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都不能剥夺我们的受教育权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6281207 上传时间:2018-06-2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谁都不能剥夺我们的受教育权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谁都不能剥夺我们的受教育权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谁都不能剥夺我们的受教育权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谁都不能剥夺我们的受教育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谁都不能剥夺我们的受教育权(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谁都不能剥夺我们的受教育权谁都不能剥夺我们的受教育权中方县新路河学校中方县新路河学校 周满刚周满刚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让学生理解受教育既是权利,又是义务。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受教育法律观念,增强维权意识。 教学重点:受教育是公民的一项权利,我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 教学难点:受教育既是公民的权利,也是公民的义务。 教学方法:讨论、讲授。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接受教育,不仅仅是我们的愿望和要求,更是宪法赋予每一位公 民的权利。今天,我们在学校读书,就是在享受法律赋予我们的受教育权。可 是,受经济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并不是每一个我们的同龄人都能享受到这一权 利。但是,既然是法律赋

2、予我们的权利,我们就应该积极争取,因为,谁都不 能剥夺我们的受教育权。 (板书课题)二、讲授新课:(一) 、受教育既是公民的权利,又是公民的义务(板书) 投影讲述:自从老一辈革命家、时年 93 岁的孟帅奇老师,率先捐款,中国 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为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儿童而实施的希望工程已经历了二十个 年头,它牵动了党和国家领导人、老一辈革命家以及企业家、艺术家、普通工 人、学生、海外华人等千千万万人的心。 提问;希望工程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魅力?(学生讨论、回答) 1、什么是受教育权?(板书) 受教育权是一项基本人权,是中国公民所享有的并由国家保障实现的接受 教育的权利,是宪法赋予的一项基本权利,也

3、是公民享受其他文化教育的前提。2、我国公民受教育权的主要内容:(板书) (1) 、学龄前儿童有接受学前教育的机会。 (2) 、适龄儿童、少年有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权利。 (3) 、符合一定条件的公民,有接受高级中等教育及继续深造的机会。 (4) 、成年人有接受成年教育的权利。 (5) 、公民可以从社会其他合法教育机构、合法途径接受教育。 3、受教育既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又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板书) 法律链接: (1) 、不论什么阶层,不论经济条件,也不论父母的居住地,一切儿童都 有受教育的权利。联合国人权宣言(2)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 、国家、社

4、会、学校和家庭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 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4) 、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 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机会。 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为其未成年子女或者其他被监护人受 教育提供必要的条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5) 、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尊重未成年人接受教育的权利,必须使适 龄未成年人按照规定接受义务教育,不得使在校接受义务教育的未成年人辍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4、联系实际:假如父母让你辍学,去务工或经商,你该怎么办? (二) 、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板书) 材料:与我国一衣带水的日本,在历史上

5、曾一直落后于中国,唐朝时,日 本曾 19 次派人来中国求学,日本的的“大化革新”还照搬了中国的经验。但从 近代日本就开始强盛了,尤其是当代,日本已成为世界上的经济强国。为什么 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日本非常重视教育,注重提高国民素质。早在 1873 年, 日本义务教育阶段的入学率就达到了 28%(我国解放初才达到 20%) ,1907 年 入学率就高达 97%,二战后日本更是大办教育,目前日本正在普及高等教育。 1、义务教育的含义:(板书) 义务教育是根据法律法规,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 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其实质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 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强迫教育的制度。 2、义务教育的特征:(板书) (1) 、具有国家强制性。 (2) 、具有普遍性。 (3) 、具有免费性。 3、义务教育的主体:责任主体应 尽 职 责国家制定规划,认真组织落实;兴办学校,保证必备条件;筹措资金, 帮助贫困学生;培养师资,提高教师待遇。 社会捐资助学,尊师重教;拒收童工,维护学校的教学秩序和场地设 施等。学校及时组织学生入学;不得随意开除适龄学生或勒令其退学;禁止 体罚学生;贯彻教育方针,保证学生安全、健康、全面发展。家庭使适龄子女按时入学;保证适龄子女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三、回顾、小结。四、作业:见练习册。五、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