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会考复习之现代史部分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46186053 上传时间:2018-06-23 格式:PPT 页数:86 大小:1.0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民版会考复习之现代史部分_第1页
第1页 / 共86页
人民版会考复习之现代史部分_第2页
第2页 / 共86页
人民版会考复习之现代史部分_第3页
第3页 / 共86页
人民版会考复习之现代史部分_第4页
第4页 / 共86页
人民版会考复习之现代史部分_第5页
第5页 / 共8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民版会考复习之现代史部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民版会考复习之现代史部分(8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1年会考复习之现代史部分中国现现代史(1949-)世界现现代史(1917-)政治史 (必修一)专题专题 4:现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设 与祖国统统一 专题专题 5:现现代中国的对对外关系专题专题 9: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 化趋势趋势经济经济 史 (必修二)专题专题 3:中国社会主义义建设设道 路的探索 专题专题 4:中国近现现代社会生活 的变变迁专题专题 7:苏联苏联 社会主义义建设设的经经 验验与探索 专题专题 8:当今世界经济经济 的全球化 趋势趋势文化史 (必修三)专题专题 4:20世纪纪以来中国重大 思想理论论成果 专题专题 5:现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 技专题专题 8:19世纪纪以来

2、的文学艺术艺术必修一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的统一第一课课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设序号考试试内容要求 合格优优秀 1中国人民政治协协商会议议 第一届全体会议议ab2中华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ac 3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ab 4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及其 意义义bc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主要讨论新中国的成立问题 内容: 国名:国旗、国徽、国歌; 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 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成立标志: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 历史意义: (1)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统治者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人民 的历史,使中国成为真正具有独

3、立主权的国家; (2)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业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 ; (3)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基石。3.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时间、地点:1954年9月、北京。 (2)内容: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性质:是新中国的根本大法,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内容: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 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国家根本政治制度:人民 代表大会制度。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确立了新 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原则: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意义:宪法的颁行,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4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及其意义 (1)人民代

4、表大会制度:1954年,一届人大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 政治制度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初步建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中国共 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 发展到新阶段: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着人民民主统一 战线发展到一个新阶段。(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背景: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以汉 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 目的:保证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平等地位与共同发展。 法律保障: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

5、治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 国的一项根本制度,同时规定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划为自治区、自治州、 自治县三级。 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个民族共同繁荣 五大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1947、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5、广西壮族自治区1958、 宁夏回族自治区1958、西藏自治区1965。 意义: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 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第二课课 政治建设设的曲折历历程及其历历史性转转折序号考试试内容要求 合格优优秀 1文化大革命”对对民主 政治制度的破坏 ab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的主要内容和意义义ab3中

6、国特色社会主义义法 律体系的基本形成bb1.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政治制度的破坏国家体制:建立革命委员会。形成党政合一的一元领导体制是一次大 倒退。 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停止活动,地方人大也被迫停止活动 。 政协制度:遭到摧残,各民主党派中央和地方组织许多负责人受到无 情批判和斗争。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主要内容和意义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1)内容:三大路线 思想路线: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政治路线:把党和国家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 组织路线: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 伟大决策:实行改革开放。 (2)意义 伟大转折:是建国以来党和国家

7、历史上具有深远的意义的伟大 转折。 新道路: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新时期:中国从此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新时代:国家政治建设从此进入一个新时代。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 大成就 (1)1980年,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的重要讲话,体现了党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 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 (2)1982年11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全面修 改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它成为中国在历 史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3)1997年,中共十五大正式提出了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 (4)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 修正案,正式将

8、“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以国 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形成以宪法为核心 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第三课课 “一国两制”的伟伟大构想及其实实践序号考试试内容要求 合格优优秀 1“一国两制”的构想ab 2香港和澳门门的回归归ac 3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发展 bc1“一国两制”的构想(a b) (1)含义:“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在统一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基本),大陆实行社会主 义制度(主体),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实行 资本主义制度(补充)。 (2)提出:针对台湾问题提出 (3)形成过程: 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首先建议在海峡 两岸实现“三通”,宣布尊重台湾现状、争取 用和平方式统一祖

9、国的方针。 1981年,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 的方针政策。 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确立: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政府 工作报告阐述了“一国两制”这一伟大构想 ,并获得大会通过。2香港和澳门的回归(a c) (1)香港:中英会谈(1983年) 联合声明(1984年)胜 利回归(1997年7月1日) (2)澳门:联合声明(1987年年)胜利回归(1999年12月20日 ) (3)意义: 洗雪了百年耻辱。 开创了香港、澳门和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 标志着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 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 标志着中国人民为

10、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做出了新的 贡献。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 提供新的范例。3海峡两岸关系的进展(b c) (1)1979年后,党和政府公开宣布实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的基本方针,开创了两岸关系的新局面。 (2)1980年后,海峡两岸民间交往不断加强,通邮、通航、通商 的限制逐渐放松,两岸交流日益频繁。 (3)1992年10月,“汪辜会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海协 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海基会)就“海峡两岸 均坚持 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史称“九二共识”。 (4)199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 同胞投资保护法,以推动两岸的经济交流

11、与合作。 (5)1995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发表为促进祖国 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是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 。 台湾回归的有力因素:国家强大、一国两制、人民愿望、国际公认、成功范例 台湾回归的不利因素:岛内势力和国际反华势力必修一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一课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194950年代末)序号考试试内容要求合格优优秀1中国提出和平共处处五项项原则则bc2中国代表团团参加1954年日内 瓦会议议和1955年万隆会议议ab中国提出 和平共处 五项原则参加日内 瓦会议参加万隆 会议(1)提出与修改:1953,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 时,首先提出。1954年、1955年

12、两次修改。 (2)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 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意义: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为解 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身份参加 日内瓦会议。1955年,万隆会议(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 国际会议),周恩来在会上提出“求同存异” 方针(“ 同”是指 都曾遭受过殖民主义的压迫,都要求民族独 立和国家发展;“异”是指 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不同 ),促成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万隆精神” 指亚非人 民团结一致,反对殖民主义,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 增进各国人民间友好合作的精神。第二课课 外交关系的突破(20世纪纪7

13、0年代)序号考试试内容要求 合格优优秀 1新中国恢复在联联合国的 合法席位ab2中美关系正常化bc 3中日邦交正常化ab恢复 在联 合国 的合 法席 位原因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支持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逐渐破产中国 国际地位逐步提高。 史实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2758号决议,恢复中华 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影响是中国外交战线上的一个重大胜利;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 来越重要的作用。中美 关系 正常 化原因美国: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遏制中国政策破产。中国: 苏联威胁中国安全;有利于解决台湾问题。 过程“乒乓外交”打开了中美两国交往的大门。 基辛格秘密访华。 1972年

14、2月,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了中美联合 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1978年12月,中美两国发表了中美建交公报。 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中日 邦交 正常 化原因中美关系的缓和直接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改善。 史实1972年9月,日本内阁总理大臣田中角荣访华,签署中日联合 声明,宣布两国结束战争状态,建立外交关系。 影响结束了两国长期敌对的历史,打开了两国睦邻友好的历史新篇章 ,这对于两国关系的发展和世界和平都具有重要意义。第三课课 新时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改革开放以来)序号考试试内容要求 合格优优秀 1新时时期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 策的具体表现现ab2安理

15、会五个常任理事国首脑脑 的首次会晤aa3中国推动动建立上海合作组织组织ab新时期中国独 立自主外交政 策的具体表现不结盟政策安理会五个常 任理事国首脑 的首次会晤2000年9月,江泽民出席在美国纽约举行的联 合国千年首脑会议,在江泽民的倡议下,联合 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中、法、俄、英、 美)首脑举行了首次会晤。 中国推动建立 上海合作组织(1)1996年4月,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 、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五国元首在上海 会晤。确立“上海五国机制”。 (2)2001年6月,“上海五国”机制发展成为 区域性多边合作组织一一“上海合作组织”( 新增:乌兹别克斯坦)。必修一 专题9:当今世界

16、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第一课课 美苏苏争锋锋(即两极格局的形成和影响)序号考试试内容要求 合格优优秀 1美苏苏两极对对峙格局的形 成ab2美苏苏“冷战战”对对二战战后国 际际关系发发展的影响bc(1)雅尔塔体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了以 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制,即雅尔塔体制,它勾画 出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基本轮廓。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及影响原因序幕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过程 美国苏联政治经济军事影响消极积极战时的共同敌人消失;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冲突日益 加剧(根本原因);苏联成为唯一能够与英国相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及影响原因战时的共同敌人消失;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 家利益上的矛盾冲突日益加剧(根本原因);苏联 成为唯一能够与英国相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序幕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过程 美国苏联 政治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