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宏观经济分析(3学时)

上传人:洪易 文档编号:46111685 上传时间:2018-06-22 格式:PPT 页数:82 大小:2.8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讲宏观经济分析(3学时)_第1页
第1页 / 共82页
第四讲宏观经济分析(3学时)_第2页
第2页 / 共82页
第四讲宏观经济分析(3学时)_第3页
第3页 / 共82页
第四讲宏观经济分析(3学时)_第4页
第4页 / 共82页
第四讲宏观经济分析(3学时)_第5页
第5页 / 共8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四讲宏观经济分析(3学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讲宏观经济分析(3学时)(8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讲 中国宏观经济调控 陈丽丽Date1漳州师范学院经济学系一、解读宏观经济调控一、解读宏观经济调控(一)首先需要研究的几个问题1宏观经济完全是市场经济的范畴宏观经济虽然是国民经济的总量形态,反映和体现国民经济总量的态势及变动趋向,但不能把所有的国民经济总量都称为宏观经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国民经济总量不表现为宏观经济,而是国民经济计划运行状态。宏观经济学虽然是研究国民经济总量及变动趋势,但不能把所有反映国民经济总量及变动趋势的学问都称为宏观经济学。改革开放之前研究国民经济总量及变动趋势的学问,我们要称之为国民经济计划管理学。结论:宏观经济完全是市场经济的范畴,是市场经济原则在国民经济总量形态

2、中的具体体现。宏观经济学是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才开始开设的。Date2漳州师范学院经济学系2宏观经济体制是以市场为中心的经济体制宏观经济运行的态势靠市场变量来体现,市场变量是微观经济活动主体在整个市场运行过程中的活动,是以市场机制调节为基础形成的,国家对经济的条件 也只能进入市场运行过程,通过市场运行过程的变量来影响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 ,从而达到调节经济的目的。3宏观经济变量反映和体现宏观经济的状况和走向宏观经济变量:总供给和总需求;货币需要量和货币供给量;财政收入量和财政需求量。4宏观经济政策是调节宏观经济变量的最主要方式宏观经济政策最核心的是两大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5宏观经济

3、的核心内容是调节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变化,实际上反映了宏观经济的变动状态及趋向,以及国家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内容和走向。Date3漳州师范学院经济学系(二)宏观经济分析的核心问题是总供给和总需求的相互关系总需求膨胀这是总供给和总需求的第一个相互关系,就是总需求远远超过总供给,即总需求 膨胀。(又称短缺、短缺经济或经济过热)总需求膨胀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对企业对国家总需求不足这是总供给和总需求的第二个相互关系,就是总需求远远低于总供给,即总需求 不足。(又称相对过剩或经济过冷)总需求膨胀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四个不好的结果。(企业-工人-国民经济-财政收 入)总量平衡这是总供给和总需求

4、的第三个相互关系,就是总供给和总需求大体平衡,上下不 差5%。Date4漳州师范学院经济学系二、调节总需求膨胀我国总需求膨胀出现于1984年。(一)抑制需求的过快增长1压缩投资需求2压缩消费需求3实行双紧政策(二)刺激总供给1调动各种经济成分的积极性2调动各种生产要素的积极性3推进进口替代政策(三)条件总需求膨胀的反复过程(历经11年)1984 -1985-1986年底-1988年底 -1991年底 -1993 -1995.05总供求 平衡Date5漳州师范学院经济学系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率(GDP) 1953-20101981 44% 1982 8.5%1983 9.2%1984

5、14.5%1985 12.9%1986 8.5%1987 11.1%1988 11.3%1953 15.6% 1954 4.2% 1955 6.8% 1956 15.0% 1957 5.1% 1958 21.3% 1959 8.8% 1960 -0.3% 1961 -27.3% 1962 -5.6% 1963 10.2% 1964 18.3% 1965 17.0% 1989 4.3% 1990 3.9%1991 8.6%1992 13.6%1993 13.4%1994 11.8%1995 10.2%1996 9.7%1997 8.8%1998 7.8%1999 7.1%2000 8.0%200

6、1 7.3%2002 8%2003 10.0%2004 10.1%2005 9.9%2006 10. 7%2007 11.4%2008 9% 2009 9.2% 2010 10.3%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网站1966 10.7% 1967 -5.7% 1968 -4.1% 1969 16.9% 1970 19.4% 1971 7.0% 1972 3.8% 1973 7.9% 1974 2.3% 1975 8.7% 1976 -1.6% 1977 7.6% 1978 11.7% 1979 7.6% 1980 7.9% Date6漳州师范学院经济学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周期 说明

7、: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经济增长经历了三个明显的周期。GDP增长率的相对高点分别出现在1984年( 15.2%)、1987年 (11.6%)和1992年(14.2%);而其相对低点则分别出现在1986年(8.8%)、 1990年(3.9%)1999年(7.1%).Date7漳州师范学院经济学系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通货膨胀率(CPI) 1981-20081981 2.5% 1982 2.1% 1983 2.1% 1984 2.7% 1985 11.9% 1986 7.0% 1987 8.8% 1988 20.7% 1989 16.3% 1990 3.1%1991 3.4% 1992 6.4%

8、1993 14.7% 1994 24.1% 1995 17.1% 1996 8.3% 1997 2.8% 1998 -0.8% 1999 -1.4% 2000 0.4%2001 0.7% 2002 -0.8% 2003 1.2% 2004 3.9% 2005 1.8% 2006 1.5% 2007 4.8% 2008 5.9% 2009 -0.70 % 2010 3.9%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网站Date8漳州师范学院经济学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通货膨胀的周期说明:同期,我国通货膨胀也经历了三个明显的周期。CPI的相对高点分别出现在1985年(11.9%)、 1988年(20.7%)和

9、1994年(24.1%);而其相对低点则分别出现在1986年(7%)、1990年(3.1%)和1999年 (-1.4%).Date9漳州师范学院经济学系四、调节总需求不足(1998-2003) (一)对总需求不足的认识过程(1996-1998年初) (二)对总需求不足的初步调节 1998年5月-2000亿 (三)刺激需求与优化供给相结合 (四)优化供给的内容 优化供给,强调三大创新:技术创新、结构创新和体制创新 (五)调节总需求不足的综合措施 1启动投资需求 启动政府投资: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加大对环境的投资、启动农村城市化投 资、开发西部、技术改造投资。 启动民间投资:民营企业投资、公共个

10、人投资、非国有法人投资即非国有企业的 投资、外资投资 2启动消费需求:调整人们的消费观念、完善消费结构、提高人们的收入预期、消除消费的后顾之忧、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预期 3实行经济的宏观经济政策 4加速优化供给: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新材料和新能源产业、设备制造业、服务业和第三产业Date10漳州师范学院经济学系Date11漳州师范学院经济学系五、20042007年的宏观调控 (一)十六大以来宏观调控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十六大以来的5年,是我国“入世”后全球化进程最快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显著特点是对外开放全面提速,货物商品、服务贸易流量和贸易盈余规模急剧扩大,在资 本流出逐年递增的同时资本

11、净流入持续增长,经济的国际化水平迅速提高。在全 球化推动下,国内工业化、城镇化和市场化进程全面提速,国民经济进入周期性 上升期,创下近半个多世纪以来繁荣时间最长的纪录。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无疑会极大地增加国民财富,但也会带来能源、环境和社会方面新的矛盾和问题。对 宏观调控来说,要面临更多新的矛盾和挑战,要完成新的课题和任务。Date12漳州师范学院经济学系 (二)2004年以来的宏观经济形势变化特征 2004年以来,在国内外各种因素的推动下,我国经济在走出通货紧缩的阴影后不久,出现了煤电油运紧张、部分地区和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 等“局部过热”苗头。工业和固定资产投资、外贸出口分别在15%和2

12、0%、30%以上的高增长轨道上运行。 反映通货膨胀水平的消费价格指数(CPI)从2003年1月开始“由负转正”,初步走出通货紧缩阴影,2003年4月份CPI首次达到1%,经过几个月的反复后,从第3季度开始出现递增趋势,彻底摆脱了通货紧缩的困扰。 2004年开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步入快速增长阶段。宏观经济形势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宏观经济运行面临的已不再是需求不足,宏观经济总量关系的根本性变化客观上要求宏观经济政策及时进行适应性调整。为适应形势变化的需要,加强和改进宏观经济管理,实现国民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 宏观经济政策取向及时进行了必要的调整,在货币政策继续保持“稳健”姿态的同时,财政政策逐步

13、由“积极”转向“稳健”,实行财政、货币“双稳健”政策。Date13漳州师范学院经济学系 (三)20042007年宏观调控的主要措施 1稳健的财政政策。 一是连续调减长期建设国债,适当增加中央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20032006年之间,连年调减长期建设国债,分别较上年减少100亿元、300亿元、300亿元、 200亿元,2007年拟减少100亿元。20042006年之间适当增加了中央预算基本建设资金,分别 增加50亿元、100亿元、100亿元,2007年拟增加250亿元。 二是调整财政支出规模、优化支出结构 “稳健的财政政策”实施以来,在适当调整财政支出规模的同时,对支出结构进行了较大力度 的优

14、化调整,在适当减少经济建设投资比例的同时,逐步增加了对“三农”、社会事业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等薄弱环节的投资。 包括:增加“三农”支出。近年来对“三农”的财政投入主要集中在增加补贴、提高农业生产能力等方面;加大社会保障、就业和民政福利支出,解决矛盾比较突出的民生问题。大幅增加了社 会保障投入,推进社保制度完善。在东北三省试点的基础上,增加8个省份开展做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试点。支持城镇廉租房建设;加大教育事业支出,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分 担机制。中央不断扩大教育支出。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积极组织实施“两免一补”政策;增加卫生尤其是公共卫生支出。 2003年以来中央财政设立非典防治基金、禽流感防控基金,同时还及时实施了缓解非典、禽流感、艾滋病等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的阶段性减免税政策。Date14漳州师范学院经济学系 三是推进税制改革,完善税收体系。 出口退税制度改革。调整部分产品的出口退税率,扩大了“高能耗、 高污染、资源性”产品取消出口退税和降低退税率的范围,同时增补加工 贸易禁止类商品目录,对部分“两高一资”产品加征出口关税,降低进口关税,支持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完善了出口退税负担机制,超基数部分 中央、地方负担比例由7525改为92.57.5。增值税改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