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管理学总结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6240655 上传时间:2018-06-24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地管理学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土地管理学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土地管理学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土地管理学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土地管理学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土地管理学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地管理学总结(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土地的涵义 土地管理学所研究的土地是指地球表面陆地和水面的总称,同时,土地还是一个空间的概 念,它是由气候、地貌、土壤、水文、岩石、植被等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并包含人类 活动的成果。 土地资产是指土地财产,即作为财产的土地。财产对象实体最重要的属性是有限性(稀缺性) 、有用性、可占用性和具有价值。土 地资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基础,当人类对它的需求越来越大时,土地资源出现了稀 缺现象,因而,被一部分人当作财产而占有。从这个意义上说,地产,是指具有明确的权 属关系(有其物主)和排他性,并具有经济价值的土地资源。它是土地的经济形态,是资 本的物的表现。土地具有资源和资产的双重属性,前者是指土地

2、作为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 的根本源泉;后者是指土地作为财产,其有了经济(价值)和法律(独占权)意义。 土地的功能 (一)负载的功能(二)养育的功能(三)仓储的功能(四)提供景观的功能 (5)储蓄和增值的功能 土地的基本特性 一)自然特性 1. 土地是自然的产物(尊重自然)2. 土地面积的有限性(珍惜土地)3. 土 地位置的固定性(合理规划)4. 土地质量差异的普遍性(因地制宜)5. 土地利用的永续性 (合理利用开发) (二)经济特性 1. 土地经济供给的有限性 2. 土地用途的多样性 3. 土地用途变更的困难性 4. 土地的增值性 5. 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 我国土地的基本国情 (1)土

3、地总量大,但人均占地少,尤其是耕地(二)土地类型多,但山地多于平地(3) 土地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平衡,耕地资源总体水平差。 (4)难以利用的土地资源面积大,后 备土地资源潜力不足,特别是耕地后备资源不足。 (5)土地资源利用程度低,土地浪费严 重,人地矛盾尖锐。 我国现阶段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耕地不断减少(二)土地利用不当,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环境污染严重(三) 土地利用不合理,投入产出率不高【四)土地管理不当,造成国土资产严重流失(五)土 地管理不严,违法用地较多(六)土地权属不清,土地纠纷频发。 土地、人口、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1)树立可持续发展观(二)实现土地、人口、环境、

4、经济的协调发展(三)选择和建立 可持续发展的土地、人口、环境组合运作模式 加强土地资源管理 1实现土地资源,特别是耕地的供求平衡,使区域内的耕地总量不减少。 2建立土地数量、质量的调查、监测、 预警制度 3实行土地资源资产化管理 土地管理是国家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方法,为提高土 地利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 监督土地利用,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综合性活动。 (1)土地管理的主体是国家。国家委派国务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管理全国土地。 (2)土地管理的客体是土地,以及土地利用中产生的人与人、人与地、地与地之间的关系。

5、(3)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等方法管理土地。 (4)土地管理的目的和特点受社会环境的制约,主要受社会制度、土地制度的制约。例如,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在土地制度上实行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这就决定了我国的土地管理除了要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外,还要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从而为有 计划地、合理地利用土地提供保证。 (5)管理的职能是计划、组织与控制。计划是一种预 测未来,设定目标,决定政策,选择方案的连续过程。组织是指建立组织机构,确定职位、 职责和职权,建立各级人员的相互关系,对部属行动领导与监督,建立纵向、横向间良好 关系,协同彼此间步调,统合共同的力量,使之为实现既定目标而

6、努力。控制是指通过修 正执行状况与原定计划之间的偏差,以保证达到预期目标的管理活动。 (6)土地管理的基本任务是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和监督 土地利用。目标是不断提高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满足社会日益 增长的需求。 土地管理的基本内容由地籍管理、权属管理、利用管理、市场管理四大部分构成。地籍管 理是基础 土地权属管理、土地市场管理是手段 土地利用管理是核心 土地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综合分析法 系统分析法 比较研究法 模拟研究法 定性定量法 土地管理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为实现预定目标,对土地利用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 人与地的关系施加影响的过程。整个

7、管理过程,包括管理者、被管理者和管理环境三个要 素。其中,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主要是人,或是人们构成的集体、组织、单位,所以管理必 须以人为主体,做好人的工作,将人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管理三要素紧密配合,就 能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实现管理的目标。人本原理,就是一切管理,包括土地管理,应该将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以做好人的工 作,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根本。物质运动要有动力。管理活动要达到预定目标,也需要有动力,并正确地运用动力。管 理需要动力,有了动力才能推动管理,这就是所谓的管理动力原理。系统是由许多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部分组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如何使整 个系统达到最

8、优化,称系统分析。系统分析应用的科学技术是系统工程,系统分析的指导 思想是系统理论。 系统的目的性、整体性和层次性三个环节。 对系统的高效管理,必须遵循整分合原理和相对封闭原理现代管理要求在整体规划下明确分工,在分工基础上进行有效的综合,这就是整分合原 理 相对封闭原理指在任何一个系统内,管理手段必须构成一个封闭的循环回路,才能形成有 效的管理活动(图 1) 。在这个相对封闭的系统中,反馈起着关键作用。通常一个管理系统可以分解为指挥中心、执行机构、监督机构和反馈机构。 动态管理 在管理中,要注意加强信息工作,随时掌握事物的动态变化,使管理决策不断 适应变化了的情况,即运用动态原理,提高管理工作

9、的效应。 动态相关原理 管理系统的发展变化是由于管理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依存、相 互作用的结果。 管理是为了获得效益。效益包括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管理目标的涵义和基本属性 涵义:目标就是一个组织努力奋斗争取达到所希望的未来的状况 作用:方向作用、激励作用、凝聚作用、考核作用 基本属性:目标的共同性、目标的层次性、目标的时间性、目标的可考核性。 土地管理的基本任务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及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保护、开发、合理利用 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体任务: 加强耕地保护,实现耕地总理的动态平衡 加土地资源的调查评价和科学规划 加强土地资源信

10、息系统建设,实现信息服务社会化 深化改革,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管理新体制、新机制 健全法制,依法行政,实现土地管理秩序的根本好转 (二)土地管理的原则 1.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之间关系的原则 2.坚持生态、经济、社会三效益统一的原则 3.坚持依法、统一、科学地管理土地的原则 一、组织的涵义和特点 (一)涵义 组织是特定的群体,为了共同的目标,按照特定的规则组成的权责机构。构成组织的基本 因素是人,其中包括管理者和被管理者。 组织的类型 (二)组织的特点 目标的一致性 原则的统一性 资源的有机结合性 活动的协作性 结构的系统性。 组织设计的涵义 管理者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对组织活动和组织结

11、构进行设计的活动。 2.组织设计的内容: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设计、组织只能设计、组织部门设计、组织职位设 计、组织职权设计、组织人员配备等。土地利用现状是土地资源自然属性和经济特性的全面反映。土地利用类型具有如下特点:(1)在自然、经济和技术条件的综合影响下,经过人类的劳动所形成的产物(2)在一定的空间分布上服从社会经济条件,在地域分布上不一定连成片(3)种类、数量、分布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条件的进步而变化 分类原则: 科学性原则。实用性原则。开放性原则。继承性原则。 (一)土地分等定级概念及类型 1. 概念 通过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属性的综合鉴定以及经营管理水平一定条件下的土地级差收益的 评定,使

12、土地质量等级化的过程 2.土地分等定级与土地估价的关系 二者从不同角度对土地的特性进行评价: 土地分等定级:评定土地的使用价值; 土地估价:评定土地使用价值在市场上反映出的价格。 3. 类型 城镇土地分等定级和农用地分等定级 1. 分等: 通过对影响城镇土地质量的经济、社会、自然等各因素的综合分析,揭示城镇之间土地质 量的地域差异,运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城镇进行分类排队,评定城镇土地等。 土地等的实质:各城镇之间土地质量状况的排序。 土地等的顺序在全国各城镇之间统一排列。 土地定级原则 1、综合分析原则诸要素与土地质量和效益的关系 2、主导因素原则 3、地域分异原则 分析由于区位条件不同

13、形成的土地质量差异 4、土地收益差异原则 5、定量与定性结合原则 6、综合定级与分类定级相结合的原则 1)面状因素 含义:面状因素对土地质量的影响仅与因素指标值有关。 面状因素有 2 个主要特征: 它所依附的客体在城镇中分布面积较大; 它仅对其自身客体所在位置产生影响,而对周围的地块基本无外溢的影响。 如:绿地、人口密度、产业集聚规模等。 作用分的计算步骤: 整理因素资料 计算因素指标值 用数学模型求出各因素的作用分 点、线状因素 含义:点、线状因素对土地质量的影响既与因素涉及的设施规模有关,又与距离设施的远 近有关。 点、线状因素的 2 个主要特征: 它所依附的客体在城镇中分布面积小,在空间

14、分布上集聚现象明显,相对于城镇总体而 言多为点状、线状形态分布; 它不仅对其自身客体所在位置上的土地质量有影响,而且通过区位的波及性和外溢作用 形成一定的区位关系,对周围的地块乃至整个城镇土地产生不同的影响。 如:商业服务中心、道路、文体设施、公交站点等。 土地登记是国家依照法定程序对土地的权属关系(所有权、使用权、他项权利) 、用途、面 积、使用条件、等级、价值等情况记录于专门的簿册,以确定土地权属,加强政府对于土 地的有效管理,保护权利人对土地的合法权益的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 土地总登记,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对辖区内全部土地或者特定区域内土地进行的全面登记 土地统计是对土地现象总体的数据资料进

15、行搜集、整理、分析和研究,以显示其总体特征 和规律性的系统性工作。土地统计的对象是全国土地,主要包括土地面积、土地质量、土地分布、土地权属及利用 状况等。 土地统计调查的意义土地统计调查就是根据已经拟定的调查方案,采用科学的方式,有计划、有步骤、 科学地向调查单位搜集土地变化原始资料的工作过程。土地统计调查的意义在于获取数据,取得统计分析的第一手资料。土地统计调查的基本要求 (1)一致性(2)保密性(3)准确性(4)及时性(5)全面性普查是一种专门组织的,一次性全面调查,主要用来调查对象在某一时点上的数 量状况。 统计报表是按照国家统计报表制度规定表式,统一指标内容,统一报表报送程序和报送时

16、间,由填报单位自下而上逐级提供统计数据的一种调查方式,是当前我国土地统计数据资 料的主要获取方式之一。土地统计整理就是根据土地统计研究的任务和目的,对土地统计调查取得的各项原始资料进行审核、汇总、使其系统化、条理化,以得出反映土地资源总体特征的综合资料,或者 是对已经加工过的资料进行再整理。土地统计分析指以统计科学理论为指导,运用统计学特有的方法,对土地统计数据进行分 析研究,说明土地利用、使用和开发管理等方面的情况,揭示其本质及规律性,并提出解 决土地资源与社会发展矛盾的办法。土地统计分析是由表面直观的原始数据到体现本质现象的过程。土地统计分析通常可以分为:进度分析、专题分析、综合分析和预测分析。基层土地统计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对基础土地统计信息资料的调查收集。国家土地统计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将基层土地统计资料进行汇总、整理和分析, 使土地统计资料在更大的范围内起到监查和服务的作用 地籍档案的概念凡是在地籍管理活动中直接形成,具有保存、参考价值的文字、图表、磁带、磁 盘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均称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