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233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4626496 上传时间:2017-08-2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院233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我院233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我院233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我院233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我院233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院233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院233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我院 233 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作者:袁学文,刘月薇, 钟妙容,詹云丽叶立新【摘要 】 目的 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为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深入开展 ADR 监测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Excel 软件对我院 2005 年 1 月 1 日2009 年 8 月 31 日收集到的233 份 ADR 报告分别从患者年龄、性别、药品的种类、临床表现及给药途径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共涉及药品品种 87 种, 共 233例,其中抗微生物药居首位(37 种,61.37%);调节水、电解质、营养用药排第二位(14 种, 16.74%),中药注射液排第三位(12 种,9.56%);给药途

2、径以静脉用药为主(204 份,87.55%);ADR 损害的器官或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最为常见。结论 应合理控制抗感染药物及中药注射剂的使用,加强 ADR 监测工作,促进临床合理用药,避免或减少ADR 的发生。 【关键词】 药品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合理用药药品作用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可防病、治病;另一方面又可能产生对患者不利的药品不良反应(ADR)。开展 ADR 监测工作是加强药品管理、提高用药质量和医疗水平的一种重要手段,是确保人们安全用药的重要措施。随着我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2的正式实施,临床医护人员及药师对于 ADR 报告的意识也不断加强;同时 ADR 给患者带来的危害已日益受

3、到医务工作者的重视,并成为当今药物流行病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我院自 2004 年底正式成立 ADR监测小组以来,共收集并上报药品不良反应 233 例,本文着重对我院收集到的 ADR 报告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以掌握我院 ADR 发生的特点,进一步完善我院 ADR 监测工作、降低 ADR 发生率,为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依据。1 资料与方法收集我院 2005 年 1 月 1 日2009 年 8 月 31 日各科室自愿呈报的有效的 ADR 报告 233 份,利用 Excel 软件,按患者性别、年龄、引起 ADR 的药品、给药途径、临床表现等数据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2 结果与分析2.1 发生 ADR

4、 患者的性别与年龄分布在 233 份 ADR 报告中,其中男性 113 份,占 48.50%,女性 120 份,占 51.50%;有既往过敏史的 17 份,无过敏史者 137 份,不详者 79 份;患者年龄最小 1.2 岁,最大 86 岁。老年患者发生3ADR 多于青壮年患者。发生 ADR 患者的年龄与性别分布见表 1。表 1 发生 ADR 患者的年龄与性别分布2.2 引起 ADR 的药品种类及病例数按照新编药物学(第 15 版) 进行分类,同一药品不同剂型计为一个品种。 药品种类涉及抗感染药物、中药注射剂、循环系统药等,其中抗感染药物(含注射剂)37 种 143 份,调节水、电解质、营养用药

5、 14 种 39 份,中药注射剂 12 种 21 份等。将所收集的233 份 ADR 涉及的药品进行分类统计,引起 ADR 的药品种类及构成比见表 2;引起 ADR 的抗感染药类别见表 3。表 2 引起 ADR 的药品种类及构成比2.3 不同给药途径与 ADR 发生率233 份 ADR 报告中,静脉滴注有 201 份,静脉推注有 3 份,肌肉注射有 6 份,口服 21 份。其中引起 ADR 的可疑药品以注射剂、采用静脉滴注给药方式为主。故要求医师在用药时,特别是静脉注射药品时,要仔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并根据病情需要合理用药,如能使用口服剂型的尽量使用口服剂型,以减少 ADR 的发生。ADR 发

6、生率与给药途径的关系见表 4。42.4 ADR 的主要类型及临床表现在 233 份 ADR 报告中,药品所造成的器官或系统损害及主要临床表现见表 5。其中 134 例 ADR 累及皮肤及其附件,居于首位,占 57.51%,其次是全身性损害 (25.32%)、消化系统(9.44%)、呼吸系统(6.44%)、心血管系统(5.58%) 、神经系统(4.72%) 。表 3 引起 ADR 的抗感染药物类别及构成比表 4 不同给药途径所致 ADR的构成比表 5 ADR 涉及的器官(或系统) 及主要临床表现注:同一药品 ADR 可能累及多个器官或系统,分别进行统计3 讨 论由表 1 可知,ADR 可发生于任

7、何年龄组人群。10 岁以下儿童和 60 岁以上老年人构成比高于其他年龄段。这可能与老年人和儿童的生理特征有关1。在 233 例 ADR 报告中,年龄 60 岁以上的有 79 例,占总例数的 33.91%。老年人的生理机能减退,慢性疾病增多,ADR 发生率较其他年龄高 2 。老年患者易发生 ADR 的因素大致为:随着其肝、肾功能减退,肾小球滤过率及肾小管分泌能力降低,肾血流量明显减少而影响体内药物的排泄;肝血流量降低、肝药酶活性减弱而致解毒能力下降;组织器官功能减退,靶器官对某些药物作用的敏感性增加;对药物剂量个体差异大,药效阈值变窄,易发生药物蓄积。因此,应加强对老年人的用药监测,制定合理的老

8、年人用药方案,尽量减少老年人 ADR 的发生。在 233 例 ADR 报5告中,育龄女性(20 39 岁)发生 ADR 的报告比例远高于男性,提示女性在月经期、妊娠期、哺乳期用药更需警惕药品的特殊影响,避免严重的 ADR 发生 3 。由表 2、表 3 可知,在 233 份 ADR 报告中涉及最多的药物是抗微生物药,无论是引起 ADR 的种类,还是发生的例数,均居首位,这与其在临床的广泛应用有关。该类药物中以头孢菌素类引起的 ADR 最多见,占 60.84%,其次为喹诺酮类。提示临床必须加强对抗微生物药的合理应用和 ADR 监测,以减少和避免 ADR 的发生。其次调节水、电解质、营养用药为 39

9、 例,占 16.74%,其中 21 例经过调查确认为因静脉输液时由致热源、杂质、药液温度过低、药液浓度过高及输液速度过快等因素引起的输液反应,与治疗药物无关,但也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采取防范措施,预防和减少输液反应的发生。调查中还发现,由中药注射剂引起的 ADR 共 21 例,占总例数的 9.01%。中药注射剂 ADR 的高发生率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1)中药注射剂中所含有效成分复杂,而且还混杂其他大量未知成分,其有效性、安全性均未有研究资料。制备工艺相对简单,用简单的提取、精制工艺制备组成各不相同、化学成分极其复杂的中药注射剂还有待进一步评价。(2)中药注射剂多为复方制剂,其中的抗原、半抗

10、原可引起过敏反应。(3)中药注射剂中的微粒对人体造成的危害6十分严重,微粒在体内无法正常代谢,可引发静脉炎、过敏反应、热原反应等。另外,药物配伍应用可改变溶剂性质,使药物的溶解性改变而引入微粒。由此可见,中药注射剂杂质、微粒含量、溶解性及稳定性等对 ADR 的发生均有直接影响4。因此,应提高对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认识,注意临床用药监护。由表 4 可知,静脉给药的 ADR 发生率最高,在 233 例 ADR报告中,静脉滴注 201 例,静脉推注 3 例,共占总例数的87.55%。静脉给药相对于其他给药方式更易引发 ADR5。这就提醒医师用药时要充分考虑患者年龄、体质、用药史,临床上应根据患者病情

11、选择最合适的给药方式,应遵循“能够口服不肌注,能够肌注不静脉”的用药原则,以减少 ADR 发生。由表 5 可知,ADR 报告中皮肤及其附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居首位,这也是因为皮肤及其附件在身体的表面,患者自己容易发现。但是 ADR 并不都是发生在皮肤表面的,器质性病变更需引起医护人员注意。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的 ADR 发生率也较高,因此,在做好及时上报 ADR 工作的同时,需告知长期用药患者 ADR 的知识,以减少或避免患者长期用药可能引发的不易觉察的 ADR。药品不良反应危害性很大,轻则导致医疗费用增加,带来经7济上的重大损失,重则可以致畸形、癌变、突变,甚至危及患者的生

12、命,因此必须引起广大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在工作中应加强各级相关人员 ADR 知识的宣传、培训,提高对 ADR 的认知和警惕性,做到及早发现,及时治疗,预防严重 ADR 的发生;同时还应认真执行药品的 ADR 监测工作,从 ADR 中发现问题,改变用药不良习惯,严格控制抗感染药物的使用,选择最合适的给药方式,以确保患者用药安全。【参考文献】1 谢金州.药品不良反应与监测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4:52.2凌青燕,张晋萍,葛卫红.我院 242 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05,16(9):698.3 董宪法,杨之煜,洪向东,等.合肥市 1549 份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告评析J.安徽医药,2007,11(11):1033.4 王立军,周学琴. 我院 405 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07,18(2):137.5 范明霞,段露清. 我院 134 例不良反应报告回顾性分析J.8中国药房,2008,19(2):13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