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第十二册复习要点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6224995 上传时间:2018-06-2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9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语文第十二册复习要点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人教版语文第十二册复习要点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人教版语文第十二册复习要点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人教版语文第十二册复习要点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人教版语文第十二册复习要点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语文第十二册复习要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语文第十二册复习要点(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课文复习要点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课文复习要点 六(六(1 1)班)班 姓名姓名 1 1 文言文两则文言文两则1.学弈选自孟子告子。通过写弈秋教两人下棋的事,说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 二意。2.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故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敢于提问,说话有理有据和 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3.孟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被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孔子是 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一生的言行被弟子编成论语一书。 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4.理解句子。(1)为是

2、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2)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而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3)孰为汝多知乎?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5.学弈全文:学弈(学弈(yy)11弈秋2,通国3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4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wi)弈秋之为听5; 一人虽听之6,一心以为有鸿鹄(h)7将至,思援8弓缴(zhu)9而射之。虽与之10俱 11学,弗(f)12若之矣(y)13。为14是其15智弗若与(y)?曰:非然也。注释:1、本文选自孟子告子。孟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记录了孟子的 思想和言行。弈:

3、下棋。2、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3、通国:全国。 4、诲:教导。 5、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6、之:指弈秋的教导。 7、鸿鹄:天鹅。 8、援:引,拉。9、缴:古时指带有丝绳的箭。 10、之:他,指前一个人。 11、俱:一起。12、弗:不。 13、矣:了。 14、为:因为。 15、其:他的,指后一个人。2学弈学弈全文翻译:全文翻译: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他教导两个学生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 个学生虽然也在听弈秋讲课,心里却一直想着天上有天鹅要飞过来,想要拉弓搭箭把它射下来。虽然 他俩在一块儿学习,但是后一个同学不如前一个学得好。难道是因为他的

4、智力不如别人好吗?说:不 是这样的。6、两小儿辩日全文:两小儿辩日两小儿辩日1616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17,问其故。一儿曰:“我以18日始出时去19人近,而日中20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21日中则如盘盂(y)22,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cng)沧凉凉23,及其日中如探汤24,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25也。两小儿笑曰:“孰(sh)为汝(r)26多知27乎?”注释:注释:16、本文选自列子汤问。17、辩斗:辩论,争论。 18、以:认为。19、去:离。 20、日中:正午。 21、及:到 。22、盘盂:盛物的器皿。

5、圆者为盘,方者为盂。23、沧沧凉凉:形容清凉的感觉。沧沧:寒冷的意思。24、探汤:把手伸向热水里。意思是天气很热。汤:热水。25、决:判断。 26、汝:你。 27、知:通“智”。两小儿辩日全文翻译:有一天,孔子到东方游学,看到两个小孩为什么事情争辩不已,便问是什么原因。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些,而中午时要近些。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却像个盘子,这不是远的时候看起来 小而近的时候看起来大的道理吗?”3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有清凉的感觉,到了中午却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

6、不是 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的道理吗?孔子也不能判断是怎么回事。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2 2 匆匆匆匆1.匆匆的作者是朱自清,他的作品还有绿、背影。2.文章紧扣“匆匆”,写了时光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3.课文运用了拟人、比喻、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开头、结尾都用了设问句,首尾呼应,突出时 间来去匆匆的惋惜和无奈的强烈情感。4.写出珍惜时间的语句。(1)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2)光阴似箭,日月如梭。5.句子理解: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 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

7、呢?用排比的句式,表明大自然的荣枯是时间飞逝的痕迹。“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运用设 问的方法,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深深留念。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作者运用比喻,把自己过去的八千多日子比喻成针尖上的水滴,把时间的流比喻成大海。表现出作者 十分无奈的愁绪。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 去。作者用一系列排比句展示了日子在生活的不经意中来去匆匆。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作者把自己八千多日子的流逝作了高度的概

8、括,使时间匆匆而去的形象化为“如轻烟”“如薄雾”, 比喻独特,联想新奇。轻烟、薄雾瞬息被“吹散了”,被“蒸融了”,日子就是如此稍纵即逝。作者 用全身心去感受时光的流逝。3 3 桃花心木桃花心木41.桃花心木的作者是林清玄,我们学过他的和时间赛跑。文章借树的生长比喻人的成长。 写一个种树人让“树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说明了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生活考验, 克服依赖性对人成长的重要意义。2.树的生长“不确定”指老天下雨,种树人浇水没规律。人生活的“不确定”指生活中不可预知的 坎坷、曲折、磨难。桃花心木在不确定中寻找水源、拼命扎根,就能长成百年大树,显示出勃勃生机。 人在不确定中生活,经历

9、风雨和磨难就能成为意志坚强有所作为的人。树似人,人如树,这篇文章是 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3.表达文章主旨句子是“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 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有经得起生活中风风雨雨的考验,才能成为坚强的 人,有所作为的人。6 6 北京的春节北京的春节1.本课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2.文章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1)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 (2)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招待客人,小孩逛庙会。(3)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3.课文按时间顺序,对除夕、大年初一、元宵节三部分

10、写得详细,其它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的好 处是:点面结合、主次分明、印象深刻。 4.本课突出的表达方法是以时间为顺序,有详有略。1010 十六年前的回忆十六年前的回忆1.本文是李大钊同志的女儿李星华写的一篇回忆录,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害后的回忆,展示 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 切的怀念。除开头外,文章是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顺序来叙述的。全文前后照应、 首尾连贯,使整篇文章显得紧凑,同时突出了作者一直把父亲的被害记在心里的感情。 2.本文按时间顺序写了四件事: (1)被捕前,李大钊同志坚持革命工作。 (2)被捕时,李大

11、钊同志从容镇定。 (3)法庭上,李大钊同志与敌人作斗争。 (4)被害后,李大钊的妻儿悲伤的情形。 3.课文前后照应有多处 (1) 我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后来听母亲说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作用:使读者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的更清楚,得到的印象、感受更深刻。 (2) 1927 年 4 月 28 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我父亲的被难日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 4 月 28 日。” 作用:突出了作者对父亲被害这件事印象深刻,表达了对父亲的深深怀念。 (3) 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三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 作用:

12、使读者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更清楚,印象更深刻。 4.理解句子 (1)那年春天,父亲夜里回来的很晚。每天早晨出去了。体现了他对革命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 (2)局势越来越严重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李大钊同志把革命看的比生命重要,体现了他坚决无私和大无畏的精神。 (3)他们夺下父亲的手枪父亲保持着他惯有的严峻态度5表现了李大钊在敌人面前的镇定、从容和大无畏的精神。 (4)在法庭上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 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没戴眼镜”和“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了李大钊遭受了苦刑;“平静”说明了他经历残酷的折磨后 依旧坚强;“慈祥”表现了

13、李大钊对亲人的爱护。 (5)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对革命事业的信心 因为李大钊同志对革命充满信心,所以在极端困难、危险的情况下,能够坦然自若,不在敌人的严刑 拷打下屈服,也不因亲人的喊声、哭声而忧伤,他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他们化悲伤为力量。1212 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 1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于 1944 年 9 月 8 日在中共中央警备团追悼张思德会议上所做的演讲,是 一篇议论文。2.文章从三方面说明怎样才能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1)树立“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生死观。(2)正确对待批评,为人民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3)搞好团结,克服困难,提高勇气,互相爱护,使整个

14、人民团结起来。3.解释词语泰山:山名,在山东省古人以泰山为高山的代表,常用来比喻敬仰的人和重大的、有价值的事物。鸿毛:大雁的毛,比喻事情微不足道。五湖四海:泛指全国各地。本文指革命队伍的人来自全国各地,四面八方。精兵简政:缩小机构,精简人员。 死得其所:形容死得有意义,有价值。固:本来 或:有的人 于:表示比较 1414 卖火柴的小女孩卖火柴的小女孩 1.课文是丹麦作家安徒生的一篇童话,他的作品还有:海的女儿、丑小鸭、拇指姑娘。 本课讲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 2.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看到了暖和的火炉,是因为她十分寒冷,渴望得到温暖;第二次擦燃火柴, 她看到喷香的烤鹅,

15、是因为她十分饥饿,渴望得到食物;最后擦燃整把火柴,她看到了慈祥的奶奶, 是因为她想把奶奶留住,和奶奶一起飞走,远离寒冷、饥饿、痛苦。 3.文章之所以打动,是因为作家巧妙的表达方法:写实和写虚交替进行,美丽的幻想和残酷的现实交 替出现。 4.写出下面两段话的理解。(1)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小女孩离开人世在美妙的幻觉中死去了,小女孩只要活在这个世界,就只有寒冷、饥饿和痛苦。(2)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 的幸福中去。6“曾经”指的是火柴擦燃后的幻想。前一个“幸福”指小女孩临死前在美好的幻想中度过的,是幸福 的;后一个“幸福”指小女孩死后就没有寒冷、饥饿和痛苦,就彻底幸福了。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穷 苦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1515 凡卡凡卡1.本文的作者是俄国作家契诃夫,通过凡卡给爷爷写信这件事,反映了沙皇统治下,俄国社会中穷 苦儿童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 2.本文由作者的叙述、信的内容、凡卡的回忆和想象三部分穿插组成的,凡卡在信中通过吃不饱, 睡不好,挨打、受人欺负三方面写了学徒生活的痛苦,并回忆了乡下生活的两个情景:爷爷守夜的情 景和过圣诞节的情景。 3.文章表达上的特点是: (1)讲凡卡的悲惨遭遇时,作者的叙述,凡卡的信和写信过程中的回忆,三部分内容穿插组成; (2)采用了对比、反衬、暗示的表达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