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对点精练一分析思路结构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6089069 上传时间:2018-06-2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1.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对点精练一分析思路结构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9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对点精练一分析思路结构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9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对点精练一分析思路结构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19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对点精练一分析思路结构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9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对点精练一分析思路结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对点精练一分析思路结构(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文学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阅读散文阅读对点精练一对点精练一 分析思路结构分析思路结构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水乡戏台祝 勇假若绍兴的一切都将在记忆中隐去,我相信最后余下的,定然是一座戏台。绍兴旧府八县,可以说村村有戏台,几乎每隔一二里,甚至半华里,就有一座戏台,组成一张戏台的网络。当年的乡土绍兴,弹唱声密集,无论何时,总会有一座戏台在演戏。当大地陷入沉寂,悠扬婉转的唱腔却此起彼伏。所有的戏台同时开演,定如无数朵焰火同时在黑夜里绽放,成为一场无比盛大的感官盛宴。这里把戏台称为“万年台” 。那些古老的戏台,依旧是现实的一部分,戏台上的角色,依旧眉目清晰。那些临河而建的水上戏台,它

2、们将自然之美与人的智慧结合得那么天衣无缝,如春天骤雨后的茶园,有着贴心贴肺的清雅。烟波浩渺的近水远山,那一座戏台就成了近景,在视线里聚焦。它们是真实中的幻景,是真正的“海市蜃楼” 。它们有的正面立于水中,仅有一面傍岸,以减轻水流的冲击,也有的跨河而立,完全凌驾在河面上四根柱子架在河的两岸,柱子间铺上台板供演戏,观众看不见台板,感觉上面人影摇荡,演绎出无限的风流,更像是一场轻梦。鉴湖上有座钟宴庙戏台,至今留存。这座戏台的台基均在水中,仅有左方的古柱靠近岸边。远远地,就能看见它伸展的挑角,如一只蝴蝶,在风中张大了翅膀,让人相信它的轻盈,永远不会在水面上沉没。无论水上,还是岸边,人们都可以同时欣赏同

3、一出戏。乌篷船,天下闻名。它既是交通工具,又是打鱼人的家。因此,对于行舟者来说,客栈通常是多余的,但他们需要戏台。唯有那些轻灵俊秀的水上戏台,能够成为他们真正的停泊之地。所有的河道,都将通向戏台。这意味着在绍兴的“地面”上不会有真正的陌生人,因2为所有的陌生人,都注定在戏台前聚合,所有人的情感,也都将在戏台前交叉。在弯曲的河道上,戏台有节奏地错落着,与水上生活的节奏相呼应,在行舟者的前方出没,安放在每一个需要它的夜晚。在鲁迅所有回忆绍兴的文章中,故乡常成为中国乡土愚昧落后的负面象征,显现出阴冷、灰暗的质感,如一块均质的岩石,无法穿透,唯有戏台却是为数不多的例外在风雨如磐的故园,戏台上的灯光,几

4、乎成为他少年记忆里最宝贵的光源,照亮了他的记忆,也照亮了一代代中国人的少年记忆。透过鲁迅的目光,无数中国人看见了那座戏台曲终人散,每个人都转身走进自己的戏。戏台上的风流俊雅、无限缠绵,收束进岸上的楼窗、河中的船影。狭长的石板路、层出不穷的石桥、悠悠荡荡的乌篷船,他们的戏台无处不在。只不过没有人把他们的戏文写下来,我们无从得知而已。戏台上的忠奸争斗、征战杀伐,也慢慢融入了观看者的血脉,变成遗传基因。戏台上下,不仅构成一种对话关系,更构成一种轮回关系,戏台与看客,戏文与生活,翻覆颠倒。观众和角色可以互换,戏台下的观众一扭身,就融入了一个更大的戏台,变成角色,呐喊或者语丝,都是他们的唱词。这座城就是

5、一座戏台、一个巨大的发声体,风吹过、雨打过、脚步走过,都会发出奇妙的声响。它收纳了自然的笙箫和历史的烟云,既性感,又立体。作为北方人,我听不懂绍兴话,更无法听懂戏文,但我依旧觉得自己能够“懂” 。我想象着越王勾践用古老的绍兴话发出的复仇誓言;想象着西施、范蠡在绍兴话里谈情说爱;“五四”时代的文学热涌中,假如没有了蔡元培、鲁迅、周作人黄酒般浓郁的绍兴口音,也会变得索然。因为那戏台,就是一部老式录音机,漫长的河道,就是咿咿呀呀反复播放的旧磁带,它们“合作” ,呈现出有声音的历史。有了这些声音,书本上出现过的人物就不再遥远,我们会相信自己正和他们生活在一起,水乳交融。(选自人民日报 ,有删改)1本文

6、的叙述线索是什么?设置这一线索有什么作用?答:_答案 (1)戏台。(2)以“戏台”为线索,串联全文,便把生活中的戏台与历史中的戏台呈现出来,彼此浑然一体;以“戏台”为线索,更好地展现戏台的地域、文化、历史特征,揭示戏台内涵的丰富性。2根据本文的线索,梳理本文的行文思路。答:_答案 先点出本文的写作对象戏台;再写戏台分布广泛、历史悠久,戏台建筑之美以及戏台在当地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最后写戏台曾照亮包括鲁迅在内的人们的生活,带给绍兴城厚重的历史。3简要分析本文的构思特色。答:_答案 将叙写主体“戏台”放在地域、历史、文化的背景下描写;以“戏台”为贯串全3文的线索;结构上层层推进(环环相扣),由实入

7、虚。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古运河畅想曲巴 桐伫立于姑苏寒山寺侧畔的枫桥上,古运河迂缓地从眼底流过。时序正值初冬,一叶乌篷扁舟,载着唐朝诗人张继从古运河驶入枫桥镇,也许就系缆我身边的石驳。霜天,冷月,捋须吟哦,那咽吞的水声,回响着千古的绝唱:“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遥想当年,吴王夫差对越国和楚国军事得手后,企图北进中原一试吴钩的锋刃,他调集军民,在长江、淮河之间开凿了长一百八十多公里的邗沟,用来运兵输粮,这就是运河的前身。迨至隋朝,隋炀帝杨广更不惜耗尽国库开凿运河,据说是这个皇帝老儿为着要到扬州去看琼花,而终招致亡国之恨。不过唐朝诗人皮日

8、休则吟诵道:“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确实,千年运河与万里长城同属中国古老的伟大工程,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华夏民族的骄傲。它北起北京,南迄杭州,全长一千七百九十四公里,对促进南北经济和文化交流起过巨大的作用。然而,到了清朝中叶,由于黄河迁徙,水源不足,南北断航,这条中国古老的动脉血管萎缩了。这次漫游江苏,令人欣喜地看到运河正在恢复青春,沿途处处可见施工的场面,挖泥船、驳船“突突”奔忙,石驳岸节节延伸,古运河不仅将重振南北水上运输大动脉的雄风,而且将辟为一条“黄金旅游线” 。古运河,宛如一根银线把长江、太湖风景区,缀连成一串闪光的珠链。泛舟这段古运河

9、中,既可观赏江南水乡风光和人民生活情趣,又可真切地看到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真是其乐无穷!游览古运河,必须水陆兼顾,时而登岸,时而泛舟。从扬州发船,先作陆上浏览。这里有唐代鉴真东渡扶桑的史迹,宋代欧阳修吟诗宴客的平山堂, “扬州八怪”的诗画船出扬州三湾、瓜洲古渡,面前豁然开朗,运河与长江在此交汇,顿觉海阔天空,汪洋恣肆。对岸的金山、焦山、北固山鼎足而立,气势恢宏。三国吴王孙权曾将这里作为江防要地。而白蛇传里“水漫金山”的故事,又增添了神秘色彩。江南运河是从镇江经太湖到达杭州的。从丹阳到常州是其中最狭最浅的一段,沿途山陵起伏,河岸高耸,那慢条斯理的水牛,包头巾的南国农妇,鳞次栉比的清水墙平房呈现出

10、一派朴实恬静的田园诗韵致。我曾坐在常州运河边上的舣舟亭,凝视滔滔的江水,这里曾是乾隆皇帝下江南时系舟之处。这个风流皇帝,每到一处总爱御笔题铭,勒石纪胜。园内亦有一块御碑,但字迹残缺模糊,已无法卒读了。当年的系舟处,却见驳船牵引着长长的船队,宛如游龙,沿江而下。船过常州,从西北方向逶迤进入无锡。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河心小洲黄埠墩,广不4及半亩,却树木葱翠,楼台翼然。据说,文天祥被俘后押解大都途中,曾在墩上留宿,并写下正气凛然的过无锡诗。历史悲壮的一幕,如古运河的湍流澎湃于胸臆!进入苏州,那“人家尽枕河”的情景更令人神往。沿河户户前门临水,后门濒河。透过花墙,时时可瞥见院中主妇或在梳头,或在晾衣,或在

11、做饭;老人临窗逗着小孙孙;姑娘们赤脚伸在河里,搓洗着花花绿绿的衣服。这般境界真是如诗如画,姑苏人的生活多么温馨啊!古运河环抱着苏州城。这座建筑于春秋时期的历史文化名城,经历了千百年的沧桑,10地理位置未曾移动,基址和格局未变,更令人啧啧称奇的是,与刻于宋代的“平江图”对照,不仅城内所有建筑地理位置分毫不差,而且全城周长同样是四十七公里,这在世界上是罕见的!而苏州之所以能如此完整地保存基址格局二千五百年不变,应当说是拜古运河所赐。古运河是她的护城河,千百年来呵护着这座文化名城。在苏州,处处都有吸引人们寻踪探古的胜迹:埋葬吴王阖闾的虎丘,越王勾践的剑池,纪念兵家孙子的孙武亭,还有众多的名园。无不闪

12、耀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之光。(有删改)4这篇游记为什么从唐朝诗人张继写起?答:_答案 (1)引出作者对古运河历史文化的畅想。(2)借张继和枫桥夜泊增强文章的历史文化韵味。(3)丰富文章内容,增添阅读趣味。5简要分析第段在文中的作用。答:_答案 (1)内容上:介绍运河的历史变迁情况及后人评价,表达作者对这一伟大工程的敬意和高度评价,为介绍古运河提供历史和文化背景。(答“明写运河的历史变迁和后人评价,表达了对运河的敬意和赞赏,暗中为下文畅游古运河做铺垫”亦可)(2)结构上:承接上文“古运河迂缓地从眼底流过” ,引起下文对游历古运河情况的介绍,照应题目。6简要分析第段在文中的作用。答:_答案 (1)内容上:赞美古运河沿岸风景的优美和两岸文化的悠久灿烂,表达了畅游古运河的快乐心情。(2)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古运河将重振雄风,成为一条“黄金旅游线” ,总领下文对古运河两岸风景的描写和两岸文化的畅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