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不尽的《雷雨》——浅谈对《雷雨》主题的认识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6280867 上传时间:2018-06-2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说不尽的《雷雨》——浅谈对《雷雨》主题的认识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说不尽的《雷雨》——浅谈对《雷雨》主题的认识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说不尽的《雷雨》——浅谈对《雷雨》主题的认识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说不尽的《雷雨》——浅谈对《雷雨》主题的认识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说不尽的《雷雨》——浅谈对《雷雨》主题的认识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说不尽的《雷雨》——浅谈对《雷雨》主题的认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说不尽的《雷雨》——浅谈对《雷雨》主题的认识(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说不尽的雷雨-浅谈对雷雨主题的认识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09 级中基班 200900051046 沈诗萌古往今来,人们对雷雨的主题一直众说纷纭,虽然曹禺自己也在序中表达过自己的点:“雷雨对我是个诱惑。与雷雨俱来的情绪蕴成我对宇宙间许多神秘的事物一种不可言喻的憧憬。 ”“雷雨所显示的,并不是因果,并不是报应,而是我所觉得的大地间的残忍。 ”“这背后的主宰,它太大,太复杂,我的情感强要我表现的只是对宇宙这一方面的憧憬。 ”1但是,很多人仍旧因雷雨的主题问题而争执不休。我认为,或许雷雨的魅力也就在此。它主题相对的模糊性和多重性表现出作者不受任何一种教条的约束与规范,而是关注情感的表达和拓展,从而使雷

2、雨的主题有着某种难以说尽的意蕴。一、社会悲剧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许多人都按照“社会问题剧”的思想来理解雷雨的主题。 “田汉在暴风雨中的南京艺坛一瞥一文中就赞成予倩先生把这一有点时代错误的命运悲剧修正为近于社会悲剧的东西,而不赞成无批判的演出。此后对雷雨主题的理解就一直延续着社会悲剧的视角,尤其是张庚在悲剧的发展评论文中更是进一步指出:他底创作竟部分地有了反封建的客观意义” 。2当然,我并不是十分赞同这种观点。 雷雨是作者二十三岁时的作品,作为一个青年作家他有自己独特的思考,但人处于环境之中就必然会被环境所影响,所以雷雨体现出的反对家庭伦理的罪恶甚至是反封建的意识并不是作者刻意为之。曹禺曾在序

3、中澄清:“但是很奇怪,现在回忆起三年前提笔的光景,我以为我不应该用欺骗来炫耀自己的见地,我并没有显明地意识着我是要匡正讽刺或攻击些什么。 ”因此,有些评论家们的观点似乎的确有些“过火”了。但是我有注意到序中又有这样一句话:“有人已经替我下了注释,这些注释有的我可以追认譬如暴露大家庭的罪恶。 ”“也许写到未了,隐隐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的流来推动我,我在发泄2着被抑压的愤窟,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 ”周朴园作为封建大家庭的家长专制蛮横,他逼迫繁漪喝药,为了体现自己的命令的权威性。再加上雷雨写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无产阶级刚刚登上历史舞台,作为一股新生力量他们极力想有所作为,无奈抵抗不过有雄厚经济

4、基础的资产阶级,因此两方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而周朴园和鲁大海之间的矛盾冲突正代表了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因此雷雨的主题中绝对有对社会问题地揭示,即表现了封建专制制度对人性残忍地扼杀。但如果只视雷雨为一部社会问题的悲剧或者过分强调它在这一方面的作用的话,那就使雷雨失去了原本的艺术价值。总之,社会悲剧的揭示作为雷雨主题的一部分对雷雨主题的艺术价值是有很大贡献的。当然,是在不夸大其作用的前提下。二命运悲剧最高级的作品给人的感受往往不能用语言清晰地形容,而且作者与读者的感受可能相差甚远。所以,我们不能将评论家的意见看做成终结性的,轻信甚至盲目地认同他们的观点。如果我们从尊重雷雨创作的原始状态出

5、发,就会深刻地体会到其中无法摆脱的命运悲剧。这里,不得不提的是序在研究雷雨主题问题上的巨大作用,它为我们提供了第一手资料,让我们能直接触摸到作者的想法。其中,有很多处都表达了作者自己对雷雨的感受。 “雷雨对我是个诱惑。与雷雨俱来的情绪蕴成我对宇宙间许多神秘的事物一种不可言喻的憧憬。 ”“雷雨象征着一种渺茫不可知的神秘。 ”正像作者所说的那样,神秘的氛围始终笼罩着作品中每一个人物甚至是作品之外的读者。阴沉的天、潮湿闷热的空气、不停歇的闪电和最终无法避免的山洪暴发般的雷雨。这些自然意象的变化无不一一指向人们的情感,外界气象变化万千正是神秘莫测的无常的命运的象征。 雷雨的故事给我们讲述了一种不可能的

6、可能。从周朴园与侍萍相爱开始,周萍为了摆脱和繁漪之间的乱伦之爱,爱上了年轻的四凤他的妹妹四凤!周朴园和鲁大海针锋相对,当鲁大海气急败坏地与周朴园争吵时,他也无法想到眼前这个做尽了坏事的资产阶级头目竟然是自己的亲生父亲。这一些看似完全不会在生活中发3生的情节在雷雨中一幕幕地真实地上演着,让我们不想相信但又不能不相信。正迷惑时,曹禺解答说:“雷雨所显示的,并不是因果,并不是报应,而是我所觉得的大地间的残忍这种种宇宙里斗争的残忍和冷酷。 ”“ 这主宰,希伯来的先知们赞它为上帝,希腊的戏剧家们称它为命运而我始终不能给他以适当的命名,也没有能力来形容它的真实相。因为它太大,太复杂。我的情感强要我表现的,

7、只是对宇宙这一方面的憧憬。 ”“在雷雨里宇宙正像一口残酷的井,落在里面,怎么样呼号也难脱这黑暗的坑。 ”命运的悲剧就是如此发生的。从繁漪和周朴园两个人物身上也能看出作者在雷雨中对命运悲剧的主题的揭示。曹禺是这样形容自己笔下的人物形象的:“他们如同一匹跌在沼泽里的羸马,愈挣扎,愈深沉地陷落在死亡的泥沼里。 ”悲剧中的人物都不乏真情,包括周朴园,但却形成了一个陷落泥沼的连环套,无论他们怎么挣扎,都逃不出命运的捆绑。繁漪就是一个“陷落”的典型。我十分喜欢曹禺在序中对繁漪的诉说:“蘩漪是个最动人怜悯的女人。她不悔改,她如一匹执拗的马,毫不犹疑地踏着艰难的老道,她抓住了周萍不放手,想重拾起一堆破碎的梦而

8、救出自己,但这条路也引到死亡。 ”作为整个作品中唯一一个无法让我用同情来形容的女人,她给人留下的感受除了爱就是恨。她不是一个合格的母亲和妻子,间接制造了这些呈现在我们眼前令我们心碎的苦难。与此同时,她有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她不愿意就这样抑郁终身受人摆布,因此勇敢地反抗,这时的她是坚决的、强悍的。但是在周萍面前,她又是那么无力,她甚至说:“萍,好了。这一次我求你。我从来不肯对人这样低声下气说话,现在我求你可怜可怜我,这家我再也忍受不住了。 ”“不,不。你带我走,带我离开这儿,日后,甚至于你要把四凤接来一块儿住,我都可以,只要,只要,只要你不离开我。 ”3她拼命地想抓住最后的这根救命稻草,但

9、她却被命运困住,永远也走不出这个可怕的连环套。繁漪的形象让我不禁想起了古希腊悲剧中的几个女性形象如克吕泰墨斯特拉和4美狄亚,而曹禺的创作也的确受到了古希腊命运悲剧的影响,向我们揭示了渺小的人无论怎样挣扎都无法冲破命运的牢笼这一血淋淋的可怕现实。关于周朴园形象的争论也有很多,而谈到他的形象我们就不得不将之与雷雨的序幕和尾声联系起来。建国后的版本在很长时间里删去了序幕和尾声,当然,这与演出的难度有很大的关系。而作者也在序中表达了自己有关写作序幕和尾声的独特用意:“仿佛有希腊悲剧 chorus 一部分的功能,导引观众的情绪入于更宽阔的沉思的海。 ”而我从序幕和尾声中看到的则更多是周朴园的命运。如果说

10、周朴园之前屋内维持原样的摆设、衬衣上补的梅花和周萍名字中的“萍”字都无法充分说明他对侍萍不是“简单地玩弄”4而是有真爱的话,那么短短的几百字的序幕和尾声则映射出了他有人性、有爱的一面。作为唯一的醒者看着她们死的死疯的疯,只有自己承受着这一段不为人知的痛苦的经历。十年的光景,周公馆变成了教堂附设的医院,周朴园从周公馆的大主人变成了两个病人唯一的亲属。这是他想要的结果吗?我觉得并不是。在猛烈的“雷雨”之后,在一切都回归平静之后,我们在序幕和尾声中看到的这位可怜的老人,更让我们体会到了命运对人的主宰。曾经呼风唤雨,历来只会主宰别人命运的周朴园始终都没有掌握自己的命运,到最后连忏悔都不配,这难道不是命

11、运悲剧这一主题最好的体现吗?当然,这里“命运的悲剧”和“宿命论”是截然不同的。我们所说的命运悲剧是就雷雨揭示的主题而言的。而曹禺在雷雨中并没有想要表达或渗透“宿命论”的思想。无论如何, 雷雨主题中对命运悲剧地揭示是相当动人的。三、以命运悲剧为主导, 雷雨主题的广阔性和开放性重读雷雨 ,我仍然觉得它与中国传统古典戏剧如窦娥冤所不同的是, 雷雨的主题中有对社会悲剧的揭示,但侧重点绝不在此。反而是对命运悲剧的揭示,对命运对人的主宰这一根本性的人生困境的表现占了上风。对于社会悲剧的揭示是由于作者处于时代之中,他敏锐的艺术眼光不可能不觉察到当时的 社会背景,而对命运悲剧的揭示才是真正从作者的笔尖缓缓流淌

12、出来,想要让我们体会和感受的。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因素也构成了雷雨的主题,5如性格的悲剧,当然是以繁漪的性格为代表的。正是雷雨主题的广阔性和开放性增加了它排演的难度,引起了许多人的争议。而从雷雨演出的发展来看,我们也能看出人们对它的主题的认识是螺旋式上升的。就从建国后的几次演出来看,导演们对它的处理不尽相同。 “早在1958 年,上海人民艺术剧院演出由吴仞之教授导演的雷雨将主题放在道德观念方面,把主题思想归为次产阶级与劳动人民的道德观念的矛盾冲突。这次演出,在当时的上海也引起了一场不大不小的争鸣。 ”5而我认为如此处理虽没有错误,但是似乎有些局限了。 “而后,上海戏剧已故校长朱端均教授导演的雷雨

13、 ,则以其独到的见解,重新做了解释和处理。他力求将命运悲剧与社会悲剧统一起来,这种独具一格的处理曾经赢得了不少同行的赞赏。 ”虽然后来引起了不同的反响和争论,但是我们可以从中看出他在对雷雨主题的处理上有了很大的突破。之后,1982 年丁小平承担了重排话剧雷雨的导演任务。他认为“雷雨是有特色的现实主义,是一部富有强烈命运色彩、深刻社会内容、反应旧时代的悲剧。 ” “可见,雷雨绝不是作者纯客观对现实的复制,而是作者激情爆发的表现,内在情绪的戏剧化。 ”他的这段话就标志着雷雨话剧演出由外在的现实内容向内在心理的重大转变。由于雷雨主题内涵过于丰富,很难在舞台上完全呈现出来,丁小平导演于是突破了以往的表

14、现形式,重点突出表现了未出场的第九个角色雷雨。由此可见, 雷雨的主题是不断被深化表现出来的,不是单纯的社会悲剧地描摹刻画,而是命运悲剧和社会悲剧相结合的统一体。一部伟大的作品如果一眼就能被看穿就不能称其为伟大。每一次读雷雨虽然不会给我带来不同的感受但都能让我对“悲剧”的认识更加深入,也正是它深刻而又广阔的主题构成了这一部让我们怎么说都说不尽的雷雨 。1 曹禺.雷雨.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4.2 钱理群.大小舞台之间曹禺戏剧新论. 杭州: 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43 曹禺.雷雨.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4.4 黄万华.中国现当代文学. 济南: 山东文艺出版社. 2006.5 丁小平.第九个角色导演札记.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曹禺戏剧研究集刊6参考文献:1 曹禺. 雷雨.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4.2 钱理群. 大小舞台之间曹禺戏剧新论. 杭州: 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4.3 王兴平. 曹禺研究专集. 福建: 海峡文艺出版社. 1985.4 孔范今.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 济南: 山东文艺出版社. 1997.5 黄万华. 中国现当代文学. 济南: 山东文艺出版社. 2006.6 丁小平. 第九个角色雷雨导演札记.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曹禺戏剧研究集刊.7 陈军. 再谈雷雨的主题. 中华艺术丛论. 2007 年第 7 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