温馨、对自己的麻木和忍 耐,却被人们从村落中删去了。 我不敢说别人什么,而我自己,或多或少,总 是感到一种内疚的。我们对村落意义的删节,并不 单单是因为社会发展所致,更重要的,是我们对农民的背叛。只有在大都市住腻的当儿,我们才会想 到村落,而想到的那个村落,除了田园的诗情,对 农民的愁情是决然不会有的。这是当今社会中村落 的悲哀,而对于村落以外的人,是什么也谈不上的 ,或幸或悲。 (阎连科说村落) 【答案】文章中说:“这是当今社会中村落的悲 哀,而对于村落以外的人,是什么也谈不上的,或 幸或悲。”这蕴含着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态度?你怎样 看待村落的命运? 【答案】(1)作者的情感态度:对当今村落的 处境表示同情与遗憾;对“村落以外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