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留县水土保持工作的几点思考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6115730 上传时间:2018-06-2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屯留县水土保持工作的几点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屯留县水土保持工作的几点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屯留县水土保持工作的几点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屯留县水土保持工作的几点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屯留县水土保持工作的几点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屯留县水土保持工作的几点思考(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屯留县水土保持工作的几点思考屯留县水土保持工作的几点思考屯留县水利局 马岱英 刘慧丽 焦智红 摘 要:阐述了屯留县的自然、地理、水土流失等基本情况和建国以来水土流失治理概况,分析了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水保治理工作的发展对策与措施。一、概况一、概况屯留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太行山南麓,上党盆地西侧,属海河流域浊漳南源水系。全县总人口 26 万人,总面积1142 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 743k m2,属黄土高原丘陵阶地类型,土壤侵蚀以水力侵蚀为主,土壤侵蚀模数平均5060t/km2,是山西省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区域之一。长期以来,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屯留县 2/3 以上的山区土壤

2、瘠薄,坝系淤积,制约着当地政府调产富民和特色县域经济的发展。建国以来,屯留县政府对水土保持治理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截至 2010 年底,全县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378.7 km2,营造水保林 211km2,经济林 21km2,种草 24.7 km2,封山育林 44.7 km2,建设淤地坝 166 座,谷坊等小型蓄水保土工程 60 座,基本形成了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水保体系。但由于自然和人为等因素以及治理过程中存在2诸多问题,造成多种工程措施渐失功能,植物措施遭到破坏,水土保持能力呈下降趋势。二、存在二、存在问题问题1、水土保持投入不力、水土保持投入不力由于屯留县属海河流域,国

3、家投资较少,当地政府财政经费紧张,群众自筹能力较低,使水保治理投入不足,导致治理速度缓慢,治理标准低,效益不明显,而资金不足且投入不够集中,没有形成特色、精品、效益突出的生态经济园区。2、治理效益低下、治理效益低下多年来,屯留县水保工作以传统的治理方式为主,科技含量较低,产业结构单一。例如,当地种植作物仍然以粮食种植为主,产业结构得不到调整,效益低下。经济林开发由于品种欠优,收益较低,其它林木也由于后期管理及维护跟不上,大片林木损毁。另外,缺乏调蓄能力较强的骨干性工程,谷坊等小型水利工程质量不高,需要经常维修、管护。3、水土保持意、水土保持意识识薄弱薄弱山区群众的水保意识较为薄弱,他们只知道“

4、靠山吃山”,而不懂得“治山管山”,造成部分地区形成“治理破坏再治理”的恶性循环。另外,随着农村税费改革制度的推行,群众义务出工进行水保治理的意识更加淡薄。三、三、发发展展对对策策31、搞好水土保持宣、搞好水土保持宣传传群众是水土保持的受益主体,也是水土保持工作的实施主体,要采取发放资料、电视播放、知识竞赛、经验交流等方式进行水土保持宣传,使广大群众真正树立起水土保持观念,强化水土保持意识,使他们明白水保工作与他们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的真正内涵,从而切实成为水保治理的主人。2、拓、拓宽宽水土保持投入渠道水土保持投入渠道除继续积极争取国家的水土保持投资外,要建立以个体为主体的投入机制,继续推行承包、

5、租赁、股份、拍卖等形式,贯彻执行“谁投资、谁开发、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调动广大群众的投入积极性,当地政府也要千方百计通过借贷等多种形式,增加水土保持投入,并协调好资金的投入情况,做到投有所效。3、 、继续继续推行以小流域推行以小流域为单为单元的元的综综合治理合治理屯留县地形有 2/3 以上是山区,而且具有流域小、数量多的特点,随着全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全县兴起了以承包、租赁、股份合作和拍卖使用权等多种形式治理开发“四荒”资源的热潮,涌现出一批小流域治理典型,取得了可喜的治理成绩。实践证明,推行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是符合当地自然特征和市场规律的一种良好形式,值得推广应用。4、打造重点流域生、打造重点流域生态经济态经济精品工程精品工程4要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打造一批集生产、观光、度假、休闲、科研为一体的小流域综合生态经济园区,把小流域治理与经济旅游农业结合起来,由“一产”向“三产”延伸,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综合发挥,走小流域治理综合发展之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