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龙湾区开展社区教育的发展策略初探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6121321 上传时间:2018-06-2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龙湾区开展社区教育的发展策略初探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论龙湾区开展社区教育的发展策略初探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论龙湾区开展社区教育的发展策略初探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龙湾区开展社区教育的发展策略初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龙湾区开展社区教育的发展策略初探(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龙湾区发展社区教育的策略初探林冬蕾1、龙湾区的现状分析:龙湾区是温州市主城区之一,区域陆地面积近三百平方千米。经过多年的 发展,全区经济社会呈现平稳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随着大都市区推进战 略的深入实施,龙湾已成为温州大都市建设的主战场、城市的副中心和未来城 市的中心。当前,龙湾区正面临瓯江口新区建设的重要机遇期,随着社会经济 的进一步发展,龙湾将成为一座宜商宜居的现代化滨海新城区。但是龙湾的传 统产业大多还处在产业的低端,造成整个产业结构低、小、散、弱,亟需转型 提升。同时由于农村人口众多,外来务工人员蜂拥而至,人口素质普遍不高的 现状不仅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也成为龙湾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

2、展的重要制 约力量。在这样的社会前提下,提高人口素质,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已经刻不 容缓。社区教育作为促进社会经济和谐可持续发现的重要力量,已经成为不可 遏制的自然选择。2、基于龙湾区的特点开展社区教育的发展策略:社区教育是某个区域内所有人群各种教育活动与过程的概括,社区教育是 全员、全程、全方位的教育。社区教育的内容广泛,涵盖了科学、道德、法制、 信仰以及其他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相符的教育活动。社区应当成为公民教育的基 本载体,通过各种形式的社区教育提升社区内居民的公民政治、道德与法律等 素养。龙湾区现有户籍人口 32 万,外来人口已达 70 多万,且所处之地多为城 郊结合部,经济实体众多。当前存

3、在农村人口多、外来人口多、普遍素质偏低 的的特点,针对如此“二多一低”的特点,龙湾的社区教育应当采取“区别对 待,共同发展”的策略来开展。(1)针对龙湾区农村人口多的特点开展社区教育:龙湾区是一个大部分处于城郊结合部的区域,常住人口中农村人口或者准 农村人口的占了非常高的比例,因此对于以上的常住人口现状,我们的社区教 育应当具备“扫盲、促和谐、普及宣传”的功能。1.助扫盲功能扫盲教育一般划分为基础性扫盲和功能性扫盲两类。基础性扫盲是使文盲 脱盲。功能性扫盲是以职业发展为导向的活动,在培养扫盲对象读、写、算等 能力的同时,强调对其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与培养。在目前龙湾区仍有大 量功能性文盲存在

4、的情况下,只靠社区内的学校教育是难以完成如此大的扫盲 任务的,社区教育在农村扫盲中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我们应当以社区学 习中心为阵地,通过举办各种各样多种形式的扫盲班、培训班和讲座,在积极 扫除基础性文盲的同时,及时向居民传授新知识和新技术,实施功能性扫盲, 以满足社区居民不断产生的新的学习需求,进而促进其更好地立足于社会,融 于生活。2.促和谐功能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共同劳动和交往的机会减少,对金钱的 崇拜和农村特殊的邻里关系又使得人们的人际关系日趋疏离和利益化,各种民 间矛盾层出不穷,严重影响了龙湾区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龙湾的社区教育应 当也是一种人们重新社会化的过程,促进人

5、与人之间的真实情感的互动,进 行面对面的情感和体态语言的交流,可以通过组织各种各样的文化教育和文体 娱乐活动,丰富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的同时,又在学习中体现人类亲情和邻里 之爱,真正体会到远亲不如近邻的含义。社区教育要把“道德”作为一种知识, 让村民明了人们相处的规则,并体现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互助和博爱上,通过 社区教育,使本来勤劳勇敢的村民具有了更良好的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习惯, 能正确对待生产和生活中的暂时失败,增加战胜困难的信心和意志,更加强了 村民与有损社区道德风尚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行为作斗争的意志,使人民成为和 谐社会建设的关键一环。3.利宣传功能 龙湾地区长期处于农村发展阶段,存在社区内

6、生产经营、生活设施、社区 发展等方面缺乏长远规划和合理布局;农民的负担不合理,破坏和损害农民利 益的现象时有发生,导致农村干群关系对立和矛盾的尖锐化,缺乏农情民意表 达的畅通渠道和农民利益自我保护机制,无法实现对社会整体利益和农民个体 利益的有机整合;农民存在重男轻女的思想等各种不利于农村社区的稳定和发 展的问题,因此社区教育须适应农村公共建设和公益事业的需要,与有关部门 积极配合,对农村社区进行合理规划和服务。开展各方面的积极宣传,引导农 民积极参加社区管理,组织农民积极学习党和国家的“三农”政策,使农民明 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还要及时了解民情民意,通过社区教育帮助农民学会维 护自己合理的利

7、益。同时依托社区教育,面向家庭,宣传和建立男女平等、计 划生育夫妇有责、生男生女顺其自然、女儿也是传后人的新型社会主义婚育文 化。(2)针对外来人口多的特点开展社区教育:随着龙湾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民营企业的不断壮大,外来务工人员队伍 也在迅速扩大,范围越来越广,这个群体已经成为促进龙湾经济社会发展不可 或缺的重要力量。2009 年,龙湾区全区实现生产总值 210 亿元,完成财政总收 入 25.13 亿元,在这些经济成绩中,外来务工人员的工作发挥了关键作用。但 是随着外来务工人员的增多,外来务工人员的就业问题和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 问题日益突出,牵涉面广,事关教育秩序、政治安定和社会稳定,已经成

8、为影 响社会经济和谐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要点,而社会教育恰恰是解决上述问题的 一个重要手段。我们就此探讨一下对外来人口的社会教育策略,针对龙湾区外 来人口的社会教育问题可以分为外来务工人员和务工人员子女两个部分进行, 这两部分相辅相成,既独立又统一。1.外来务工人员的社区教育根据社会发展需要,主动规划外来务工人员的社区教育工作。由政府牵头, 成人教育、公安、劳动、工商等部门领导组成外来务工人员管理协调小组,明 确各自职责。做好外来务工人员数量、质量的预测,把他们的教育培训纳入社 区教育规划。从实际出发拨出一定的外来务工人员公共教育经费或通过政府协调由用人单位承担一定的培训费用,以社区学校或有关企

9、业作为外来务工人员 的培训基地。 充分发挥区社区教育的资源优势、组织优势和功能优势。考虑外来务工人 员分布的现状,为方便他们的教育培训,通过各种途径,整合各类资源,针对 外来务工人员的实际需求和特点,主动与周边的学校、企业合作,开设各种职 业培训项目,定期邀请专家、老师进行授课,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指导与帮助。 构建起以区级社区学院为龙头,以街道社区分院和有关部门为平台,以社区市 民学校为基础的三级教育培训网络。 在开展社区教育的过程中,针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工作特点,采取了集中办 班、分散办班、送教上门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的形式,用课堂面授、现场操作示 范、参观访问等方式,集中培训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知

10、识普及与技能强化提高 相结合,对社区范围内的外来务工人员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提高外来人 口的文化素质,增加知识,沟通感情,进一步把他们融入当地社区大家庭,从 而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 通过社区教育提高外来务工人员的素质,能够切实改善外来务工人员的生 活、工作状况,对改善务工人员子女的生存现状也具有根本性的作用。2.针对务工人员子女的社区教育一是要从制度上保证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依法在我区入学。解决外来务工 人员子女就学以公办学校接纳为主,独立设置民工子女学校为辅;在外来务工 人员相对集中的地区,鼓励社会力量举办独立设置的民工子女学校;要挖掘社 会教育潜力,盘活社会教育资源,利用闲置的校舍,举办

11、招收外来务工人员子 女的学校增,广开渠道,确保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我区接受教育。 二是要利用社会教育力量填补课后管理时段的空白。从龙湾的现状来看, 外来未成年人员的犯罪率正在逐年上升,而因家长疏于管理造成的孩子的悲剧 也是时有耳闻。目前的龙湾有着庞大的外来务工人,他们工作强度大、工作时 间长,导致大量的务工人员子女无人看管,流于社会。因此要利用社会教育的 力量,以政府为主导,学校、企业为辅助,在形式上主动衔接学校教育,利用 课后管理的时间,在社区教育中心搭建心理健康平台和学习娱乐环境。发挥共 青团、少先队组织和志愿者的作用,探索建立“心理热线” ,开设“课后活动室” 和“心理辅导室” ,在学习、

12、生活上随时与孩子沟通,理解他们、尊重他们、宽 容他们、平等对待他们,启发和教育他们,自觉矫正自己的不良行为,提高他 们的心理素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外来务工人员的安居乐业是龙湾经济建设与和谐社会创建的重要促进力量, 我们要利用社区教育的积极作用,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者结合的社会化教 育体系,发挥教育合力优势,真正解决外来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3)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综上所述,人民是社会的基本组成部分,只有切实的提高了人民的整体素 质,才能真正的促进社会发展。社区教育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需要我们 “以人为本”的开展社区教育,同时也要“因地制宜” ,根据不同的社会情况不 断的调整社会教育的方式方法,真正达到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的目的,为龙湾区的经济建设保驾护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