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免疫学重点概括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6234330 上传时间:2018-06-24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免疫学重点概括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医学免疫学重点概括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医学免疫学重点概括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医学免疫学重点概括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医学免疫学重点概括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医学免疫学重点概括》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免疫学重点概括(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中枢免疫器官(central immune organ)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成熟的部位。 2.骨髓(bone marrow)是各种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和分化的场所,是机体重要的中枢免 疫器官。 3.外周免疫器官(peripheral immune orgen) 是免疫细胞定居的部位,也是免疫应答发生 的部位。 4.黏膜相关的淋巴组织(MALT)指分布在腔道粘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无被膜 淋巴组织,及某些带有生发中心的器官化的淋巴组织,如有形的扁桃体、阑尾及小肠 的派氏集合淋巴结(Peyers patches,PP)及弥散的淋巴组织。 MALT 局部的固有免疫 局部的适应性免疫(主要是

2、产生 sIgA)。 5.淋巴细胞归巢(lymphocyte homing)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经血液循环趋向 性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称为淋巴细胞的归巢。 6.淋巴细胞再循环(lymphocyte recirculation)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或组织 间反复循环的过程,称为淋巴细胞再循环。 7.抗原(antigen,Ag)能与 TCR/BCR 或抗体结合,促进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 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 抗原的两个特性: 免疫原性 抗原性 8.异物(foreigner):凡是胚胎期未与淋巴细胞接触的物质或非已物质(no

3、n-self) 。 9.AD 抗原表位(epitope) 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也称抗原决定基 它是抗原与 TCR/ BCR 及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基本单位 10. 共同抗原表位(common epitope)是指不同的抗原间存在的相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 11. 交叉反应(cross-reaction)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对具有相同或相似抗原表位的不同抗原的 反应。 12. 超抗原:某些抗原物质,只须要极低浓度(110ng/ml)即可激活 2%20%TT 细胞克隆,产生 极强的免疫应答,这类抗原称之为超抗原。 13. 佐剂(adjuvant)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抗

4、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 疫应答的类型的非特异性免疫增强性物质。 14. 丝裂原(mitogen)能够非特异性地刺激淋巴细胞母细胞化的物质。作用:淋巴细胞表面 的有丝分裂原受体-有丝分裂原 15. 抗体(antibody,Ab)由 B 细胞分化成浆细胞所产生的、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 免疫学功能的球蛋白。 16. 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将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统称为。 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是由二硫键(-s-s-)连接起来的四条多肽链。 17. 骨架区(framework region, FR)在 V 区中,高变区之外区域的氨基酸组成及排列顺序相对

5、 不易变化的区域。 FR1FR4 18. 铰链区(hing region) 位于 CH1 和 CH2 之间,富含脯氨酸,故易伸展弯曲,能改变两个 结合抗原的 Y 形臂之间的距离,有利于两臂同时结合两个抗原表位。 IgM、IgE:无 IgG1、IgG2、IgG4、IgA: 较短 IgG3 和 IgD: 较长。 19. J 链(joining chain)是由浆细胞合成的富有含半胱氨酸的多肽,主要功能是将单体 Ig 分子连接为二聚体或多聚体。 20. 分泌片(secretory piece,SP)是由粘膜上皮细胞合成和分泌的含糖肽链,以非共价键形 式结合于 IgA 二聚体上,使其成为分泌型 IgA

6、(s IgA),并一起被分泌到上皮细胞表面。分 泌片具有保护分泌型 IgA 免受酶的水解破坏的作用 。21. ADCC 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ntibody-dependent cell-mediated cytotoxicity,ADCC)具有杀伤活性的细胞如 NK 细胞通过其表达表达的 Fc 受体识别结 合于靶细胞上的抗体 Fc 段,直接杀伤靶细胞。 22. 抗体的调理作用 ( opsonization) : 抗体的 Fab 段与抗原结合后,其 Fc 段与中性粒细胞、 巨噬细胞表面的 Fc 受体的结合,可增强吞噬细胞对抗原的吞噬作用。 23. 补体系统 存在于血清、组织液和细胞

7、膜表面的一组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包 括 30 多种可溶性蛋白和膜结合蛋白,故称为补体系统。 24. 细胞因子(cytokine,CK):免疫原、丝裂原或其他因子刺激细胞所产生的低分子量 可溶性蛋白质,为生物信息分子,具有调节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应答,促进造血以 及刺激细胞活化、增殖和分化等功能。 25. 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tumor necrosis factor,TNF)一种能使肿瘤发生出现、坏死的 细胞因子。 26. 集落刺激因子(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CSF)能够刺激多能造血干细胞和不同发育分 化阶段的造血祖细胞增殖分化,并在半固体培养中形成相

8、应细胞集落的细胞因子。 27. 趋化性细胞因子(chemokine)招募血液中的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等进入 感染发生的部位。 28. 自分泌效应:某种细胞因子作用的靶细胞也是其产生细胞,则该细胞因子对靶细胞表现的 生物学作用称为自分泌效应。 29. 白细胞分化抗原 (leukocyte differentiation antigen)血细胞在分化成熟为不同谱系、分化 不同阶段及细胞活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标记分子。 30. CD :应用以单克隆抗体鉴定为主的方法,将来自不同实验室的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 同一分化抗原,称为 CD 31. 细胞粘附分子(,CAM)是众多介导细胞间或

9、细胞与细胞外基质(ECM)间相互接触和结合 的分子的统称. 32. 整合素家族(integrin family)是介导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的粘附而形成整体而得名。 33. 多态性(polymorphism)是指一个基因座位上存在多个等位基因(allele) ,为群体概念。34. 连锁不平衡(linkage disequilibrium)分属两个或两个以上基因座位的等位基因,同时出现 在一条染色体上的几率高于随机出现的频率。 35. 单元型(haplotype) 染色体上 MHC 不同座位等位基因的特定组合。 与人群、地理 关系密切。 36. 抗原提呈细胞 ( an tigen presenting

10、 cell, APC ) 能加工、处理抗原 ,并将抗原信息提呈 给 T 淋巴细胞的一类细胞 37. 造血干细胞:是存在于组织中的一群原始造血细胞,不是固定的组织细胞,可存在于造血 组织及血液中,是机体各种血细胞的共同来源 38. 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是指免疫细胞对抗原的识别,自身的活化、增殖与分化 以及产生效应的过程。 39. 体液免疫(humoral immune response)外来抗原进入机体后诱导抗原特异性 B 细胞分 化、增殖,并最终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存在体于液中,发挥重要的免疫效应作 用, 40. 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是指免疫细胞

11、对抗原的识别,自身的活化、增殖与分化 以及产生效应的过程。 41. 免疫耐受(immunotolerance)指机体对抗原产生的特异性无应答状态。 42. 免疫耐受的特点:1.具有特异性; 2.不影响适应性免疫应答的整体功能; 3.与正免疫应答相反。 43. 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 是指机体受到某些抗原刺激时,出现生理功能紊乱或组 织细胞损伤的异常适应性免疫应答,又称为变态反应。 44. 变应原(allergens):是指能够选择性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 IgE 抗体的免疫应答,引 起速发型变态反应的抗原物质 45.MHC 限制性 免疫细胞之间相互作用不仅识别 Ag 肽 ,

12、还要识别自身 MHC 分子 , 称为 MHC 限制性。例如 , M 与 Th 细胞间受 M HC类分子限制 ,靶细胞与 Tc 细 胞间受 MHC类分子限制。 46.MAC 攻膜复合物:有补体激活的后续成分 C5b9 组成,是补体激活的最终效应分 子,破坏局部磷脂双分子层形成“渗漏斑” ,或形成穿膜的亲水性通道,最终导致细胞 崩解 47. 48.免疫耐受 免疫活性细胞接触抗原后所表现的特异性无应答状态 ,对其他抗原仍能 产生免疫应答。 49.低带耐受 过低剂量的 TD 抗原导致的 T 细胞产生耐受。 50.高带耐受 过高剂量的 TD 或 T I 抗原引起的 T、B 细胞耐受。 51.中枢耐受 指

13、在胚胎期及在 T/ B 淋巴细胞发育过程中 ,遇自身抗原所形成的免疫 耐受。 52.外周耐受 在外周免疫器官 , T/ B 淋巴细胞对内源性抗原或外源性抗原刺激产生的 特异性不应答。 53.初次免疫应答 抗原首次进入机体 ,需经一定潜伏期才能出现抗体 ,且产量低 ,维 持时间短 ,产生的抗体以 IgM 为主。 54.再次免疫应答 在初次应答后的抗体下降期 ,再次给予相同抗原 ,潜伏期明显缩短 ,且 产量高 ,维持时间长 ,产生的抗体以 IgG 为主。 55.细胞免疫 由免疫细胞发挥效应而清除异物的作用 ,包括 N K、M 等介导的非特异 性细胞免疫和由 T 细胞介导的特异性细胞免疫。 56.体

14、液免疫 机体通过产生特异性抗体来清除抗原性异物的过程。此过程涉及 APC、T 细胞和 B 细胞等免疫细胞的相互作用及多种细胞因子的参与 57.人工主动免疫(artificial active immunization)是用疫苗(抗原)接种机体,使之产 生特异性免疫,从而预防疾病的措施。 58.人工被动免疫:是指给人体注射含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血清或细胞因子等制剂,以治 疗或紧急预防感染的措施。 59.佐剂(adjuvant) 是一类与抗原合用时能增强抗原的免疫效应的物质 60.自身免疫(autoimmunity)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发生应答的现象 61.自身免疫性疾病(autoimmune di

15、sease)因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应答而导 致的疾病状态。 62.免疫缺陷病(,IDD)是免疫系统中任何一个成分的缺失或功能不全而导致免疫功能 障碍所引起的疾病。 63.沉淀(凝集)反应: 可溶性(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在适量电解质存 在的条件下,出现肉眼可见的沉聚物的现象 64.单克隆抗体:单一 B 细胞克隆产生的,只作用于具有单一抗原表位的高度均一的 特异性抗体. 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特征(1)高效价的自身抗体和自身反应性淋巴细胞;(2)免疫损伤或功能障碍的存在;(3)病情的转归与应答强度有关; (4)反复发作和慢性迁延; 单克隆抗体的特点单克隆抗体的特点1、结构高度专一

16、,即同一类别、同一型别;2、纯度高;3、特异性强;4、效价高;5、少或无血清交叉反应等。型超敏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发作快,消退也快;引起生理功能紊乱,不引起严重组织细胞损伤;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 型超敏反应是由 (变应原 )特异性 IgE 介导的、通过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产生和释 放多种生物活性介质而引起的生理功能紊乱。分致敏和效应两个阶段阐述。 (1 )致敏阶段 :具有过敏体质个体接触变应原后产生 IgE 类特异性抗体 ,并与肥大细胞和嗜 碱性粒细胞上的 IgE Fc 段受体结合 ,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 (2 )效应阶段 :当处于致敏状态的个体再次接触相应的变应原时 ,变应原与结合在肥大细胞 和嗜碱性粒细胞上的特异性 IgE 结合 ,使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发生脱颗粒和膜代谢改 变 ,分泌多种生物活性介质 ,导致机体功能紊乱。型超敏反应是由 IgG 或 IgM 类抗体与靶细胞表面相应的抗原结合后,在补体、 吞噬细胞或 NK 细胞参与下,引起的以细胞溶解或组织损伤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