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的演变与对审美文学的作用_文艺美学论文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6175391 上传时间:2018-06-2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心理的演变与对审美文学的作用_文艺美学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社会心理的演变与对审美文学的作用_文艺美学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社会心理的演变与对审美文学的作用_文艺美学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社会心理的演变与对审美文学的作用_文艺美学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心理的演变与对审美文学的作用_文艺美学论文(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社会心理的演变与对审美文学的作用_文艺美学论文 文艺美学论文文学艺术的发展轨迹印证了这一理论,可以说,一个时期的社会心理决定着该时期的文学基 本面貌。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心理作为一种驱动力,会形成新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这必然 会召唤新的文艺思潮的诞生,从而又推动新的审美规范的确立,催生出新的文艺作品。例如, 文艺复兴以后,当时社会心理中对人的发现和认识,以及对人性的张扬,让当时的文艺作品充 满了人性、真实性,与宗教艺术相比,充满了世俗化色彩,使新的审美趣味得以产生,也让新的 文艺思潮得以流行。而到了二战后,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空前劫难,热核战争的恐怖,东西 方冷战、贸易大战、生态环境恶化,政

2、治热情的消退,这一切都让理性中心主义受到怀疑和批 判,一切都充满了不确定性。另一方面科技取得了突飞猛进,各种新技术被广泛地应用到生产生活领域,经济也持续增长, 中产阶级的迅速壮大使娱乐消遣广受欢迎,从而引起了心理机制和行为模式的巨大变化,精神 上的幻灭感、不稳定感加强,求新求异,及时行乐成了他们的共同心理。后现代艺术就这样成 为了装饰,走向了市场,开始了艺术的大转折开始。科技的发展给艺术开辟了新的领域,消费 时代的到来使艺术成为了商品,政治的热情已经消退,及时行乐得过且过的享乐心理漫延开来,于 是娱乐化、商品化、平面化、世俗化的当代审美文化应时而生。可见,社会转型期各社会群体的心理需求促进了当

3、代审美文化的内容与形式的变化,社会心 理是推动当代审美文化产生的内在动因。当代审美文化对社会心理的反映是以隐喻的方式 来体现的。社会心理对当代审美文化的影响并不一定都能得以一一对应的方式表现出来。 这种影响也可能是间接的,委婉的,以一种转喻或隐喻的修辞手法或表现方式来体现。审美文 化有着纷繁复杂变化多端的表象,而所指的影响甚至制约却是始终存在的,多义性的背后如风 筝线一般总能追溯它的社会心理根源。隐喻总有着相似性的解读,在语言的、图像的、造型 的等各种文本中,我们总能找到社会心理与审美文化二者结合的以符号为具体表现形式的隐 喻传达。如大众对时尚的追逐与从众心理,审美文化文本中自我表白的盛行与自

4、恋心理,快餐 文化的风靡与浮躁心理,各种审美文化文本的心理安慰功能与孤独心理,戏说文本与颠覆性文 本的泛滥与游戏心理等等,都有着密切的关联。在当代审美文化的各种编码方式中,都有着特 定社会心理的所指。我们可以在各种审美文化文本中解码其中的社会心理动因,可见当代审 美文化中的种种现象不仅是其表面化的信息,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心理中的多种复杂因 素。当代审美文化是现时代社会心理的折射。当今社会正经历着一场充满生机和希望,同时也 充满纷乱和芜杂的变革,中西文化碰撞,古今思想交汇,市场经济确立,全球时代到来,科技迅猛 发展,打破了长期不变的稳定的社会状态。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的多元文化态势

5、造成了多元价值的冲突,社会心理必然会随之发生变化,从而引发审美趣味和审美风尚的变化。 这种变化主要以世俗化、大众化、感性化和消费化为特征,一方面促使大众的享乐思想、个 体取向、多元选择、符号化意识逐渐增强,另一方面,在社会出现了失衡的情况下,容易诱发 物欲横流和收入不均现象,导致精神的失落和迷茫。激烈的竞争和纷繁的变化,角色的迷惘与 心理的冲突,使许多人的心理趋于失衡边缘,产生相应的心理偏移。社会心理的变化在当代审 美文化中留下许多繁复、轮回的印迹,这种印迹彰显了失衡的社会心理导致当代审美文化产 生感性膨胀和两极发展的随动变化。具体而言,当代社会心理的转型表现在下述四个方面:从 重理性到重感性

6、;从重集体到以个人为中心;从单一唯美到求新求变;强调身份符号的代言作 用。而这些变化反映到当代审美文化中,就具有了种种与之相应的表现。从重理性到重感性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神是尊崇理性至上。孔孟儒学开创了中国传统思想史上仁义第一的道德传统,宋明理学更是把道德本体论是最基本的哲学体系,历史上各家对仁、礼、理、心、 道的形而上的孜孜以求,对“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存天理,灭人欲”等观念、精神地位 的过高抬举,导致现实人生和个体生命被忽视的客观存在。与此相应的是温柔敦厚,深沉内向 的人格和清淡平和的审美趣味,人的自然欲望处于长期被贬抑的状态。全球化经济的登场打 破了这种平衡,社会进入一个从一个平衡到

7、另一个平衡之间的过渡期,这是一个雅斯贝尔斯所 说的旧的东西已经被破除,而新的东西尚未建立的后工业社会的空无状态。传统情理之间的 关系被完全颠覆,理想失落了,崇高退场了,世俗的现实的生活方式占了上风,感官主义、享乐 主义、游戏心态是最盛行的时尚,实用主义原则横行天下。与以往社会相比,物质丰富程度达 到顶峰,精神供给却出现了严重匮乏,现代人成了失去精神家园的灵魂漂泊者,一种焦虑情绪 弥漫开来,本能地寻找可以疏缓的渠道。“消费”成为开启这个渠道的快捷方式。究其原因,是根源于商品消费过程中裹挟而来的 生活泛审美倾向。现代生活处于图像和商品的包围之中,读图时代注重的是形象和表面,对于 审美对象的娱乐性和

8、感官刺激性的要求愈见显然。费瑟斯通曾言,它们被“赋予美的预约,提 供美的佐餐。就是商品的交换价值和作为代用品的使用价值之间既统一又有差异的这种双 重性质,使得商品具备了一种审美的影像,不管它可能是什么,它肯定会为人们所梦想和追求。”这种审美活动已经失去了精神乌托邦的传统意义,而变成了经济和利润的代言人,它把一切 都转变成为可以用金钱来衡量的价值。世俗的享乐被极大地强化了,广告中不断是宣扬着各 种快乐幸福的生活方式,清贫和节约不再是生活的主调,大众审美文化不断生产出种种欲望, 刺激大众的消费,马克思曾指出如果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而消费则把需要再生产出来,这就 演示了审美心理的流变过程。广告文化

9、,明星文化,时尚文化、网络游戏,都建立在消费主义 和享乐主义的基座上。从精神升华到感官娱乐的转变,表现出肯定现世享受、身体快感、世 俗生活的倾向,它是审美大众化、世俗化、商业化从而不得不媚俗化的结果,它只作用于人的 肉体快感,失去了精神自由的含义。人的感性的解放是时代进步的标志,然而当过度沉溺于感 官快乐之时,就会造成对人文精神的巨大冲击,导致对精神追求和终极价值的削弱。如此一来,人 生就充满游戏、恍惚、戏谑感,把人引向精神堕落和意识危机。从重集体到以个人为中心中国长期以来的以家国天下为核心的意识形态让国人形成一种群体思维模式,重群体性,轻 个性,个人从来就属于集体和国家,唯独不属于自己。个体

10、意识处于消隐状态。随着现代市场 经济地位的明确,“利人利己”的经济伦理蕴含于等价交换原则中,互惠互利的思维让人们的 自我意识日益增强。同时,旧有体制的打破和西方思想的涌入,以及全球化、信息化给人们带 来的冲击,由此引起了生活方式的多样化,给个体的自我实现提供了现实机缘,生活和文化的 多元化也给人们提供了多样的选择性,让人们有机会重新塑造自我,个人可以通过努力改变自 己的命运。每个人在参与竞争的时候都面临着自我表现和自我选择,于是怎样让自己与众不 同和更富有竞争性是让人们绞尽脑汁的问题。参考现成案例,为自己规划成功之路成为最轻 松的解决方案。作为行为参照的偶像已经从保尔变为比尔,由战斗英雄变成致

11、富能手,这反映 了大众人生价值观的变化,后者这种成功型的现实榜样更能实现个人价值。人们的这种个性 至上的诉求代表了社会心理中的个性自由要求,只有当实现自我成就、体现自身价值,才能符 合社会的要求,得到大众的认可。倘若得不到满足,就容易产生逃避心态,用消极的态度来应 对现实对自我的压制,在各种消遣娱乐中释放无助感与受挫感。至于那些传统意义上的真理、 理想、理性和永恒等“权威”概念都已经没落,人们把对这些问题的关注都转向了自我。在 自我意识极度膨胀的时代背景下,自恋与对个性的追逐正是对外界逃避和厌恶的表现形式之 一。人们对自我的关注越来越多。瞬息万变的外部世界和浩如烟海的信息资讯迷惑了已然没有多少

12、信仰的人们,人们把对国家民族集体的关怀转为对自身感觉的满足,自我从来没有获得过 如此重要的地位。然而,过度的自我表现所形成的审美时尚再次将个性诉求转变成共性关怀, 隐含着求异和从众心理的二律背反。时尚的流行正是由一小部分具有强烈自我意识的人,自 我表现自我张扬的结果,当它一旦被大众群起而仿效之的时候,又会有新的时尚被那些想将自 我从芸芸众生中标举出来的人来创立。不仅是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个人化,这股风也吹到 了文学界,时代的变迁让“诗人变成个体性写作的基本单位,甚至是不再热衷于打出宣言或张 扬旗号,也不再注意什么主义,而是关注自己当下生存状态或本能写作状态。于是, 开始强化个人写作和自己对重组

13、中的自我形象的感受。同时还有一部分诗人开始进入非主 流的、反审美的、对大写的人的精神逃逸性写作。 ”这就是话语体系的标新立异,于是 大力渲染性、欲望、变态的作品大行其道,私人叙事和关照人性的作品增多了,当个性化始终 无法明确实现的前提下,人们只得继续生活在焦躁的、欲望永难满足的状态之中。从单一纯粹到求新求变追求新奇、趋新求异、标新立异是人类社会的普遍心态,但是在以往许多社会历史时期这 种想法受到社会环境的约束或禁止。传统中国的社会结构是封闭的农业社会,它要求的是稳 定和秩序,儒家的仁和礼都是为了维护整个社会的一致性。长期以来,这种经济结构和生存状 态强化了我们的民族心态,形成了中华民族以和谐稳

14、固“少私寡欲” 、清静克制为核心的人 生态度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统治者一方面宣扬他们统治人民的合理性,说他们是“顺天承命” 、 “听天由命”来治理国家,这种历史积淀下的文化心理反映在审美上就是以恬淡中和温柔敦 厚为美。然而从心理学上看,长期的刺激会导致对其分辨率下降,美感和快感都具有不确定性。 大脑皮层长期受某种单一刺激,必然会阻隔神经的兴奋度,这时只有用新的更强烈的信号才能 重新激起神经兴奋。反之就会形成审美疲劳,所谓熟视无睹便是此意。当前社会的转型成为 这种兴奋剂的药引。社会蜕变过程的快速性无情地将人们抛入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速运转 的全球化时代,快节奏、多信息、高速度、强竞争是这个时代的唯一标志。文学也从“伤痕 文学” 、 “反思文学” 、 “改革文学” 、 “寻根文学” 、 “先锋文学”再到私人写作,身体写作,新新 人类写作、网络写作。文化的多样化使得各种时尚潮流异彩纷呈,出现多元共存的局面。讲个性,讲从众,讲狂野,讲 内敛,讲前卫,讲传统,种种审美观念并行不悖。千百年缓慢沉寂的局面被唤醒了,自得其乐的 田园牧歌被狂热震撼的摇滚打断了。人们不得不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不再坚持心静如水,面 对变化莫测的世界,人们在匆忙这中急急追赶。这是一个浮躁 1/2 12 下一页尾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