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刈麦

上传人:cjc****537 文档编号:46128897 上传时间:2018-06-2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观刈麦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观刈麦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观刈麦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观刈麦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观刈麦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观刈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观刈麦(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观刈麦观刈麦 白居易白居易 作者简介:白居易,唐代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贞元进士,后因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在 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其诗语言通俗,相传老 妪也能听懂。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被后世誉为“古今长歌第一”,和元稹齐名,世称 “元白”,晚年与刘禹锡唱和甚多,人称“刘白”。著有白氏长庆集。 讽喻诗讽喻:用说故事等方式来说明事物的道理。本诗是作者当县尉时写的,是作者早期诗歌。注音:Y h dn xing刈 荷 箪 饷白居易(公元 772 年-846 年),字乐天,祖籍太原(今山西太原南),后迁下(今陕西渭南 北),一身经历了代宗、德宗

2、、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七朝。曾任过周至尉、左拾遗、左 赞善大夫、江州司马、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太子少傅等官。白居易前期有热情,有锐气,是个同 情人民,敢于反映民间疾苦,敢于揭露官场贵族黑暗面的官吏和诗人。后期锐气消失,棱角磨平, 潜心佛事,以知足长乐,“独善其身“自居。白居易的诗歌以通俗浅显著称,今留有作品三千多首, 他自己分之为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四类,元稹为之编辑为白氏长庆集。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 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 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

3、道主义精神。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诗人三十六 岁。周至县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县尉在县里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正因为白居易主管此 事;所以他对劳动人民在这方面所受的灾难也知道得最清楚:收割。全诗分四层,第一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农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说的 事情就发生“人倍忙“的五月。这两句总领全篇,而且一开头就流露出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一派丰收景象,大画面是让人喜悦的。可是谁又能想到在这丰收景象 下农民的悲哀呢?第二层八句,通过具体的一户人家来展现这“人倍忙“的收麦情景。婆婆、儿媳妇担着饭篮子, 小孙儿提着水壶,他们是去给

4、地里干活儿的男人们送饭的。男人天不亮就下地了;女人起床后先忙 家务,而后做饭;小孙子跟着奶奶、妈妈送饭时一齐到地里。她们是要在饭后和男人们一道干下去 的。你看这一家忙不忙呢?“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四句正面描 写收麦劳动。他们脸对着大地,背对着蓝天,下面如同笼蒸,上面如同火烤,但是他们用尽一切力 量挥舞着镰刀一路向前割去,似乎完全忘记了炎热,因为这是“虎口夺粮“,时间必须抓紧呀!妇姑: 媳妇、婆婆,古时媳妇称婆婆叫姑,称公公叫舅。荷:肩挑;用篮子盛着食物,这里即指饭篮。壶 浆:用壶装着水,这里即指水壶。田:给田里干活的人送饭。丁壮:成年的男劳力。烤。惜:珍惜.舍

5、不得浪费。天气如此之热,白天又如此之长,而人们却竭力苦干,就怕浪费一点时间,可见人们对 即将到手的麦子的珍惜程度。“惜“字在这里用得非常好,是用一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写法来突出人们 此时此地的感情烈度。白居易的卖炭翁中有“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之语,“愿“字 的用法与此处“惜“字的用法正同。笫三层八句,镜头转向一个贫妇人,她被捐税弄得破了产,现时只能以拾麦穗为生,这是比前 述阖家忙于收麦者更低一个层次的人。你看她的形象:左手抱着一个孩子,臂弯里挂着一个破竹筐, 右手在那里捡人家落下的麦穗。这有多么累,而收获又是多么少啊!但有什么办法呢?现在是收麦的时候,还有麦穗可捡,换个别的时候,就只有

6、去沿街乞讨了。而她们家在去年、前年,也是有地 可种、有麦可收的人家呀,只是后来让捐税弄得走投无路,把家产,土地都折变了,至使今天落到 了这个地步。秉:拿着。田家:这里指一个庄稼户的产业。输:交纳。第四层六句,写诗人面对丰收下出现如此悲惨景象的自疚自愧。事:从事。岁晏:年底。作品的题目叫观刈麦,而画面上实际出现的,除了刈麦者之外,却还有一个拾麦者,而且 作者的关心也恰恰是更偏重在后者身上。他们二者目前的贫富苦乐程度是不同的,但是他们的命运 却有着紧密的联系。今日凄凉可怜的拾麦穗者是昨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又安知今日辛劳忙碌的刈 麦者明日不沦落成凄凉可怜的拾麦者呢?只要有繁重的捐税在,劳动人民就永远

7、摆脱不了破产的命 运。作者在这里对当时害民的赋税制度提出了尖锐批评,对劳动人民所蒙受的苦难寄寓了深切的同 情。而且不是一般的同情,是进而把自己摆进去,觉得自己和劳动人民的差别太大了,自己问心有 愧。这时的白居易的诗歌确实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情绪,呼出了劳动人民的声音。这首诗写作上的基本特点是不带任何夸张地、如实地描写现实生活场景。他选取了举家忙碌和 凄凉拾穗这两个镜头,使之构成强烈对比。前者虽然苦、虽然累,但他们暂时还是有希望的,至于 后者,则完全是断梗浮萍,朝不保夕了。两个镜头所表现的场面、气氛、形象、心理都很好。诗的最后是发议论,这是白居易许多讽谕诗的共同路数。这首诗的议论不是直接指向社会

8、病根, 而是表现为自疚自愧,这也是一种对整个官僚贵族社会的隐约批评。白居易才是一个三百石的小小 县尉呀,那些大官僚、大贵族们难道不应该有更大的自疚自愧吗!赋税是皇帝管的,白居易无法公 开反对,他只能用这种结尾来达到讽谕的目的。 文/田南池 概括两幅画面农夫割麦、贫妇拾麦 贫妇拾麦:何以见其贫?敝筐;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农夫割麦用诗中的一个词概括丁壮在收割季节的状态。倍忙。丁壮忙碌辛苦表现在哪些方面:1.在田间吃饭。2.被酷暑折磨。3.失常人心理。“惜”不是源于对劳动的热爱,而是源于维持生计,保住田产。 震撼人心的心理描写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百姓为衣食所迫

9、而产生的非正常心理。渗透了作者多少同情和怜悯!讽喻农夫割麦贫妇拾麦今日的拾麦人,乃是昨日的割麦者;今日的割麦者,也可能成为明日的拾麦人。农民辛苦劳碌,赋税繁重的生存现状。目的:“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作者用什么方法抒发自己的感慨的?对比。诗人在那个时代,能够主动和农民对比,十分难得。因而更显出这首诗的思想高度。破阵子破阵子辛弃疾辛弃疾 作者简介: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人,南宋大词人,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值得纪念的民族英雄, 也是最负盛名的伟大词人之一。辛弃疾与苏轼齐名,世称“苏辛”。著有稼轩长短句,南渡 录二卷,窃愤录一卷等。陈亮爱国志士,一生坚持主张抗金。是辛政治上,学术上的好友。

10、同是被南宋统治集团所排斥打击 的人物。注音:麾(hu) 炙(zh) 的(d )卢 霹雳(pl)概括上下阕的两个场面点兵、战斗点兵:如何理解“看剑”“挑灯”“醉里”这几个词?看剑:雄心。挑灯、醉里:念念不忘报国。概括点兵的几个场面:号角长鸣、战士豪饮、军队奏乐、全体阅兵。概括场面特点:雄壮,壮大。战斗:作:如。概括战斗场面:惊险、激烈。天下事是什么事?收复中原。惊险战斗大获全胜意气昂扬可怜白发生表达了什么?愿望全部成为泡影。用哪一个词概括本词风格合适?1.雄壮2.悲壮附翻译 :沉醉中挑亮灯光抽出剑来细看,梦醒后各个营垒接连响起号角之声。把烤牛肉分给部下饱餐一 顿,琴瑟演奏出北疆苍凉的乐曲。在肃杀

11、的秋风中,战场上军队正在检阅准备出征。战马像的卢那样飞奔,放箭的弓弦如雷鸣使人心惊。多想完成君王统一国家的大业,自己也赢 得一世乃至死后的英名。只可惜白发已现两鬓。作者从 21 岁起投笔从戎,从军杀敌,23 岁时,集军突入军营,生擒叛将,智勇双全,气吞山 河。40 岁以后一直闲居在农村,“可怜白发生”,把自己的悲愤展现在人们眼前。在理想与现实 的强烈的对比下,使千百载下的读者对作者那种报国有心,请缨无路的愤慨,还觉得如闻其声,如 见其人。本诗使用了哪些方法?对比。以壮衬悲用典。借代。使至塞上1.用原文回答本诗写了一件什么事?使至塞上2.诗歌中哪些诗句和题目相呼应?前四句3.征蓬和归雁在诗歌中还

12、有什么作用?诗人自比。表达诗人飘零的心情。4.诗人是否遇见了最高统帅?没有,因为最后一句。名句赏析1.用几个词概括这幅图景:奇特壮丽,开阔雄浑。千古壮观。王国维可以试试画这幅图景再说作者王维 字摩诘,河东人,工书画,有俊才。王诗艺术成就很高。无论是雄奇壮阔的景象,如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还是细致入微的自然物态,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他都 能以对大自然敏锐的感受,抓住自然的色彩、声音和动态,或素描,或刻画,挥洒自如,意境独到。 古人概括王诗艺术特色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翻译下文维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宁薛诸王驸马豪贵之门,无不拂席迎之,得宋之问辋川别墅,山 水绝胜,与道友裴

13、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笃于奉佛,晚年长斋禅诵。一日,忽索笔 作书数纸,别弟缙及平生亲故,舍笔而卒,赠秘书监,宝应中,代宗问缙,朕常于诸王坐闻维乐章, 今存几何? 黄鹤楼黄鹤楼请用自己的话讲述下面的传说: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作,为之敛手,云: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本诗诗眼是哪一个字?愁。何愁?乡愁。怎样看出来的?楚词: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 归园田居归园田居 陶渊明: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东晋文学家。浔阳柴桑人。 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后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小官,过着

14、时隐 时仕的生活。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翻译画线句子: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吏请曰:“应束带见之”,陶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 里小儿!”便辞职而去,高歌归去来兮辞结束这 13 年曲折复杂、充满矛盾、相当痛苦的仕宦 生活! 田居生活是怎样的?哪几句写田居生活?人们一直认为他的田园生活是美好浪漫的,其实也是辛苦劳累的。请看他生活的写照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 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作者认为很苦吗?作者为什么能不以为苦,反以为乐?因为愿无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贸易/财会 > 经济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