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县关于市外务工农民就业与生活状况的调研报告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6213144 上传时间:2018-06-2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xx县关于市外务工农民就业与生活状况的调研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xx县关于市外务工农民就业与生活状况的调研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xx县关于市外务工农民就业与生活状况的调研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xx县关于市外务工农民就业与生活状况的调研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xx县关于市外务工农民就业与生活状况的调研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xx县关于市外务工农民就业与生活状况的调研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县关于市外务工农民就业与生活状况的调研报告(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XXXX 县关于市外务工农民就业与生活状况县关于市外务工农民就业与生活状况 调调 研研 报报 告告最近,我县根据市委研究室、市农村劳务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开展市外务工农民就业与生活状况调研的通知精神,结合本县实际,我县由县研究室牵头,由县就业局、县农业局等部门组成专门小组、落实专人负责,采取走访、问卷、电话联系等形式,就我县市外务工农民就业与生活状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情况报告如下:一、我一、我县县市外市外务务工工农农民就民就业业与生活的基本情况与生活的基本情况我县地处渝西中间地带,属浅丘农业大县。全县 81 万人口中,农业人口占 82%,农村劳动力资源 39.5 万人,占农业人口的58%

2、,农村劳动力资源较为富余。(一)我(一)我县县市外市外务务工工农农民的基本情况民的基本情况1、市外务工农民总量:14.2 万人,占外出劳动力的 56%。2、结构状况(1)、年龄结构:30 岁以下的 3.3 万人,占外出劳动力的23%;31-45 岁的 8.8 万人,占外出劳动力的 62%;45 岁以上的2.1 万人,占外出劳动力的 15%。(2)、性别结构:男性 8.8 万人,占外出劳动力的 62%;女性 5.4万人,占外出劳动力的 38%。(3)、文化结构:小学文化以下 3.5 万人,占外出劳动力的 25%;2初中文化的 10 万人,占外出劳动力的 70%;高中以上文化的 0.7万人,占外出

3、劳动力的 5 %。(4)、行业结构:从市外务工农民从事的职业分布情况看,从事制造业的有 4.1 万人,从事建筑业的有 3.9 万人,从事住宿餐饮业的有 1.9 万人,从事家政服务业的有 0.3 万人,其它行业有 4万人,分别占市外务工人数的 29%、27%、14%、2%、28%,而从事其它行业的多为体力劳动强度大、技术含量低、经济收入相对较少的职业。3、地域分布:从市外务工农民的地域分布情况看,主要在沿海城市、经济发达和用工量大的城市务工的较多。其中广东省69494 人、云南省 16020 人、贵州省 13921、四川省 8372 人、浙江省 6234 人、新疆 5996 人等。(二)、我县农

4、民工外出的情况1、具有较强的裙带性和自主性。多数农村劳动力转移是经熟人介绍或引导而实现,目前,我县农民工外出务工主要靠传统的传帮带形式,有 70%以上是靠亲戚、朋友或自行外出;而有组织外出的不到 30%,有组织外出主要是集中在建筑业。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在于:供需不见面,用工单位与谋职的农民工相互脱节。农民不了解用工需求状况,盲目流动,往往徒劳往返,蒙受损失。缺乏准确的、有价值的劳动力市场信息。自发交易多,行为不规范,不少用人单位在招聘民工时,形式随便,程序不合法,用人单位与民工权利义务关系不明确,给解决劳动纠纷留下隐3患。2、简单体力劳动成为转移主要途径。由于我县绝大部分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技

5、能单一,因而从事劳动技能低、劳动强度大、危险性高的行业的农村劳动力占到了转移劳动力总数的50以上。他们每周平均工作 6.25 天,每天工作 9.5 小时,一天最长能工作到 13 小时。由于从事的是劳动技能低、劳动强度大、危险性高的行业,导致他们的工资收入差距过大,从事技术性工种的农民工工资较高,最高的年收入可达 3-5 万元,从事简单体力劳动的年收入只有 4000、5000 元。3、整体文化素质较低。在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人群中,普遍存在文化技能水平偏低的现象。从文化程度上看,我县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相当低,绝大多数无就业技能,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95.2%,高中以上文化占 4.7%,有 60%以上

6、的没有接受过任何培训,其他也只是接受过短期上岗或者边学边干,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4、农民工维权难。近年来随着政府对农民工工资、维权等方面的进一步重视,农民工的工资、福利待遇和劳动权益等问题正在得到改观。但也必须看到当前农民工劳动权益得不到保障的问题依然严峻,表现最为突出问题:克扣和拖欠工资,强制加班加点和超时工作,劳动和卫生条件恶劣,不按规定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等。而目前,我县农民工外出基本上是自发地外出务工,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能及时得到有关部门的监管,对农民工4的管理与服务存在较大的死角。5、农民工日常生活水平较低。由于务工农民整体工资水平不高,又想方设法尽量多存点钱带回家,所以,他们

7、的实际生活水平都比较低。从花费支出上看,每月平均支出 200-400 元,有85%以上的住在单位的集体宿舍,特别是从事建筑行业的农民工,由于建筑工地条件限制,只能住简易工棚,条件极其恶劣。6、精神生活贫乏单调。务工农民进城务工,大部分目的就是为了挣钱、增加收入,对其他的要求都比较低,平时由于劳动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基本上没有什么娱乐活动,大部分是睡觉、看电视等。(三)、我县农民工在劳务市场的竞争力状况目前我县外出农民工整体文化素质较低,而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对劳动力整体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新劳动合同法出台后,企业对简单劳动力需求量逐渐减少,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为此我县加强了对农村劳动力

8、的培训工作,以提高农民工职业技能为重点,要坚持培训与就业紧密结合,采取“订单”、“定向”、“储备”等培训模式,加强培训与用工单位和就业市场的挂钩,以需求定培训,以输出带培训,提高了我县农民工的在劳务市场的竞争力,如我县的重庆华绣服装中等专业学校培训的缝纫工,现累计输出 3000 多人到了美国、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就业,而我县县职中、电讯科技学校等学校培训的学员输送到沿海就业,他们年富力强、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5有较强的劳务市场竞争力,大部分学员已成为企业的骨干力量。二、我县对外出务工农民的服务管理状况1、组建驻外劳务办事处:县政府驻外办事处,在抓好招商引资工作的同时,还承担我县

9、派驻地劳务输出管理服务工作,专人负责劳务开发工作,积极与派驻地加强工作联系,与当地政府、劳动部门、用人单位洽谈建立劳务输出基地,形成稳定的劳务协作关系,构建我县驻外劳务输出的支撑点,形成我县劳务输出平台。2、保护土地权益。在土地承包期内,对外出务工的农民,保留其土地承包经营权,允许和鼓励其采取转让、转包、出租、互换、托管、入股等方式将承包耕地进行流转。各乡镇、村组在三夏、秋收秋种等农忙季节,组织人员帮助解决对外出务工人员家庭生产中的困难。3、放开户籍管理。凡进入我县城镇就业的农民工(含县外),只要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的,县公安部门给予办理城镇常住户口,农民不愿在城镇落户,确需办理

10、暂住登记手续的,公安部门上门主动服务。4、解决后顾之忧。我县教育部门根据农民工持有的住所地社区和派出所证明,其子女就可以在我县农民工务工所在地办理入学手续,在收费标准等方面要与城镇学生同等对待。我县采取了留守儿童寄宿制,加强对他们的管理,使家长放心在外务工。65、加强司法援助。我县司法部门常年免费为农民工提供法律咨询和维权服务。对凡是符合法律援助对象的农民工群体,不论事发地区在县内县外,司法部门都无偿提供法律援助。县劳动保障局、人事局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等设立维权电话,积极为外出务工人员在劳资纠纷、用工合同纠纷、工伤赔偿纠纷等方面提供相关的法律援助,切实做好维权工作。县劳动保障部门还印发了务工

11、人员维权手册,提高他们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三、对进一步做好市外务工农民服务管理工作的建议1、构建政策体系,发挥就业政策的导向作用。实现城乡统筹就业,必然依托城乡一体化的就业政策。一方面需要清理取缔限制和阻碍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的歧视性政策,另一方面从鼓励学习、鼓励转移、鼓励吸纳、免费服务等多个方面制定我县城乡统筹就业的一体化政策,使农村劳动力走得出、稳得住、能致富。2、完善培训体系,切实转变就业观念和提高就业技能。农村劳动力择业观念和技能素质与转移的速度和层次成正比,而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指导是提高劳动者素质、转变就业观念、促进就业的重要措施。要充分利用和有效整合全县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完善健全培训

12、基地的,壮大技能培训和职业指导力量,建立完善以市场为导向,与产业结构相适应,与就业紧密结合的多形式、多层次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3、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发挥促进就业主渠道作用。按照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的要求,完善以公共职业介绍机构为主体,社会职业介绍机构为补充,城乡一体且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综合性与专业性相结合的市场体系,力求县城有市场、乡镇有网点、7村社有窗口,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在促进就业中的主渠道作用,使农村劳动力不出村社就能够了解到就业信息,掌握就业动态,明确就业政策。4、完善城乡一体化就业服务体系,切实发挥政府服务职能作用。构建县、乡镇街道、村 “三级”就业服务体系,将就业服务延伸至村

13、社。按照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制度和工作“六个到位”的要求,市财政应进一步加强县、乡镇街道劳动力转移服务机构建设,不断加大硬件和软件投入力度,充分发挥基层社保所的重要作用。5、积极推进县域经济发展,促进劳动力就近转移。按照兼业性转移与分业性转移并举的要求,一是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业产业,提高农业综合开发能力,实现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二是进一步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促进人口和产业向城镇转移,带动各类服务业发展。三是狠抓招商引资工作,加快我县工业园区建设,实现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6、切实维护进城务工劳动力的合法权益。现在乃至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农村劳动力转移都是解决农村就业问题以及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切实保护广大农民工合法权益也将是一项长期任务。一是加强劳动、社会保险等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以提高广大劳务人员的自我防范能力,二是采用多种方式和途径,为农村劳动力提供相关法律政策咨询、劳务信息、就业指导等一系列就业跟踪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上所遇到的各种实际困难,如劳资纠纷、劳动争议、突发事件处理等,三是探索推进适合农村实际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使农村劳动力能够享受到最基本的社会保障,并逐步过渡到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