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体解剖生理学教学大纲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6280325 上传时间:2018-06-24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蚕体解剖生理学教学大纲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蚕体解剖生理学教学大纲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蚕体解剖生理学教学大纲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蚕体解剖生理学教学大纲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蚕体解剖生理学教学大纲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蚕体解剖生理学教学大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蚕体解剖生理学教学大纲(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蚕体解剖生理学教学大纲学分:学分:3 3 总学时:总学时:5454理论学时:理论学时:5454 面向专业:蚕学面向专业:蚕学大纲执笔人:崔为正大纲执笔人:崔为正 大纲审定人:王洪利大纲审定人:王洪利一、说明1、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蚕体解剖生理学是蚕学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同时也是必修课。它是以家蚕为对象,研 究蚕的形态、构造和生命活动基本规律的科学。为学习蚕病学 、 养蚕学 、 家蚕良种繁育及育种学 等专业课提供理论基础,也是考研的必考课程。因此,本课程的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本专业培养的学 生的质量。通过本课程的理论和实验教学,使学生系统掌握蚕的形态、构造、机能、生命活动的基本规 律

2、以及有关的实验研究方法,为学好专业课及今后从事蚕桑技术工作打下牢固的基础。2、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蚕体解剖生理学是一门系统的科学,在理论教学中应尽量保持学科的系统性,遵循循序渐进的 教育学原则。为使学生系统理解和掌握本课程的基本理论,首先要介绍家蚕的起源、分化、在生物分类 学上的地位以及蚕的生活史,以对蚕的系统发育和个体发育全貌有一个完整的了解,然后以幼虫为重点, 生长发育为中心,物质代谢为基础,对蚕的各个组织、器官、系统的形态构造、生理机能以及整体生命 活动规律,以专题形式分十六章加以讨论。最后,通过辅导和复习,将各章节内容加以系统化,以抓住 蚕体生命活动的本质和各种生理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达

3、到深入理解、系统掌握的目的。在保持学科系 统性和完整性的同时,各部分的教学要有所侧重。总体来看,本课程前半部分以静态为主,主要介绍蚕 体各组织、器官、系统的形态构造和生理机能;后半部分以动态为主,主要介绍蚕的营养与物质代谢、 生长发育与激素调控、生命活动与环境的关系、生殖与发生等。前半部分主要是为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 后半部分内容打基础的,因此本课程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后半部分。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本课程既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同时也是一 门实验科学,必须加强实验课教学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实验将作为单独一门课程进行教学,理论教学中, 一些与实验关系密切及在实验课中更易于讲解

4、和掌握的内容,可放在实验课上解决。同时,本课程是为 学习专业课和从事蚕桑技术工作提供理论基础的,与各门专业课有着紧密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要注 重介绍蚕的生命活动规律与蚕茧生产的关系,解剖生理与各专业课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能从蚕生理的角 度分析、总结、解决蚕桑生产中的实际问题。3、课程教学改革为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加强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改革。课堂讲授尽量采用精讲、启发式教学,重 点讲解难点和关键性问题,容易理解的一般性内容,采用自学、提问、讨论、学生上台讲解等灵活多样 的方式进行,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学习主动性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标本、教具 等直观教具的作用,尽量采用多媒体、幻

5、灯、投影、录像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内容上,要随时补 充本学科的新理论和新成果,注重本学科与其它学科的交叉渗透和发展方向、发展趋势的介绍,以启发 学生思路,并鼓励学生查阅资料,撰写课程论文,提高探索问题、研究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实验课的教学方法也要进行改革,逐渐增加探索性实验,鼓励学生自己提出新的实验内容,自己设 计实验方案;参加教师科研,成立课外试验小组,对学生开放实验室。通过采取以上措施,以尽可能地 增加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 在课程成绩考核方面,本课程教师经多年实践探索,总结出笔试、口试、实验操作三者结合的综合 考核方法,收到了良好效果,今后应继续执行,并进一步探索改进。2二、教学大纲内

6、容第一章第一章 绪论(绪论(2 2 学时)学时)第一节第一节蚕丝业的历史和现状简介蚕丝业的历史和现状简介 主要介绍蚕丝业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以增加学生对蚕丝行业的认识,巩固专业思想,提高学 习兴趣。 第二节第二节桑蚕的起源及其在分类学上的位置桑蚕的起源及其在分类学上的位置 桑蚕与野蚕共同起源于原始野蚕,主要有 5 个方面的证据;家蚕在动物分类学上的位置:节肢动物 门(气管亚门)/昆虫纲(有翅亚纲)/鳞翅目(蛾亚目)/蚕蛾科/蚕蛾属/桑蚕种。家蚕品种主要按照地理 系统、化性、眠性、茧色等进行分类。第三节第三节 蚕体解剖生理学蚕体解剖生理学的性质、地位、任务和学习方法的性质、地位、任务和学习方

7、法主要介绍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地位、与其他课程的关系、意义以及学习方法和要求,使学生对本课 程有一个整体了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本章重点、难点本章重点、难点:1、桑蚕起源的证据及其在分类学上的地位。2、家蚕四大地理系统。建议教学方法建议教学方法:蚕业史和蚕品种性状等,要结合观看幻灯片、照片、标本进行讲授。另外,要通过 观看教学录像片,使学生对蚕桑生产环节和基本过程有一个大体了解。复习及思考题:复习及思考题:1.了解蚕丝业的历史、国内外蚕业生产和科技现状及发展趋势。2.当前蚕丝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有何意义?3.家蚕与野蚕共同起源的主要证据是什么?4.家蚕在分类学的地位及其各分类阶元的主要特征如

8、何?5.家蚕品种主要有哪几种分类方法?何谓四大地理系统?现行蚕品种的属性如何?6.你认为蚕丝业今后的发展方向和前途如何? 7.你认为应如何教好和学好本课程?第二章第二章 蚕的生活史和各发育阶段的形态(蚕的生活史和各发育阶段的形态(3 3 学时)学时)第一节第一节 蚕的生活史蚕的生活史家蚕的一生分为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两大阶段,又分为卵、幼虫、蛹、成虫四个虫态和发育阶段。 在介绍个体发育过程中出现大量专业名词。 第二节第二节卵的形态构造卵的形态构造 蚕卵自外向内有卵壳、卵黄膜、浆膜、卵黄及胚胎,每部分又有各自特殊的结构。 第三节第三节幼虫的形态幼虫的形态 包括头部、胸部和腹部,头部上主要有口器、触

9、角、单眼等器官,胸腹部上有气门、腹足、胸足等 器官。 第四节第四节蛹的形态蛹的形态 蚕蛹为被蛹,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上有发达的复眼、触角,口器退化。胸部三节,有两对 足,三对翅。腹部 9 节。8 对气门。 第五节第五节成虫的形态成虫的形态 蚕蛾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全身长鳞片。头部上有发达的复眼、触角,口器退化。胸部三节,有 两对足,三对翅。腹部雌性 7 节,雄性 8 节。7 对气门。腹部末端有发达的外生殖器。 本章重点、难点本章重点、难点:卵的构造,幼虫形态构造特别是幼虫头部各器官的作用,幼虫、蛹和成虫的雌雄 鉴别。 建议教学方法:建议教学方法:结合观察实物、标本讲授,增加感性认识。通

10、过观看幻灯片、录象片,使学生了解 外部超微结构。复习及思考题复习及思考题31.掌握本章中出现的专业名词。2.说明蚕的生活史、发育经过及各虫态的生物学功能。3.绘图说明蚕卵的形态构造。4.根据卵色和形态,如何区分越年卵、不越年卵、不受精卵和白卵?5.根据实物描述幼虫、蛹、成虫的外部形态构造,指出其差异。6.幼虫头部主要有哪些器官?其构造和功能如何?7.蚁蚕外部形态构造有何特点? 8.如何鉴别幼虫、蛹和成虫的雌雄?第三章第三章 体壁(体壁(3 3 学时)学时)第一节第一节体壁的构造体壁的构造 蚕的体壁由底膜、真皮和表皮组成,表皮又由上表皮、外表皮、内表皮组成,表皮的主要成分是几 丁质和蛋白质。 第

11、二节第二节体色、斑纹和体壁衍生物体色、斑纹和体壁衍生物 蚕的体色一般是白色,也有其他颜色的蚕。蚕的斑纹标准型是普通斑,还有其他突变型。体壁衍生 物包括蜕皮腺、刚毛、鳞片及非细胞突起等,各有不同的作用。 第三节第三节蜕皮生理蜕皮生理 蜕皮是为解决蚕体生长与体壁不生长的矛盾。蜕皮过程中表现一连串的行为变化和生理变化,内部 变化主要是旧表皮的溶解与新表皮的形成。外胚层形成的管状器官的内膜在蜕皮时更新。 第四节第四节体壁的物理学特性与生理作用体壁的物理学特性与生理作用 体壁具有透明性、透过性等,在药物研究和使用、养蚕环境的制定等方面有借鉴意义。体壁的生理 作用非常广泛,但与养蚕有关的主要是体壁保持水分

12、的作用以及体壁的防御作用,此因蚕体部位、发育 时期等有关。 本章重点、难点:本章重点、难点:体壁的构造与功能。 建议教学方法:建议教学方法:本章教学要突出重点,重点介绍体壁的构造、生理作用,特别是有养蚕相关的作用, 注意联系生产实际,同时要注意采用比较教学(与高等动物的同类组织比较) 。体壁的构造、斑纹、衍生 物等要结合实验教学、幻灯片进行。复习及思考题复习及思考题1.说明幼虫体壁的组织构造及其生理功能。2.体色和斑纹是怎样形成的?3.体壁细胞性突起有哪几种?各有何作用?4.旧皮是如何脱掉,新皮是如何形成的? 5.研究家蚕体壁的构造、功能及物理学特性在养蚕生产上有何意义?第四章第四章 消化(消

13、化(5 5 学时)学时)第一节第一节幼虫消化管幼虫消化管 幼虫的消化管包括前肠、中肠和后肠三部分,前肠主要是吞咽食物,中肠消化吸收,后肠排粪并调 节蚕体水分和离子平衡。前肠和后肠的基本构造包括肌肉、底膜、上皮细胞和内膜。中肠无内膜,有围 食膜,上皮细胞有 3 种类型。 第二节第二节涎腺涎腺 涎腺有两条,位于消化道前端两侧,开口于上颚基部,每条涎腺的前端为排液管,后部为分泌管, 主要作用是分泌涎液,具有润滑食物、对食物初步消化的作用。 第三节第三节 肠液的性质与作用肠液的性质与作用 肠液由中肠筒状细胞和杯状细胞分泌,呈强碱性,pH 9.2-9.8,具有抗病作用。中肠中含有蛋白酶、 淀粉酶、脂肪酶

14、、糖酶、核酸酶、磷酸酶等消化酶,根据这些酶的存在部位,可分为细胞内酶和细胞外4酶,对食物中的大分子营养物质进行消化。 第四节第四节食性及食物的食下和消化食性及食物的食下和消化 家蚕属寡食性昆虫,对食物的选择决定于食物中的诱食因子、咬食因子、吞咽因子及阻食因子,由 相应的感受器感知。蚕对食物的取食量包括食下量、食下率、消化量、消化率,因发育时期、叶质、饲 养环境等而不同。 第五节第五节蚕粪及其排出蚕粪及其排出 蚕粪主要是不能消化吸收的食物残渣,也含有马氏管排泄物。蚕粪的形成主要在直肠和结肠部位, 由肛门排出体外。蚕粪的大小、颜色、含水率,与发育时期和蚕病有关。 第六节第六节成虫消化管成虫消化管

15、成虫消化管在蛹期形成,由前肠、嗉囊、中肠、后肠组成,成虫消化管无消化吸收功能,中肠有分 泌溶茧酶的作用,直肠囊有贮存蛾尿的作用。 本章重点、难点本章重点、难点:幼虫消化管的形态构造与功能、肠液的抗病作用、消化酶、食性及食下量、消化 量、消化率等。 建议教学方法:建议教学方法:本章是本课程的重点章节之一,重点讲授幼虫消化管的形态构造与功能、肠液的抗 病作用、消化酶和食性,涎腺、食桑状态、食下量等可以自学,并通过养蚕观察增加感性认识。通过实 验解剖幼虫和成虫的消化系统,观察中肠的组织构造,测定蚕的食性、食下量、消化量和消化率。并观 看中肠超微结构幻灯片。复习及思考题复习及思考题1.说明幼虫消化管各

16、部分的形态构造和功能。2.说明涎腺的构造与功能。3.肠液具有哪些特殊的理化性质?为何具有抗病作用?4.中肠中有哪些消化酶?其性质作用如何?5.家蚕对食物为何具有严格的选择性?6.何谓食下量、食下率、消化量、消化率?其影响因素主要有哪些? 7.根据蚕对食物的消化吸收机理,如何提高其对桑叶的消化吸收率和利用率?第五章第五章 血液及其循环(血液及其循环(4 4 学时)学时)第一节第一节背血管背血管 家蚕属血体腔,开管式循环,背血管是血液循环系统的动力器官,位于蚕体背面,体壁内方,从头 部至第九腹节,有 11 对心门,8 对翼状肌,能从后向前产生波浪式蠕动,引起血液循环。 第二节第二节血液的循环血液的循环 家蚕血液的循环,由背血管的搏动作为动力,在背血管中从后向前流动,在体腔中从前向后流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