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生活化德育中的体验教育

上传人:cjc****537 文档编号:46118213 上传时间:2018-06-2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生活化德育中的体验教育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浅析生活化德育中的体验教育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浅析生活化德育中的体验教育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浅析生活化德育中的体验教育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浅析生活化德育中的体验教育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析生活化德育中的体验教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生活化德育中的体验教育(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析生活化德育中的体验教育浅析生活化德育中的体验教育张 薇(镇江市第三职教中心 镇江 2120000)摘 要:人生活经验的丰富和人内心的体验是德育的重要内容。教育者根据教育内容和教育目标,科学有效的创设教育情境和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通过亲身经历并启动全部心智去感受、关注、参与、领悟、移情,通过体会和内省实现自主学习,从而达到自我完善和提升,这是体验教育在生活化德育中的重要作用。关键词:关键词:生活化德育,体验教育古人云:“德者,得也。 ”德是“内得于己,外施于人。 ”德育需要人生活经验的丰富和人内心的体验。体验教育,是教育者根据教育内容和教育目标,科学有效的创设教育情境和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通

2、过亲身经历并启动全部心智去感受、关注、参与、领悟、移情,通过体会和内省实现自主学习,从而达到自我完善和提升的过程。 “体验是教育最重要的发现之一, 体验的发现标志着教育领域中人的发现。 ”1 它强调知识与学习者的互动、对话,注重学习者的深入参与,不强求划一认知而尊重个体差异;它突出的不是对知识原封不动的储存,而是强调自我的感悟与发现,是一种变知识化为人本化的教育。一、在生活中体验一、在生活中体验“事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 “不识一字,亦还我堂堂正正地做人。 ”2 生活是一本无字之书,却包含着酸甜苦辣,蕴涵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只有通过体验、品味百味人生,人才能不断地超越自我,扩展和充盈

3、个体的精神世界。今天已有越来越多的学校意识到德育生活化的重要性,开设了社会实践课程和开展了各种社区活动,目的也就是让生活成为德育的重要途径,成为学生最主要的德育教师。朱小蔓教授指出:“学校道德教育必须从远离学生生命世界的格局中走出来,回归学生真实的生活,关注学生的生命世界。关注学生的生命,实质是关注个人的生命经历、经验、感受和体验。 ”3互动体验的中学生活化德育过程就应跨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向自然、走向社会,向生活开放,让学生置身生活,诱发和唤醒其丰富的思想和生活体验,扩大学生成长的时空。教师应把德育过程延伸到校外,建立德育内容和学生日常生活间的联系,让学生深入农村,体会“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

4、苦”的内涵;深入工厂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含义;深入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意识环保的紧迫性;深入军营,体会纪律严明等等,总之,要突破学校德育的时空限制,在生活大课堂中把校内和校外连接起来,在与生活的互动交往中陶冶情操,体验真情实感。案例:在一个轰动台湾的平民教子经验一文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一天,一位上二年级的孩子突然对母亲说自己再也不想读书了。面对孩子的这一念头,一般的父母要么是苦口婆心地说教,要么是一顿臭骂甚至是让孩子吃皮肉之苦,而这位没有多少文化的母亲却平静地答应了她的孩子,但要求他去拔草。孩子在毒辣的日头下,从早上七点一直拔到十点多,母亲一再问她的孩子是去上学还是继续拔草,并让

5、他考虑一下。最后已吃尽了苦头的孩子终于说要去上学,而且在以后的日子里他一直用功读书。这位母亲让孩子在生活的体验中自己选择的做法无疑是非常明智的,这实际上是一种开放式的引导,相比之下就连我们许多专门从事德育工作的教师都要为此汗颜。这一事件对我们德育者非常有启发意义。教师应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自主思考,继续探索,让学生学会选择,有所了悟,对人生意义做积极的反思。二、在创设的情境中体验二、在创设的情境中体验教育情境是一种特殊的环境,是教育的具体情景,是认知、情感、行为等因素发展背景的综合体,某种程度上是人所存在的生活世界的缩影。它可以直接刺激人的感官,扣击人的心灵,激发人的情感,

6、产生道德体验。朱小蔓教授曾指出, “人的情感体验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中的一种经历,如果没有由经历所构成的切身体验,那么个体就不可能产生深刻的认同并进一步渗入人心。 ”4 由此,可以看出互动体验的生活化德育过程是在对一定情境的切身经历中发生的。在生活化的德育过程中,作为学校德育主体之一的教师,一方面应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表现持一定的敏感性,善于捕捉生活中的道德事件,充分考虑学生的情感发展、生活境域、人生经历,主动地创设丰富、生动的情境,优化教育环境,使学生积极地进行道德体验,充分表现个性,全面发展德性。例如教师可以创设生活中道德两难情境,使学生多种观点思想发生碰撞,达到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之,指导

7、学生生活之功效;在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主题教育时,教师可选播优秀电影的片段,以直观的画面感染学生,烘托气氛,以实现知情统一;在进行哲学原理讲解时,教师可以厚积薄发,深入浅出,以故事导入,使学生在诙谐幽默的故事中领悟出哲学原理的内涵,从而把趣味性和哲理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此外,图片展示、诗歌朗诵、歌曲的聆听、名言警句、富有生活化德育氛围的校园等都是激发学生道德体验的情境。另一方面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应注意创设的情境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导入新课,它应在教育的整个过程中都能激发、维持、调整学生的状态,要分阶段地设计,逐步深入、扩展并灵活运用;另外所创设的情境应既要针对学生思想品德现有的水平和当时德育中所要

8、解决的问题,具有真实性、可接受性,又要蕴涵着与当前问题有关并能引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具有发展性。三、在设计的活动中体验三、在设计的活动中体验活动是生活的载体,是贯穿德育的纽带,生活化德育本身就具有活动性。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强调“教学做合一” ,认为“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 ” “做即是学,学即是做。 ”5 学者项贤明也指出, “人的思想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又通过活动和交往表现出来,活动和交往是品德形成的基础;而教育性活动和交往是有目的地形成思想品德的德育过程的基础。 ”可见,道德体验是活动中的感受,活动是道德体验深化、发展的基础和媒介。中学德育不应该用僵化、灌

9、输的形式作用于学生,否则会限制和束缚学生自由的发展。教师要通过各种有趣形式激发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大胆探究和体验。教师可根据教育的内容、现有的条件以及学生的需求和现状进行活动形式和过程的设计,以确保在激发学生积极体验的同时实现活动的有效性。互动体验的中学生活化德育可开展的活动有很多,比如游戏娱乐活动、模拟表演活动、讲演辩论活动、竞赛参与活动、参观访问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等。通过学生表演的直观形象的剧情再现生活场景,使他们感觉身临其境,体验到他人的处境,学会换位思考、进行道德判断;另外也可以唤起学生已有的经验和体验,与文本对话,对书本中的

10、内容进一步深化认识,并促进他们升华情感,积极进行道德内化以生成正确的道德行为。 四、在对话交流中体验四、在对话交流中体验互动体验的生活化德育过程如何进行,幸福的引导、个体德性的形成、经验的传达如何成为可能?其实对话就应是最基本的德育方法。对话在德育过程中不仅仅存在于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和反映过程中(称之为“人与物”的对话) ,而且也包含于主体间的互动交流中(称之为“主体间”的对话) 。尤其是主体间的对话交流,它是一个在现实的人与人之间开展的具体的互动体验的过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作为学校德育过程中最主要的人际交往关系,它不仅是德育过程发生的背景和途径,而且其本身就是一种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是

11、师生之间作为平等主体进行的对话交流的社会活动,是师生作为人而存在和发展的一种特殊的生活过程。对话可促使人自主体验,自我反思,培植人的积极情感,并不断打破自我的现在状态,向着人生目标前行。对话是“你我”关系的建构,你我都是生活的主体。你我的对话不是“我说你听” ,也不是“我听你说” ,而是在平等基础上各自向对方敞开心灵,交流经验、体会,从而扩展自我、提升自我。这就实现了德育过程由过去的“强制灌输被动接受”到“互动体验自觉接受”的转变。在此过程中教师是通过让学生与外部世界及自身展开广泛深入的对话,使之心灵得到震撼,感悟人生哲理,达到思想情感的升华,达成思想、情感、认识等多方面的沟通共享,以益于学生

12、产生强烈的心理体验。参考文献:1、高 伟:体验:教育哲学新的生长点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3(4)2、传承与超越儒家德育思想与现代学校德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2、1083、刘慧、朱小蔓:多元社会中学校道德教育:关注学生个体的生命世界J 教育研究 2001(9)4、朱小蔓: 关于道德教育的思考Z 根据 2002 年朱小蔓教授在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上所作的专题讲稿整理而成。整理人:杨一鸣,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博士生5、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一卷)M 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1、22-236、美小威廉姆 E.多尔, 王红宇译:后现代课程论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21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贸易/财会 > 经济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