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论语复习之4知其不可而为之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6180985 上传时间:2018-06-23 格式:PPT 页数:18 大小:3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论语复习之4知其不可而为之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论语复习之4知其不可而为之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论语复习之4知其不可而为之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论语复习之4知其不可而为之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论语复习之4知其不可而为之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论语复习之4知其不可而为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论语复习之4知其不可而为之(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一个人不可无知其 不可而为之的精神,一 个国家不可无一小批这 样的探索者,先行者。 知其不可而为之,并不 是不可达,不可成,而 是终将达,终将成。 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 三子。”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 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评析】 陈成子杀死齐简公,这在孔子看来真是“不可忍”的事情。尽管他已经退官家 居了,但他还是郑重其事地把此事告诉了鲁哀公,当然这违背了“不在其位,不谋 其政”的戒律。他的请求遭到哀公的婉拒,所以孔子心里一定是很抱怨,但又无能 为力。 “知其不可而

2、为之”的勇武精神实际上是儒教的一个核心精神。后世的儒林 弟子也认为,“战”就是英雄,“和”与“退”不可 。 “沐浴而朝”说明孔子对这件事情的重视。 “不敢不告”说明孔子一方面仍用大夫的政 治责任要求自己,表现他对周礼的虔诚;另一方面也说明孔子对鲁国君臣实现自己的要 求原本就没有抱多大希望,孔子的举动带有“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和“知其不可而为之” 的意味。反复申说“不敢不告”,反映了孔子无可奈何的心情。练习一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 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评析】凤歌是有“楚国狂人”之称的接舆讽劝孔子的

3、一支歌。接舆认为,孔子是 “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孔子周游列国,宣传自己政治主张的做法是徒劳的, 因为“今之从政者殆而!”就是现在从政的人都是非常危险的了,你又还“累累如 丧家之犬”一样地汲汲于奔走各国干什么呢?意在讽劝孔子不要从政做官,以免 得祸。已经过去的能算了,希望他从现在起就不要再过问政治。当然,道不同,不相为谋。至于孔子是否听他们的劝喻,那又完全是另一 回事了。以后,“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两句就成了一些人的生活格言, 但涵意与原来已经完全不同了,今指过去犯的错误,将来可以补救,未来仍然 可以开创。 对于我们今天处理个人生活中的事情,总结自己人生道路上的成败 得失等等,也都是很

4、有意义的借鉴。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 :“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 :“是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 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 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评析】 这一章反映了孔子关于社会改革的主观愿望和积极的入世思想。儒家不倡导消极 避世的做法,这与道家不同。儒家认为,即使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也要独善其身, 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

5、。孔子就是这样一位身体力行者。所以,他感到自己有一种社 会责任心,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他才与自己的弟子们不知辛苦地四处呼吁, 为社会改革而努力,这是一种可贵的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 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 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评析】 过去有一个时期,人们认为这一章中老丈所说:

6、“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是 劳动人民对孔丘的批判等等。这恐怕是理解上和思想方法上的问题。其实,本 章的要点不在于此,而在于后面子路所作的总结。即认为,隐居山林是不对的 ,老丈与他的儿子的关系仍然保持,却抛弃了君臣之伦。这是儒家向来都不提 倡的。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 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评析】 “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是做人的大道理。人要有一点锲而不 舍的追求精神,许多事情都是经过艰苦努力和奋斗而得来的。孔 子“知其不可而为之”,反映出他孜孜不倦的执著精神。从这位看 门人的话中,我们也可以见出当时普通人对孔子的评论。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

7、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 !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评析】孔子离开鲁国的十三年间可构成为一幕场面迭荡起伏、情节可歌可泣的流 亡生活的戏剧。这幕剧中前后出场的人物众多、不胜枚举,先后被安排出场的诸 如 “郑人”、“有荷蒉而过门者”、“长沮”、“桀溺”、“荷蓧丈人”、“楚狂接舆”等几 个极其代表性的有趣人物。他们似疯子、乞丐,如怪人、小丑,亦像是“逸民”或 “隐者”,而且剧中的他们总是并不直接与孔子本人面对面地对话;但他们的话, 他们的鄙夷、世故、麻木、冷漠、奚落、嘲讽或讥笑的话,不时地总能通过“第 三方”最终传达到孔子的耳中,进

8、而不时地引起他的反响、共鸣,引起他的长吁 短叹、唏嘘不已。音乐与政治二者间的关系总是统一在一起的。音乐大体上可以分作三种,而 且每一种音乐又分别相应指对着一种政治生活或国计民生状态。其中,所谓“安 以乐”者,乃是“治世之音”,其所昭示和显明的乃是“政通人和”。 所谓“怨以怒” 者,乃是“乱世之音”, 其所相应昭示和明摆着的是一种乖谬、错败的政治生活状 态。所谓“哀以思”者,乃是“亡国之音”, 它所昭示和显明的是平民百姓的衣食无 着,生活困顿。当年“孔子学琴于师襄子”之时,竟“十日不进”。既如此,又岂能 仅就其“硁硁乎”、仅凭其又响又急而可断定?孔子最后一句话的意思是说,荷蒉 者的话说得够武断的

9、,果真是这样的么!这种人啊,真不知如何去说服他。由此 亦可见,这位荷蒉者的闻磬与言磬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了:看起来他似乎很懂;但 究其实,却什么都不懂。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评析】 孔子为了恢复礼制而辛苦奔波了一生。到了晚年,他看到周礼的恢复 似乎已经成为泡影,于是发出了以上的哀叹。从这几句话来看,孔子到了 晚年,他头脑中的宗教迷信思想比以前更为严重。 孔子之三子告,三子不可 接舆趋而辟之,孔子不得与之言 子路行,以之(指遇丈人事)告 鸟兽不可与之(指代鸟兽)同群 丘不与之(指代“斯人之徒”)易也 子路至,丈人则行矣1、止:不及物动词用作使动,使(子路)停止,留下。 2、食:

10、及物动词用作使动,使(之,子路)食,给(他)吃,读 s ,后作“饲”。 3、见:及物动词用作使动,使(二子)见,读xin 。(第三课324章“从者见之” 的“见”义同。) 4、洁:形容词用作使动,使(自身)清洁。 5、迷:形容词用作使动,使(其邦)混乱。练习三1 、练习三2 、【答案】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 有人,其颡(sng)似尧,其项类皋陶(goyo),其肩类子产,然自要( “腰”的本字)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通“羸羸”)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 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译文】孔子前往郑国,和弟子互相走失,孔子独

11、自站在外城的东门。有 个郑人对子贡说:“东门有个人,他的额头像唐尧,他的脖子像皋陶,他 的肩像子产,然而从腰以下比夏禹差三寸,瘦瘠疲惫的样子好似丧家之犬 。”子贡把实话告诉孔子。孔子欣然笑着说:“他说的形状,那倒未必。但 说我像丧家之犬,是啊!是啊!”【原文】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 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 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练习四孔子对隐士的态度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 ?”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

12、”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孔丘之徒与?”对 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 ,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 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孔子非常赞成他们,孔子不是骂他们,因为上面有句“夫子怃然曰”,孔 子心里很难过,很落寞,所以告诉子路:“鸟兽不可与同群。”鸟是飞是, 兽是走的,而且鸟是海阔天空由他飞,兽类之中,绝大多数野兽都在山林 里,不在人类的社会中,飞的与走的不能摆在一起,换句话说,人各有志 ,各走各的路。孔子接着说,其实我很想跟他们一样,走他们的路线,抛 开

13、天下国家不管,但我还是忧世的,担忧这个国家,担忧这个时代,担忧 这个社会。一个知识分子,有学问有能力,不肯出仕贡献给国家社会不合于义。长幼秩 序人伦不可废,家庭父母子女的秩序不可乱,更何况国家社会的政治体制?假 使废了,社会就没有秩序,不成社会了。这些隐士,欲洁身自好,自己有自己 的观点。社会中有许多人也是这种个性,这种人是守成的第一流人才,可是教 他去开创,那就糟了。好的名声固然好,有时候为了成功一件事业,往往要担 负很多坏名声,其实很冤枉。但是能够挑得起来,就很难了。这种做法,比洁 身自好更难,所以我们常常感到任劳任怨难。看了这些隐士们,就晓得“道之不 行”了。因为社会上的知识分子,多半喜

14、欢走隐士的路线,觉得救不了时代,就 做隐士,向后退,不敢跳下这个浑水去。孔子说:我和他们不同,需要用我的时候,把责任交给我,我照做,挑起 担子,不要我挑担子的时代,我绝不勉强,所以说孔子是“圣之时者”。他这个 圣人与别的圣人不同的地方,就是他自己所说的“无可,无不可。”没有规定哪 一样可去做,没有绝对否定哪一样事情不可做。“无可,无不可。”有时候被人 错误解释是滑头的事,好像这样也可以,那样也可以,其实不是这意思,而是 说不固执自己的成见。孔子想当官,并且还追求富贵。他周游列国十几年,的确是想弄个官当当 ,而且他还培养、鼓励他的学生当官。还说过“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 亦为之。如不可求,从

15、吾所好。”意思是说,富有如果可以求得,下贱的工作 我也愿干。如果求不到,我还是去干我爱干的事吧。这些成了不喜欢孔子的人 攻击其人格的口实。想当官就是人格低下吗?希望富有就是品格不高吗?显然 不能一概而论。 对于孔子所说的求富贵,相信只要看看论语中孔子的相关谈话:“富 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就可以得出正确结论。分析一下孔子想当官而又周游列国十几年都没当到官的原因,可以从中看 到孔子的人格。其实,孔子很早就能号准统治者的心脉.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事 ,孔子回答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齐景公对孔子的回答很满意。

16、那年, 孔子才三十六岁,他很轻易地就能悟出君主们最关心的是确立和巩固统治秩序 ,最担心的是地位受到威胁。以后他只要在这方面多下工夫深入钻研,不论到 哪国游说,何愁弄不到个一官半职。但后来的情况却与这种逻辑结论大相径庭。孔子从五十五岁到六十 八岁十几年间周游列国,经常搞得是灰头土脸,其间几次差点送命,几 次被隐者讥刺,被一个看门人称为“知其不可而为之者”,被人嘲笑为“累 累若丧家之犬”。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是孔子悟性不够吗?非也! 孔子的学生子路有一段非常悲壮的陈述,他说:“德行好的人谋求做官, 是一种义举,(如果好人都不做官,留给坏人去做,社会岂不完蛋了。 )我们的主张不能推行,是早就知道了的!”可见,孔子不是一个为求富 贵而想当官的投机家,而是一个有着坚定信念要推行自己的思想主张的 政治家。作为一个政治家的孔子,他既是现实主义者,更是理想主义者。作为现实主义者的孔子,他知道社会动荡的危险性,稳固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因此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孝道”的主张。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孔子,是把统治者作为最需要进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