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中后期社会变迁与李贽思想的历史生成---王飞修改2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6262507 上传时间:2018-06-2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明代中后期社会变迁与李贽思想的历史生成---王飞修改2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明代中后期社会变迁与李贽思想的历史生成---王飞修改2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明代中后期社会变迁与李贽思想的历史生成---王飞修改2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明代中后期社会变迁与李贽思想的历史生成---王飞修改2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明代中后期社会变迁与李贽思想的历史生成---王飞修改2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明代中后期社会变迁与李贽思想的历史生成---王飞修改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明代中后期社会变迁与李贽思想的历史生成---王飞修改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常熟理工学院毕业论文第 1 页 共 7 页明代中后期社会变迁与李贽思想的历史生成摘摘 要要:李贽是明朝中后期新思想的代表人物,一直被学界看作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异端” 。作为一位杰出的早期启蒙思想家,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和思想的保守落后、空疏颓废,他敢于奋起向封建传统观念公开挑战,勇于批判盲目尊孔颂经的迷信思想,在晚明的思想界独树一帜。这些体现在哲学、史学和宗教诸方面的独特思想见识,超越了前人与同时代人。究其形成原因,与其所处明代中后期的社会变迁和个人经历密不可分。关键词:李贽思想;人生经历;社会变迁;思想内涵;历史生成; 引子长期以来,李贽作为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一直被学界看作是中国思想史上一

2、个难 得的“异端” 。他的思想是对传统文化的反叛,也是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处于明代中后期 的中国社会,政治黑暗,宦官专权,民不聊生。嘉靖三十一年(1552 年) ,26 岁的李贽 考中举人,自此步入仕途。由于他不愿受人挟制,不会巴结献媚,仕途并不顺利。历经 磨难的仕宦人生,以及身处时代的社会变迁,促使他切实地对当时当世的传统文化与社 会现实加以深刻的反思,从而极大地生成铸就了其特立独行的思想个性。本文结合李贽 的坎坷的人生经历,分析其思想的基本内容及特征,并就这些独特思想形成的历史动因 作些粗浅的探讨。一、李贽的人生经历(一)青少年时期(1527-1556) 李贽,号卓吾,又号宏甫、百泉居士、思

3、斋居士,福建泉州人。明嘉靖六年(1527 年) ,李贽出生在一个商人家庭。李贽家族在其一世祖林闾时期已经积累了巨额财富,到 二世祖林驽时期更是青出于蓝而胜要于蓝,不仅多才善贾,而且还代表政府出使西洋。 可是到李贽出生时,李家的家道已经一落千丈。李家时代经商,而经商是要下西洋的。 可是后来明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此后,明朝统治者认为“倭患起于市舶,遂 罢之” ,并对日本“闭绝供路” ,实行更加严厉的海禁政策。这样一来,泉州的海外贸易 萧条了,林家祖传的谋生之道被堵塞了。从李贽的五世祖起,家道中落,以至于李贽曾 祖父死后连买坟地的钱都没有。李贽的祖父见经商这条路已经行不通了,当时社会“万 般

4、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于是让李贽的父亲林白斋改习孔孟之道。林白斋科举考试屡试 屡败,以秀才终老,并没有稳定的收入,再加上膝下五儿三女,支出很大,入不敷出, 日子过得捉襟见肘。在这种家庭条件下,李贽度过了一点苦涩的童年。经济上的拮据还是次要的,最为痛苦的是李贽六岁时母亲徐氏的去世。失去母爱, 对李贽幼小的心灵投下苦涩的阴影。母亲早逝,父亲对李贽的管束又相对不是那么严厉, 这一方面使他学会独立,另一方面也造就了他孤独、倔强的个性。由于家境不好,李贽并没有上私塾。但李贽有一个秀才父亲,虽然科举不利,但学 问还可以,所以李贽就跟着父亲“读书、诗歌、习礼文” 。少年时代,李贽已经体现出他 与众不同的人

5、生志趣和思维方式。12 岁时,他父亲要他以“老农老圃论”为题写一篇作 文。李贽一挥而就。大意是:樊迟问孔子如何种粮食和蔬菜,孔夫子不能回答,说自己常熟理工学院毕业论文第 2 页 共 7 页不如老农和老圃;孔夫子之所以在背后骂樊迟为“小人” ,是因为樊迟明知道孔夫子对中 粮食一窍不通,还要提问。 “学则优而仕” ,是永恒不变的真理。何况李氏家族已经衰落, 高中科举,出人头地,已经成为一个家族的希望。李贽文章写的好,他自然也就是家族 的希望。李贽不负众望, 26 岁就考中举人。 (二) 、25 年的仕途生涯(1556-1581)由于家庭经济状况面临的实际困难,李贽决定放弃靠进士,去做官。明朝官吏选

6、拔 途径有三种:进士、举贡、杂流,既“三途并用” 。1有明一代,举人、进士等级分明,非 进士不能如翰林,非翰林不能入阁。举人可以授官,但官职大都低微,除非才能出众, 否则很能有出头之日。端赖河南辉县五年苦读的精神,给李贽带来良好的声誉,嘉靖三 十五年,30 岁的李贽被任命为河南省共城县的儒学教谕。就在他任命之前不久,其长子 不幸夭折,这对李贽是个巨大的打击,也给他的仕途蒙上了挥之不去的阴影。可以说, 长子的夭折与家庭贫困、饥饿不无关系。所以,做官所带来的微薄收入,无疑是雪中送 炭。 嘉靖三十九年(1560) ,李贽受到赏识,以文章擢升为南京国子监博士。上天给李 贽开了一个黑色玩笑,在上任没几天

7、,就接到其父亲林白斋去世的消息,于是其不得不 回家奔丧。三年过去了,守孝期已过,二屡遭打击的李贽已经不想做官,而是非常想念 远在共城的妻女。下面一段自述,真实的描述了他当时的心境:“吾时过家毕葬,幸了 三世叶缘,无宦意矣。回首天涯,不胜万里妻孥之想。乃复抵共城,入门见室家,欢甚。 问儿女,又知归来数月,俱不育矣。此时黄宜人泪相随在目睫间,见居士色变,乃作礼, 问葬事,乃其母安乐。居士曰:“是夕也,吾与室人,秉烛相对,真如梦寐矣。乃知妇 人势逼情真,吾故矫情镇之,到此方觉屐齿之折也。 ”2但为了养家糊口,李贽不得不继续 做官。 其后,李贽先后兼职五年礼部司务,后五年又在刑部员外郎任上做了五年,过

8、了十 年比较安定平稳的日子。这段时间,李贽已经开始逐渐接受王阳明的学说,同时对泰州 学派的学说也心生向往。 (三)弃官,削发为僧,走向异端(1581-1601) 1581 年,李贽弃官,从此成为官权体制以外的人。有两样东西是儒家的命根子,一 是家,二是官。没有家,也就没有所谓“夫为妻纲,父为子纲” ,没有夫妇、父子、长幼 之伦常;没有官,也就没有所谓的“君为臣纲” ,同时抛弃了五常中的四种,只剩下朋友 一伦。3至于他为什么在官运亨通的时候弃官。其实也不难理解。他曾经说过,五十年间 他做的就像一条狗,数十年间身不由己,个性受到压抑;他既然已经以作狗为耻,自然 就要做自己的主宰。他看透了专制官僚体

9、制,纵然官当的再大,也只不过是皇家所谓一 条狗,只能任凭他人摆布。要不是因为“假升斗之禄以为养” ,30 岁那年,他就不会去做 官。 “人不伤心岂学佛。 ”62 岁那年,已过知天命的李贽出家了。几十年的奔波,亲人频 频故去,使李贽精神深受打击,官场上的不顺也使他心灰意冷。出家崇佛成为一位老人 无奈的倾诉。 1588 年,李贽写成藏书初稿。这是一部重新评述千年历史的著作,书中颠覆了 千年的是非,是一部振聋发聩的“异端邪说“。李贽鼓吹的异端思想,严重触动了统治 者敏感的神经,严重颠覆了儒家的传统,地方当局几次要抓他,使其遭到了无情的迫害 和诋毁。万历三十年,一场以清除李贽为代表的思想异端、株连李贽

10、的追随者的政治密 谋在萧然酝酿着。都察院礼科给事中张问达上书弹劾李贽,最终李贽被捕入狱。入狱后,张惠:李贽:老愤青的童心 ,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 年,第 19 页。 许苏民:李贽评传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年,第 83 页。 许苏民:李贽评传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年,第 100 页。常熟理工学院毕业论文第 3 页 共 7 页李贽不堪受辱,自尽而亡。 李贽不仅是被“封建统治者”迫害而死的。应该说是被多方势力共同打压致死的。 表面看,李贽是死于皇城中,是万历皇帝亲自下令将其逮捕治罪的。除此之外,东林党 也是不可忽视的一股因素。作为明后期历史舞台上一支主张改革的政治势力,为什么要

11、迫害李贽呢?问题在于李贽反对儒家的“君子之治”而提倡“至人之治” ,反对儒家的道 德伦理至上而提倡社会功利主义。二、李贽思想的基本内容及其特征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和思想的保守落后、空疏颓废,李贽奋起揭露统治阶级和道学 家的伪善和无能;敢于公开向封建传统观念挑战,勇于批判盲目尊孔颂经的迷信思想, 在晚明的思想界独树一帜,大放异彩。他在哲学、史学和宗教等方面都取得很高的成就。 他的异端思想对于晚清的思想解放运动、日本的明治维新、五四新文化运动都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 (一)哲学思想1.“童心说”崇尚个性的自由解放“童心说”是李贽思想的核心和灵魂,也是他思想自我逻辑的起点。他的全部思想, 仿佛都是从“童

12、心”这个起点出发,从“童心”这个核心向四周辐射。如果说程朱理学 的核心范畴是“天理”的话,陆王心学的核心范畴是“良知”的话,那么,可以说李贽 哲学思想的核心范畴就是“童心” 。李贽对袁中郎提过他的“童心说” 。 “童心者,童心也。 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绝假绝真,最初一念之本性也。若失却 童心,便失却真心也;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1“童心” , 是一颗有认识和思考能力的纯真之心。 “童心”不仅仅理解为儿童的心灵,其还包括成年 人不失纯真和直率的心,敢于对一切假大空作出批判的心。 李贽所面对的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用他的话说就是“无所不假” 、 “满

13、场是假” 。 专制传统的道德教化中充满着假话、空话、大话;官场和文坛上充满着假人、假事、假 文。在道学交流和官场交往中,大多是家谦恭真狡诈和欺骗,看似冠冕堂皇的礼节,往 往充满着阴谋和杀机。这一切与李贽的个性完全相悖。面对这样虚伪和残酷的现实,李 贽拿出与千万人为敌的勇气,举起了“童心说”的旗帜,把矛头直指这黑暗的一切。2.“不以孔子是非为是非”对于孔子的偶像崇拜的批判自从西汉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孔子思想就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统治 思想,成为社会生活的最高指导原则。历代统治者以孔子的学说作为思想统治的工具, 称孔子为“万世师表” 、 “孔圣人” ,亲自主持祭孔大典,把孔子抬到很高很高

14、的高度,孔 子的学说就是真理,谁都不可以提出怀疑,否则就会因为“非圣无法”的罪名而祸及身 家性命。宋代的朱熹更把孔子吹上了天,说孔子“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认为孔子 的学说是学术正统。到了明朝,统治者尊孔更甚。总之,历代的统治者通过不断的抬高 孔子,强化孔子的学说权威,来加强对于思想文化领域的控制,以维护专制统治的权威。面对孔子的绝对权威崇拜,李贽公开打出“不以孔子是非为是非”的旗帜,并且坚 持到生命的终结,这需要无比的勇气。张居正改革的失败,使李贽看到了意识形态方面 的不足,看到了儒家思想的不足。并且他从自己磕磕绊绊的人生经历中感悟到:人们尊 孔子,斥异端,以孔子是非为是非,都是一种僵

15、化的思维方式,都不具有独立思考的意 愿。不准怀疑孔子,其实就是不准怀疑封建君主专制。这种氛围通过世世代代的沿袭,1鄢烈山 朱建国:李贽传 ,时事出版社,2000 年,第 157 页。常熟理工学院毕业论文第 4 页 共 7 页已经深深渗入到每个人的骨髓,人们不自觉的接受,视其为金科玉律,以至于使其虽有 心但无所思,虽有目而无所用。 为了使孔子从神坛返回人间,李贽一起无所畏惧的“童心”去看论语中所记载 的孔子言行及其形象,剥去历代统治者和儒家学者赋予孔子的神圣外衣,甚至揭露出不 如普通百姓的真实面目。他要告诉人们,孔子是人,不是神;孔子作为历史人物,是研 究对象,而不是盲目崇拜的对象。 有一点必须

16、要说明的。李贽主要是反尊孔,而非反孔;他反的并非孔子本人,而是 反对独尊孔子,借孔子之名扼杀异己。 (二)史学思想李贽是我国杰出的史学家。他的史学思想既是对以往史学思想的批判又是对以往史 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在明代后期的史学界独树一帜。李贽一生著作丰富,其中有很多 就是史学著作。如藏书就是记载从春秋时代到元朝历史的通史。 续藏书是专记明 初到万历年间的断代史。前者主要取材于历代正史和资治通鉴 ,后者主要取材于明代 人物传记和文集。1这两部史书的价值不在于它的史料,而在于李贽敢于打破千百年来史 界“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的的论史的标准,根据具体历史情况, 作出具体分析,发出与 众不同的历史评论,对史体进行合于其史学思想的创新。 1.史论结合的历史学研究方法“六经皆史”的思想,在经学独尊的漫长岁月中,总是那么的不起眼。这一思想的 萌芽,可以追述到东汉的王充,认为王充的论衡中就已经蕴含着“六经皆史”的思 想。在明代中叶的思想解放的大潮中吗“六经皆史”的思想逐渐开始盛行起来。虽然 “六经皆史”的思想很早就出现。但只是到了李贽,才第一次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