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身心健康及生活状况调查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626483 上传时间:2017-08-2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小学教师身心健康及生活状况调查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中小学教师身心健康及生活状况调查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中小学教师身心健康及生活状况调查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小学教师身心健康及生活状况调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学教师身心健康及生活状况调查(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中小学教师身心健康及生活状况调查付朝英近年来,学生的心理健康已引起学校和社会的广泛关注。然而,与学生心理健康密切相关的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却尚未引起普遍的重视。为此,笔者对绍兴市中小学教师作了一次心理健康调查。一、调查方法与材料本次调查采用问卷方式,问卷选择了“症状自评量表 SCL90”。共发放调查问卷 1200 份,得到有效问卷 926 份。其中小学教师占 23.4%,初中教师占 25.6%,高中教师占 50.9%。通过运用SPSS10.0 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结果表明,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二、调查结果1、从性别来看,男教师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为 28.8%,女教师的检出率

2、为 31.3%,男教师略好于女教师。2、从年龄来看,30-39 岁年龄组有心理问题的比例最高,占37.6%。其次是 40 岁以上年龄组,比例为 30.7%。比例最低的是 18-29 岁年龄组,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为 25.6%。中青年教师心理健康水平表现出显著差异。3、从教师承担的职责来看:班主任教师与非班主任教师相比,心理健康水平有着显著的差异,班主任教师心理问题检出率高达 38.98%,而非班主任教师只有23.8%;担任高三、初三毕业班教学的教师与其他教师相比,高三教师心理问题的检出率最高,为 35.18%,初三教师为 33.87%,其他教师只有 28.6%。担任语数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这些

3、主课的教师或重要课程的教师心理问题的检出率远高于其他学科教师,其中语数外教师最高,为 33.3%,自然学教师次之,为 28.6%,社会科学教师为 26.7%,其他教师仅为 18.26%。三、分析与讨论2从以上统计结果来看,绍兴市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应引起社会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造成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笔者以为:第一是由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的。教师劳动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创造性劳动,它的劳动对象是活生生的人,而且,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青少年学生受多元价值观的影响,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难管教,因此使得教师工作更为艰巨。第二是由社会、家长过高的期待决定的。由于传统观念的原因,社会对教师有着

4、极高的期望,这种社会期待久而久之便自然而然地转化为教师的自我期待,使教师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同时,望子成龙的家长对教师的要求几近苛刻,升学率几乎成为衡量教师价值的唯一指标,这也使教师不堪重负,尤其是班主任教师、初三高三段的教师等,检测结果表明,这些教师有心理问题的比例远高于其他教师。第三是由教育改革的全面推进和深化决定的。素质教育对教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教师在承担日常繁重的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还必须接受继续教育,提高学历层次,通过各种考试等等,身心负担极大。同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顺应素质教育改革的潮流又要迎合家长确保升学率的需求,而这两者往往不能统一,使得教师心理矛盾冲突加剧,而

5、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教师聘任制的实施,导致了教师多种心理问题的出现。第四是由教师个体的人格特征决定的。以上是导致教师心理问题产生的一些外部原因,除此之外,还与教师个体的人格特质有关。如有的教师过于自卑,不善与人交往,个性刻板,不善调节等等,使得他们在同样的外部压力下更易产生心理问题。四、建 议 与对策1、社会各界和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必须高度重视教师心理健康问题。首先,社会各界 对教师不要过于苛求,大众传媒和学生家长不要3将教师无法承担的职责强加给他们。对教师应多一份信任,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宽容,以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其次,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认真学习和贯彻教育部 2002 年 8月颁发

6、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在思想上要重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将教师心理健康和学生心理健康看成一个相互联系的系统,积极开展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2、学校领导应树立人本主义的 现代教育管理理念,以教师为本,进行民主管理。(1)学校领导要发扬民主作风,尊重、信任教师,确立教师在学校中的主体地位,为教师创造展现才能、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和条件。要加强与教师的情感交流,建立起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使教师心情舒畅地投入工作。(2)学校领导要完善学校内部的竞争机制,营造良好的竞争环境,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老师。同时创设和谐宽松的心理氛围,帮助教师将心理压力转化为激励性动力,增强教师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

7、3、开展形式多 样的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高教师心理素质。(1)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可定期不定期地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等活动,向教师宣传心理卫生保健常识,使教师学会自我调适,提高心理健康水平。(2)建立教师心理咨询中心,设立教师心理咨询热线和心理咨询信箱,为有心理障碍的教师提供服务。此外,还可以借助现代化 网络技术,开展网上咨询,为教师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4、教 师 要注意自我心理保健。(1)学习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的知识,掌握心理调控的方法,学会缓解心理压力,改善不良人格,提高心理承受能力。(2)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要遵循尊重、理解、接纳的人际交往基本原则,处理好师生关系,及与学校领导的关系和学生家长的关系。(3)教师在产生心理问题或心理危机时,应主动向他人或心理咨询机构寻求帮助,依靠外在力量摆脱心理困惑,解除心理危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