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渗透法制教育)完整版

上传人:实*** 文档编号:46196651 上传时间:2018-06-23 格式:DOC 页数:84 大小:4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渗透法制教育)完整版_第1页
第1页 / 共84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渗透法制教育)完整版_第2页
第2页 / 共84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渗透法制教育)完整版_第3页
第3页 / 共84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渗透法制教育)完整版_第4页
第4页 / 共84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渗透法制教育)完整版_第5页
第5页 / 共8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渗透法制教育)完整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渗透法制教育)完整版(8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 1 页 共 84 页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学科渗透法制教育)七七 年年 级级 下下 册册 语语 文文 教教 案案第 2 页 共 84 页七年级下册语文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渗透点目录七年级下册语文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渗透点目录序号年级教学内容可渗透的法制内容要求方法备注15 伤仲永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理解、掌握联系实际、合作探究27 最后一课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有关内容(第 1 至 4 自然段)第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第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三、四、五条。初步了解活动、讨论交流、拓展延伸320 口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

2、初步了解活动、讨论交流、拓展延伸4七年级下册27 斑羚飞渡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第十六、二十一条初步了解活动、讨论交流、拓展延伸第 3 页 共 84 页1 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鲁迅鲁迅 教学目标: 1、培养热爱大自然,追求新鲜知识的童心。 2、揣摩和理解文章精彩的语言。 3、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1、对百草园的景物描写。 2、记叙的感情色彩。 教学难点: 1、两相对照的结构特点及其过渡。 2、对三味书屋内容和写法的理解。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课前三分钟 二、导入新课 有一首歌中唱到:“小小

3、少年,没有烦恼,随着岁月,他的烦恼增加了”这便是成长,有喜也有 忧,有憧憬也有一丝丝担心。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邀请一些大作家为我们讲述成长的故事,今天走 进我们课堂的是文学大师鲁迅,他带来的故事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三、介绍作者(可由学生介绍)鲁迅姓周,原名周树人,他是浙江绍兴人,自 1907 年到 1936 年,鲁迅所写的小说、杂文、散文、诗歌 以及译文、日记、书信等共八百万字,是我国现代文学中一笔巨大的财富,也是极其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 鲁迅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奉献的一生,为了人民革命事业耗尽了自己的生命,于 1936 年 10 月 19 日在 上海病逝。毛泽东主席高度赞扬了鲁迅的历史

4、功绩,他说:“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 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回忆性散文写于 1926 年 9 月 18 日。 “三一八”惨案以后,鲁迅被反动 当局列入拟通缉的北京文教界五十人名单,鲁迅难以公开和反动势力进行斗争,被迫于 1926 年应厦门大 学的邀请离开北京。鲁迅到厦大正值暑期,学生还没有开学,鲁迅回忆起少年时的往事,写下了这篇散文。 最初发表在莽原半月刊第 19 期上,后来鲁迅把它和旧事重提的其他九篇一起编人朝花夕拾 这个散文集中。 四、正字音 确凿 菜畦 q 蟋蟀 shua 竹筛h 渊博 鼎沸 dng 绣像 xi 锡箔 b

5、脑髓 盔甲 k 蝉锐 .秕谷 锡箔 倜傥 拗 五、快速阅读课文 六、合上书,快速回想课文内容 提问: 1、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内容? 2、课文提到了哪些地点? 3、百草园对于作者来讲有什么重要意义? 板书:乐园 七、研讨赏析 (一) 、为什么百草园是我的乐园,到底有什么乐趣?(用自己的话来总结。 ) 在百草园中有有趣的植物、有趣的动物组成了有趣的活动,可以干有趣的事情,听有趣的故事,所以 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二)所有乐趣之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一般学生会回答泥墙跟一带,捕鸟。 1、朗读第二段,划出能准确表达事物特点的词语并分析,重点引导学生如何描写景物。 1)抓住事物特点,符合儿童心理 第

6、 4 页 共 84 页石井栏“光滑”表明长年累月摸,写出少年鲁迅多次好奇地摸。 “直窜”写出鸟儿的机灵轻捷和儿童 羡慕不已的心理。 2)多角度写景,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齐备。 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皆有;桑椹,菜花在春末,蝉鸣在盛夏,蟋蟀到秋后才叫,与后文冬季合成四季图, 构思极精巧。 3)融情入景,景中有人,表现儿童好奇好知热爱大自然的性格特点。 4)写景有序,层次井然,条理分明,活泼多姿。 本文采取了由整体到局部,由远及近、由高到低、从静到动、先夏后冬的顺序,对百草园的景物作了 有层次的描述。先写远远望见的、粗线条的景物,如菜畦、皂荚树、鸣蝉,再写身边、脚下、眼前的景物, 如斑蝥、何首乌根、覆盆

7、子果实;先写静止的,如石井栏,再写动态的,如叫天子;先写生机勃勃的夏季, 再写别有情趣的冬季。“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用“单是就”突出后者 2、划出捕鸟动词,分析作用。 作者对捕鸟经过的记叙,虽然仅仅用了两个句子共 100 个字,但写得很细致,很有层次。第一句, 简洁交代了冬季捕鸟的条件。第二句,着重写捕鸟经过。这之中,又是先写捕前必要的准备,创造招鸟环 境和确保来鸟落网的可能,强调要先露出一块地面再撒些秕谷,支棒要短,竹筛大而多孔,绳长,人远远 牵着,看鸟雀下来后再猛然一拉。最后说明,只要掌握好以上要领,罩住鸟是不成问题的。这一小段记叙, 语序顺正而严格,绝不能任意调换。 “扫,露,支,撒,

8、系,牵,看,拉,罩” ,准确、生动、真切写出捕 鸟地全过程,也从捕鸟活动写出捕鸟时的兴奋惊喜之情,不点乐园,却乐在其中。对比闰土父亲的描写, 则写出闰土父亲的善良,沉静,捕鸟经验丰富。 为什么作者要把他们写得如此详细,又为什么能写得如此详细? 因为这些给作者印象最深,感情最深,当作者充满感情回忆起童年时,这一切便都栩栩如生的出现在 眼前。 八、教师小结 “童年是夜空中偶然闪烁的星星,虽不十分耀眼,却透漏着永恒的生命力。 ” “童年是半空里的风筝,整天飞行在嬉笑中。 、 ” 所以当鲁迅一天天的长大,他不得不同他的乐园告别上学去了。我们可以想见一个小孩子被押解着, 心不甘情不愿的去上学的情形。他能

9、适应得了学校生活吗? 第二课时 一、朗读感受 (快速阅读“我”在三味书屋中的生活) 。 百草园是我用回忆美化了的乐园,三味书屋却是我生活了七年的学堂。 板书:学堂 二、小组讨论 1、 这时的我与在百草园中的我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对于生活的热爱,大自然的热爱,对于知识的追求,天真幼稚,欢乐,细致的观察生活,好奇心 2、这时的“我”与在百草园中的生活的“我”和“我”的生活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生活比较枯燥,学习内容引不起兴趣,老师不允许问课外的知识,原来的贪玩到现在的用心学习,有 趣的故事到听不懂的文章。对长妈妈的依恋到对老师的尊敬。 (1)划出有关三味书屋的环境描写和作者感觉的词。 陈旧、呆板、冷

10、清,与百草园的勃勃生机形成对比。 (2)三味书屋的生活与百草园的生活的对比 。 学习环境: 呆板(黑油竹门,匾,画) 学习生活: 枯燥:(正面描写)教学内容单调难明,只读书,习字,对课,古书难明 教学方法死板, 发问遭禁止,要打戒尺,罚跪 (侧面描写)折花、寻蝉蜕,做戏,画画儿,喂蚂蚁。 3、告别了童年的无忧无虑,鲁迅开始有了自己的秘密。自己的烦恼,自己的思想与见解了,他为什 么会有这些变化呢?他能够逃避,不去上学吗? 板书:成长。 4 什么才是真正的成长,是年龄的增大?是体重的增加,结合课文,说说你的见解。 三、疑难解答 下面我们再一次认真看课文,请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四、欣赏语言 下面

11、我们再回到课文中去,文章写得非常美,我们大家找一个值得你学习的句子,模仿它写一段话。第 5 页 共 84 页五、感悟总结 学了本文,在你印象中鲁迅的童年与少年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活泼、天真、好奇、求知欲强等) 在我们学过的风筝一课中,在我们看到的鲁迅的照片中,他却是一个很严肃的,甚至有点不近人 情的感觉。那么鲁迅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的作业就是搜集关于鲁迅的文章、作品与资料,然后写 一篇随笔我眼中的鲁迅 。 板书设计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鲁迅百 草 园 三 味 书 屋乐园 学堂 成长2 2、爸爸的花儿落了、爸爸的花儿落了第 6 页 共 84 页一、教学目标 : 1、文中父亲朴实的语言

12、中所包含的生活哲理,理解长辈对自己的严格要求的必要性。 2、把握文中父亲的思想性格。理解标题的双关意义。 3、从父亲爱花、养花中渗透环保意识。 4、学习记叙中运用插叙的叙事方法。 二、教学重点: 1、朴实中蕴涵真挚感情的语言特点。 2、爸爸的形象。 三、教学难点: 1、记叙中运用插叙的叙事方法。 2、记叙中的伏笔与照应。 四、教学课时:三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 激发感情,导入新课 父母对我们的爱是真挚无私的。这种爱表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子女对这种感情有的当时就 体会到了,有的过了多少年后才逐步体会到。长辈们的这种崇高美好的感情深深地感动和鞭策着一代代年 轻人。同学们,父母的疼

13、爱之情是否感动过你?你是通过什么事体会到的?这种感情是体现在父母的只言 片语中还是在父母的神情语气里?无论是哪一种,都会令我们终生难忘。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爸爸的 花儿落了就写出了课文中的“我”所感受到的那种影响自己一生的真挚的父爱。 (二)学生结合注解了解作者,老师简介城南旧事 作者简介:林海音(19182001),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省苗栗县,父母曾东渡日本经商。 林海音于 1918 年 3 月 18 日生于日本大阪,不久即返台,当时台湾已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她的父亲不甘 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林海音即在北京长大。曾先后就读于北京城南厂甸小学、北京新闻专 科学校,毕业后

14、任世界日报记者。不久与报社同事夏承楹结婚。1948 年 8 月同丈夫带着三个孩子回到 故乡台湾,任国语日报编辑。1953 年主编联合报副刊,开始文艺创作,并兼任文星杂志编辑 和世界新闻学校教员。1967 年创办纯文学杂志 ,以后又经营纯文学出版社。 (3)清除字障、词障,扫清阅读障碍。 (正音正形后齐读) 注音:衣襟 鸡毛掸子 玉簪花 骊歌 花圃 抽屉 雇车 咻咻 哭号 (四)听课文录音,整体理解课文。(五)请学生简要复述课文。 (六)了解叙事方法及主要作用。 (学生对顺序、倒叙比较熟悉,但插叙却接触较少,教师要作必要指 导) 文章主要采用了记叙中的插叙方法。回忆是要有感触点的,这个感触点就是

15、眼前的事,由于眼前事 的触发,引起了对往事的回忆。同学们能找出触发的事与回忆的事吗?学生分小组完成。 (七)阅读课文,思考讨论: 1、文中哪些是写眼前的事,哪些是写回忆的事? 2、回忆的事是怎样引出来的? (八)插叙的作用。 插叙使文章的内容显得丰富而不繁杂,插叙使文章的事件交错而不散乱。由此可知,插叙的方法最适 于回忆性文章的写作。 (九)本文插叙的是那几件事? (1)父亲在病床上叮嘱“我”勇闯难关。 (2)我赖床不上学被父亲打。 (3)父亲爱花养花。 (4) 父亲让我到银行汇款。 (十)通读全文,想想标题的特定含义。 标题一语双关:一方面实指夹竹桃的败落;另一方面象征天性爱花的爸爸离开了人世。 (十一)你知道作者用什么作为线索把文章中的故事串联起来吗?请谈谈自己的看法。 A 花 (开头由衣襟上的夹竹桃引出爸爸生病住院,结尾用垂落的夹竹桃回应前文,点出爸爸已 不在人间) B 毕业典礼 第 7 页 共 84 页(十二)布置作业:结合“毕业典礼”这条线索,按毕业典礼前、毕业典礼中、毕业典礼后,给全文划分 结构层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