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与战后的法国哲学的论文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6176994 上传时间:2018-06-23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德格尔与战后的法国哲学的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海德格尔与战后的法国哲学的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海德格尔与战后的法国哲学的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海德格尔与战后的法国哲学的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海德格尔与战后的法国哲学的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海德格尔与战后的法国哲学的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德格尔与战后的法国哲学的论文(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海德格尔与战后的法国哲学的论文 一 1 海德格尔在法国的影响开始于三十年代初。它同当时的一种思 潮有关。二十年代末,尚瓦尔(jeanarcel)就已把这一思潮 称之为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us”)。一九二九年祈克果 (kierkegaard)著作的新译本在法国出版,尚瓦尔据之为存 在下了如下之定义:存在意味着:选择、充满激情地存有、变 化生成(偶然性就意味着:已有之物无法变为没有。人无法确定地拥 有更高的确定目标了。如果他非相信这一目标不可,他就必须跳过 一个祈克果式的无底深渊。 从一开始,偶然存在(kontigenteexistenz) 的观念便蕴涵了一种在极端意义下理解

2、的自由观念。从基督教所理 解的存在出发,自由就意味着一种置身于人类之内的可能性-选择 背离上帝和绝对,把自身割离于上帝及绝对之可能性。而由非基督 教对存在的理解,自由就意味着,被驱入虚空(leere)之中。 在法国 存在主义文化气氛中,神秘主义存有论(seins-mystik)、圣恩决定论 (gnaden-dezisionismus)、荒谬论(absurdismus)、虚无主义(nihilismus) 等皆汇集在反笛卡尔主义的帜旗下。在这个文化气氛的形成中,发 生着不可小觑的影响的还有现象学。早在二十年代,法国人就发现 了胡塞尔(husserl)和舍勒(scheler)。 存在主义怀疑,在人类

3、生活和文 化中存在着任何先验地保障了的、有意义的和谐。现象学恰恰为此 提供了一种可为补充的方法,可用以发展出一种方法,用它关注对 世界中繁杂各异的事物,这是一种令人兴奋方法。现象学在法国被 视为一种技艺,藉之可在对事物的关注中引伸出某种乐趣,以为对 意义整体破碎之补偿。现象学容许人们在一个荒谬的世界中找到认 知的幸福。加谬(camus)把这种对现象学的狂热和在荒谬世界中所 承受之间的关系,表达为西西弗神(sisyphos)的神话3:胡塞 尔思想最吸引他的是,现象学放弃了以同一性的原则作说明,而描 述在其无规则的杂多性中之世界。思维就是学习重新观察和重新 注意;也就是驾驭我们的意识,如普鲁斯特(

4、proust)4 的方式一般, 让每个观念和每个变化到它喜欢的地方去。5 曾在德国留学,并 在那里接触到现象学的拉蒙阿隆(raymondaron)在三十年 代向他的朋友萨特(sartre)描述了他对现象学经验。萨特当时像 触了电一样,萨特问,居然有一种哲学,能让我们对杯子、我用以 搅动杯中物之调匙,凳子,正在等我点菜的跑堂进行哲学思考?就 是关于现象学的道听途说,使萨特于一九三三年冬天来到柏林,以 便在那里研究胡塞尔。到后来他谈到现象学时说:几百年以来, 在哲学中未见到过这样现实主义的思潮,现象学家把人重新浸泡到 世界之中。它为人的恐惧和痛苦,及人的抗争重新赋予了重要的地 位。6 就是在存在主

5、义和现象学的大气候下,海德格尔哲学于三十年代初在法国开始发生影响。 一九三一年海德格尔的演讲根据 的本质(“vometaphysik?”)在法国哲学杂志上发表。这是这些文章的 第一次翻译。接下来出版了选集,其中选入了存有与时间 (seinundzeit)中关于忧虑操心和死亡的两章,康德书中的一章, 以及荷尔德林和诗的本质(“hoelderlinunddasiroanerkennung)。获 取承认是从操心忧虑中发源的,这是历史现实,它是一场人类为了 一些偶尔甚为可笑的赌注,而进行的直至流血的斗争:人拿自己的 生命下注,所求的无非是重划一条强界,为了去捍卫一面什么旗帜, 为了对侮辱争得合适的道歉

6、,如此等等。黑格尔根本无须被倒转过 来,黑格尔本来就是用脚站着,而且穿越着历史的泥洼。在理性的 核心中潜藏着偶然性。不同的偶然性经常流血地相互碰击。这就是 历史。 联系到黑格尔和海德格尔,考叶维问道:这整个存有的意义 到底是什么?他给出了海德格尔式的回答:它的意义就是时间。事 物亦有其衰旧,也有其时,唯时间之为实在,其形式却与一般东西 不同。只有人才能体会到,某物如何现刻为是,不久之后却成为不 是;而某本为未是之物,现刻又如何进入其所是。人恰恰是存有中 的一个开放之所,一个表演的场地。在这里,存有转化为虚无,虚 无转化为存有。 考叶维的讲课中关于死亡与虚无的部分是最激动人 心的。考叶维说,现实

7、性的整体包涵了人类的实在性或即言说的 实在性。这意谓:没有人类,存有就会成为哑巴;存有或许还 在那里,但已不是真实的了。这个开放现实的言谈的前提是: 一方面人是隶属于存有坚实的脉络关联之内,但同时却又是与之割 离,从它撕裂出来。正因如此,他才有可能迷误。考叶维按黑格尔 的思路立论说,人是一个迷误,他执着在限有(dasein)之内, 却绵延在现实之中10。但他同时又按海德格尔的思路来诠释此言: 吾人亦可说,反复迷误中之人,就是那身处于存有中,在无化 之虚无。人的实在性之基础和源泉即虚无,它把展示、 彰显自身为否定性的或创造性的、自由的及对自己有知之作行。 11 在讲课的最后,他又引用黑格尔的话:

8、人就是这个黑夜,这 个空洞的虚无,一切都保持着它的简单性,由无限多的表象组成的 财富。这就是那黑夜,那自然的内在性,这就是那在这里存在 着的纯粹的自己。如果你去注视人们的眼睛的话,你就瞥见这 黑夜,进入这黑夜的里面,黑夜将成为可怕的东西。一个人的对面悬 挂着世界的黑夜。12 这段话表达的恰恰是从存有与时间到 存有与虚无的过渡。 萨特并没有听过考叶维的课,但他想办法 弄到了一份记录。一九三三年到一九三四年冬天,他在柏林研究了 胡塞尔和海德格尔。他完全陷入研究工作,以至于根本没有注意到 国家社会主义独裁政权之类的事。 现象学之所以对萨特有如此大的吸引力,首先是因为它关注坚实的、充满诱惑的、又使人惧

9、怖的当 下事物;它把人引到在其自身的存有(an-sich-sein)的不解之谜之 前。其次,与上面一点相对,它又使得人对意识的内在财富十分敏 感。它使对其自身的(fuer-sich)整个世界再次展现出来。第三, 尽管不十分清楚,但它好像是向人许允,可以以某种方式解决这个 在其目身(an-sich)之存有和对其自身(fuer-sich)之存有 的双重存有论的内在对立。 萨特在三十年代末写的小说恶心, 用现象学的态度描述了对偶然经验中自在的自然之物的压抑, 它们成为无意的现实在场。也就是说,我正在公园里。板栗树根 直钻地下,正好是我坐的长凳的底下。我当时根本记不得那是树根, 这些词连同那些东西的意

10、义,它们的用处,人们在它们的表面所作 的的那些荒唐的标记均已无影无踪。我坐在那里,略微弓着腰,耷 拉着脑袋,面对着那黑了叭唧,疙里疙瘩、弯弯曲曲、粗糙不堪的 一堆东西。它使我恐惧。然后我恍然大悟13。恍然大悟的是:叙 述者 roquentin 观看这些东西,不带任何关联,不带任何意识赋给它 们的意义。这些东西赤裸裸地站在那里。恰恰是过于直截了当地向 他敞开了自己,因而显得那么一幅没羞没臊的样子。它们使他成为 了它们的存在供词。这里存在(existenz)的意思是,纯粹的手 头现成存有性和偶然性。这里本质性的就是那偶然性没有任 何必然的存有可以解释存在:偶然性不是可以驱除的错觉,它并非 假象。它

11、就是绝对,因此也是完全的无根基性。一切都是无根基的。 这个公园,这座城市,以及我自己,都是无根基的。当人们意识到 这一点时,他马上就会感到翻肠倒胃14。在公园里的经验面对着 存有,此一存有却劈断了整个理性言谈方式。这个场景是文学上的 一个安排,它在直观中引证了考叶维的话没有了人类,存有就成 为了哑巴。它或许还在那里,但却不是真实的了。叙述者经验到 自己是云云众物中之一物,降到了如植物般的自在存有。我成了 板栗树的根。他用他的整个肉体感受到了那个存有,某一沉重的、 难以穿透之物。它把叙述者在惊恐不安中推回意识世界中,回到 对其自己存有之世界中,让他在那里经验到一种对存有的特殊 的匮乏。萨特在存有

12、与虚无中用考叶维和海德格尔的语言说, 人是一种存有。通过他,虚无进入到世界之中15。 萨特把他一 九四三年发表的哲学著作存有与虚无,看作是由海德格尔开始 的基础存有论(fundamentalontologie)的承续发展。海德格尔称之为 人生此在(dasein)者,在萨特那里用黑格尔考叶维的术语被称 之对其自己的存有。人是从来不肯安静地、不置一问地静存于 存有中。他必篢在棘手的困境中建立、筹划、选取自己同存有的关 系。人是实在的,但他必须不断地实现自己。他已来到世界上,但又必须不停地重新将自己带到世界上来。萨特说,意识作为有知的 存有(beuseinhumanismus”)中说:存有先于本质。

13、而海德格尔的 存有与时间中,existenz 指的恰恰不是这种纯粹的手头现成性、 faktizitaet(实在性),而是指一种积极的、及物性的意义上的 existieren,一种对自身的关系。人并不是简单的活着,他必须指引 他的生活。萨特亦有针对海德格尔称之为 existieren 的那种对自身的 关系,但这种关系在他那里有另外一个名称:对其自身。萨特 像海德格尔一样,努力克服关于人的问题上的手头现成性形而上学。 只不过他使用的术语与海德格尔不同。萨特像海德格尔一样,也强 调关于人的讨论方式一直面临着自身物化的危险。人恰恰不是关在 封闭的存有之球内部的东西。他是一种向外绽出的存有 (eksta

14、tischesilebrehier 的信一直没有回音他承认除了几篇论萨特 短文之外,他并不熟悉萨特的东西。toannmoerchen 对马堡时期的记 述,海德格尔也曾考虑过对滑雪进行哲学思考,但他究起码在 公开表的著作中未敢作一尝试。 海德格尔对与萨特会面很感兴 趣。当然他也期望这一行动对正在同时进行的清查委员会 (bereinigungsausschuss,编者按:这指是时法国军事管制当局成立之 机构,负责清查德国学人战时的政治活动)对他的审讯发生有利于他 的樍极影响,能减轻对他的处罚。 也就是说,totode)的看法,把死 亡的荒唐,它的荒谬,它的绝对偶然性掩盖了。萨特认为,死亡的 作用只

15、能是拿去了生活的所有意义19。)而且他们之间的分歧, 并没有干扰海德格尔希望与萨特会面的愿望。他在给萨特的信中说: 希望能和您一起把思维重新带到一种位置,可以把自身作为一种 基本的历史时间经验,使今天的人们重新回到他同存有的原初的关 系之中去。海德格尔十分欢迎在巴登巴登(baden-baden)和他会 面,并对萨特不能赴约深表遗憾。也许他应更深入、更恳切地谈及 实事。如果您能在这个冬天我这里一次,那么多好啊。我们可以 在我的小小的滑雪屋里一起进行哲学思考,还可以从那里出发,在 黑森林中作滑雪旅行。在信的结尾,海德格尔提出了于激昂的要 求,其中描绘了黑森林中从事存有思考的宙斯之子(dioskur

16、en,狄 奥斯库伦)一个抓住了虚无之事,另一抓住了存有之事。现在应 该以最严肃的态度去把握那世界的瞬间,把它领进语辞之中,超越 一切党派、一切时髦的思潮和学派,最终使那关键性的经验觉醒起 来:在本质性虚无中,如何无根无底地隐藏着存有自身的富藏。 海德格尔对萨特如此严肃地认可,甚至已经是对萨特的敬佩。因而 寄希望于与他的共同合作。一九四五年十月五日的一段笔记证明了 这一点。这段笔记作为海德格尔康德书的附录发表了。这段迄 今为止被人们忽视的笔记说:对萨特的影响有决定性意义,从那时起,存有与时间才被理解。20 但萨特造访滑雪屋这一幕并 未能上演。这两个人直到一九五二年才在弗莱堡见面。这时海德格 尔已经公开,即在论人道主义书简(briefueberdenhumanismus)中,批判了萨特的存在主义。 二 21 当我们思维时,我们到底在干甚么 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