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学科中的跨文化教育

上传人:cjc****537 文档编号:46120049 上传时间:2018-06-2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语学科中的跨文化教育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外语学科中的跨文化教育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外语学科中的跨文化教育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外语学科中的跨文化教育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外语学科中的跨文化教育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外语学科中的跨文化教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语学科中的跨文化教育(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外语学科中的跨文化教育鲁子问内容提要:跨文化教育一直是外语学科的主要内容,新的国家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规定了跨文化教育的相关内容。本文从教学大纲、教材、教学方法系统考察我国外语学科中的跨文化教育历史与现状,然后全面分析如何在外语学科中实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跨文化教育思想,以使外语学科的跨文化教育突破跨文化交际的局限,达到跨文化教育的层面。核心词:外语学科、跨文化教育、教学大纲、教材、教学方法跨文化教育一直是外语学科的隐型课程(hidden curriculum) ,因为自古以来,学习异民族的语言就是跨文化交往的重要任务,也是跨文化交往的前提与条件。中国的周朝时期,学校就开设了专授“四夷之学

2、”的课程,西方的希腊人也是在学习腓尼基人语言的基础上创造了希腊字母。我国 1862 年京师同文馆开设的英文馆的课程都是语言、文化并行的课程形式,20 世纪 20 年代,我国就出现了专门以介绍外国文化为内容的英文教科书。西方的第一份在外语教学必须进行文化教育的文件也在 1900 年就已经出现。1在当前,没有哪个国家不开设外语课程,不进行对于异民族文化的研究,不学习外来文化。目前全球外语教育界都公认,外语教育必然涉及异民族文化教育,语言教育不可能离开文化教育进行。实际上,单纯地外语教育本身,就是一种跨文化教育活动,因为即使单纯的外语教学也不可避免地要涉及相关于外语本身所凸现的思维方式的教育。因此,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倡导的跨文化教育中非常强调在外语学科中开展系统的、专门的跨文化教育。2我国新的国家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也提出了跨文化教育的问题,我国也有很多学者、教师积极研究探讨外语学科中的跨文化教育。但基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跨文化教育理念的探讨还很少见到。为此,本文将尝试分析如何在外语学科中贯彻实施跨文化教育。1外语课程大纲中的跨文化教育分析我国的外语教学历史非常悠久,但现代意义上的外语课程则历史并不很长。1862 年,我国第一个国家兴办的英语学校京师同文馆在北京成立,外语作为现代意义上的国家课程开始出现,这时的外语课程专门规定了传授异民族文化知识的内容。不过此后相当长的时期,外语教育

4、一直没有成为国民教育的内容,而外语教育只是作为科举的一个补充形式而存在。我国的国民教育中外语教育从 1902 年开始,在外语学习中一直强调外国文化的教学,只是程度有些不同,内容有些差异。1902 年-1904 年,外语教学刚刚开始,社会首先需要的是语言人才,同时外国文化也还为清政府所不容,因此这一时期,外语教学中的外国文化教学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但文化必然地包含在外语课程之中。光绪 28 年(1902 年)的钦定中学堂章程规定了中学开设外国文课。31904 年的中学堂章程中明确指出,学习外语要“知国家、知世界” ,不过这些文件过于简略(相关于外语教学的通常只有百余字) ,所以并未明确规定外国

5、文化的学习内容。1913 年-1923 年是外语教学中外国文化教学的发展时期,民国初始,新的教育理念开始形成,但这一时期军阀混战,教育发展受到制约。1923 年, 中学校课程标准中首次明确将“(外国)文学要略”列为教学内容。1923 年的新学制课程纲要初级中学外国语课程纲要中不仅规定学生要“选读文学读本”,并明确规定了一些读本(天方夜谈 、 鲁滨孙漂流记 、 海外轩渠录等) 。同年的新学制课程纲要高级中学公共必修的外国语课程纲要所规定的外语课程的主旨第一条就是“养成学生欣赏优美文学之兴趣” ,规定学习内容要包括外国的小说、戏剧、传记等。1929 年-1932 年,外语教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外国文化

6、教学时期,这一时期的外语课程标准都非常突出地强调了外国文化教学。这一时期的初中、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所规定的中学英语的教学目标中都包括“使学生从英语方面加增他们研究外国文化的兴趣” ,要求教材中包括“外国人民生活习惯等类的事实-尤其是英语民族的” (初中) 、 “外国文化的事实和意义-尤其是英语民族的” (高中) ,对学生毕业要求中也包括文化方面的要求:“(明了)关于英语民族生活文化的事实” (初中) 、 “(明了)关于西洋民族生活文化的事实和意义” (高中) 。显然,这里不仅跨文化教育的内容明确,而且有依据学生认知规律提出的不同程度的教学要求。1936 年-1948 年,外语中的跨文化教育发展到

7、了新的阶段,跨文化教育的目的更加符合中国文化发展的要求。这一时期的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在教学目标上 1936 年、1941 年的课程标准都没有变化,1948 年的课程标准有些增加与明确,初中英语教学目标规定了“认识英美民族精神与风俗习惯,启发学习西洋事物之兴趣” ,高中英语教学目标规定了“从英语方面加增其对于西方文化之兴趣,从语文中认识英语国家风俗之大概,从英美民族史迹记载中,激发爱国思想及国际了解” 。这一变化使跨文化教育的目标更加明确,不过与此前的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的规定本质上是一致的。这一时期的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对教材内容中跨文化教育的部分有了意义深刻的变化,要求英语教材包括“外国人民生活习惯

8、等类之事实-尤其关于英语民族者及有益于我国民族精神之培养者” (初中) 、 “外国文化之事实与意义-尤其关于英语民族者及有益于我国民族精神之培养者” (高中) 。这里明确提出了跨文化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这是跨文化教育目的的深化。1951 年-1963 年,这是中国教育意识形态化的时期。这一时期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育出现了新的特征:在教学目标上,学习外国文化不再列入其中,但列入了一些新的跨文化教育的目标;在教学内容上,对外国文化进行有选择的学习。1951 年,新的课程标准不再有直接的跨文化教育的目标,但内容上仍规定了要求学生阅读“英文小说” ,不过没有明确规定内容。1954-1959

9、 年,初中英语课停开。1956 年的高中教学大纲规定学习外语是因为“需要吸取世界各国最新的科学和技术的成果” ,学习外语能“使学生们更好地了解祖国语言,发展他们的思考能力,扩大他们的眼界” ,同时明确要求教学内容要包括“资本主语国家人民的生活,美国黑人儿童的生活”这些内容。这里的变化使跨文化教育的目的更加指向社会发展,并出现了对跨文化参照的规定(通过学习外语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母语) 。1963 年的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在教学目的上强调学习外语“进行国际交往、促进文化交流、增进与各国人民之间相互了解” , “向友好国家和人民介绍我们的经验” , “加强与各国人民之间的联系,团结各国人民共同对帝国主义作

10、斗争” 。在教学内容上,继续强调以意识形态为标准进行选择但又同时兼顾文化自身的特点,要求课文反映“英语国家人民的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风俗习惯、文化和历史传统” ,在选择课文时, “有进步意义的作品,自然可以选用。虽然没有积极意义,但也无害的作品,只要语言方面确实有值得学习的地方,也可以选用。应该把一般人民的生活风习与资产阶级的腐朽生活方式区别开来。对于别过人民的生活和风俗习惯应该予以尊重,至于内容反动的、宣扬资产阶级生活方式、思想观点的文章,对学生有害,当然不应入选。 ”大纲还就不同年级的教学内容中的外国文化的内容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这里对外语教学中跨文化教育的有很多积极的发展,不仅强调对外国

11、文化的学习,更强调向外国介绍我们自己的文化,包含了跨文化传播的要求。1966 年-1976 年,中国的教育基本处于停顿时期,外语教育也基本处于停顿时期。1972 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席位,外语教育受到一定重视,但由于“马振扶公社事件”而又很快处于停顿状态。1978 年-2000 年,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外语教育得到恢复,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育也进入了新的时期。1978 年的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英语教学大纲在教学目的中规定外语学习是为了“国际阶级斗争、经济贸易联系、文化技术交流和友好往来” ,在教材中要“有选择地编入一些反映英美等国情况的材料和浅易的或经过改写的原著” ,课文要包括“反映外国

12、(主要是英国、美国和其他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史地等方面情况的文章” 。这里对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选择已经不再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因素了,文化自身的规定性重新成为外语教学中跨文化教育的主导因素。1993 年的英语教学大纲在教学目的中规定要“增进对所学语言国家的了解” ,在教学原则中强调要“处理好语言教学与文化的关系” ,指出“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与文化密切联系” ,强调“通过英语学习使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和社会风俗习惯” ,而且指出跨文化教育“有助于他们(学生)理解本民族的文化” 。这是在中国的中小学外语教学大纲中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处理好语言与文化的关系。1993 年,中学英

13、语教学大纲指出:“外国语是学习文化科学知识、获得世界各方面信息和进行国际交往的重要工具。通过学习他国的语言,加深对他国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学会尊重他国的语言和文化,进而更好地认识并热爱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化,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教学目的包括“增进对外国文化,特别是英语国家文化的了解” ,在教学原则的“处理好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一节中强调学习外国文化有助于学生“增强世界意识” 。2001 年,我国的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跨文化教育不仅作为一个教学目标得到单独的确认,而且跨文化教育的内容与教学要求都非常明确地单列在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之中。2001 年,我国最新的英语教育

14、文件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明确地将跨文化教育的内容作为一个单项列出。这份文件规定:英语教育的目标包括“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并具体规定了各级不同的跨文化教育的目标。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规定,在基础教育不同阶段,英语学科教育的跨文化教育的目标分别是:对英语学习中接触到的外国文化习俗感兴趣;乐于了解异国文化、习俗;能意识到语言交际中存在的文化差异;在学习和日常交际中能注意到中外文化的差异;进一步增强对文化差异的理解和认识;能体会交际中语言的文化内涵和背景;理解交际中的文化差异。初步形成跨文化交际意识;理解交际中的文化内涵和背景,对异国文化采取尊重和包容的态度;具有较强

15、的世界意识。这份文件对跨文化教育能力的培养作出了明确的规定。4从以上简述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外语课程大纲和课程标准中关于跨文化教育的规定体现为跨文化教育教育目标逐步扩展,但仍不够明确,更不系统。从 1862 年至今的 140 年间,我国的外语课程中的跨文化教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跨文化教育的目标逐步得到发展。1862-1936 年是第一阶段,外语教育中的跨文化教育的目标只是要求传授异民族文化知识。1936-2000 年是第二阶段,外语教育中的跨文化教育的目标扩展为:传授异民族文化知识,培养跨文化交往的情感态度,并通过跨文化参照培养爱国主义的态度。2001 年之后是第三阶段,外语教

16、育中的跨文化教育的目标进一步扩展为:传授异民族文化知识、培养跨文化交往的情感态度、形成跨文化交往的能力。这实际上已经覆盖了跨文化教育的全部目标。但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对基础教育阶段跨文化教育的目的并没有明确的系统的规定。跨文化教育不是一个阶段可以完成的,基础教育阶段能达到哪一些目标,应该有明确的作为长期目标系统中的一个阶段的规定。所有的课程大纲都提出了跨文化教育的相关内容,特别是 2001 年的课程标准更是涉及了跨文化教育的全部目标,但是在目标的具体内容上,课程大纲还没有提出具体的规定,而这恰恰是跨文化教育实践最为重要的内容。因此,我们可以说,我国外语学科标准中迄今尚未真正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倡导的跨文化教育的目标,我们还需要期待更加指向跨文化教育的本质规定的外语学科标准。2外语教材中的跨文化教育在教学内容(教材)层面,我国中小学外语教材也一直包含着跨文化教育的内容,不过随着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的不同,这些教材中的跨文化教育内容也不相同。我国的英语教材一般有三种主要编写形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贸易/财会 > 经济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