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余训练是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工程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6219398 上传时间:2018-06-2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7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业余训练是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工程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业余训练是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工程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业余训练是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工程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业余训练是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工程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业余训练是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工程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业余训练是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工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业余训练是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工程(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业余训练是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工程,直接关系到优秀运动队后备人才的补充和群 众体育骨干力量的培养。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其它因素的制约,我省的业余训练工作一 直比较薄弱,后备人才质量不高,数量不足,近年来更是明显削弱,已经成为制约我省竞 技体育事业长远发展的“瓶颈”。北京举办 2008 年奥运会,为我省竞技体育的发展带来了新 的机遇,也对加速培养奥运后备人才、集全省之力力争实现我省历史上奥运单项金牌“零的 突破”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切实加强我省的业余训练工作,改善我省后备人才培养严重滞 后的状况,根据 2003 年、2004 年全省体育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我省体育工作实际,在调 查研究、反复论

2、证的基础上,提出如下加强我省业余训练的指导性意见。一、我省业余训练的基本情况和主要问题一、我省业余训练的基本情况和主要问题 按照运动训练系统性、专业性和层次性的要求,我省的运动训练体系和全国一样,由专业 训练和业余训练两个环节、一二三线三个层次构成。一线开展约 18 个项目,受训人数约 450 人。二线开展 14 个项目,受训人数约 4000 人。二线训练的主体力量为我省现有的 7 所中专体校和 5 个体校教学班的运动班学生和预科班学生。截止 2003 年底,全省拥有二线 教练员 223 人,专门用于二线训练的场馆共有 79 个,多数相当陈旧。近五年来,各体校共 招收运动班学生 2221 人,

3、招生数量虽逐年增加,但输送率却逐年下降,平均输送率只有 7.2%,输送到省优秀运动队 160 人,占我省专业运动编制的 21%、现役运动员人数的 36%。三线训练大幅度萎缩,1993 年在全省有 85 个县(市、区)开办青少年业余体校, 在训人数约 8000 人,而到 2003 年底,仅有 25 个县(市、区)存在业训点(校) ,在训人 数仅 1700 人,开展 11 个项目,主要有田径、武术、篮球、乒乓球,田径开展尤为普遍。 三线共有教练员 450 人,场地仅有 59 个,其中只有 30%左右的场地符合标准。全省 2003 年业余训练经费仅为 138 万元,平均每县 1 万元。 从上述情况可

4、以清楚地看到,我省业余训练面临着相当大的困难,主要表现在二线质量低和三 线数量少两个方面。造成二线质量低的原因,一是三线萎缩导致二线训练后备人才不足。 二是二线训练的基础条件很差,多数地方场地设施很差,难以保证正常训练;有的训练经 费紧张,维持系统训练有困难。三是省运会竞赛杠杆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竞赛规模大, 赛期长,但经费有限,难以保证重点,只好维持低水平竞争的局面。四是受竞赛利益驱动, 省运会竞赛中以大打小、假引进、冒名顶替等问题屡禁不止,严重挫伤了地市从事业余训 练的积极性。造成三线数量少的主要原因,一是认识偏差,各级体育部门对培养后备人才 都不够重视。二是体制问题,运动项目管理体制改革

5、后,项目管理中心统管一二三线的机 制并未建立,既无专门机构,也无工作要求,致使业余训练无人过问,也无明确的政策。 三是县区机构改革后,多数县区体育机构与文化教育部门合并,经费不独立,人员不固定, 对我省三线业余训练造成了严重冲击。四是学训矛盾愈加突出,日益严峻的社会就业压力, 由于过去的业体校对青少年运动员文化学习的偏颇和忽视,加之课程设置的困难,导致许 多有训练培养前途的青少年运动员放弃专业训练,转入各级普通学校学习,业体校招生困 难很大。五是观念问题,随着社会发展带来的安闲享乐的思想观念和计划生育政策,家长 不愿意让孩子从事风险高、吃苦多的专业运动训练,致使愿意从事竞技体育的人越来越少,

6、运动员来源渠道越来越窄。 对此,我省应以湖南、山东等省份为榜样,奋发图强,不甘落后,完善全省竞技体育“举国 体制”,提高认识,完善政策,强化工作,持之以恒狠抓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力争用 8-10 年的时间,彻底改变我省后备人才青黄不接、难以为继的困难局面,为实施以奥运争光为 主导、以全运争金为基础的竞技体育发展战略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国有体委于 1987-1990 年组织田径专家、学者及科研人员,编写了中国第一部田径教学 训练大纲对各个项目的选材内容、指标、方法及各年龄阶段的选材要求、身体素质与专 项成绩分级标准等有详细的规定和说明,指令在全国贯彻实施。一、短跑运动员的选材短跑是以无氧代谢供能为

7、主的极限强度运动。决定短跑竞技水平的速度能力、反应时、 最高动作频率及无氧耐力等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遗传决定的,后天较难培养与改变, 训练仅使这些天赋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因此,短跑运动员选材更重视先天因素。(一)身体形态短跑运动员的形态外观一般是中等或以上身材,肌肉发达且成束形,皮下脂肪较少;下 肢较长,大腿比小腿稍短;踝围细,跟踺长且扁平、清晰;脚趾齐且较短,趾关节较坚固。 根据短跑技术对身体形态的要求,提出以下指标。1身高:对短跑成绩没有实质性影响,不同身高的运动员在短跑中均能取得好成绩。但 从总体看,高水平的运动员大多是身材较高者。根据国内外资料, 大纲提出以下身高标 准:男子 100

8、米、200 米运动员为 1755 厘米,男子 400 米运动员为 1805 厘米;女子 100 米、200 米运动员为 1655 厘米,女子 400 米运动员为 1705 厘米,并对各阶段选材 应达到的身高提出了相应要求。对有特殊才能的矮个子运动员也不可忽视。2比大小腿长大腿长/(小腿长十足高)100:大腿相对较短,能使跑时支撑阶段重心 前移速度较快,大小腿折叠前摆快而省力。小腿较长者,在角速度相同情况下, “扒地”速度 较快,有利于完成支撑缓冲动作及缩短支撑时间。因此大小腿长的比值应力求小些,要求 100%,最好95%。3比踝围(踝围/跟腱长100)与比跟腱长跟腱长/(小腿+足高)100:踝

9、围较细、跟 腱较长者,小腿肌力较大,速度力量好。因此,比踝围应力求小些(100%,最好95%) ; 比跟腱长应力求大些(50%,最好55%) 。(二)生理机能 短跑项目运动时间短、强度大、单位时间内能量消耗多,要求运动员身体健康而强壮,并 有较强的心肺功能和无氧代谢能力。血色素男子 12.0-14.0 克以上,女子 10.5-12.5 克以上, 比肺活量75,台阶指数 105-115。(三)成绩动态及运动素质 1成绩动态:分析世界优秀短跑运动员的运动经历发现,他们大多在 13-18 岁开始专项训 练,达到最佳成绩的年龄为男子 25-26 岁、女子 23-25 岁,达到最佳成绩需用 8-9 年的

10、训练, 而且起始成绩都较高。早期短跑成绩与进展速度反映了先天赋予的快跑能力和短跑潜力, 是短跑运动员选材中直觉而客观的一个重要因素。2运动素质:短跑成绩取决于速度、速度力量和专项耐力,这些素质与遗传关系密切, 是选材的测试重点。原苏联科研人员通过多年观察研究,认为根据系统训练一年半后素质 增长速度预测短跑潜力准确性较高 (四)短跑技术 合理的途中跑技术是步幅开阔,蹬伸有力,摆动积极,步频较快,动作轻松,向前效果好, 重心稳定,躯干保持适度前倾,摆臂积极有力,跑的直线性好。根据短跑技术特点,提出 以下 3 项指标。1支撑时间:优秀短跑选手快跑时蹬离支点特别快(约 0.080.09 秒) ,腾空阶

11、段较长, 这是一个具有预测性的生物力学特征。2步频指数(100 米跑平均每秒步数身高):研究表明,步频在生长发育期不因年龄 增长而变化,步频指数随身高的增长而变大,优秀短跑选手这一指数较高(7.4-8.1)3步幅指数(100 米平均步幅身高):生长发育期,步幅是随年龄的增大而增加的。 由于速度=步频步幅,故随着年龄增长,速度提高主要是步幅增长的结果。研究表明,步 幅增长一般与身高成等比关系,其指数往往是一个常量。优秀短跑选手这一指数较高 (1.07-1.24)(五)心理特征反应速度快(尤其是听动反应,属于有意识的意志行动,对提高技术和成绩有良好 影响) ,速度感觉好(准确估计自己跑速、正确分配

12、力量及灵活调节速度) ,感知敏感捷性 强(提高动作频率与改进技术的心理前提) ,以及有“想跑得很快”的强烈愿望,是优秀短跑 选手的重要心理特征。可通过简单反应时、起跑反应时、50 米速度知觉、100 米速度预先 估计,以及坐姿脚踏频率等指标来测定。起跑反应时(ms)为男 210、女 234,听觉反应 时为男 268、女 225,动觉时间误差率为男 13.99%、女 14.69%。百米速度预先估计误差率 男女均为 1.14%,坐姿踏脚 5 秒次数为男 55.45、女 51.30,这些可作为短跑运动员心理选材 与评价的参考。二、中长跑运动员的选材中长跑是以有氧代谢供能为主的耐力项目。决定中长跑竞技

13、水平的肌肉纤维类型、心肺 功能、最大吸氧量等受遗传因素的影响较大。(一)身体形态大纲中只规定身高、体重、体重/身高1000、下肢长/身高100 等项,其中后两项为 重点,在符合身高、体重标准的前提下,体重/身高1000 的数值以小者为好;在符合身高 的前提下,下肢长/身高100 的数值以大者为好。即中长跑运动员的形态特征是相对体重 较轻,下肢较长。(二)生理机能 生理机能受遗传因素的影响较大。 大纲中只提出肺活量与安静脉搏(晨脉)两项作为测 试呼吸与心血管系统机能的指标,肺活量以数值大者为好,安静脉搏以数值小者为好。 大 纲中将最大耗氧量定为男子 70 毫升/千克分,女子 60 毫升/千克分。

14、因为运动时有氧代 谢与无氧代谢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有氧代谢向无氧代谢过渡的“临界点”即无氧阈,故无 氧阈出现的早晚也是评定人体有氧能力的重要指标。 大纲中将无氧阈时耗氧量定为男子 50 毫升/千克分。有研究证明,最大耗氧量的 93%决定于遗传,而训练可大大推迟有氧代 谢向无氧代谢的转折(可改进 45%) ,就是说无氧阈值通过训练可以提高。因此无氧阈值 是评定运动员的有氧能力更有效的指标。在中长跑运动员优选阶段,主要是检测无氧阈值。近来对肌纤维的研究表明,人类的骨骼肌纤维由慢肌(红肌)和快肌(白肌)组成,这 两类肌肌纤维的微细胞结构、代谢特征、生理机能等都有明显的区别,对体育活动与运动 训练的反

15、应也各有特点。由于肌纤维的组成是先天遗传决定的,训练不能改变红肌与白肌 的百分比组成,而红肌纤维用氧能力高,耐力好,所以红肌纤维比例大是中长跑运动员选 材的一个重要指标。在重点选择阶段就要及时做这种检测,可采用直接测定(活检)和间 接测定两种方法进行。 此外,在生理机能方面还应优选恢复能力较好的运动员。可用超声心动图测定心舒末期容 量来鉴别。心舒容量是指心脏舒张期结束时即将开始收缩前的容量。经过训练的运动员心 脏容量可达 10151027 毫升,而一般人只 765785 毫升。容量大而坚实的心脏每搏输出 量高,则心脏总输出量也大,直接影响着耗氧量的大小。在相同的运动负荷下,心脏搏动 次数少不易

16、疲劳,即使在疲劳的情况下也恢复较快,这是优秀中长跑运动员必备的生理机能。 中长跑运动时间长、强度大,且单调管味。要求运动员自觉性强,能较长时间集中注意力; 情绪稳定,能承受长时间的大强度负荷;有拼搏精神和必胜的信念;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 强等。心理受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在长期教学与训练中形成的,因此中 长跑运动员选材时应注意环境等社会因素,并将心理训练贯穿于训练的全过程。 “马家军”注 重从边远穷的山区和农村选拔能吃苦耐劳与服从教练的中长跑人才就是成功的例子。(四)身体素质大纲对一般身体素质只规定了代表速度、力量的 100 米跑、立定三级跳远,引体向 上或俯卧撑等项,对专项身体素质只规定了代表速度耐力、力量耐力与一般耐力的 600 米 或 1200 米跑、100 米跨跳动与俯卧屈伸腿、越野跑等项。在两类素质中,应以专项身体素 质为重点,同时不忽视一般身体素质。关于中长跑运动员各年龄阶段的选材要求和身体素 质、专项成绩分级标准等详见大纲 。(五)技术方面中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