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二部分遗传与进化第三单元生物变异、育种和进化课时跟踪检测生物的进化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6088891 上传时间:2018-06-2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847.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二部分遗传与进化第三单元生物变异、育种和进化课时跟踪检测生物的进化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9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二部分遗传与进化第三单元生物变异、育种和进化课时跟踪检测生物的进化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9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二部分遗传与进化第三单元生物变异、育种和进化课时跟踪检测生物的进化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9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二部分遗传与进化第三单元生物变异、育种和进化课时跟踪检测生物的进化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9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二部分遗传与进化第三单元生物变异、育种和进化课时跟踪检测生物的进化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二部分遗传与进化第三单元生物变异、育种和进化课时跟踪检测生物的进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二部分遗传与进化第三单元生物变异、育种和进化课时跟踪检测生物的进化(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课时跟踪检测(二十六)课时跟踪检测(二十六) 生物的进化生物的进化一、选择题1(2018金陵中学月考)“超级细菌”有“泛耐药性” ,对绝大多数抗生素均不敏感。医学研究人员一致认为,滥用抗生素是出现“超级细菌”的主要原因,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抗生素诱发病菌发生变异而出现抗药性强的个体B长期滥用抗生素导致“耐药性”基因频率下降C “耐药性”基因频率的改变使病菌发生了进化D基因频率发生改变表明超级细菌为新的物种解析:选 C 抗生素起选择作用而不是起诱变作用;抗生素使“耐药性”强的个体得以存活,导致种群中“耐药性”基因频率升高;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基因频率是否发生改变不是新

2、物种形成的标志。2(2018仪征中学 10 月检测)大约一万年前,某大峡谷中的松鼠被一条河流分隔成两个种群,两个种群现在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分化,过程如图所示,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地球上新物种的形成都必须先经历 a 过程Bb 过程的实质就是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C只能表示物种形成过程中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D品系 1 和品系 2 种群基因库出现了较大差异,立刻形成物种 1 和物种 2解析:选 B 图中 a 表示地理隔离,有些新物种的形成不需要地理隔离,A 错误;b 表示自然选择,其实质是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B 正确;可表示物种形成过程中变异是不定向的,不仅仅指基因突变,C 错误;品系 1 和品

3、系 2 种群基因库出现了较大差异,不一定就形成物种 1 和物种 2 两个物种,需形成生殖隔离,才标志着两种物种的形成,D 错误。3(2018南京三校联考)1979 年科学家对野生大象的种群进行调查统计发现,地球上大概有 1 300 000 只大象。但到了 1999 年,大象只剩下 700 000 只。另一项调查统计表明,现有 50%的非洲雄象不再长有长牙。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上述现象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非洲象群中控制长出长牙的基因频率下降C采取就地保护措施可使大象的数量回增2D野生大象一旦灭绝,人类将丧失部分宝贵的基因资源 解析:选 A 大象数目的锐减是人类对自然资源掠夺式开发造成的。4(2

4、017镇江一模)下图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概念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表示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不论大小如何,都属于进化的范围B表示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必要条件C表示自然选择学说,其中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D表示基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是共同进化的结果解析:选 C 表示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表示可遗传的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表示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5(2017无锡一模)下列有关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型频率的改变说明物种在不断进化B色盲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所以男性群体中色盲的基因频率大于女性群体

5、CAa 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群体中,A 基因的频率大于 a 基因的频率D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之和为 1解析:选 D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基因频率是针对种群的所有个体而言的,而不是种群内的某些个体;Aa 个体连续自交所形成的群体中,A 和 a 的基因频率相等,都为 50%;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之和等于 1。6(2018常州质检)鼠尾草的雄蕊高度特化,成为活动的杠杆系统,并与蜜蜂的大小相适应。当蜜蜂前来采蜜时,根据杠杆原理,上部的长臂向下弯曲,使顶端的花药接触到蜜蜂背部,花粉便散落在蜜蜂背上。由此无法推断出( )A雄蕊高度特化的鼠尾草将自身的遗

6、传物质传递给后代的概率更高B鼠尾草属于自花传粉植物C鼠尾草雄蕊的形态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鼠尾草花的某些形态特征与传粉昆虫的某些形态特征相适应,属于共同进化解析:选 B 雄蕊高度特化的鼠尾草能够通过蜜蜂传粉,有利于自身的遗传物质传递给后代;鼠尾草通过蜜蜂携带花粉并将花粉传授到其他的花上,这说明鼠尾草能进行异花传粉,从题中信息不能看出鼠尾草能进行自花传粉;鼠尾草雄蕊的形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不同生物之间在相互影响中共同进化。7(2018泰州中学月考)达尔文在环球考察中观察到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生活着 133种地雀,这些地雀的喙差别很大。按照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不同岛屿的环境差别

7、是地雀喙进化的内在因素B不同岛屿上地雀种群可能产生不同的突变和基因重组,决定了地雀的喙进化方向C不同岛屿上地雀种群的基因频率都发生了定向改变D不同岛屿的环境直接对地雀的基因型进行选择解析:选 C 生物的进化总是朝着更适应环境的方向走,环境不断的变化,生物的进化方向也在不断的改变,因此生物进化的外在动力是环境的差别,A 错误。自然选择决定地雀的喙进化方向,B 错误。不同岛屿上地雀种群的基因频率都发生了定向改变,C 正确。不同岛屿的环境直接对地雀的表现型进行选择,D 错误。8(2018昆山调研)在一个种群中,AA 占 25%,Aa 占 50%,aa 占 25%。如果因为环境的变化,每年 aa 的个

8、体减少 20%,AA 和 Aa 的个体分别增加 20%,一年后,aa 的个体在种群中的比例为( )A23.7% B20%C18.2% D15.6%解析:选 C 假设一开始该种群有 100 个个体,已知其中 AA 占 25%,Aa 占 50%,aa 占25%,则 AA 的个体数为 25 个,Aa 的个体数为 50 个,aa 的个体数为 25 个,因为环境的变化,每年 aa 的个体减少 20%,AA 和 Aa 的个体分别增加 20%,则一年后,AA 的个体数为25(120%)30 个,Aa 的个体数为 50(120%)60 个,aa 的个体数为 25(120%)20 个,所以一年后,aa 的个体在

9、种群中的比例为100%18.2%。20 3060209(2018启东中学月考)如图是我国黄河两岸 a、b、c、d 4 个物种及其演化关系的模型,请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a 物种最终进化为 b、c 两个物种,经历了从地理隔离到生殖隔离的过程Bb 迁到黄河南岸后,不与 c 物种进化为同一物种,内因是种群的基因库不同Cc 物种的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则该物种一定在进化D欲判断 d 与 b 是否为同一物种,只需看 b 与 d 能否自由交配即可解析:选 D a 物种最终进化为 b、c 两个物种,经历了从地理隔离到生殖隔离的过程,A 正确;b 迁到黄河南岸后,不与 c 物种进化为同一物种,说明

10、它们之间的基因库出现较大的差异,B 正确;c 物种的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则该物种一定在进化,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C 正确;生殖隔离的产生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D 错误。10(2018石家庄调研)下表是某种生物迁入新环境后,种群中 A 和 a 的基因频率变化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4年份19001910192019301940195019601970A 的频率0.990.810.640.490.360.250.160.10a 的频率0.010.190.360.510.640.750.840.90A分析表中数据可知该种群发生了进化B1970 年,该种群中 Aa 的基因型频率

11、为 18%C基因 a 决定的性状是适应该环境的D基因频率的改变是通过环境对生物个体的选择实现的解析:选 B 分析表中数据,A 和 a 的基因频率都发生了改变,因此该种群发生了进化;遵循遗传平衡定律的群体中基因频率不会发生改变,而表格中基因频率不断变化,因此不能依据遗传平衡定律计算基因型频率;基因 a 的频率不断增大,故其决定的性状是适应环境变化的;基因频率的改变是环境作用于个体的表现型实现的,即对个体进行选择实现的。11(2017常州一模,多选)关于物种形成与生物进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产生生殖隔离的前提条件B自然选择和突变都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C自然选择过程中

12、,直接受选择的是基因型,进而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D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解析:选 AB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实质,生物进化可能会产生生殖隔离;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生物的个体,且是表现型,进而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12(2018无锡、宜兴、镇江三校联考,多选)下图表示一个亲代种群由于地理隔离(河流和山脉)形成了两个新的种群 1、2,若干年后,种群 1、2 的后代即使相遇也不能再相互交配产生后代。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不同的地理环境导致种群 1、2 产生不同的变异B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中

13、有利变异的保存和积累C种群 1、2 已产生生殖隔离,成为不同的物种D新物种的形成通常要经过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三个基本环节5解析:选 ABD 变异是种群原来就存在的,是不定向的,环境起到选择作用;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种群 1、2 的后代即使相遇也不能再相互交配产生后代,说明1、2 种群已经产生生殖隔离;新物种的形成通常要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三个基本环节。二、非选择题13下图中地雀 A 与地雀 B 可以交配产生可育后代,地雀 C 与地雀 A、B 之间不能互相交配。图 1、2、3 是关于地雀的进化、发展过程。(1)上述地雀之间的关系能体现遗传多样性的类型是_

14、,能体现物种多样性的类型是_。(2)若干年后,小岛上出现了地雀 C。在这一变化过程中,起到选择作用的主要因素是_。这种新物种的形成方式实质上是由于不同种群内的_发生改变。(3)若图 2 时期,小岛和大陆的两个地雀种群的相关基因型种类和个体数如下表所示。基因型AATTAaTTaaTTAATtAaTtaaTtAAttAattaatt总数 甲 个体数2022420123982100基因型AATTAaTTaaTT乙 个体数19616836400种群甲的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是这个种群的_。种群甲中基因 A 的频率为_。已知表中种群乙每个个体有 2104个基因,每个基因的突变概率都是 105,则该种群

15、中出现突变的基因数是_。解析:(1)地雀 A 与地雀 B 可以交配产生可育后代,表明地雀 A 与地雀 B 属于同一物种,地雀 C 与地雀 A、B 之间不能互相交配,表明地雀 C 与地雀 A、B 产生了生殖隔离,它们并非同一物种,因此能体现遗传多样性的类型是地雀 A 和 B,能体现物种多样性的类型是地雀 A、B 与 C。(2)小岛上地雀 C 的出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自然选择的实质是环境对变异所对应的基因的选择,因而可以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3)种群的基因库指的是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种群甲中基因 A的频率0.7。种群乙中出现突变的基因数20 22220 2129 28 200400210410580。答案:(1)地雀 A 和 B 地雀 A、B 与 C (2)海洋环境的变化 基因频率 (3)基因库 60.7 8014随着生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物种形成、生物多样性发展机制的理论探索也在不断地发展与完善。下图是科学家利用果蝇所做的进化实验,两组实验仅喂养食物不同,其他环境条件一致。(1)第一期时,甲箱和乙箱中的全部果蝇属于两个_。(2)经过八代或更长时间之后,甲箱果蝇体色变浅,乙箱果蝇体色变深。再混养时,果蝇的交配择偶出现严重的同体色选择偏好,以此推断,甲、乙品系果蝇之间的差异可能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