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课件2(人教版必修一)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6156247 上传时间:2018-06-23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1,00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课件2(人教版必修一)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历史: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课件2(人教版必修一)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历史: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课件2(人教版必修一)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历史: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课件2(人教版必修一)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历史: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课件2(人教版必修一)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史: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课件2(人教版必修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课件2(人教版必修一)(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课标要求:1、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2、了解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3、理解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三大制度新中国成立后,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任务是一是恢复和发展经济一是巩固新政权,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概括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主要包括哪些内容?1、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政党制度)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中共领导的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自治制度2、形成1949年政协会议的召开(北平)1、背景:(1)召开中共领导的多党

2、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2)内容: 通过共同纲领(临时宪法)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决定了首都、国歌、国旗、纪年法为什么“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 法的性质?3、性质: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 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但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 。 4、主要职能: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前:暂时代行全国人大 职能; 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后:政治协商、民主监 督、参政议政 5、意义:初步建立了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6、发展完善:1956年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八字方针,发展到新阶段1982年提出与民主党派十六字方针,使这一制度进一步完善材料一:

3、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 党好。共产党可以监督民主党派,民主党派也可以监督共产党 。为什么要让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呢?这是因为一个党同一个人一 样,耳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材料二:西方的民主就是三权分立,多党竞选,等等。我们并不 反对西方国家这样搞,但是我们中国大陆不搞多党竞选,不搞三 权分立、两院制。 邓小平阅读材料后回答:西方的政治制度体现了什么原则?我国的政 党制度又有什么特点?西方的政治制度体现了政党竞争、三权分立的基本原则我国实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2、

4、确立: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1954 年9月,、北京) (1)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宪法) (内容、原则、性质). (2) 建立了新一届国家机构. (毛泽东主席、朱德副 主席、刘少奇人大委员长、周恩来总理)1、条件: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1、确立: 2、意义:(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基本形成了人民 代表大会制度。(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政体) ,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你能从下列中央国家机构组织系统图示中说出全国人民 代表大会地位和职能吗?(3) 地位:职能:各部委 最高人民 检察院中央军事 委员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全

5、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 最高人民 法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 大常委会是其常设机构;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和决定中央各领导成员, 并对其监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 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 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 民代表大会。第二十二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 唯一机关。问:(1)1954年宪法是在哪次会议上制定的?(2)体现了什么原则? (3)该宪法确定的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 (4)这部宪法的性质是什么? 中华华民国 临时约临时约

6、 法中华华人民共 和国宪宪法性质质享受民主广泛 程度比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探究:为什么我国不采用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我国人民代表 大会制与西方的三权分立制有何本质区别?从历史上看:西方民主共和制在中国行不通(辛亥革命的教训)从国家性质看:人民民主专政决定了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从代表阶级利益看: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经济基础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与公有制经济基础相适应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历史抉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本质区别:人民代表大会制资产阶级代议制 经济基础不同行政权力主体不同活动原则不同社会主义公有制资本主义私有制 全国人民资产阶级

7、民主集中制分权与制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见教材P97页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少数民族的地理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 各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 衡;文化习俗以及宗教信仰等各不相同为保证祖国统一,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 民族原则1949年共同纲领确立(见教材P9页) 1954年宪法使之成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1984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五个省级自治区的建立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 族平等,也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含义:原因:客观:主观:制度的确立与完善:表现:意义: 中国历史上民族发展在

8、地区上是互相交叉的汉族曾经长 时期统治中原,向兄弟民族地区扩张;可是,也有不少的兄弟民族 进入过内地,统治过中原。这样就形成各民族杂居的现象,而一个 民族完全聚居在一个地方的比较少,甚至极少。历史的发展使中国 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对 外曾是长期受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内部是各民族在革命战争中同 甘苦结成了战斗友谊,使人们这个民族大家庭得到了解放。在中国 这个民族大家庭中,我们采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为了经过民族 合作、民族互动,求得共同的发展,共同的繁荣。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原因? 在历史上,我国各民族

9、互相杂居、互相同化、互相影响; 近代以来,我国各民族同受帝国主义压迫,在革命战争中结成深厚友谊 目的: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助,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各民族大团结56个兄弟,56朵花 五十六个星座 五十六枝花 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五十六族语言 汇成一句话 爱我中华 爱我中华 爱我中华 小结:我国民主政治体系的基本结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人民代表 大会制度中共领导下的 多党合作和政 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根本的政治制度基本的政 党制度基本的民族制度1、下列有关第一部的叙述错误的是A.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B.总结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的经验C.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D

10、.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2、1954年宪法所体现的原则是(1)人民民主 (2)民主集中 (3)社会主义 (4)民主协商A.(1)(3) B.(2)(4) C.(2)(3) D.(1)(4)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内容不包括( )A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B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C选举朱德等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D任命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4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多党合作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政治协商制度 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结束的标志 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C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

11、完成 D“文化大革命”的开始 61949年至1953年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A全体会议代表是在选举基础上产生 B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 C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通过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7、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作为统一战线的组织继续存在并发挥作 用,开始于A、1949年秋 B、1954年秋 C、1956年底 D、1978年秋8、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是为了A、发展统一战线 B、取得民主党派的拥护C、改造民主党派 D、更好地扩大民主,团结民主党派进行社会主义建设9.1949年召开的政协会议与1946年重庆政协会议的相同点不包括 A.有

12、民主党派参加 B.中共发挥积极作用C.体现民主协商的精神 D.协议得到实行D10.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体现了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改变了“共同纲领”关于国家性质的定义A. B. C. D. 11.新中国成立时,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是( ) A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B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CD12.我国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为根本政治制度是在 ( )A.1949年 B.1953年 C.1954年 D.1956年 13.新中国实行的既能体现民族平等,又能保证祖国统 一和民族团结的政治制

13、度是( )A.民主改革 B.土地改革C.民族区域自治 D.改革开放 14.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标志是(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B.一届人大的召开C.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 D.“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CCD15.下列关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B.其内容是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建立自治区和自治 机关,行使自治权C.体现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 原则D.最早规定该制度的法律文件是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 国宪法D材料一: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14、,按照民族聚 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的大小,分别建立各族民族自治机关。各民族 杂居的地方及民族自治区内,各民族在当地政权机关中均应有相当 名额的代表。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材料二::中国历史上民族发展在地区上是互相交叉的汉族曾经 长时期统治中原,向兄弟民族地区扩张;可是,也有不少的兄弟民 族进入过内地,统治过中原。这样就形成各民族杂居的现象,而一 个民族完全聚居在一个地方的比较少,甚至极少。历史的发展使中 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我们整个中华民族 对外曾是长期受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内部是各民族在革命战争中 同甘苦结成了战斗友谊,使人们这个民族大家庭得到了解放。在中 国这个

15、民族大家庭中,我们采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为了经过民 族合作、民族互动,求得共同的发展,共同的繁荣。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 1 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何时确立 起来的,概括其主要内容。 2 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 依据是什么,目的是什么。l时间:1949年在第一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上确定的。 主要内容: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建立由各民 族代表组成的自治机关。 2依据:在历史上,我国各民族互相杂居、互相 同化、互相影响;近代以来,我国各民族同受帝国 主义压迫,在革命战争中结成深厚友谊。 目的: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助,实现各民族的 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旧政协: 指抗战胜利后不久召开的全国政治协商会议。 召开时间?地点? 通过了什么决议?实施了没 有?1946.1 ;重庆;会议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决议 ;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和政 协协议,发动了全面内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由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在新中国成立前夕,由中国共 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各人民团体、各界 人士共同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