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辅导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46131746 上传时间:2018-06-22 格式:PPT 页数:178 大小:1.0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心理学》辅导_第1页
第1页 / 共178页
《教育心理学》辅导_第2页
第2页 / 共178页
《教育心理学》辅导_第3页
第3页 / 共178页
《教育心理学》辅导_第4页
第4页 / 共178页
《教育心理学》辅导_第5页
第5页 / 共17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心理学》辅导》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心理学》辅导(17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教师岗前培训教育心理学辅导北京教育学院朝阳分院 刘岩 教育心理学邮箱:密码:2012823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第二节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第三节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 心理规律的科学。教育心理学旨在探讨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以及根 据这些规律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从而促进学生学习。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1)学习与教学的要素A.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素,任何教学手段必须通过学生而起作用。B.教师 (教师的基本心理特征) 学校教育需要按照特点的教学目

2、标来最有效地组织教学,教师在其中 起着关键的作用。C.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 学大纲、教材和课程。D.教学媒体 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E.教学环境 物质环境 社会环境(2)学习与教学的过程A.学习过程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B.教学过程 C.评价/反思过程在学与教过程中,上述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三个过程,而 且三个过程交织在一起,互相影响。学生 教师 教学内容 教学媒体 教学环境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1. 总论(第一章)2. 学生与学习心理(第二章第十一章)3. 教学与教师心理(第十二章第十五章)第二节 教育心

3、理学的作用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 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2. 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 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4. 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教育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1.教育心理学同教育学的关系:教育心理学也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之一 2.教育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的关系:普通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基础, 教育心理学是普通心理学原理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教育心理学也以教育 中特有的心理规律等知识补充和丰富普通心理学的内容 3.教育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的关系:教育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互相交叉 、相互补充。4.教育心理学与分科教学法的关系:教育心理学是分科教

4、学法的基础学 科之一第三节 教育心理学发展概况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 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标志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 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教育心理学最早从西方引进,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 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第二章 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 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第二节 中小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第三节 中小学生的人格的发展第四节 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现象心理过程个性心理认识过

5、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自我意识形成发展制约表现第一节 中小学生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 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 (1)连续性与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循序渐进 (3)不平衡性 -关键期 (4)差异性 -因材施教2. 我国心理学家将个体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岁11、12岁)少年期(11、12岁14、15岁)青年期(14、15岁25岁)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二、童年期及青少年期的主要心理特征1、童年期(6、7岁-11、1

6、2岁,学龄初期)特点:是生长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接受教育最佳的时期;学习开始成为儿童的主导活动,小学生从口头语言逐步过渡到书面语言;思维开始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 时的抽象逻辑思维仍须以具体形象为支柱。在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中,个性的发展占有重要地位;对道德概念的认识已从直观具体的、比较肤浅的认识逐步过渡到比较抽象的 、比较本质的认识,并开始从动机与效果的统一来评价道德行为。(1)充满着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和幼 稚性错综的矛盾 (2)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 反省思维。但抽象思维一定程度上仍要以 具体形象作支柱。 (3)心理活动随意性显著

7、增长。 (4)产生成人感,独立意识强烈。 (5)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 (6)道德行为更加自觉,但自控能力不强 。2、少年期(11、12岁-14、15岁,初中阶段)3.青年初期(14、15岁-17、18岁,高中阶段)(1)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 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2)与人生观相联系的情感占主要地位,道德感、理智感 与美感有了深刻的发展。 (3)形成理智的自我意识。不仅能比较客观地认识自我, 而且能明确地表现自我,敏感的防卫自我,并尊重自我。但 理想的我和现实的我仍面临分裂的危机。 (4)对未来充满幻想,意志坚强性与行动自觉性有了较大 发展,但有时也会出现

8、与生活相脱节的幻想。4.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 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防碍学习的个 人生理、心理的发展水平和特点。学习准备是一个动态的发 展过程。它不仅影响新学习的成功,而且也影响学习的效率 。5.关键期:关键期是个体早期生命中比较短暂的时期,在这期间, 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 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已有研究表明:2岁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 键期;45岁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洛伦兹(1903-1989) 奥地利动物学家、 习性学创始人之一,开始 了在自然条件下观察动物 行为的方法,对鸟类行

9、为 的研究作出了独特贡献, 并提出了动物本能行为的 固定行为模式和动物学习 的“印记”等概念。1966 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 ,1973年与K.弗里希、N. 廷伯根共同获得诺贝尔生 理学奖。 第二节 中小学生认知的发展与教育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认为,人从出生到成人的认知发展不是 一个数量不断增加的简单累积过程,而是伴随着认知 结构的不断重构,使认知发展形成几个按不变顺序相 继出现的时期或阶段。认知结构:学习者头脑里的知识结构。他们已 有的全部观念和组织。让.皮亚杰 | Janepiaget 18961980 瑞士儿童心理学家,因研 究儿童智力和认识发展而 闻名。提出了发生认识论

10、 。他通过儿童心理学把生 物学与认识论、逻辑学沟 通结合起来,从而将传统 的认识论改造成为一门实 证的实验科学。曾任瑞士 心理学会主席、法语国家 心理联合会主席和第十四 届国际心理科学联盟主席 。1966年当选为国家科学 院院土,1969年获美国心 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 献奖。1.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2.前运算阶段(27岁)这个阶段儿童的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 模式。儿童的思维已表现出了符号性的特点,他们能够通过表象 和言语来表征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但其思维仍是直觉性的 、非逻辑性的。单维思维 思维的不可逆性 自我中心3.具体运

11、算阶段(711岁)这个阶段儿童的认知结构中已经有了抽象概念 ,能凭借具体事物或从具体事物中获得的表象进行逻辑 思维和群集运算。但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仍需具体事物 的支持。 多维思维 思维的可逆性 去自我中心 具体逻 辑推理 4.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这一阶段的儿童,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 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 运算阶段。二、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1. 认知发展阶段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2. 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3. 最近发展区的思想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 达到的解决问题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达到的水平之间的 差异。前苏联的维果茨基:认为教学不能

12、只适应现有水 平,而应适应最近发展区,走在发展的前面,并最终跨 越最近发展区达到新的发展水平。第三节 中小学生的人格发展1.人格:又称个性,通常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 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自我意识2.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 艾里克森(19021994) 社会心理发展阶段理论 。美国神经病学家,著名 的发展心理学家和精神分 析学家。他提出人格的社 会心理发展理论,把心理 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埃里克森认为 人的人格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必须经 过8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其中前5个阶段属于儿童 成长和接受教育时期。每个阶段都有一个生物

13、学 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 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成功而合理地解决每个 阶段的危机或冲突将使个体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 、发展健全的人格。即他指出了每一阶段的特殊社会心理任务;并 认为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特殊矛盾,矛盾的顺利解 决是人格健康发展的前提。 (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 )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信任感。 (2)自主感对羞怯与怀疑(23岁)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 (3)主动性对内疚感(45岁)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 (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 (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

14、养自我同一性。 (6)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 (7)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 (8)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自我同一性(1)对个人未来的方向和个人独特性的意识; (2)对个人以往各种身份,各种自我形象的综合感; (3)一种对异性伴侣和爱的对象能做出明智选择的意识; (4)一种对未来理想职业的向往和作为社会负责任成员的 意识。换句话说,就是我们已经是什么,我们想成为什么和 我们应该成为什么。自我同一性艾里克森认为,此时青年人若不能形成 自我同一性,则产生角色混乱或同一性危机 。这样的青年人不能正确地选择生活的角色 ,或在选择生活的角色上缺乏一致性和连贯 性,对未来没有正确的信念。这样的

15、青年人 不能明确地意识到自己是谁,有哪些区别于 他人的特点,属于哪个阶层、哪个群体,过 去怎样、今后向哪个方向发展。为此,他们 体验到比以往更多的痛苦、焦虑、空虚和孤 独。3. 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 (1)家庭教养模式 专制型 消极、被动、依赖、服从、懦弱、无主 动性、 不诚实 放纵型 任性、幼稚、自私、野蛮、无礼、独 立性差、唯我独尊、蛮横胡闹 民主型 活泼、快乐、直爽、自立、彬彬有礼、 善于交往、容易合作、思想活跃 (2)学校教育 教师、班集体 (3)同辈群体同辈群体是儿童社会行为的强化物同辈群体为儿童提供社会模式或榜样4. 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意识:是作为主体的我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 围事物的关系的认识。自我意识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人 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一切社会环 境因素对人发生的影响,都必须通过自我意识的中 介而发挥作用。自我意识包括三成分:认识成分(自我认识) 情感成分(自我体验) 意志成分(自我监控)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 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生理自我:指个人对自己身体、外貌、体能等方 面的意识。 生理自我在3岁左右基本成熟。 社会自我:指个人对自己在社会关系、人际关系 中的角色的意识,包括个人对自己在社会关系中的 作用和地位的意识,对自己所承担的社会义务和权 利的意识等。 从3岁到青春期以前,自我意识主要 是指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