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 文言文复习思路ppt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6288795 上传时间:2018-06-24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3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复习 文言文复习思路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高考语文复习 文言文复习思路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高考语文复习 文言文复习思路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高考语文复习 文言文复习思路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高考语文复习 文言文复习思路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复习 文言文复习思路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复习 文言文复习思路ppt(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言文阅读”复习思路例说【应考目标】最近两年文言文阅读得分情况:考 点能力 层级得分率2000200120022003 理解文言文实词词义 B0.470.490.520.55B0.620.750.68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用法 B0.400.470.420.42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 C0.570.760.910.25理解、分析概括文意 C0.560.500.750.30理解并翻译句子 B0.720.420.48平均分 9.43 9.86 10.116.74得分率0.520.55 0.670.449【考点分布】按2003年考试说明的说法,“文言文阅读”考点如下: 1理解 B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 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 词类活用。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分析综合 C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最近两年高考,该部分题目的安排有所变化,即 把“翻译”改为笔答主观题,并放在第卷,占5分。 “文言文阅读”的总分也由过去的18分提高为20分。具体的题目设置上,比较稳定地安排不少于2道文 言词汇理解题,两道属于“分析综合”的“筛选并 整合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

3、,概括中心意思”( 2003年还涉及了“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而另外1道题,则属“变化”题。变化如下:2000 年“句式”、2001年“古今异(同)义”、2002年“ 代词(之)指代”。2003年,明显加强了对文章内容和作者观点的分 析地要求。2004年:大体稳定,难度稍降,有所变化。【能力要求】文言词汇积累的厚度联系上下文理解文意全面细致地分析文意【读解思路】通读全文、略读题目串译全文、圈画难点“三联系”释疑、推断代入、检查、确认答案注“三联系”:联系课内外、联系上下文、联系古与今。文言词汇积累的厚度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001年11题) A城之不拔者二

4、耳。 拔:被攻取。 B齐人未附。 附:归附。 C使老弱女子乘城。 乘:巡视。 D齐人追亡逐北。 北:指败逃者。 其后秦伐赵,拔石城。廉颇蔺相如列传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赤壁之战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诗卫风氓 乘:登上、驾车、乘船、凭借、计算 、量词乘(shng)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过秦论 “败北”,现代汉语词语。答案:C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003年11题)A讽帝大征四方奇技 讽:劝告。 B咸私哂其矫饰焉 哂:讥笑。C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 遇:优待。 D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 务:致力。 讽:邹忌讽齐王纳谏“用委婉含蓄的话暗示或规劝”哂:子路、曾皙、冉

5、有、公西华侍坐“夫子何哂 由也?”:笑;微笑。遇:鸿门宴“不如因善遇之”:对待,招待。务:过秦论“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从事,致力于。文言词汇积累的厚度务必老老实实地熟记18个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 及用法,了解课内出处。讲文段出现的虚词与课内出现的进行比较、理 解,成了最近几年高考文言文必考的题目、必出的 题型,但遗憾的是,该题的得分一直都不高。题型:采用给出四组个例句,每组内部两两比较、考查异同的 方法。设置这道题是为了考查考生对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用法的 辨析能力。为了降低难度,同时也想把考生在中学学过的既有 知识与现在需要解答的新问题串连起来,在用来比较的个例 句中,除原文外,其余

6、个均选自中学语文教材。选择课文用 例时甚至考虑到句式上的完全相同,这样做更便于考查考生对 于知识进行迁移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余闻解答虚词题的思路:检索该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辨认课内语句的出处和意义、用法放回原文,结合较宽的语境加以代入、确认罗嗦提醒:熟记常见虚词意义和用法是解题的前提,了解课文出处并理解正确是成功的关键。(2000年)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 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见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B. 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C. 后因他信,具以白质。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D. 晋武帝赐见,论边事,语及平生。烧尽

7、北船,延及岸上营落。 2001年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 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B遣使约降于燕。 故内惑于郑袖。 C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D五千人因衔枚击之。 相如因持璧却立。 2002年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B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C既出塞,出东道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D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率领石钟山记“把”陈涉世家“正好、恰巧”过秦论” “已经”“

8、之后”出师表“无论”答案:A 2003年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为伯父让之所鞠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B以夸诸戎狄,终月而罢 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C咸私哂其矫饰焉 犹且从师而问焉 D太宗纳其言,因召百僚谓曰 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伶官传序表被 动 鸿门宴表目的 师说兼词,“于+是 ” 孔雀东南飞 “于是、就” 语气助词答案:C联系上下文理解文意两步走:联系词语所在的语句(“词汇”题)紧扣所在的原文的前后文联系上下文时,同步进行以下操作: 语法分析 逻辑推断 语感推断联系上下文理解文意语法分析1995年全国题 或妄瞋怒 何由济乎(2分) A或者狂妄地发怒;凭借什么

9、才能成功呢 B或者狂妄地发怒;有什么理由能成功呢 C或者胡乱地发怒;有什么理由能成功呢 D或者胡乱地发怒;凭借什么才能成功呢语法特征?答案:D“何由”应为“由何”,属古汉语的疑 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联系上下文理解文意语法分析2000年全国题第11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威自京都省之 省:探望。 B.不审于何得此绢 审:知道。C.自放驴,取樵炊爨 樵:打柴。 D.后因他信,具以白质 信:使者。答案:C在句中作什么 成分?“樵”作“取”的宾语, 应为名词,指柴草。联系上下文理解文意语法分析2001年全国题第14题。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燕使乐

10、毅伐破齐,尽降齐城燕国派乐毅攻破齐国,使齐国的城邑全都投降 B惟恐他将之来,即墨残矣只怕他率领军队到来,即墨就不能保全了 C燕军尽掘垄墓,烧死人燕军把坟墓全都挖开,烧化死人 D灌脂束苇于尾,烧其端在牛尾上浇油、捆上芦苇,并点燃它的末端 答案:B语法结构 有何特点?主谓短语,作“惟恐”的宾 语。“之”用在主谓之间, 取消独立性。应译为“其他 将领到来”联系上下文理解文意语法分析2003年全国题第16题。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 )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 译文: “廷”用在动词“折” 前面,什么用法?“面”用在动词“从” 前面,什么用法?译文:裴矩竟然能够当廷辩驳,不肯当

11、面顺从。 联系上下文理解文意逻辑推断1997年全国题第12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善才绳之。 绳:捆绑。 B先涕泣不自胜。 胜:控制C朕之恨深矣。 恨:遗憾。 D请今日为始。 请:请求。 所谓“逻辑推断”,也叫“逻辑事理推断“,就是将 相应的词语的意义代入文中,结合原文上下文,从 文中提供的文意的事理逻辑中,找出解释、翻译该 词语的依据,以判断其正确性。将每项加点词语的解释, 放回原句,再放回原文, 从逻辑事理角度分析, 看看其逻辑的合理性。联系上下文理解文意逻辑推断 1997年全国题第12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善才绳之。 绳:捆绑。

12、B先涕泣不自胜。 胜:控制C朕之恨深矣。 恨:遗憾。 D请今日为始。 请:请求。 “绳” 在这里作动词 ,”捆绑“好,还是” 制裁、处置”好?现有 成语“绳之以法”。古代汉语中,“ 恨”比较多的解释为 “遗憾”,但也有“怨 恨、愤恨”之意。这 里,哪一义项更符 合文中高宗的心情 ?答案:D古代汉语中,“请”后 面带动词时,一般有两个 义项:“请对方做某事”;“ 请允许我做某事”。B项的“胜”应为“能承 受”联系上下文理解文意逻辑推断1996年全国题第17题。 永械致之府,府为并它县追还。(3分) A郭永持兵器把他们押送到府,府中因此连同派往 其它县的人全都召回。 B郭永持兵器把他们押送到府,府

13、中因此把郭永连同其它知县全都召回。 C郭永给他们戴上刑具押送到府,府中因此连同派往其它县的人全都召回。 D郭永给他们戴上刑具押送到府,府中因此把郭永连同其它知县全都召回。 答案:C郭永时任大谷县 知县,从事理分 析,有没有必要亲自这样做?联系上下文理解文意逻辑推断1999年全国题第14题。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A在郡多有出息在郡中有多方面的发展前途 B径将我入青云间直接把我带入缥缈的云天中 C启听淮北取籴向上报告说应当听任淮北民众来购买粮食 D遂得商估往还于是使得商贩之间能够自由交往将A、C、D项中圈画起来的部分, 放进原文进行逻辑思考,合理吗?放有很多高利贷苏琼请求到淮北去

14、籴米商人得以往来交流答案:B联系上下文理解文意逻辑推断2001年全国题第11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之不拔者二耳。 拔:被攻取。B齐人未附。 附:归附。 C使老弱女子乘城。 乘:巡视。 D齐人追亡逐北。 北:指败逃者。 “城”作主语, 能“被攻取”吗?需要“老弱女子” “巡视”城楼吗?答案:C联系上下文理解文意语感推断“语感”:言语交流中指对词语表达的理解、使用习 惯等的反映。简言之,就是在判断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以及 语句意义是否符合前后语意的时候,动用经过训练 后产生、积累的语言的感觉,通过反复的默读,从“ 顺不顺”的角度加以确认。联系上下文理解文意语感推断20

15、02年全国题第16题。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李将军之谓也? 译文:“其”的用法,属于词义积累和语 法分析的范畴。而结合句末的“ 谓”,可否列出几种翻译方案, 默读几遍,用“语感”推断一下?译文:“大概是说李将军的吧?”或“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 ” 全面细致地分析文意2003年全国高考题的文言文阅读,随着文本的改 动,题目也作了调整,即与往年相比,减少了一道“ 文言知识”题,增加了一道文意理解、分析题。而从 得分情况看,是不理想的。问题在哪?所谓“全面”,指的是阅读时必须着眼于文章的整体 ,从整体理清文章围绕某人所记叙的一件事的几个层 次或几件事间的联系;解答时,习惯性地紧扣原文上 下文,进行整体、综合性的判别、推断。所谓“细致”,主要指在读解选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