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艺的普及与发展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6289036 上传时间:2018-06-2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73.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陶艺的普及与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陶艺的普及与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陶艺的普及与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陶艺的普及与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陶艺的普及与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陶艺的普及与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陶艺的普及与发展(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陕西科技大学陶艺陶艺 论文论文题目:题目:陶艺的普及与发展院 (系): 理 学 院 专 业: 信息与计算科学指导老师: 高 黎 学 生: 王 玥 学 号:201012030109 2011 年 12 月 2 日陶艺的发展与普及陶艺的发展与普及陕西科技大学 理学院 信息与计算科学学生姓名:王玥 指导老师:高黎 【摘 要】:陶器为全人类共有,瓷器则是中国的创造。中国是文明古国, 陶瓷源远流长。中国瓷器烧成,经历了由陶到瓷的继承与发展的历程,构成了 中国陶瓷绵延不断的进步与发达的历史特点,在八千年陶瓷生产的历史长河中, 从陶到瓷,到陶、瓷齐驱是中国陶瓷发展的基本脉络。陶艺作为一门古老而又 现代的艺术

2、形式,从古至今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人们生活中有着较强的 实用性和观赏性。因此,探讨陶艺的发展与普及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陶艺,生活陶艺,发展历程,现状,普及。引言:陶艺,也即陶瓷艺术的简称。“陶艺”在我国的陶瓷史上并没有这 一词,它是随着对外文化的交流,以及外来文化的引进,逐渐地印入人们脑海 的名词概念。“陶艺”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出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 此之前中国的陶瓷史已有了很大的发展。从河北省阳原县泥河湾地区发现的旧 石器时代晚期的陶片来看,在中国陶器的产生距今已有11700多年的悠久历史。 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进程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 己的

3、意志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东西。陶器是用泥巴(粘土)成型晾干后,用 火烧出来的,是泥与火的结晶。我们的祖先对粘土的认识是由来已久的,早在 原始社会的生活中,祖先们是处处离不开粘土,他们发现被水浸湿后的粘土有 粘性和可塑性,晒干后变得坚硬起来。对于火的利用和认识历史也是非常远久 的,大约在205万年至70万年前的元谋人时代,就开始用火了。先民们在漫长 的原始生活中,发现晒干的泥巴被火烧之后,变得更加结实、坚硬,而且可以 防水,于是陶器就随之而产生了。陶器的发明,它揭开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 自然、与自然做斗争的新的一页,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是人类生产发展史上 的一个里程碑。 1.我国陶艺的发展 1.

4、1.我国陶瓷的古代发展史 从目前所知的考古材料来看,陶器中的精品有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1万多年 的灰陶、有8000多年前的磁山文化的红陶、有7000多年的仰韶文化的彩陶、有 6000多年的大汶口的“蛋壳黑陶”、有4000多年的商代白陶、有3000多年的西周 硬陶,还有秦代的兵马俑、汉代的釉陶、唐代的唐三彩等。到了宋代,瓷器的 生产迅猛发展,制陶业趋于没落,但是有些特殊的陶器品种仍然具有独特的魅 力,如宋、辽三彩器和明、清至今的紫砂壶、琉璃、法花器及广东石湾的陶塑 等,都是别具一格,倍受赞赏。 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发明,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勤劳智慧的中国 先民们点土成金,写下光辉灿烂的篇章,为

5、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亨有 盛誉的中华古瓷,已成为世界各大博物馆里的明珠,也将越来越广泛地成为中 国和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的研究对象,并受到广大收藏家和陶瓷爱好者的珍重。中国瓷器的发明和发展,是有着从低级到高级,从原始到成熟逐步发展的 过程。 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我国已出现了原始青瓷,再经过1000多年的发展, 到东汉时期终于摆脱了原始瓷器状态,烧制出成熟的青瓷器,这是我国陶瓷发 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经过三国、两晋、南北朝和隋代共330多年的发展,到了唐朝中国政治稳定、 经济繁荣。社会的进步促进了制瓷业的发展,如北方邢窑白瓷“类银类雪”,南 方越窑青瓷“类玉类冰”。形成“北白南青

6、”的两大窑系。同时唐代还烧制出雪花 釉、纹胎釉和釉下彩瓷及贴花装饰等品种。 宋代是我国瓷器空前发展的时期,出现了百花齐放,百花争艳的局面,瓷 窑遍及南北各地,名窑迭出,品类繁多,除青、白两大瓷系外,黑釉、青白釉 和彩绘瓷纷纷兴起。举世闻名的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的产品为世所珍。 还有耀州窑、湖田窑、龙泉窑、建窑、吉州窑、磁州窑等产品也是风格独特, 各领风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好局面,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 元代在景德镇设“浮梁瓷局”统理窑务,发明了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 烧制出大型瓷器,并成功地烧制出典型的元青花和釉里红及枢府瓷等,尤其是 元青花烧制成功,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划时代

7、的意义。宋、金时战乱后遗留下 来的南北各地的主要瓷窑仍然继续生产,其中龙泉窑比宋时更加扩大,其中梅 子青瓷是元代龙泉窑的上乘之作。还有“金丝铁线”的元哥瓷,应是仿宋官窑器 之产物,也是旷世希珍。 明代从洪武35年开始在景德镇设立“御窑厂”,200多年来烧制出许许多多的 高、精、尖产品,如永宣的青花和铜红釉、成化的斗彩、万历五彩等都是希世 珍品。御窑厂的存在也带动了民窑的进一步发展。景德镇的青花、白瓷、彩瓷、 单色釉等品种,繁花似锦,五彩缤纷,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还有福建的德化 白瓷产品都十分精美。 清朝康、雍、乾三代瓷器的发展臻于鼎盛,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是 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高峰。

8、景德镇瓷业盛况空前,保持中国瓷都的地位。 康熙时不但恢复了明代永乐,宣德朝以来所有精品的特色,还创烧了很多新的 品种,并烧制出色泽鲜明翠硕、浓淡相间,层次分明的青花。郎窑还恢复了失 传200多年的高温铜红釉的烧制技术,郎窑红、缸豆红独步一时。还有天兰、洒 兰、豆青、娇黄、仿定、孔雀绿、紫金釉等都是成功之作,另外康熙时创烧的 珐琅彩瓷也闻名于世。 雍正朝虽然只有13年,但制瓷工艺都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雍正粉彩非常 精致,成为与号称“国瓷”的青花互相比美的新品种。 乾隆朝的单色釉、青花、釉里红、珐琅彩、粉彩等品种在继承前新的基础 上,都有极其精致的产品和创新的品种。 乾隆时期是我国制瓷业盛极而衰的

9、转折点,到嘉庆以后瓷艺急转直下。尤 其是道光时期的鸦片战争,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力衰竭,制瓷 业一落千丈,直到光绪时稍微有点回光返照,但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发,清王 朝寿终正寝。长达数千年的中国古陶瓷发展史,并至此落下帷幕 。 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古陶瓷发展史,它虽然是以衰退而告终,但是它给后人 留下的这份珍贵而又丰富的遗产,将永远放射出灿烂的光辉。 1.2.我国陶艺发展的现状中国人开始关注现代陶艺,并在舆论上形成规模应该是在 20 世纪 90 年代 之后的事情了。当然严格说来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起源和 70 年代末和 80 年代 初,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清华美术学院前身)、景德镇陶瓷

10、学院等院校中的 那些最早实践者有关。20 年来,老一辈陶艺家如祝大年、杨永善等在现代陶艺 方向作出了有益的尝试,而且产生了一大批中青年陶艺家如吕品昌、罗小平、 白明等,风格流派众多,技法日趋多样。他们中大多数是高校教师,或受过高 等教育中传统陶瓷艺术的薰陶,因此,中国的陶艺在一开始便与学院有着不解 情缘。 然而单纯的学院发展,不管是在观念上,还是在传播上都受到极大限制, 而且在学术层次上也是狭窄的。在90年代,首先是1991年“北京国际陶艺研讨 会”,继而是1995年的“景德镇国际陶艺研讨会”,1998年5月在宜兴举办了由 罗小平等人策划的规模更大、学术研讨更具深度的“98中国宜兴国际陶艺研讨

11、 会”,同年秋在中国美术学院由刘正等人策划的“首届中国青年陶艺家作品双 年展”也与观众见面。1999年岁初在广州美术馆由左正尧策划的“超越泥性 中国当代陶艺家学术邀请展”更是颇具水平。这几次具有重要意义的学术 研讨性的展会,预示着中国的陶艺正在兴起,其规模和范围及影响正在向全社 会拓展。 现代陶艺作为一项新鲜事物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在更大的意义上、 更大的程度上组成了中国陶艺现状。中国传统陶艺是附属于陶器的,“实用而尽量美观”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限制了 当代中国陶艺发展。在这种观念下,陶艺只能属于工艺美术,其功能只是实用 加玩赏。在这种情况下,陶艺家的才智更多的受到了“制器”的局限,只能在

12、追求设计与形式美的领域里探索,陶艺家也更接近于工艺家,无法融入现代艺 术的潮流。 现代陶艺的作用在于它扩大了原有陶艺的艺术属性,使陶艺家不受“制器” 的限制,可以在其审美和价值批判领域里驰聘。他既可以在原来的设计领域里 继续有所作为,又可以充分发挥其艺术家的天性,针对现实进行有价值的文化 批判,从而涉足到雕塑、装置等众多艺术领域。丰富了自己又补充了其它艺术 门类,从而丰富视觉艺术的门厅。 因此,传统陶艺无论如何发展都有“器”的约束。现代陶艺发展,在认识 上首先做到的便应是功能论上的转移,从而脱离对“器”和固定造型的依赖, 而真正走向一个更广阔的天地。 2.2.我国陶艺的传播与普及 2.1传播与

13、接受的局限现代艺术中的诸多流派,在改革开放后特别是 80 年代中晚期,如暴风骤雨 般进入中国。虽然当时中国人还不懂得欣赏,有的甚至产生厌恶之情,然而在 客观上承认了其存在的合理性,并从观念上日益接近它们。现代陶艺没有赶上 那段风潮,从传播的角度看似乎错过了黄金时节。从现状看,许多业内人士也 指出现代陶艺仅在某几个瓷区和都市中基础较好,如景德镇、广州、上海等地, 然而从面上讲其群众基础相当薄弱,没有培养出一个大范围的陶艺欣赏群,这是不利于现代陶艺的发展的。我们也注意到由于当前中国的日用陶瓷和美术陶 瓷产业并不景气,所以即使在原来有着深厚传统的许多瓷区,其群众对陶艺的 兴趣也在减弱,这种情况是十分

14、令人担忧的。 另一方面,媒体、报刊对现代陶艺的介绍是零星的,形不成规模,更不用 说专门的陶艺刊物了。现在担当着传播任务的是一些陶艺工作室,但他们的作 用未受到重视,有识之士指出一个国家陶艺整体发展的前提是要把民间的力量 调动起来,只有水涨才能船高。 从接受者来看,中国人固然不缺少对陶瓷的感情,然而确实谈不上他们对 现代陶艺的感情,因为大多数人对陶艺的看法都停留在传统的观念上。再加上 传播不力,欣赏者的口味自然很难调动起来。 2.2如何对陶艺进行普及 2.2.1加大陶瓷艺术文化的宣传力度 中国是陶瓷文化艺术的发源地,瓷都景德镇可谓是家喻户晓,但我国现代 的陶艺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接受的人文环境

15、还很差,这种现象的转变不可 忽略新闻媒体广告宣传的作用。在如今信息传播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目前有 关陶瓷艺术的宣传落后状态,接触陶瓷艺术知识机会较多的也只局限在为数较 少的陶瓷产地或学校。陶艺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以及网络等方面的宣传 少之又少。这些问题也是陶艺界所关注的问题,陶艺要改变目前的人文接受环 境,有赖于加强对陶瓷艺术进行一系列宣传,这样才能使现代陶艺成为家喻户 晓的大众艺术。 2.2.2开展陶艺普及教育活动 陶艺的发展要依靠群体意识的产生,才能形成创作的高潮。中国的陶艺文化教 育普及方面远及不上欧美、日本、韩国等国家那样,把陶艺教育普及到了中小 学甚至是幼稚园,而中国仅依靠为数不

16、多的几 所陶瓷专业院校和少量的制陶者,很难产生出优秀的群体及大众制陶的气氛。 教育为立国之本,经济发达的日本、韩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对现代陶艺文化教育 的重视程度以及现代陶 艺的发展现状给我们很好的启示。中国在普及国民基础知识教育的同时加强陶 瓷文化的教育,在整体教育体系中已势在必行。 因而,要使陶艺真正成为大众艺术,必需从小抓起,如在中小学适当的穿插一 些易懂易制作的日常生 活陶艺的教学,或在大、中小学开设陶瓷艺术等选修课,这样将不会产生对陶 艺认识的断层现象。这种连续性的陶艺普及教育必将改变如今接受陶艺的人文 环境,推动中国陶艺的发展,从而带动生活陶艺创造的高潮尽早来临。目前, 北京、上海、广州等大中城市已逐步重视中小学的陶艺教育,特别是上海,还 专门成立了上海中小学陶艺教育中心,为陶艺教育的普及开好了头。另外,因 为陶艺教育发展缓慢,造成陶艺专业人才就业面窄而转向其他行业,因此,陶 艺教育的普及也可防止陶艺人才的流失,这将为陶艺事业发展起到良性循环的 推动作用。 结束语: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