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校园文化的人才培养功能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6280224 上传时间:2018-06-2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校园文化的人才培养功能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论校园文化的人才培养功能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论校园文化的人才培养功能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论校园文化的人才培养功能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论校园文化的人才培养功能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校园文化的人才培养功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校园文化的人才培养功能(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校园文化的人才培养功能任友群校园文化(campus culture)和青年文化、市民文化等一样是社会文化的一种亚文化(sub-culture) ,但无疑地它是社会文化中的精英部分。 “它体现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全面发展自己的个性和才能,实现人的最高本质方面所达到的程度。 ”1关于校园文化的定义很多,为了避免在定义上就纠缠得太多,笔者接受一个较为笼统的概念,即“校园文化实际上就是指校园物质文化与校园精神文化的总和”2。一、校园文化与人的培养一、校园文化与人的培养大学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培养人。在新形势下,我国的大学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问题很多:在经济体制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如何要求大学生坚持社会

2、主义的意识形态,用邓小平理论教育学生?在进一步改革开放的前提下,如何教育大学生认识国情,进行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教育?在社会还存在消极面的现实下,如何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三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在生活水平提高的条件下,如何指导大学生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在科学技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环境下,如何引导大学生提高能力,形成正确的观念、健全的心理素质?此时,正视这些问题,探索并解决之是校园文化的建设者们无法回避的任务,也是不可推卸的责任。现代社会希望大学培养出来的是有教养的人,即“一个人在职业培训以外的全面发展,包括他的生活目标和文明化,情感反应的纯净化,根据我们时代最优

3、秀的知识,对事物本质理解的成熟化。 ”3一个有教养的人的标准,根据美国哈佛大学文理学院前院长罗索夫斯基的观点,应该是:能够清晰而明白地书写;对认识和理解的宇宙、社会和我们自身的方法具有一种判断鉴别的能力;在我们时代的其他文化方面,也不应该是一个狭隘无知的人;能在某种程度上懂得并思考过伦理和道德问题;在某些知识领域里拥有一定的成就4。在我国,跨世纪人才素质有着特定的要求和丰富的内涵,是指在 21 世纪的社会条件下,作为人才所具有的德、智、体等方面的特质的总和。就其内容而言,是由多层次、多侧面组成的各种规定性的综合。简而言之, “我们所要培养的新人是一种平民化的自由人格,并不要求培养全智全能的圣人

4、,也不承认有终级意义的觉悟和绝对意义的自由。 ”5这种理想人格要求青年学生走向真、善、美统一的理想境界,但这不是高不可攀的,而是普通人通过努力都可以达到的。在基础上认同了我们的培养目标之后,我们引出下一点,即高校培养人即使不主要依靠校园文化,但校园文化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一个人得益于大学,最大的得益处可以说是大学的校园文化。1861 年,伊顿公学的校长威廉约翰逊科里曾经对学生们说:“进一所好学校,最需要学到的不是知识而是艺术和习惯:专心致志的习惯,表达意见的艺术;表示在一瞬间注意到一项新的学术动向的艺术;迅速了解他人思想的艺术;重视细微差别的习惯,准时完成工作的习惯;以及要学会判断,学会鉴

5、别,增强精神上的勇敢无畏并保持头脑清醒。 ”6而所有的这一切更大程度上不是从课堂教学而是从更广泛的校园文化中得到的。一个人在大学里花费许多时间学到的知识中的绝大部分可能都不会被直接运用并渐渐被遗忘,而真正最有效、最持久地作用于这个人的,正是在大学中体验到的那些“艺术和习惯” 。一所大学首先要蕴含有这些“艺术和习惯” 。其次的要求是把这些“艺术和习惯”最大限度地传授给学生。而这一切都必须通过校园文化来实现。二、校园文化的超越性二、校园文化的超越性社会主文化对于大学生的影响往往要由校园文化为中介来传导。什么样的校园文化将塑造什么样的大学生群体。另一方面,在校大学生对社会和社会主文化的影响也得通过校

6、园文化来实现。校园文化既有偏离性,也与主文化有紧密的关系。 “对于既存的社会秩序来说,青年的想法是很危险的,但也是很有希望的。 ”7从文化发展的视角看,校园文化确实是具有接受文化传递和反叛文化旧格局双重倾向的亚文化形态。校园文化的主角是大学校园青年,主要是大学生。无论从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还是从文化视野、个性表现方面,这都是绝不能忽视的青年文化群体。大学校园是各类文化信息的汇聚地,文化信息的丰富和活跃很少有其他环境能与之相比,而且相对宽松、多元的文化氛围为异质文化的交汇、冲撞及新文化的萌芽提供了良好土壤。大学校园是相对独立的文化社区,校园青年在这种文化环境中往往会迸发出新思想、新观念的火花,并

7、得以最大可能地发展。青年文化(adolescent culture 或 youth culture)一般是指主要由青年创造、认同并传播的与社会文化既关联又相对独立的,由观念、价值体系和行为方式组合成的文化系统。青年文化具有独立性、动态性、多元性、反叛性和边缘性等特征8。校园文化很大程度上带有青年文化的特征。随着现代文明的迅速发展,历史已将人们带入世界性的文化交流互动、多元一体化的时代,青年文化的反叛性正向更宽泛的领域发展。就校园文化而言,其反叛性更具超越意义。超越是反叛的一种表现,是以积极的方式违反规则的“善”的越轨行为,是指在接受社会文化的同时具有社会所能承受的文化偏离和超前性,以引导文化的

8、历史走向或推动变革。超越是带有理性的选择,是传统社会文化、社会发展趋势和青年内在要求三维向量互动整合的结果。超越性并非是校园文化的全部内容,但其对主文化的影响却是很大的,并且是持久的。校园文化的超越性使得大学可以培养出这样一类青年:他们反抗传统,具有较强的批判精神和变革文化的自觉意识,但他们并不全盘否定社会主导文化,而是在承认某些社会基本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的前提下,试图通过文化反叛变革社会文化中陈腐没落的成分,并代之以更有效的文化内容。他们是旧文化的破坏者,也是新文化的建设者,是超越性青年文化的承载体。大学生群体虽然不占青年的多数,却是很有希望的青年群体。建设校园文化就应该充分

9、发挥其超越性特征。三、校园文化之沟建三、校园文化之沟建笔者认为现代大学的通才教育主要是以校园文化为中介进行的。校园文化中的观念文化、制度文化、物化文化、活动文化等诸多层面都对在校学生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应该赢得高校管理者的支持,使学校领导在决策上把育人工作放在首位,因为学校的最主要“产品”就是学生。另外,应该将那些往往把自己置于校园文化之外的行政、后勤等方面的管理者纳入校园文化的建设中,使他们理解“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深刻含义,而不是把育人工作仅看作是教师的事。其次,就教师而言,必须强调要坚持阿什比(Eric Ashby)所说的双重忠诚,一方面要忠诚于他致力的学术专业,另一方面要忠诚

10、于他服务的大学和他教育的学生9。即教师不仅应该教授精确的知识,还应该进行道德教育。大学的教师应该更多地关注和介入校园文化,因为他本身就是其中的一部分。第三,学生群体的建设是校园文化的关键。在一所大学中,学生中的优秀者,不论是成绩优异者还是校园活动积极分子,或是在特殊事件中表现出高尚品质者,以及一切有特长的学生,都应该被引导着形成优秀示范群体,在他们自身不断进步的同时来影响整个学生群体,以期使每个人“学会认知,即获取理解的手段;学会做事,以便能够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产生影响;学会共同生活,以便与他人一道参加人的所有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中进行合作;最后是学会生存,这是前三种学习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 ”10

11、应该改变课外活动为主的工作思路,在英才教育、示范群体建设和整体氛围烘托之间探索出一条校园文化建设之路。而全校教工所共有的理念应该是:学生是一所大学最重要的“产品” ,一所大学的所有机构都应该围绕最大限度地培养优秀学生这个目标而运转。作为亚文化的校园文化,对广大青年学生具有导向、凝聚、调适、整合等多种功能,应该通过校园文化对“三观”教育进行介入,利用并发挥亚文化的各种功能,以期达到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要发挥校园文化的人格导向功能。作为一名合格的跨世纪人才,其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才能素质和身心素质的全面均衡发展才是“有实力”的全部内涵,也才是成功的根本保证。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发展对校园文

12、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速发展的社会,是以竞争来推陈出新的。 “人们有可能同样受到教育,但并不是说,他们都有同等的机会。 ”只有“有实力”才能“有发展” ,这样的观念必将成为促进社会良性发展的构建,这样的构建必将推动大学生越来越强烈的成才欲望。在此基础上,校园文化要凸现并发扬文明社会所呼唤和需要的价值观念,大力提倡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江泽民同志所倡导的新时期创业精神,要在青年学生中介导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拼搏奉献的实干精神。发挥校园文化的生活指南作用,引导大学生追求高雅、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肯定地说,生活方式,特别是消费、闲暇生活方式变动最活跃的社会层次便是青年。校园文化应该努力在校园

13、中形成抵御一些格调不高的社会文化冲击的育人环境。校园文化的建设者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由于社会人群总体文化素质和水准的限制以及市场经济负面因素对文化生活的介入和牵引,文化发展的失衡现象会长期存在。大学生中存在着相对缺乏以知识和审美为取向的优秀典雅文化的现象,这种不合理的文化格局若长期发展,将使大学生失去健全完整意义上的文化、文明的熏陶 ,导致精神世界的平庸化。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和不同需要开展健康、积极向上的各项活动,寓教于乐,使人的素质全面发展,以形成立体的、全方位的、多渠道的深受学生喜爱的教育环境。校园文化的建设,要不断整合当代的与传统的、外来的与民族的精神文化成果,不断摆脱内在的

14、文化贫困,切实加强有生命力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成果的研究、挖掘和教育,在不断的整合中提升校园文化的价值内涵,并使之成为不枯竭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范畴,从而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上各种非主流消极面的抵御能力。另外,一般而言,几千至万余名来自不同地区的大学生学习、生活在校园内,又大多是第一次离开父母,在心理、生理、日常生活等方面都需要去适应一个全新的环境,迫切需要帮助。校园文化的建设者要经常努力为青年学生的特殊利益服务,有责任对大学生加强生活指导,帮助他们正确处理个人和社会生活中各种现实的具体的矛盾。要建设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也许我们应该思考“我们今天之所以试图再现与历史上不同文化中的重

15、要教育思想家的基本直觉认识相一致的终生进行的多层面教育的思想,是因为把这种思想付诸实践显得越来越有必要。但同时也越来越复杂。每个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有全球化的趋势:怎样将其变成一个教育和行动空间?为使每个人都受益于世界文化遗产的多样性及其历史的特殊性,怎样同时进行普遍性知识培训和特殊性知识培训?”11课程理论告诉我们,潜课程(hidden Curriculum,又称隐蔽课程) “指在教学计划所规定的课程外修学的教育”12,其特点为:潜在性、渗透性和因校而别的差异性。而潜课程的编制问题就是显课程以外全部校园文化的建设问题。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具有强大的感染力、渗透力和熏陶力,校园文化建设应以高品位

16、和高学术性为目标,广泛组织以思想、文化、娱乐、学术科技为基本内容的校园文化活动,注重校园文化的阵地建设和机制化建设。应充分发挥学生会、研究生会、社团联合会等一大批群众组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全方位、多渠道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使大学生成为尊重和欣赏文化的有教育的优秀人才。注释:注释:1 陈玉琨:现代教育管理技术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4 年,第 115 页。2 侯长林:校园文化略论 ,贵州教育出版社,1991 年,第 112 页。3 见华盛顿大学霍华德李诺斯特兰 1946 年为约瑟特加加赛特著大学的使命一书所写的序言。 4 美亨利罗索夫斯基著、谢宗仙等译:美国校园文化 ,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 年,第9095 页。 5 冯契:人的自由和真善美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年,第 309 页。6 伊顿的改革 ,伦敦龙门格林、龙门罗伯兹出版社,1981 年,第 67 页。7 美理查德弗拉克斯:青年与社会变迁 ,北京日报出版社,1989 年,第 132 页。8 参见英阿什比著、腾大生等译:科技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