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圈环流教学设计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6217396 上传时间:2018-06-2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圈环流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三圈环流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三圈环流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三圈环流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三圈环流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圈环流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圈环流教学设计(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三圈三圈环环流流课程章节:课程章节:人教版高一地理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节全球性大气环流之 三圈环流。课时课时:1 课时一、教材和内容分析:一、教材和内容分析:本小节是高中地理教材(人教版)第一册第二单元的内容,第二单元主要讲大气,我们这节课所要讲述的内容三圈环流就是一种特殊的大气运动形式。本节课主要是讲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通过对影响大气运动的主要因素: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以及摩擦力的分析,来推求出大气运动的运动方向,进而形成三圈环流,即低纬度环流、中纬度环流、高纬度环流。课堂上以北半球为例,具体讲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讲解完后,让同学自己动手,根据所教授的原理把南半球的三圈环流图画出来,据学生所画

2、的步骤与方向来查漏补缺,以加深印象。同时要了解并掌握三圈环流所形成的气压带与风带,而且能够运用学习的知识来解决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相关的问题。总而言之,本堂课就是要掌握三圈环流的形成与模式,以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二、学习者分析:二、学习者分析:1 1、知识水平:知识水平:学生为高中一年级学生,才从初中升入高中。据了解,我们可知,绝大部分的学生来自农村中学,而这些学校对地理这门课程并不重视,讲解的老师多由教授其他课程的老师来兼任,对于地理知识的讲解并不专业,不能很好的让学生理解,使学生对学习地理产生一种恐惧感。更有老师只是对着课本照本宣科,让地理课堂索然无味,进而使学生丧失了对于地理学习的

3、兴趣。总而言之,学生在初中阶段对于地理知识的积累极其有限,其空间分析能力不是很强,对于地理空间思维要求高的三圈环流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同时,应注意趣味教学,改变学生对地理传统的看法,提升其对于地理课程的兴趣,做到趣味教学、轻松学习。2 2、认知特征:认知特征:注意力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记忆以有意记忆为主,能注意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初步完成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为主的过渡。思维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需要正确有序的引导。3 3、学习特征:学习特征:学生才步入高中,同学之间不是很熟悉,可以通过讨论加强他们之间的交流及相互学习。学生大致处于 1517 这个年龄段,活跃、喜表现、想象力丰富,在课堂中可多制造机

4、会让学生展现自己,并用积极的教导方式来对待,多鼓励,以提高其对地理学习的积极性。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知知识识目目标标: :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分布。2、能力目能力目标标:a、 、不仅要知道三圈环流的运动模式,而且要理解环流之所以这样运动的原理,要懂得用科学的方式来推理三圈环流的形成,培养良好的地理空间想象能力。b、 、绘制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自主绘制地图的技能。3、德育目德育目标标: :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及了解三圈环流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的重要作用,同时要掌握三圈环流对全球天气和气候的影响,认识地理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

5、制约的辩证关系。教学重点、难点及应对措施:教学重点、难点及应对措施:1、重点:重点:掌握三圈环流的形成与模式,气压带、风带的成因与分布。2、难点:难点: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3 3、应对措施:应对措施:由于内容抽象,空间性强,学生不是很容易理解,讲解需详细,且要有趣味性。讲解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及思维能力,多设问,让学生参与教学。分解式讲解,逐步推理,层层推进,然后让学生根据北半球的形成过程自主推理出南半球的三圈环流形成及模式,根据学生们的绘制过程及结果来进行查漏补缺,以加深印象,帮助理解。最后,播放全球三圈环流形成的视频,巩固知识在同学脑海中的印象。教学方法:教学方法

6、:结合多媒体课件启发式教学法、课堂讨论法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教学提纲:教学提纲:课程导入(设问:冰岛火山灰)影响因素形成过程(以北半球为例)学生参与(绘制南半球三圈环流图)解决问题总结(三圈环流的名称及范围、气压带、风带)课后思考。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1 1、课程导入课程导入: :请学生观看一幅有关冰岛火山灰的图片,根据它的大标题“冰岛火山灰云蔓延欧洲大陆,近 6000 航班停飞”以及图片中的冰岛与欧洲大陆的相对位置关系提出两个质疑:a、火山灰是怎样越过海洋蔓延欧洲大陆的?b、火山灰怎么能够影响到航班(飞机在平流层飞行,平流层据地面有一定的高度,这个问题的具体含义就是:火山

7、灰为什么能上升那么高)?2 2、影响因素:影响因素:三圈环流是特殊的大气运动,根据上一节课学习影响大气运动的因子来推断三圈环流的影响因素,既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巩固,又开始新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地理联系的思维。3 3、形成过程:形成过程:a、以北半球为例,假想下垫面性质一致,根据前面所说的影响因素来进行有序推理(在推理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在适当的时候给以一定的引导)。b、让学生依据讲解的北半球的三圈环流形成过程,画出南半球的三圈环流图,并请几位同学到黑板上示例,根据同学们画图的情况进行查漏补缺,对出现的问题逐一讲解。c、总结画图技巧:标明高压、低压(由高压指向低压);逐一地转偏向力的

8、偏向(北右南左);箭头有弯曲(反气旋性弯曲)。d、插入全球三圈环流形成过程的视频,进行知识的巩固。4 4、总结三圈环流的名称与范围:总结三圈环流的名称与范围:a、低纬度环流(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b、中纬度环流(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c、高纬度环流 (副极地低压带极地高压带)5 5、气压带极其主要成因:气压带极其主要成因:a、赤道低压带(热力);b、副热带高压带 2 个(动力);c、副极地低压带 2 个(动力);d、极地高压带 2 个(热力)。6 6、风带(、风带(6 6 个):个):北半球:北半球:a、东北信风带;b、盛行西风带;c、极地东风带(东北风)。南半球:南半球:a、东南信风带;b、盛行西风带;c、极地东风带(东南风)。7 7、课后作业:课后作业:a、根据所学,画出完整的三圈环流图;b、预习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c、思考三圈环流对全球气候会有怎样的影响。课堂总结课堂总结 : 本节课我们主要讲解了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以及其所形成的气压带与风带,内容比较抽象,需要学生们理解性记忆,讲解的过程应注意趣味性与条理性,课后学生应多回顾,并自己动手绘图。能够在了解这一节知识的同时,也形成良好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及绘图能力,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视角来看待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