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唐代诗歌中所见寒食节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6280479 上传时间:2018-06-2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论唐代诗歌中所见寒食节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试论唐代诗歌中所见寒食节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试论唐代诗歌中所见寒食节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试论唐代诗歌中所见寒食节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试论唐代诗歌中所见寒食节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试论唐代诗歌中所见寒食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唐代诗歌中所见寒食节(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试论唐代诗歌中所见寒食节试论唐代诗歌中所见寒食节【内容提要】中国古代有寒食一节,魏晋南北朝时已有关于这一天风俗、饮食及娱乐 活动之记载,唐代寒食节尤为兴盛,寒食节与清明节合而为一,许多唐代诗人的作品中都 有提及 唐诗中的寒食节文化现象。 【关键字】寒食节 寒食 唐诗寒食节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古老的节日,因节日期间禁火冷食而得名。关于其来源, 有这样一个传说:春秋时期,介子推辅佐公子重耳,在外流亡十九年。一次他们迷路于山 中,粮绝无缘,介子推割大腿肉以啖重耳。重耳复国后,重赏其在外流亡时跟随之群臣, 独独忘了介子推。介子推遂作龙蛇之歌1归隐山林,文公见其诗,诏其出山受赏,不得, 则烧山逼其出来,介

2、子推抱树死于火海之中。文公后悔,为纪念介子推,令人五月五日不 得举火。由是形成禁火吃冷食的习俗,称为“寒食禁火” 。 关于寒食节的来历,一般有二说:(一) “子推说” 、 “山戎说”和(二) “改火说” 。2裘锡 圭古代文史研究新探 “寒食与改火”一文即指出:寒食是人们虚造并附会介子推的传说 于改火这一生活习俗之上。寒食节的起源还有别的说法可参见张勃寒食节起源新论3。 唐诗中也有涉及寒食来历的作品,如孟云卿寒食4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寒食节的来历的考究不是本文要解决的问题,这里概不赘述。 有关寒食节的具体时间,唐代以前也有多种说法。南朝宗懔荆楚岁时

3、记载:“去 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据历合在清明前两日, 亦去冬至一百六日者。 ”5琴操记为五月五日,与端午在同一天,显然有误。而后汉 书周举传记载周举担任并州刺史期间,太原一郡民间旧俗有“龙忌之禁” ,在介子推死 亡的一个月内不得举火,只能冷食,由此导致疾病蔓延,危害甚大。周举为改革这一弊端, 亲作祭文,到介子推庙祭奠,言“盛冬去火,残损民命,非贤者之意” 。改革以前冷食之习 惯。这里的寒食节好象应当在冬季。魏武帝曹操的明罚令有:“闻太原、上党、西河、 雁门冬至后百五日皆绝火寒食,云为子推。 ”他为此下绝火令, “令到,人不得寒食。犯者, 家长半岁刑。主吏

4、百日刑,令长夺百日一月俸。 ”陆翙的邺中记6亦云:“邺俗,冬至 后百五日,为介子推断火冷食三日,做干粥,今糗是也。 ”综上可见寒食节在魏晋南北朝时, 已经定为清明前一二日。 唐代诗歌中也有不少谈及寒食节的时间,如孟云卿寒食7中“二月江南花满枝,他1吕氏春秋介立中记录这首诗歌:“有龙于飞,周遍天下。五蛇从之,为之丞辅。龙反其乡,得其处所。四蛇从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桥死于中野。 ” 吕氏春秋今注今译林品石注译,台湾商务印书 馆,1989 年版。 2 参李道和岁时民俗与古小说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 年,他认为寒食节的来历一般有二说:(一)“子推说” 、 “山戎说”和(二) “改火说” 。

5、3 参张勃寒食节起源新论 , 西北民族研究2004 年第 3 期。文中运用以流证源的方法,质疑周代禁火说和古代改火说,认为寒食就是介子推的故事流传开来的结果3。4 全唐诗卷 15,中华书局,1960 年。5出自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 ,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印,1999 年版。6 参黄惠贤辑校邺中记 “寒食”条,载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论集第九、十期,武汉大学学报编辑部,1988 年 12 月。2乡寒食远堪悲。 ”诗中寒食节应该是在二月。一般涉及寒食的唐诗叙述的唐代寒食与清明的 时间差不过,甚至可以混为一谈。如元稹的使东川清明日1 常年寒食好风轻,触处相随取次行。 今日清明汉江上,一身骑马县官迎。 清明日纵

6、马江边,想到的却是去年的寒食,很明显寒食与清明相近。张说在奉和圣制初 入秦川路寒食应制2中也把寒食和清明并提“今岁随宜过寒食,明年陪宴作清明。 ”又有 温庭筠的寒食前有怀3“万物鲜华雨乍晴,春寒寂历近清明。 ”寒食节作诗咏清明,两 节的时间应该非常接近。有的诗人则区别对待寒食与清明,如沉佺期岭表逢寒食4 “岭外无寒食,春来不见饧。洛阳新甲子,何日是清明。 ”过寒食的时候想清明何时到来, 显见得寒食在清明之前。因为大多关于寒食和清明的诗歌都是把二者联系在一起,所以后 代学者有的认为在唐代寒食与清明二节气已经合而为一了。寒食节流行的区域,从曹操的明罚令魏晋时期寒食节可能在今山西一带比较流行, 但是

7、到了唐代,鉴于国家的统一,政局相对稳定,经济状况也有空前的好转,出现了“贞 观之治” 、 “开元盛世”等局面。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繁荣的景象,全国的交通的发达, 好多的节日风俗在全国流行开来,寒食就是其中之一。如卢象寒食5一诗淼 中云: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 深冤何用道,峻迹古无邻。魂魄山河气,风雷御宇神。 光烟榆柳灭,怨曲龙蛇新。可叹文公霸,平生负此臣。 从“四海同寒食”可见寒食的习俗已经在全国流行开来,这也是政府引导的结果,一 方面,唐代朝廷一改从东汉以来历朝的禁断做法,而明文规定寒食节禁火寒食三日,据王溥 唐会要记载,天宝十载三月朝廷曾敕:“礼标纳之禁,语有钻燧

8、之文,所以变理寒燠,节宣气 候。自今以后,寒食并禁火三日。 ”6另一方面,朝廷还明文规定给各级官员“寒食通清明(给 假)四日”,大历七年(779 年)则敕放假五日,贞元中更增为七日;同时,还规定给官奴和刑徒放 假,唐六典卷六曰:“官户奴婢:元日、冬至、寒食日放三日假”,刑徒腊日、寒食给二日 假。7由于政府的倡导和支持,寒食节成为唐代最引人注目的全民性节日,与元日、冬至并 列为唐代的三大节日之一。8 寒食节禁火与改火的习俗,唐代继承前代寒食习惯,依然是禁火吃冷食。沉佺期的 寒食9: 普天皆灭焰,匝地尽藏烟。不知何处火,来就客心然。诗中所见,就是家里来了客人依然要按照风俗,吃冷食。还有郭郧寒食寄李

9、补阙10: 兰陵士女满晴川,郊外纷纷拜古埏。万井闾阎皆禁火, 九原松柏自生烟。人间后事悲前事,镜里今年老去年。 介子终知禄不及,王孙谁肯一相怜。 诗中含有对禁火习俗的不满,可怜介子推的同时也感遇自己落魄的情形。禁火的习俗要求7 全唐诗卷 157。1 全唐诗卷 412.2 同上卷 86。3同上卷 582. 4同上卷 96。5 全唐诗卷 122,中华书局,1960 年。6 王溥.唐会要(卷 29).上海: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本.7李林甫等唐六典北京:中华书局,19928 参唐川子试论唐代诗人笔下的寒食节民俗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 年 S2 期。9 同上卷 97。10 同

10、上卷 309.3民间严格遵守,这种规定与春天多狂风、空气干燥容易起火有关系,寒食禁火以预防火灾。 禁火后,当然要有改火,这种风俗也传到了皇宫里,皇帝用寒食改火的风俗赏赐给受宠的 大臣宫中的火种,韩翃做的寒食 (一作寒食日即事 )1: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说的就是皇帝在宫中点燃新火后,用蜡烛传到大臣家中以视对其尊重,大臣接到火种预示 无比的荣耀,同时皇帝也可利用寒食达到收买人心,稳定统治的目的。民间只有等待改火, 诗中有见,张籍的寒食后2: 田舍清明日,家家出火迟。白衫眠古巷,红索搭高枝。 纱带生难结,铜钗重易垂。斩新衣着尽,还似去年时。 还有陈润

11、的东都所居寒食下作3: 江南寒食早,二月杜鹃鸣。日暖山初绿,春寒雨欲晴。 浴蚕当社日,改火待清明。更喜瓜田好,令人忆邵平。 描述的都是普通的民众寒食改火的风俗,改火之日应该是寒食后清明前,改火是希望能带 来一年的好收成。 寒食节的扫墓活动,唐玄宗开元二十年下诏:“寒食上墓,宜编入五礼,永为恒式。 ”4自 此寒食扫墓正式确定,并列入五礼,把寒食正式的纳入礼教的范围之内,可见国家对寒食 的重视程度。白居易写寒食日诗寒食野望吟5曰: 丘墟郭门外,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 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离别处。 冥寞重泉哭不闻,萧萧墓雨人归去。 描写的正是在寒食节这天,家家上墓扫拜的情形

12、。又有李郢也作寒食野望6“旧坟 新陇哭多时,流世都堪几度悲。 ”因为寒食禁火,祭祀者不能烧纸钱,所以有白居易诗所描 绘的“风吹旷野纸钱飞”的景象。民间如此,皇宫中亦是非常重视, 新唐书志四中 “凡国陵之制,皇祖以上至太祖陵,皆朔、望上食,元日、冬至、寒食、伏、腊、社各一 祭。 ”寒食是重要的祭祀日之一。 寒食节的郊游活动,出游和宴会也是在唐代贵族中比较流行的活动,这也是因为春天 天气转暖百花具开,人们向往走出家门,享受大自然的美丽,踏春这一活动到现在一直存 在。皮日休登第后寒食杏园有宴,因寄录事宋垂文同年7: 雨洗清明万象鲜,满城车马簇红筵。恩荣虽得陪高会, 科禁惟忧犯列仙。当醉不知开火日,正

13、贫那似看花年。 纵来恐被青娥笑,未纳春风一宴钱。 可见当时的大富之家在春天寒食之时,乘着车马出游,也有在野外摆开酒席,共同赏春欢 笑。韩愈寒食日出游8一诗中,也有“今朝寒食行野外,绿杨匝岸蒲生迸。 ”描写春天 野外生机勃发的景象。还有元稹寒食日9: 今年寒食好风流,此日一家同出游。1同上卷 245。2全唐诗卷 384.。 3 同上卷 272。4 旧唐书玄宗纪 。5 全唐诗卷 425。6 同上卷 590。7 同上卷 613。8 同上卷 338。9 同上卷 415。4碧水青山无限思,莫将心道是涪州。 表达了作者出游时高兴的心情,完全不见寒食扫拜的忧愁。另外也有诗人自己出游,无人 相伴但是也自得其乐

14、,如于鹄襄阳寒食1: 烟水初销见万家,东风吹柳万条斜。 大堤欲上谁相伴,马踏春泥半是花。 出游的选择也多是野外、河边、山上等风景秀丽之地。寒食节其它的文娱活动,如斗鸡,秋千,蹴踘,马球等等。斗鸡是在寒食节时很流行 的游戏,有诗为证,唐太宗时的杜淹在咏寒食斗鸡应秦王教2详细的描述了雄鸡搏斗 的情景: 寒食东郊道,扬鞲竞出笼。花冠初照日,芥羽正生风。 顾敌知心勇,先鸣觉气雄。长翘频扫阵,利爪屡通中。 飞毛遍绿野,洒血渍芳丛。虽然百战胜,会自不论功。 寒食斗鸡之俗也传承不断,到唐玄宗时已经风靡长安。他还在宫中专门修建了鸡坊,喂养 和训练斗鸡。民间也有斗鸡之戏,韦承庆在寒食应制中提及“莺啼正隐叶,鸡斗

15、始开 笼。 ”斗鸡也给这些文人带来了不少欢乐,孟浩然的李少府与杨九再来3描述和朋友一 起斗鸡的乐事:“烟火临寒食,笙歌达曙钟。喧喧斗鸡道,行乐羡朋从。 ” 关于秋千的起源有几种说法:一说秋千本是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一项习武活动,后来 在中原流行开来。据古今艺术图载:“秋千,北方山戎之戏,以习轻趫者。齐桓公伐 山戎,流传入中国。 ”一说秋千起源于汉武帝时期,高承事物纪原认为秋千为汉武帝后 庭之戏,本为千秋,是祝寿之词。后世倒语为“秋千” 。此游戏在南北朝时期已经普遍流行, 到了唐代更是兴盛,尤其是寒食和清明之际,有很多人玩此游戏,也称为“半仙之戏” 。据 开元天宝遗事载:天宝年间,每到寒食清明节来

16、临,宫中都要竖立秋千架,令嫔妃宫 女们尽情玩乐。宫女们欢欢喜喜登上秋千,上下凌空,彩衣绣裙迎风飘扬,体态轻盈优美, 宛若仙女从天上飘飘而降。唐玄宗看得高兴入迷,因而呼之为“半仙之戏” ,长安市民也竞 相仿效,风靡一时。杜甫清明二首4诗中也有“万里秋千习俗同。 ”韩偓的想得 (一 作再青春 )5: 两重门里玉堂前,寒食花枝月午天。 想得那人垂手立,娇羞不肯上秋千。 写的就是女孩进行秋千之戏的表情。王维也有寒食城东即事6: 清溪一道穿桃李,演漾绿蒲涵白芷。溪上人家凡几家, 落花半落东流水。蹴踘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 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秋千也成为比赛的项目,一般玩的人群还是少男少女,也正是和春天的气息比较符合,都 是春机勃勃,奋勇上进的感觉。蹴踘和马球也是寒食节期间比较流行的娱乐活动。同是王维的上首诗歌“蹴踘屡过飞 鸟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