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一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一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613127 上传时间:2017-08-2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单元一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一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单元一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一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单元一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一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单元一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一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单元一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一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单元一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单元一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一(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单元一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一 精耕细作的中国古代农业一)农业的起源和产业结构 1起源:从采集向种植发展而来(采集经济还不是农业) 2:农耕经济的地域差别:北粟麦南水稻 3.产业结构特点:以种植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五谷 ” ,“六畜” 二)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技术的改良 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 石器、骨器 2.商周:少量青铜 3.春秋战国:铁农具、牛耕出现(牛耕西汉普及推广) 4唐:曲辕犁 标志传统步犁基本定型 5.灌溉工具:翻车(三国曹魏)、筒车(不用人力)三)著名水利设施 1.春秋战国:都江堰(成都平原) 2.西汉:漕渠,白渠。西域:坎儿井四)小农经济 1.原始耕作方式:千耦其耘“大规模简

2、单协作” 2.小农经济 1)产生时间:春秋 2)产生原因:铁农具、牛耕私有土地出现 3)特点: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与家庭手工结合,“男耕女织” 勉强自给自足规模狭小,很难扩大再生产,对社会经济有一定阻碍五)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 2.夏商西周(奴隶社会):井田制 1)实质:名义国有,实际贵族所有 2)内容:“公田”,实际贵族占有;“私田” ,劳动者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3)崩溃、瓦解:由于铁农具使用, “公田大量抛荒”,“私田”大量开垦并私有 3.土地私有的确立:商鞅变法“除井田,民得买卖” 4.土地私有形式: 1)土地私有三种形式:君主土地私有,地主土地私有,

3、自耕农私有土地 2)地主私有土地主要来源:土地兼并 3)北魏、隋唐抑制土地兼并保护小农经济措施:均田制 5.租佃关系的日趋普遍化: 1)东汉的庄园经济: “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 ” 2)租佃关系:战国产生汉;代比较普遍宋代仅次于自耕农经济; 明清普遍化,人身依附关系减弱,劳动者有一定生产自主权六)经济重心的南移 1.西汉四大经济区域: 1)区域分布:山东、山西经济实力强,是经济重心 江南人口稀少,经济落后龙门碣石以北,半农半牧区 2)特点:多样性、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 2.中原人口的三次南迁:两晋之际、安史之乱后、两宋之际 3.经济重心的南移 1)原因:中原人口的南迁南方相对稳定南方蕴涵巨大经济潜

4、力 2)过程:三国两晋南北朝 初步开发 中唐后 开始超过北方 南宋 成为经济重心,“苏湖熟,天下足” 3)影响:文化重心南移, 江浙 “财赋之地,人物渊薮 ” 二领先世界的手工业 1.金属冶炼技术 商周 青铜 春秋 冶炼生铁和块炼钢 南北朝 灌钢法 西汉 开始用煤冶铁,北宋普遍用煤冶铁 南宋 开始用焦炭冶铁,明流行开来 2.纺织 1)丝织 世界上首先发明丝织技术, 上古已学会养蚕缫丝 西周 丝织工艺成熟 唐 缂丝技艺 2)棉纺织 宋元 棉植向内地传播 元 黄道婆革新棉织技术, 松江成棉纺织中心 明 棉布成主要衣料 3.陶瓷 东汉 青瓷 南北朝 白瓷 元 青花和釉里红,彩瓷 明 斗彩 ,五彩瓷

5、清 粉彩和珐琅彩 4.手工业经营方式 1)家庭手工业 与小农经济结合,产品多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贡赋 2)官营手工业 西周至明占主导,代表当时技艺最高水平 原料由官府提供,产品供官府调拨,不成本,不入市场,弊端多 3)私营手工业 春秋战国兴起明中叶后占主导,出现雇佣关系、资本主义萌芽三曲折发展的中国古代商业 1.商业 商朝 产生 西周 官府控制 春秋战国 私商占主导 隋唐 商业大都会宋 纸币出现,集镇、夜市兴起 元 纸币广泛流通明清 商业市镇兴起 货币经济占主导,广泛使用白银 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 区域性商帮周秦至唐 县治以上设市,坊市分开,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宋 坊市界限打破,形成街市,乡村允许设

6、市,出现夜市 官府不再直接监视商业活动 2.重农抑商“以农为本,以商为末” 1)战国时期 由于商人流动性与奖励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的矛盾,“重农抑商”思想产生; 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西汉 全面控制工商业,沉重打击私商 3)明清 “海禁”和重农抑商政策,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和对外贸易四.近代前夜(鸦片战争前的明清)的发展与迟滞 1. 明清农耕经济的高度发展农业 双季稻扩种 玉米、番薯引进推广,广泛植棉。农业技术世界领先。手工业 私营手工业占主导商业 白银广泛流通,工商业城市兴起综合国力强盛 世界范围内大体领先 2. 资本主义萌芽的兴起明中叶后 1)特点:雇佣关系 “

7、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 听大户呼织” 2)阻碍因素:自然经济(根本原因)重农抑商政策海禁政策 3.近代前夜的危机:(内因)明清 重农抑商、闭关锁国,固守农耕经济(外因)西方列强 完成工业革命,对外侵略扩张单元二 工业文明的崛起与对中国的冲击一、新航路的开辟(1500 年左右) 1. 原因:寻找黄金、开辟东西方直接的商路、传播基督教 ,加强王权。 2. 客观条件: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地圆说的流行,指南针的传入。 3. 主观条件:西班牙葡萄牙王室的支持和航海家的探险精神 4、过程:1487 迪亚士 绕非洲海岸到达好望角 1497 达伽马 绕非洲海岸到达印度 1492 哥伦布 达美洲 1519

8、-1522 麦哲伦 环球航行 5.影响: 使欧洲同各大洲建立了直接商业联系,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欧洲主要商路、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推动了欧洲早期殖民活动,为西欧(但不包括西、葡)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 使人类由孤立分散走向统一整体二、西欧早期(指工业革命前)的殖民活动 1.主要方式:以武力殖民扩张与掠夺、奴隶贸易、组建商业公司 2.过程: 荷兰 17世纪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海上马车夫” 英国 18 世纪下半叶起确立海上霸主地位,成为最大殖民帝国 3.影响:促进了欧洲(不包括西、葡)资本原始积累和世界市场的扩大 给亚非拉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三、两次工业革命(两次科技革命) 1.第一次

9、工业革命 1)原因: 市场需求的扩大,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圈地运动提供了大量劳动力, 工场手工业时期的技术积累。海外贸易和黑奴贸易积累了大量的资本。 2)时间: 1765 年(18 世纪 60 年代)开始(哈格里夫斯的珍妮纺纱机) 3)过程: 首先从棉纺织业开始,凯伊发明的飞梭引起该行业连锁发明。后来向欧美大陆扩展 纺织和铁路成为两个主要领先部门 4)重要发明成就: 瓦特改良蒸汽机 铁路 汽轮 采煤业兴起 5)影响:人类进入蒸汽时代,工业文明取代农耕文明 形成了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促进了世界市场的进一步形成和扩大 1.第二次工业革命 1)根本原因: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 2)时间: 1870

10、年左右(19 世纪 70 年代)开始 3)重要发明成就: 电力的广泛应用 出现电车、地铁 内燃机的创制、使用 汽车、飞机出现,石油工业兴起 人工合成化学材料兴起 电讯业的发明 电话和无线电报等 4)影响: 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垄断产生,自由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从而导致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四、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1.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1)原因:凭借不平等条约和低关税等经济特权,洋货大量涌入中国 2)表现:东南沿海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传统农业和手工业逐渐分离并日益商品化,小农经济开始逐渐解体 . 3)影响: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提供了市场和劳动力 中国被

11、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西方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场地 2.洋务运动-中国近代企业产生(1861 年) 1)目的:清内外交困,企图利用西方科学技术来继续维护其封建统治 2)内容:前期创办了一批军事工业(1861 年安庆内军械所, 1872 年江南制造总局)后期为解决军事工业所需资金燃料不足,创办了一批民用工业,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侵略 3)影响:标志中国近代工业(使用机器生产)起步,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侵略 甲午战争失败证明洋务运动失败了,但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 4.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初步发展(1)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时间: 19 世纪 70 年代 2)原因:不是在资本主

12、义萌芽基础上发展而来,而是欧风美雨和洋务企业的刺激下产生 3)主要的企业: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继昌隆缫丝厂,天津怡来牟机器磨坊 (2)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1)时间:甲午中日战争后 2)原因:甲午战后后,清政府放松的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实业救国的热潮的推动。 3)表现:棉纺织业发展迅速。代表人物:张謇,荣德生,荣宗敬(3)阻碍根源: 由于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开始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阻碍五.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1)原因:帝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辛亥革命的影响 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 群众性反帝爱国斗争的推动 2)表现:纺织 .面

13、粉等轻工业发展迅速,化学重工业起步 2.抗战期间民族工业的萎缩 1)沦陷区:由于日疯狂经济掠夺,民族工业遭到毁灭性打击 2)国统治区:由于官僚资本的压榨和英美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民族工业萎缩六.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生活习俗的变迁 1)原因:欧风美雨的影响 维新思潮、辛亥革命思潮的推动 2)表现物质生活 衣:传统长袍马褂与洋服并行,出现中西合璧的中山装、旗袍 食:出现西餐馆,吃西餐、喝西式饮料 住:出现洋房、里弄风俗习惯: 断发、不缠足 礼仪婚丧:由讲究贵贱尊卑、繁琐到追求自由、平等和简洁 2.大众传媒 1)表现:出现近代报刊和电影(1872 年申报创刊是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 1

14、905 年京剧短片定军山是中国人第一次尝试紫摄电影。1913 年的难夫难妻是中国第一部故事片,1931 年的歌女红牡丹是第一部有声电影) 2)影响:及时传播信息,促进科学知识的普及,开阔人们视野 3.交通、通讯工具的变化 1)表现:火车:1881 年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开平至胥各庄,1909 中国工程师詹天佑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建成通车。轮船:1872 年第一家轮船公司轮船招商局正式成立。飞机:中国航空事业真正起步于 1818 年。电报:1896 年大清邮政局成立,1913 年北洋政府宣布裁撤全部驿站。1920 年中国首次参加万国邮联大会。电报:1877 年,台湾结舌第一条电报线,成为中国自办电

15、报的开端。 2)影响: 加快人们生活节凑 促进经济发展 改变人们观念 加强了各地联系单元三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 一.斯大林经济体制的确立与改革 1.战时共产主义 1)背景: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内忧外患 2)内容:余粮征集制 普遍国有化 取消商品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由国家集中分配 强制劳动 3)作用:前期有利于集中人力物力保障军事上的胜利巩固政权 后期企图以此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引起了农民不满而失败 2.新经济政策 1)背景:亟需恢复战争破坏的经济,农民不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国家无力直接经营所有企业 2)内容: 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中小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

16、 允许自由贸易 3)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恢复社会生产 4)作用:有利于恢复经济,巩固政权,为苏俄指明了社会主义正确道路。 3.斯大林经济体制(20 世纪 30 年代建立) 1)表现:单一公有制 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以行政手(而不是靠经济手段)段管理经济 2)经验教训:使苏联经济取得过突出成就,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1941 年苏工业欧第一,世界第二 后逐渐僵化,超越了生产力水平,尤其是长期片面发展重工业,弊端越来越严重。 战后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照搬. 4.苏联的经济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农业是改革重点,有一定成效,但没有从根本上突破原有经济体制,加上改革的盲目性和赫个人急躁作风失败。 2)勃涅日涅夫改革:也没有从根本上突破原有经济体制,前期取得了一定效果,后期经济全面滑坡. 3)戈尔巴乔夫改革:首先对经济体制进行了根本性变革,但仍优先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