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浅谈榆林市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

上传人:cjc****537 文档编号:46144766 上传时间:2018-06-2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文浅谈榆林市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论文浅谈榆林市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论文浅谈榆林市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论文浅谈榆林市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论文浅谈榆林市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文浅谈榆林市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文浅谈榆林市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榆林地区经济的发展及其产业结构浅谈榆林地区经济的发展及其产业结构地理科学创新实验班 贾茗芮 (学号:41009255)摘要摘要:榆林位于陕西省最北端,地处我国东西结合地带,以其丰富的能源矿产资源,被誉为中国的“科威特” 。榆林作为我国西煤东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的重要源头。近年来,榆林地区正是依靠自身得天独厚的资源,使得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与此同时,其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产业布局呈现出病态的分布。改变这种局面迫在眉睫。关键字关键字:榆林地区 、经济发展、产业布局、资源榆林位于陕西省最北端,地处我国东西结合地带,滔滔黄河纵贯南北,巍巍长城横亘东西,总面积 43

2、578 平方公里,是正在建没的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和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区,也是西部大开发的热点地区。榆林以其丰富的能源矿产资源,被誉为中国的“科威特” 。全市已发现 8 大类 48 种矿产,尤其是以煤炭、天然气、石油、岩盐等能源矿产富集一地,组合配置好,为国内外罕见。煤炭预测储量 2714亿吨,探明 1406 亿吨,储量大,煤质好,易开采,正在开发的神府煤田是世界八大煤田之一。天然气预测储量 5 万亿立方米,探明储量 7474 亿立方米。是迄今我国陆上探明的最大整装气田。石油预测储量 6 亿吨,探明储量 3 亿吨。岩盐预测储量 6 万亿吨,约占全国岩盐总量的 26%,探明储量 8854 亿吨。此外

3、,高岭土、铝土矿、石灰岩、石英砂等矿产资源也具有重要开采价值。1982 年 12 月 8 日,新华社一条陕北有煤海、质优易开采的消息通过各种媒体传向世界,我国煤田地质工作者在毛乌素沙漠深处发现了一个世界级大煤田。大煤田的发现,为建设榆林能源化工基地奠定了基础。开发大陕北的序幕由此徐徐拉开 1998 年,国家计委批准榆林建设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榆林已成为我国西煤东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的重要源头。煤炭 天然气石油 岩盐 在过去的 10 多年来,能源经济增加值连续占榆林国民经济生产总值 60%以上,“能源经济,能源推动;能源立市,能源兴市”已经成为榆林发展的主题。同时,榆林市“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

4、。通过查阅近年来的榆林市政府工作报告可以得知,榆林经济呈现出一产弱、二产强、第三产业成为“短腿”态势,并且逐年加剧。“十五”末,榆林市的三大产业结构比例为 96229。当时,榆林市计划到“十一五”末(2010 年),三大产业结构调整为105535。但实际上,2010 年榆林市的一二三产业的比例是56926。榆林市经济结构“呈现出明显的一产小、二产大、三产弱特征。产业结构比较单一,工业内部结构轻重比例悬殊。能源经济一枝独秀,装备制造、精细化工等能源化工下游和配套产业发展不足,非能源化工产业被边缘化,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三高一低粗放型经济典型特征明显,仍未摆脱资源依赖型发展模式。榆林市

5、2011 年上半年经济运行分析显示,2011 年上半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1009.58 亿元,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同比增长 16.2%,分别超过全国和全省 6.6 和 2.4 个百分点,增速继续位居十地市之首。但三大产业结构比为 1.3771.7526.88,三大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是 1.03%、79.58%和 19.39%,第二产业的比重持续上升,并且仍然是榆林市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并且第二产业中有以工业为主。自然资源分为可再生资源、可更新资源、不可再生资源三大类。对于可再生资源,如太阳能、水力、潮汐、地热、风等。我们可以最大限度的使用;对于可更新自然资源,如动物资源、植物资源等,

6、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对于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我们则必须节约综合利用。然,任何一种资源都是有限的。有限性是自然资源的最基本的属性。并且,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资源与资源、资源与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开发利用其中的一种或者数种资源,可能引起其他资源或条件的变化。一味的注重工业的发展,开发了大片的土地,榆林地区沙漠化、水土流失愈来愈严重,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的影响。加快调整第一、二、三产业布局,合理调整第一、二、三产业的比例分配成为榆林市急需解决的问题。第一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保障,只有其发展了,只有其在经济中所占的比例提高了,榆林市的经济才能健康发展。第二产业现作为榆林市的主导产业,经济水平已经得

7、到了很大的提高,若要想要长足发展,则必须加快新兴产业的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消耗,并获得更好的投入产出效果。同时,合理的从现有的主导产业中筛选出未来的支柱产业。科学的选择对经济发展其关键作用的主导产业是产业结构合化的重点所在。农业区域开发,是指在农业区划与农业区域规划的基础上,以特定的地域单元为范围,以农业自然资源为开发对象,以一定时段内的劳力、资金、技术和物质投入为主要的开发条件,以提高农业新增生产能力和农产品产量,发挥地域优势,发展商品经济,富裕农村为目的的区域经济活动,促进第一产业的发展。在进行农业农业区域开发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1、统筹兼顾,协调矛盾。统筹兼顾,协调矛盾。开发利用

8、农业自然资源必须要从全局出发,统筹兼顾,协调各部门、各种资源利用之间可能出现的矛盾,协调长远利益于眼前利益的矛盾,做到远期和近期相结合。2、因地制宜,分类开发。因地制宜,分类开发。根据当地的开发条件,因地因时制宜,防止盲目性,发挥优势,避开劣势,取得农业资源开发利用的最佳效果。3、适度开发,持续利用。适度开发,持续利用。在开发的过程中,防止掠夺性、破坏性经营,把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整治、保护紧密结合起来,以保证农业自然资源的持久供给和持久利用。4、量力而行,逐步开发。量力而行,逐步开发。根据当地不同的开发条件制定不同的开发速度与规模,循序渐进,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易到难,由点到面,有计划的分批

9、分项目完成。5、有偿开发,节约资源。有偿开发,节约资源。6、全面讲求综合效益。全面讲求综合效益。综合效益是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在开发的过程中,只有三者关系协调,全面权衡利弊得失,才能在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时,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相对平衡,使农业区域开发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7、既要开发,又要保护。既要开发,又要保护。在农业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做好整治与保护是非常重要的。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显著特征之一。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提高其在经济总值中所占的比例显得尤为重要。就榆林市而言,我个人认为,其第三产业存在着以下几点不足

10、:1、内部结构不合理。传统行业占主导地位的局面仍没有改变。在第三产业中,占最大比重的是第一层次,即传统的流通、贸易、餐饮等行业,占了 60%以上。而一些新兴行业的发展依旧很缓慢,如物流、邮电通信、技术服务等物质消耗低、吸收就业多、新增价值高的行业创造的价值仍占很小一部分,同全省水平也有一定差距(如下图:) 2、.总体发展不充分。其第三产业呈现总量偏小、比重偏低、速度偏慢的态势。2007 年全市完成第三产业增加值位居全省第五位,而经济总量已位居全省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经济总量的18.5%,与周边地市的鄂尔多斯、银川、吴忠和吕梁市相比,分别低出 22.2、26.7、11.2 和 18.0 个

11、百分点,而经济总量除低于鄂尔多斯市外,均大于其他地市。从这两组数据的对比中,不难看出榆林市经济总量的发展趋势和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发展趋势出现了明显的反差。且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总量和速度也明显低于第二产业,2007年分别是第二产业的 24.8%和 55.9%,并与第二产业的这种差距不断拉大。第三产业增加值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也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从 2000 年的 42.3%到 2007 年的 18.5%,下降 23.8 个百分点。3.从业人员素质整体偏低。榆林经济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引擎就是人才建设,尤其是科技人才的建设。2007 年,全市共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数的 51.8%,其中第三

12、产业拥有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占该行业全社会从业人员数的比重不到 20%,科技人才的缺乏成为制约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4.居民收入水平普遍较低。从众多经济规律中看出,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将带动第三产业比重的逐步提高,由于居民收入水平整体偏低,增长缓慢,制约了消费升级的步伐,影响了第三产业的发展。2007 年,榆林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8851 元,是全省水平的 82.2%,是全国水平的 64.2%;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 67.9%,比全省低 10.4 个百分点。若要加快对第三产业的发展,我认为,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加大对发展第三产业的认识。当前榆林正处于工业化快

13、速发展的阶段,这不仅是大力推进工业化的时期,同样也是第三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加大对发展第三产业的认识,把第三产业的发展摆到调整经济结构、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更好的建设国家能源化工基地的战略高度,策划第三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使第三产业从经济总量、结构及质量上有新的突破和提升。2.优化产业内部结构。根据榆林市第三产业发展中存在的总量偏小、内部结构不合理的问题,结合实际情况,在推进第三产业发展时,应选择最具潜力、市场大、最可能加快发展的行业进行重点发展、优先扶持,积极打造一批发展空间大、产业依托强、具有一定辐射功能的龙头企业来带动第三产业的快速前行,特别是大型的现代服务行业。3.注重人才资源建设。

14、从业人员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整个产业的发展质量,因此人才建设就成为我市经济跨越发展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领域。一方面要加强对劳动力市场的建设,进一步规范发展各类就业培训、职业介绍等中介机构,同时鼓励有资质的社会教育机构通过公开公正的竞争渠道获取培训任务。另一方面加强从业人员的技能培训,尤其是急需要发展的行业专业技能人员的培训,重点培养有专业知识和职业素质较高的人才,为第三产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4.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程度将成为一个地区经济繁荣、市场开放与否的衡量标准之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重点就在第三产业上,完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社会服务体系成为当务之急,要从政策上扶持、技术上指导,不断提高非公有制经济企业的竞争力,壮大非公有制经济在全市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加快第一、二、三产业的发展,调整第一、二、三产业的比例结构,增加第一、三产业比例,减小第二产业的比例。发展多样化的产业,并在主导产业中正确的筛选出未来的支柱产业,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榆林这个被称为“科威特”的城市才可能得到长足的发展!参考书目:经济地理学导论经济地理学理论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地理学基本理论问题研究参考网址:htt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贸易/财会 > 经济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